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
1
作者 薛小宁 王彤 屈艳梅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利用榆林12个国家气象站1979—2019年的5—9月的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榆林汛期极端强降水进行了遴选,分析了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合成了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要素场,并提炼了相关概念模型,利用该... 利用榆林12个国家气象站1979—2019年的5—9月的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榆林汛期极端强降水进行了遴选,分析了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合成了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要素场,并提炼了相关概念模型,利用该概念模型对榆林2019年夏季5次极端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榆林市夏季降水具有显著准双周(10~30 d)振荡特征;(2)整个汛期极端强降水呈现单峰分布,从5月入汛后,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8月达到峰值,高频区位于西部的定边,西北部的榆阳、横山、神木;(3)极端强降水对应的准双周振荡环流特征表现为副高西伸北抬,伴随西风带低值系统的东移,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抬;物理场上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强辐合伸展至500 hPa;500、700 hPa风为气旋式辐合的西南风,850hPa先后表现为西南—东南—东北风的转变;整层水汽场上为西南风水汽输送;(4)利用概念模型诊断已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只有一小部分符合其特征,这可能与模型建立时应用了距平处理和滤波处理对中小系统进行了平滑和过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夏季极端强降水 环流特征 物理量场特征
下载PDF
2016与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准双周振荡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钟倩媚 马静 王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57,共23页
利用海温和多种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逐日降水站点观测数据,通过滤波、合成等方法对2016和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江淮流域准双周振荡降水均异常偏多,但2016年的降水准双周振... 利用海温和多种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逐日降水站点观测数据,通过滤波、合成等方法对2016和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江淮流域准双周振荡降水均异常偏多,但2016年的降水准双周振荡强度及低频异常降水较2020年更为显著。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低频反气旋以及中高纬度对流层中高层随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传播的低频气旋是引起2016年江淮流域降水准双周振荡的主要原因。2020年江淮流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受到日本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低频气旋、菲律宾海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低频反气旋以及中高纬度地区随极涡西向旋转而西移的低频气旋的共同影响。中国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热带印度洋的持续海温正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并维持了2016年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对流活动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准双周振荡。2020年黑潮及其延伸区和西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了该区域异常低频气旋反气旋交替生成和移出,调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进而影响江淮流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在2016和2020年,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海温的升高,海温正异常进一步激发大气低层异常气旋性环流,而异常气旋性环流会导致洋面变冷出现海温负异常,海温负异常又会促进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发展,通过这种准双周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对流层低层的大气准双周振荡信号可持续地向江淮地区传播,从而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梅雨 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 中高纬度低频气旋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田佳 杨双艳 刘雅舒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42,共16页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并从环流异常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在高原QBWO年际强度偏强年,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高原南部QBWO扰动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原QBWO强度偏弱年,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揭示,在高原QBWO强度偏强(弱)年,起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纬度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特征,中高纬度准正压的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南(西南)方向传播的特征,且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与中高纬南(西南)传的信号共同作用引起中国不同的异常降水型。低纬度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QBWO信号传播至阿拉伯海(高原东南侧)后减弱消失,中高纬地区向南(西南)传播的信号与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汇合后继续向西(西北)方向传播,最终减弱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准双周振荡 年际变化 降水异常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涝年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4
作者 陈蔚 刘梅 +1 位作者 杨华栋 李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3-415,共23页
针对长江下游典型涝年(1999、2016和2020年),通过全域功率谱分析和Lanczos滤波方法提取准双周振荡(QBWO)分量;并采用再分析资料进行同位相合成,揭示不同典型涝年共性特征及其各自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99、2016和2020年是长江... 针对长江下游典型涝年(1999、2016和2020年),通过全域功率谱分析和Lanczos滤波方法提取准双周振荡(QBWO)分量;并采用再分析资料进行同位相合成,揭示不同典型涝年共性特征及其各自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99、2016和202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为典型的涝年,存在10—20 d显著的准双周振荡周期,且6—7月更为明显。(2)中、高纬度地区高层低频环流呈现扰动波列分布,有利于“两脊一槽”大尺度背景的维持和下游扰动增强,引起长江下游地区低频垂直运动变化,进而造成降水异常。低纬度地区准双周振荡是长江下游低频变化的另一来源,低层低频涡旋以10°N为轴对称分布,低频辐散风由中国南海指向长江下游地区,热带对流活动低频变化可通过低频大气环流影响长江下游降水。高、低纬度低频大气环流配合热源强迫存在相向运动,叠加低频水汽强烈辐合,为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偏多提供有利条件。(3)3个长江下游典型涝年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存在不同。1999年,西北太平洋上低频反气旋环流偏强、偏西,辐散风由中国南海指向长江下游地区,低频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2016年,对流层低层南、北低频环流系统耦合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低纬度地区对流活动旺盛,向北传播的大气热源加热作用更强。2020年,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更完整,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水汽输送成为主要水汽来源。研究结果对认识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典型涝年 降水异常 长江下游 北半球夏季
下载PDF
2021年5月江南持续强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3,共13页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和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来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的能量向欧亚大陆频散,维持欧亚遥相关(Eurasian teleconnection,EU)稳定的正位相,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江南地区。异常偏西、偏北的副高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锋面,产生降水。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的准双周振荡引起江南地区降水的南北摆动,造成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的准双周振荡。此外,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附近对流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可能通过激发东亚遥相关波列影响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准双周振荡,进而造成江南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 异常强降水 准双周振荡 欧亚遥相关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洋大陆对流
下载PDF
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其可能维持机制 被引量:30
6
作者 占瑞芬 孙国武 +3 位作者 赵兵科 潘静 孔春燕 温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98-108,共11页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本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SMR总量与准双周振荡的强度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利用1958—2007年NCEP I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机制,发现SMR的准双周振荡与西太平洋对流扰动及其激发的低层低频环流场有密切关系,后者在Rossby波和环境流的共同作用下向西北方向移动是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副热带夏季风 降水 准双周振荡
下载PDF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34
7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1 位作者 吴乃庚 谢炯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1-684,共14页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暴雨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中期预报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小平 沈新勇 +2 位作者 王咏青 朱文达 张广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3-619,共17页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路径、转向中日之间路径、转向登陆日本路径、转向日本以东路径和140°E以东路径。利用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10~20d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风场强辐合带与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北侧低频气旋加强和向北传播,继而使得强辐合带、季风槽位置偏北,台风易于在此区域生成且沿着强辐合带位置移动,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向南低频分量则不利于台风转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准双周振荡 台风路径 经向风 低频气旋
下载PDF
提取准双周和准一月低频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姚菊香 李丽平 +2 位作者 罗璇 杨玮 王盘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1-228,共8页
根据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内振荡分析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适于提取准双周(10~20d)、准一月(20~40d)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L.f.)。通过与Butterworth滤波器(B.f.)滤波效果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准双周、准一月L.f.窗宽参数l的临界值l0分别为24、... 根据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内振荡分析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适于提取准双周(10~20d)、准一月(20~40d)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L.f.)。通过与Butterworth滤波器(B.f.)滤波效果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准双周、准一月L.f.窗宽参数l的临界值l0分别为24、46;当l≥l0时,L.f.滤波器性能全面优于B.f.。选用拉萨附近格点(90°E,30°N)的1950—2006年整层大气热源资料做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由l=121的L.f.得到的拉萨夏季准双周、准一月振荡分量质量可靠,可用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内振荡强度的年际差异和季内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一月振荡 Lanczos滤波器 BUTTERWORTH滤波器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高晓荣 孙广凤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低频振荡特征,并研究了广东暴雨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均以准单周、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南海北部风场指数与广东前汛期降水准双周振荡序列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准单周振荡序列的相关。近48年4—6月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准双周振荡波峰前后3天(个别4天)的广东省前汛期暴雨出现概率为78.2%。最后利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有典型西南风暖区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可为广东暖区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预报方法 准双周振荡 前汛期降水 南海北部风场 暖区暴雨
下载PDF
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双艳 武炳义 +1 位作者 胡景高 周顺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5-864,共10页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研究进展 特征 机理 影响 展望
下载PDF
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信号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袁东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7-304,共8页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负距平最大,在此基础上的诊断结果表明:1)振荡强弱偏差场,在梅雨降水偏多的第3位相,低层大气中类似Rossby波列从南海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阿留申群岛延伸至阿拉斯加地区,其中南海上空的反气旋和日本上空的气旋相互配合,造成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有利于准双周降水正距平的产生。在降水偏少的第7位相,波列位相基本反向,传播路径偏南。2)第3位相时高层环流显示,鄂霍次克海地区高度场正异常明显,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负距平共同作用为梅雨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干冷空气。第7位相分布相反。3)前期3月至同期的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和梅雨的准双周振荡强强度之间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黑潮及其延伸区持续的正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而增强梅雨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近海海温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陶丽 李双君 +1 位作者 濮梅娟 夏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14,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简称ECMWF)逐日风场(850 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数据,参考Wheeler and Hendon(2004)提出的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通过多元EOF方法定义热带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简称QBW)指数,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QBW不同位相对于TC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TC主要生成在QBW对流湿位相中,集中位置随QBW向西北的传播而向西北移动。在QBW位相phase1中,南海上空盛行QBW反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伸,其西南侧偏东南气流受QBW反气旋性环流东北侧气流抑制,生成在副高南侧的TC首先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移动至近海,在西南季风以及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作用下顺时针北折,因此在140°E以西转折类路径的TC比例最高;而在phase3中,西太副高偏东,南海上空盛行QBW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南侧气流强度受QBW气旋东北侧气流影响增强,季风槽偏东,140°E以东转折类的TC比例最高。本文还对TC个例中的QBW流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当QBW气旋或反气旋环流中心同TC中心一致时,热带气旋路径会发生突然的右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热带气旋 路径转折
下载PDF
西江流域汛期暴雨与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纪忠萍 吴秀兰 +3 位作者 刘燕 梁健 项颂翔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7-505,共9页
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近48年西江流域汛期(4—9月)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分布,5月开始显著增... 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近48年西江流域汛期(4—9月)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分布,5月开始显著增加,6月暴雨日数达到最高;西江流域4—9月暴雨总日数具有准4年与准22年左右的周期振荡。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及1990年代中期-2000年初期暴雨日数以偏多为主,196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及2005--2008年则以偏少为主。定义西江流域4~9月逐日降水与500hPa高度场上显著的负相关区(22.5~27.5°N,102.5~112.5°E)为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西江流域汛期降水与500hPa关键区均以准单周、10-3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二者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统计近48年4-9月、6—8月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前后3天(个别4天)西江流域暴雨出现的平均几率分别为72.5%、76.4%,因此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低频波谷对西江流域暴雨的中期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下载PDF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被引量:8
16
作者 纪忠萍 胡丽甜 +2 位作者 谷德军 吴乃庚 梁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致洪暴雨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大气准双周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磊 陈光华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24,共9页
利用JRA逐日风场资料、NOAA/NCEP的逐日OLR场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WNP)上空10-20天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深入分析了QBWO对WNP区域生成TC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JRA逐日风场资料、NOAA/NCEP的逐日OLR场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WNP)上空10-20天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深入分析了QBWO对WNP区域生成TC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准双周尺度上,对流与纬向风表现出沿热带地区向西偏北传播的特性。不同位相合成的季风槽位置和强度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可见,QBWO是WNP上空季风槽季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当处于位相1、4时,WNP生成TC的概率较低,且登陆我国TC的数量也较少;当处于位相2、3时,WNP发生TC的概率较高,特别是处于位相3时,不仅TC发生概率最高,而且登陆我国的TC数量也最多。沿热带地区西传的天气尺度波动(周期10天以下)在WNP通过季风槽的纬向风辐合作用,易于转变为波数较大、波长较短的热带低压(TD)型扰动,这种扰动在季风槽区通过能量的转换有利于发展成为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准双周振荡 热带气旋
下载PDF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7
18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3 位作者 孙广凤 李茵茵 罗秋红 李晓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117.5°E,20-27.5°N)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指数,同样选取区域(110-120°E,15-22.5°N)平均的850 hPa风场作为"850 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 hPa关键区与850 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 d、准22 d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1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的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准双周振荡 小波分析与合成分析 季风槽暴雨 中期预报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7
19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1 位作者 袁东敏 谢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反位相分布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水汽通量
下载PDF
2010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17
20
作者 苗芮 温敏 张人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荡(季节内振荡)为主。重点讨论了准双周尺度上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和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中高纬地区的低频环流可通过Rossby波能量沿着低频遥相关波列的频散影响华南低频环流的变化。波活动通量分析显示,西西伯利亚作为Rossby波源,其波能量沿着横跨欧亚大陆的低频遥相关波列向我国东部地区频散,引起该地扰动加强,从而引起华南低频环流及垂直运动的变化进而造成华南降水的异常。热带东印度洋的准双周振荡是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另一低频来源。当赤道东印度洋对流旺盛(抑制),其上空为强上升(下沉)气流,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而华南上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不利于(有利于)华南降水。来自中高纬和低纬的低频信号的叠加并配合低频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了华南环流异常的低频变化,从而引起华南的低频降水异常,有利于华南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异常 准双周振荡 遥相关波列 热带低频对流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