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林会喜 曾治平 +2 位作者 宫亚军 沈扬 江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盆地内发育2套含油层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史时期历经印支、燕山与喜山3次主要的构造断裂活动及3期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盆地中部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明确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盆地内发育2套含油层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史时期历经印支、燕山与喜山3次主要的构造断裂活动及3期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盆地中部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明确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文中以油气成藏期次为主线,通过古构造恢复,剖析地质历史时期3个关键时期的油气充注特征,动态分析了各时期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异常高压,以及烃源岩成烃演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的演化模式,明确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过程的成藏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输导体系 油气充注 调整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辉 陈勇 +3 位作者 王学军 林会喜 王淼 任新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4-1063,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沥青主要赋存在构造缝中,裂缝面存在弯曲变形,矿物显微构造变形明显,指示沥青形成与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有关。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结果指示沥青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具有混源成藏特征。沥青成熟度较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62%~0.79%),且具强烈生物降解特征,说明为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同时生物标志物指示沥青受到晚期原油充注的影响。古油藏成藏时间在中侏罗世车—莫古隆起形成初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隆起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进而引发轻烃组分散逸,并伴随生物降解作用演化形成沥青。早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晚期油气开始充注后,三工河组储层没有再发生强烈构造活动,随储层再次埋深和油气充注,最终形成现今油气藏。虽然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曾经历构造活动调整,但油气的再次充注使其仍成为有利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生物标志化合物 储层沥青 三工河组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贾庆素 尹伟 +1 位作者 陈发景 熊作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65,共9页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车-莫古隆起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林 孙怡 +2 位作者 许涛 张新见 程长领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0-55,6,共6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为一套潜力层系,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根据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K1q)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相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K1q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而...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为一套潜力层系,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根据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K1q)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相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K1q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而将其分为清水河组一段(K1q1)、二段(K1q2),每个三级层序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其中K1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砂体厚度大,横向分布广,以寻找低幅构造圈闭和岩性超覆体为主要勘探目标;K1q2则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储层整体不甚发育,主要以寻找三角洲和滩坝砂形成的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在相序上,K1q2的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直接覆盖于K1q1的辫状河沉积之上,这一垂向相序在研究区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白垩系 清水河组 层序划分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金之钧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一个中心是指以油气藏为中心进行剖析研究,两条途径是指采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准噶尔盆... 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一个中心是指以油气藏为中心进行剖析研究,两条途径是指采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原油的有机(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2大油气成藏体系,即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地区二叠系成藏体系、莫索湾中东部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再通过无机地球化学(储层成岩方解石)分析,发现研究区还存在另外2个成藏体系,即东道海子凹陷周边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石东地区二叠系成藏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各成藏体系中的油气潜力,以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因此,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勘探的指导;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是对过去通常主要根据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的拓展与补充完善,形成了新认识,值得在今后的油气成藏体系研究中加强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体系 叠合盆地 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4
6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0,226,共6页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 成藏期次 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物源体系研究
7
作者 翟晓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3年第4期15-17,共3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准中地区)侏罗系的物源体系及影响范围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声波时差法对准中地区进行剥蚀量的恢复,再对恢复剥蚀后的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研究结果表明,准中地区1区块和3区块存在2个古梁和3个... 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准中地区)侏罗系的物源体系及影响范围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声波时差法对准中地区进行剥蚀量的恢复,再对恢复剥蚀后的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研究结果表明,准中地区1区块和3区块存在2个古梁和3个古沟谷,乌尔禾物源沿古沟谷由北向南搬运至莫西庄、莫索湾地区,而克拉玛依物源沿古沟谷经征沙村地区向永进地区搬运;2区块和4区块存在2个古梁和2个古沟谷,克拉美丽物源受古梁的影响分为2支,一支控制了2区块的沉积,另一支则控制了4区块董1井区和董2井区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古构造恢复 剥蚀量恢复 去压实校正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沙11井钻井技术
8
作者 罗军 李爱庆 +1 位作者 张学光 解迎宾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2年第2期99-100,102,共3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沙11井地层岩性分析,总结出适合该地层的工程措施和钻井液措施,实践证明该技术是对付该种地层行之有效的钻井技术。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 岩性分析 钻井技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多期充注—调整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洪 罗晓容 +6 位作者 张立宽 林会喜 许涛 胡才志 杨彬 雷裕红 路永扬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果,研究了主要含油区块三工河组油气充注的期次和年代,探讨了油气充注—调整的过程。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主要以发黄色、蓝色、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为主,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分别对应于535-545μm、475-485μm和505-515μm等3个波长段,在成岩宿主矿物内被捕获的时序关系总体上依次变新;研究区在中晚侏罗世曾发生最早期的油气聚集,但随着晚侏罗世末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而形成炭质沥青;现今油气藏主要经历了2期有效油气充注,成藏时间晚于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第一期成藏距今100-70Ma(K2),主要以莫西庄、征沙村地区的I幕发黄色荧光原油充注为标志;第二期成藏距今62-0Ma(E—Q),油气充注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发黄色和蓝色、蓝色和白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依次在较长的统一地质时期内叠置共存。表明各含油区块内三工河组油气藏随盆地构造演化发生了多次动态充注与调整,具有残留型、调整改造型及持续充注型等多种油气藏在空间上复合叠加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荧光特征 油气充注期 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层次熵分析法的致密砂岩储层可压性评价——以准噶尔盆地Z109井侏罗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明水 刘振 +3 位作者 张学才 汪勇 李静 杨飞跃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509-517,共9页
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是储层改造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影响致密砂岩可压裂性的主要因素有天然裂缝、砂岩脆性、水平应力差异、断裂韧性等。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Z109井侏罗系致密砂岩为例,综合考虑天然裂缝、砂岩脆性、水平应力差异、... 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是储层改造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影响致密砂岩可压裂性的主要因素有天然裂缝、砂岩脆性、水平应力差异、断裂韧性等。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Z109井侏罗系致密砂岩为例,综合考虑天然裂缝、砂岩脆性、水平应力差异、断裂韧性四种影响因素,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致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可压裂性指数越大,致密砂岩储层越易于压裂,压裂时越能获得较复杂的裂缝网络;可压裂性指数大于0.44,砂岩脆性高,断裂韧性小,裂缝发育程度高,水平差异系数小的储层段为Ⅰ级优质压裂层;可压裂性指数大于0.44,砂岩脆性高,断裂韧性小,裂缝发育程度低,水平差异系数大的储层段为Ⅱ级可压裂层;研究区Z109井4036~4039 m、4062~4067 m、4214~4218 m和4260~4272 m为Ⅰ级优质压裂层,4093~4108 m和4284~4313 m为Ⅱ级可压裂层。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压裂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 侏罗系 致密砂岩储层 可压裂性指数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下载PDF
多场耦合作用下致密储层地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以准噶尔盆地某区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孟宪波 徐佑德 +4 位作者 张曰静 商丰凯 李静 孙鲁宁 郑海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467-474,共8页
地应力是储层改造方案设计、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的重要指标。致密储层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应力-渗流多场耦合作用的影响。为此,以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某三维区致密储层为例,基于COMSOL Multiphyics软件,建立了温度-应力-... 地应力是储层改造方案设计、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的重要指标。致密储层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应力-渗流多场耦合作用的影响。为此,以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某三维区致密储层为例,基于COMSOL Multiphyics软件,建立了温度-应力-渗流耦合控制方程,研究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研究区致密储层地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在113~134 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在106~124 MPa之间,均表现为压应力;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最大水平主应力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油气开采的深入,应力变化范围逐渐由井口周围向附近断层延展,并且优先沿着断层的开裂方向发展;在断层的破碎过渡区应力值最小,断层核部应力值介于破碎过渡区与连续地层之间;随着油气开采的深入,致密储层会发生竖向变形,储层最大竖向变形出现在井口附近,位移量超过10 cm,随着距离变远,沉降量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 侏罗系 致密储层 地应力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准中地区深层异常高压成因及演化研究
12
作者 陈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200-0203,共4页
准中深层岩石致密化且普遍超压,其是含油气盆地中影响油气运移和成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明确区块压力系统响应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开展了以压力模型预测为技术支撑点的目标区域超压系统识别与表征,以大模型的预测结果... 准中深层岩石致密化且普遍超压,其是含油气盆地中影响油气运移和成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明确区块压力系统响应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开展了以压力模型预测为技术支撑点的目标区域超压系统识别与表征,以大模型的预测结果来实现研究区域压力系统的有效识别,并结合区域现有地质资料以地质、地震、地化等手段协同验证,从而 明确了四种砂泥岩压力差异关系;进而明确了成岩型、生烃型及传导型三种压力系统发育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深层 异常高压 成因机制 演化特征
下载PD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n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Xinjiang, NW China 被引量:3
13
作者 HE She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9年第1期86-96,共11页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petrological, hydrochemical and fluid-inclusion studies of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ose sandston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Carbonates are the major cements. Two-stage cementation was commonly developed, with late-stage ferroan carbonate cementation being dominant; several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were developed vertical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nd there is a mutually compensa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ate contents and the mean porosity; (2) the alkalescent formation-water chemical environments are in favor of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3) there were two phases of thermal fluid activ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late-stage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4) with the overpressure top as the boundary,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sandstones have slightly negativ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showing such a variation trend that th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near the coal-bearing Jurassic strata are lighter, those in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heavier, and those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lighter,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kineti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riven by episodically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5) carbonate cement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rboxyl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resultant from dissolution by organic acids and CO2 derived from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 of hydrocarbon,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s o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rules of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especially oil/gas migration) and predicting the reservoir space of hydro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生源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