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与全球500 hPa环流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秋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球500hPa高度准2年周期振荡(QBO)强度时间不稳定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振荡型分析(POP)发现,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准2年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POP1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对应的500hPa低频场是大西洋欧亚波列(AEU)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A)以及南太平洋副热带波列(SSP);在PDO暖位相(1977-2001年),POP1的活动区域迅速北移并扩大到整个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应的500hPa低频场变为欧亚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北大西洋波列(EUP—SI—SNA)。因此,PDO冷暖位相中影响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的低频波列的传播途径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DO对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主要模态(POP1)及其伴随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活动区域的时间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气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由振荡强度时间变化指数分析表明,中国降水QBO强度不稳定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浙江东部、广东东部、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侧附近地区,这些地区降水QBO的强度随PDO位相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年代际突变。对于全球500hPa高度,其QBO强度不稳定区域在南太平洋中高纬度、副热带南北大西洋地区和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对于赤道的非对称空间分布,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地区500hPa环流QBO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现正负反向变化的空间结构,而且南北极附近地区的QBO强度在PDO暖位相显著增强,反映了全球大气环流QBO强度与PDO相互作用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准2年周期振荡 全球500 hPa环流 低频振荡强度 代际变化
下载PDF
北半球地面O_3的区域分布和变化特征
2
作者 张倩 陈月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7-1126,共10页
利用来自GAW(Global Atmosphere Watch,全球大气监测)的、由WDCGG(World DataCentre for Greenhouse Gases,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的、基于地基观测的北半球共15个站点的地面O3含量的逐月观测资料以及逐时观测资料,分析... 利用来自GAW(Global Atmosphere Watch,全球大气监测)的、由WDCGG(World DataCentre for Greenhouse Gases,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的、基于地基观测的北半球共15个站点的地面O3含量的逐月观测资料以及逐时观测资料,分析、对比并总结了北半球不同经纬度各区域的地面O3含量的年变化和各个季节的日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内陆比较清洁地区的地面O3多年月平均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接近正弦曲线的形状,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发生出现推迟一个月峰值的情况,甚至出现连续多个月份浓度均较高的情况.而位于20°N^35°N的洋面以及海岸线上的站点均在夏季出现全年最低值.对于4个季节的平均日变化而言,清洁地区的日变化很小,曲线比较平直;而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则日变化明显,曲线弯曲幅度大,其中夏天的日变化差别最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地面O3含量的长期变化,我们还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站点地面O3含量的变化周期,发现高纬度区域的地面O3表现出明显的准11年的周期,准2年周期振荡较弱.而其他纬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和洋面上的站点则未看出有明显的准11年周期,表现出的是较明显的准2年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O3 变化 季节变化 小波分析 准2年周期振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