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2
1
作者 张新平 王襄平 +3 位作者 朱彪 宗占江 彭长辉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1-1040,共10页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帽儿山、凉水、根河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7个样地,连续3年(2004~2006年)观测森林凋落物的生产量,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森林凋落物产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帽儿山、凉水、根河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7个样地,连续3年(2004~2006年)观测森林凋落物的生产量,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森林凋落物产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针阔叶混交林显著高于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产量分别为2337、2472、3130和4146kg·hm^-2;树叶、枝条、繁殖器官和其它组分占总凋落量的平均比例为71%、22%、6%和1%,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组分的比例差异较大。森林凋落物产量主要受温度限制,降水、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不同组分凋落物量的影响因素不同;树叶凋落量主要受温度和森林类型的影响;枝条凋落量主要受降水和蓄积量的影响;而繁殖器官凋落量则与树种的繁殖特性以及年降水有关。各组分占总凋落量的比例主要受降水影响,树叶占凋落物比例随降水增加而下降,枝条所占比例很小,表现出与叶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气候 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川南山丘区典型退耕竹林凋落物产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被引量:8
2
作者 漆良华 蒋俊明 +2 位作者 唐森强 蔡春菊 毛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22,共6页
以麻栎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照,研究四川长宁山丘区硬头黄竹林、毛竹林、苦竹林3种典型退耕竹林凋落物的生产模式、年产量动态、周转时间与养分归还。结果表明:硬头黄竹林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为双峰模式,毛竹林与苦竹林凋落... 以麻栎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照,研究四川长宁山丘区硬头黄竹林、毛竹林、苦竹林3种典型退耕竹林凋落物的生产模式、年产量动态、周转时间与养分归还。结果表明:硬头黄竹林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为双峰模式,毛竹林与苦竹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为左偏单峰模式,麻栎次生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呈现右偏单峰曲线;退耕竹林凋落物年均产量都高于对照林分,排序为硬头黄竹林(5.87 t·hm-2)>苦竹林(5.47 t·hm-2)>毛竹林(4.56 t·hm-2)>麻栎次生林(4.46 t·hm-2)>杉木人工林(1.93 t·hm-2);凋落物周转时间排序为杉木人工林(2.77 a)>苦竹林(2.19 a)>硬头黄竹林(2.09 a)>毛竹林(1.72 a)>麻栎次生林(0.43 a);3种退耕竹林凋落物大量元素N,P含量均低于对照林分,K含量以麻栎次生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竹林凋落物S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麻栎次生林大量元素(N,P和K)归还量最多(117.43 kg·hm-2),杉木人工林最低(31.59 kg·hm-2),3种竹林微量元素(Si,Ca和Mg)归还量均高于对照林分,养分总归还量排序为硬头黄竹林(382.55 kg·hm-2)>苦竹林(295.00 kg·hm-2)>麻栎次生林(179.11 kg·hm-2)>毛竹林(142.33 kg·hm-2)>杉木人工林(53.36 kg·hm-2);川南山丘区退耕竹林虽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仍可选择麻栎等乡土阔叶树种混交,并增加N,P和K肥施入,以加快凋落物周转和养分归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竹林 凋落物产量 养分归还 山丘区
下载PDF
卷荚相思林分凋落物产量与林分生长相关性研究——林地自肥能力与森林生产力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陈显栋 蓝晓丹 韦龙斌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年第2期25-29,共5页
文章通过对卷荚相思试验林凋落物产量的收集与分析,试验林每年生长量的测定与计算,综合分析表明:①2~5a卷荚相思试验林在2003~2005年3a中,回归林地的凋落物产量为12208 kg/hm2,平均每月回归1017kg/hm2。②以整年计,3~5a生卷荚相思林... 文章通过对卷荚相思试验林凋落物产量的收集与分析,试验林每年生长量的测定与计算,综合分析表明:①2~5a卷荚相思试验林在2003~2005年3a中,回归林地的凋落物产量为12208 kg/hm2,平均每月回归1017kg/hm2。②以整年计,3~5a生卷荚相思林分全年凋落物(枯叶)产量最高月份都出现在10月份,最低月份都出现在3月份。2003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411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16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74kg/hm2。2004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216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8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0.7kg/hm2。2005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647.8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56 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2.6kg/hm2。而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最多的月份的凋落物产量也越来越少。③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树高生长量以及胸径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胸径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树高以及1cm胸径所需要的凋落物却是越来越多。④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材积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材积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3所需要凋落物产量的是越来越少。从中可以知道凋落物产量的升降虽然对材积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荚相思 凋落物产量 林分生长量 相关性
下载PDF
组分和生境差异对藏东南原始冷杉林凋落物产量及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代松家 周晨霓 +2 位作者 段斐 方江平 龙春林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0-87,共8页
以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凋落物为试材,采用网袋分解法,研究了不同组分凋落物的生产动态特征,以及不同组分及生境条件下凋落物分解特征,以期为深入了解高海拔高寒环境下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以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凋落物为试材,采用网袋分解法,研究了不同组分凋落物的生产动态特征,以及不同组分及生境条件下凋落物分解特征,以期为深入了解高海拔高寒环境下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藏东南原始冷杉林凋落物年生产量为(3555.95±256.79)kg·hm^-2,凋落叶产量((1939.17±84.65)kg·hm^-2)>凋落枝产量((1001.27±46.98)kg·hm^-2)>其它凋落物组分产量((615.51±26.74)kg·hm^-2),凋落物量在月份和组分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组分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顺序为纯叶样(2.21%)>自然样(2.17%)>纯枝样(1.70%),不同生境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顺序为林内(2.17%)>林外(1.94%)>林缘(1.93%);不同组分条件下自然样、纯叶样、纯枝样凋落物分解50%需要的时间为2.11、2.34、3.08年,分解95%需要的时间为8.96、10.02、13.18年;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外、林缘)凋落物分解50%需要的时间为2.11、2.52、2.34年,分解95%需要的时间为8.96、10.01、10.8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凋落年生产量 急尖长苞冷杉林 组分 生境
下载PDF
台风干扰对浙江东部山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凋落物产量和动态的影响
5
作者 沈红叶 轩飞 +3 位作者 侯建峰 曹瑞 武启骞 杨万勤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0-928,共9页
凋落物是森林植被碳和养分归还的载体,对于维持森林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台风影响区山地森林生态恢复模式,亟待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森林凋落物产量和动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对浙江东部沿海亚热带山地... 凋落物是森林植被碳和养分归还的载体,对于维持森林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台风影响区山地森林生态恢复模式,亟待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森林凋落物产量和动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对浙江东部沿海亚热带山地阔叶次生林(SF)、杉木+枫香混交林(MF)、杉木人工林(CF)以及毛竹林(BF)4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正常与非正常凋落物产量、组分和动态及其对台风干扰的响应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凋落物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CF(6.16 t/hm^(2))>SF(5.04 t/hm^(2))>MF(4.28 t/hm^(2))>BF(3.06t/hm^(2));(2)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凋落物都以凋落叶为主,凋落叶、凋落枝和繁殖器官在凋落物总量中的比例随不同生态恢复模式而变化.其中,SF、CF、MF和BF凋落叶占比分别为79%、84%、74%和97%,而凋落物枝占比分别为11%、12%、22%和3%;(3)4种生态恢复模式凋落物年动态除了一个明显的秋季凋落物高峰外,并没有表现出常见的双峰型,这与台风干扰产生的非正常凋落物输入有关;(4)台风干扰引起的非正常凋落物产量占SF、MF、CF和BF凋落物年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9%、20%、32%和22%.其中,CF非正常凋落物产量占比最高,且以凋落枝为主;(5)气温、降水和风速共同决定着本区域正常凋落物产量,而降雨对非正常凋落物产量的影响更显著.可见,植物物候节律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驱动森林凋落物产量、组分和动态格局,CF更易受到台风干扰的影响.(图5表4参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人工恢复 非正常凋落 凋落物产量 台风干扰
原文传递
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 被引量:36
6
作者 葛晓改 周本智 肖文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4-961,共8页
通过文献收集法对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养分动态和区域特征,以期在区域尺度上为马尾松林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更具普遍性的参考.结果... 通过文献收集法对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养分动态和区域特征,以期在区域尺度上为马尾松林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更具普遍性的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差异显著,并随林分龄级而异,10~20、20~3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产量差异较0~10、30~5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大,产量最高地区的10~20、20~30龄级林分分别是产量最低地区同一龄级的2.93、2.74倍,30~50 a生林分产量最高地区仅是最低地区的1.37、1.63倍;凋落物不同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三峡库区N元素含量较高,福建三明P、Ca、Mg元素较高,K元素则是贵州龙里较高;广西武宣23 a生林分N归还量是8 a生N归还量的3.45倍,K归还量则是10.13倍.不同凋落物组织器官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不同,不同林分对环境和立地因子的响应不同,因为气候对凋落物产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在局部区域凋落物产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凋落物养分含量受林分土壤主要养分调节,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反映土壤养分的潜力,土壤养分通过马尾松的生长影响凋落物产量,说明马尾松林凋落物养分循环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凋落物产量 养分含量 养分归还量
原文传递
木论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养分归还量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承标 覃文更 +3 位作者 冯昌林 韦国富 王肇钦 莫桂蝶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为了解具有特殊地表生境的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特征和物质循环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和土壤肥力、森林水文效应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采用收集器定位研究方法,于2006—2010年连续5年在木论保护区森林内进行凋... 为了解具有特殊地表生境的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特征和物质循环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和土壤肥力、森林水文效应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采用收集器定位研究方法,于2006—2010年连续5年在木论保护区森林内进行凋落物采集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年凋落物量为7.85~10.49t/hm2,年平均值为8.71t/hm2;2)凋落物量的月变化为0.48~1.01t/hm2,季节分配为秋季(2.91t/hm2)>冬季(2.14t/hm2)>春季(1.93t/hm2)>夏季(1.73t/hm2);3)年凋落物组分为叶子(4.88t/hm2)>枝条(3.14t/hm2)>花果(0.40t/hm2)>其他杂物(0.30t/hm2);4)年凋落物养分归还量为Ca(16.07kg/hm2)>N(14.69kg/hm2)>K(3.30kg/hm2)>Mg(1.74kg/hm2)>Mn(0.79kg/hm2)>Fe(0.12kg/hm2),P、Zn、B分别为0.03~0.04kg/hm2;5)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量的月变化与月降雨量呈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凋落物产量 养分归还量 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浩哲 王襄平 +2 位作者 张树斌 吴鹏 杨蕾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4-605,共12页
凋落物产量是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分,也是连接地下与地上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但在森林演替进程中,生物多样性、林分因子、功能性状如何共同影响凋落物产量及其时间稳定性,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在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 凋落物产量是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分,也是连接地下与地上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但在森林演替进程中,生物多样性、林分因子、功能性状如何共同影响凋落物产量及其时间稳定性,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在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分布的北界黑龙江胜山保护区,选择从演替早期到红松原始林的4个演替(或发育)阶段,连续3年测定凋落物产量,以3年凋落物产量的变异系数的倒数(1/CV)反映其稳定性。采用层次划分和变异分离等方法研究林分因子(最大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林冠空隙度)、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叶碳、氮含量及比叶面积)和乔木多样性(物种、功能、谱系多样性)对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相对作用大小。结果表明,演替早期凋落物产量显著低于后3个演替阶段,从演替中期至演替晚期凋落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凋落物产量的稳定性随演替进展显著提高。对变量重要性的评价表明,凋落物产量主要受林分因子(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空隙度)和性状(叶碳含量)的影响,物种丰富度也起一定作用;而功能多样性对于凋落物稳定性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林分因子(如最大胸径)。生物多样性对凋落物产量的独立解释力仅为0.41%,而对其稳定性的独立解释力为33.12%,说明多样性对凋落物稳定性有着独立于林分因子、性状之外的重要作用。同时,林分因子、生物多样性、性状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最高达53.8%),说明这3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的恢复演替不仅能提高森林生产力,还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因此,保护原始林及促进森林恢复演替是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稳定性 多样性 林分因子 演替 功能性状 阔叶红松林
原文传递
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野 雷泽勇 +3 位作者 赵国军 周凤艳 杨晓红 杨雨欣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139,共8页
樟子松作为北方关键的造林树种,在引种到章古台后,其成熟期提前,养分输入主要依赖凋落物。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的变化机理并为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樟子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凋落物总量、... 樟子松作为北方关键的造林树种,在引种到章古台后,其成熟期提前,养分输入主要依赖凋落物。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的变化机理并为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樟子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凋落物总量、各组分凋落量的月动态以及凋落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樟子松人工林凋落总量的月动态呈现双峰型。在5月,各组分凋落量相对均衡;而在10月,凋落总量的绝大多数成分为针叶,占比达到90.86%。在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林分生长阶段,针叶均是樟子松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其占凋落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差异对凋落总量及各组分凋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风速是影响枝条凋落量的关键因素,而月平均温度则是影响凋落总量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对各组分凋落量的影响较小。在625N·hm^(-2)条件下,环境因子更能满足樟子松人工林在成熟期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成熟林 凋落物产量 凋落组成 气候因子影响 林分密度
原文传递
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及动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凯 石焱 +2 位作者 赵文东 林宇 何宗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4,共8页
以福建长乐大鹤林场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3年调查它们的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叶、枝、皮、花果、其他凋落物)月动态.结果显示:5种人工林年均凋落物... 以福建长乐大鹤林场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3年调查它们的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叶、枝、皮、花果、其他凋落物)月动态.结果显示:5种人工林年均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木麻黄(12.64 t hm^(-2) a^(-1))>湿地松(9.60 t hm^(-2) a^(-1))>纹荚相思(7.47 t hm^(-2) a^(-1))>大叶相思(7.41 t hm^(-2) a^(-1))>卷荚相思(7.09 t hm^(-2) a^(-1)),其中木麻黄显著高于其余4种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虫尸、杂物等碎屑)>花果凋落物>树皮凋落物.其中凋落叶均为优势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木麻黄(83.02%)、湿地松(74.49%)、卷荚相思(76.73%)、大叶相思(74.09%)、纹荚相思(71.35%).纹荚相思和湿地松最大凋落物产量月出现在8月,卷荚相思、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大产量月出现在7月,最大产量月占年凋落物产量的16.4%-25.8%.凋落物产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季各组分凋落物产量显著高于春、秋、冬3季产量.本研究表明沿海防护林中不同人工林各组分凋落物产量以及动态变化有较大差异,结果可为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树种类型的选择及有关凋落物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图5表2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人工林 凋落物产量 月动态 年际动态
原文传递
森林凋落物分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综述
11
作者 史珑燕 《中国林业产业》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收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程受到气候、凋落物质量、土壤生物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因素能通过改变凋落物产量、凋落物分解酶等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和通过改变凋落物质量、... 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收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程受到气候、凋落物质量、土壤生物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因素能通过改变凋落物产量、凋落物分解酶等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和通过改变凋落物质量、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生物等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因此,了解凋落物分解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情况对于预测全球碳循环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分解 凋落质量 土壤生 养分收支 森林生态系统 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稳定性 凋落物产量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不同气候带成熟林凋落物生产和分解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健健 王永吉 +7 位作者 来利明 赵学春 王飞 申国珍 赖江山 鲁洪斌 赵春强 郑元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818-4825,共8页
在大尺度气候梯度上研究森林凋落物生产分解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寒温带的黑龙江呼中、温带的吉林长白山、暖温带的北京东灵山、北亚热带的湖北神农架、中亚热带的四川都江堰和浙江古田山,选... 在大尺度气候梯度上研究森林凋落物生产分解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寒温带的黑龙江呼中、温带的吉林长白山、暖温带的北京东灵山、北亚热带的湖北神农架、中亚热带的四川都江堰和浙江古田山,选择典型地带性成熟林,设置72个样地。观测和研究各地点森林凋落物的产量、凋落动态和分解速率,分析三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年产量为亚热带森林>暖温带森林>温带森林>寒温带森林。随纬度的增加,凋落物产量逐渐减少,凋落物产量与森林类型极显著相关,与年均温显著相关,而与年均降水关系不显著。凋落物生产动态表现为亚热带地区3个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双峰型,暖温带、温带、寒温带3个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单峰型。凋落物分解速率k表现出了与凋落物产量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纬度的增加,分解速率k值逐渐降低,分解速率与年均温极显著相关,与年均降水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凋落动态 气候因子 凋落分解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十种典型森林群落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2
13
作者 侯玲玲 毛子军 +1 位作者 孙涛 宋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94-2002,共9页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10种典型森林群落分别设置样地,研究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凋落物的年产量、月动态变化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0种群落类型中年均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椴树红松林(4.08t·hm-.2a-1)>蒙古栎红松林(3.83 t·hm-...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10种典型森林群落分别设置样地,研究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凋落物的年产量、月动态变化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0种群落类型中年均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椴树红松林(4.08t·hm-.2a-1)>蒙古栎红松林(3.83 t·hm-.2a-1)>云冷杉红松林(3.55 t·hm-.2a-1)>云冷杉林(3.44t·hm-.2a-1)>枫桦红松林(3.43t·hm-.2a-1)>山杨次生林(3.26 t·hm-.2a-1)>白桦次生林(3.04 t·hm-.2a-1)>枫桦次生林(2.96 t·hm-.2a-1)>杂木林(2.95 t·hm-.2a-1)>白桦落叶松林(2.91 t·hm-.2a-1)。凋落物各组分中均以落叶为主,约占凋落总量的60%以上,枝仅占凋落量的5.7%—9.4%.凋落物月动态模式主要有两种:单峰型的有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枫桦次生林、山杨次生林、白桦次生林、杂木林,高峰期在8—10月份;双峰型的有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白桦落叶松次生林,前两种群落的凋落高峰期在4月和9月,后者高峰期在8月和10月。不同群落类型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凋落量高于天然次生林,且凋落高峰出现时间以及各组分所占比例与群落类型有关,同时也与树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凋落物产量 不同群落 组成及动态
下载PDF
2005–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数据集
14
作者 白帆 张文艳 +2 位作者 王杨 孙汝才 苏宏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在野外固定样地安装27个凋落物框,收集了2005-2015年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花或果、树皮)回收量的季节动态数据回收量季节动态。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我国植被生态学和长期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凋落物产量 养分循环 碳循环
下载PDF
六种温带森林类型凋落物量长期动态及其环境驱动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转转 张全智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307-7316,共10页
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 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凋落物产量及其组分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14年(2008-2021年)的连续测定,旨在揭示森林凋落物量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林型间和年际变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的凋落总量(TL)无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为500.5-556.1 g m^(-2)a^(-1);但其叶凋落量(LL)、繁殖组织凋落量(RT)和其他组织凋落量(OT)均存在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依次分别为333.9-391.8 g m^(-2)a^(-1)、8.43-69.93 g m^(-2)a^(-1)和93.4-185.9 g m^(-2)a^(-1)。6种森林类型的TL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LL和OT年际变化的显著性因森林类型而不同,而RT的年际变化不显著。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余5种森林类型的LL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值、土壤10 cm深度处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Tsmin)和土壤5 cm含水量(Ms)均呈显著正相关。杂木林、硬阔叶林和红松人工林的RT与Ms呈显著负相关;杂木林、杨桦林和硬阔叶林的OT与Tsmin呈显著负相关。样地水平的LL与土壤10 cm处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RT和OT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林龄相似的温带森林地上凋落物总量有趋同趋势,但其通过改变组分分配格局来适应立地条件的变化;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引起凋落物量的年际变化,但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量对环境波动的敏感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凋落组成 年际动态 非生因子 温带森林
下载PDF
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凋落物动态及繁殖物候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文 潘浩 +1 位作者 林秋莲 陈鹭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6-781,共6页
凋落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以我国最耐寒的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研究对象,监测和对比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凋落物动态和组分.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秋茄群落总凋落物939.1 g/m2,主要以叶凋落物产量为主,占比54.... 凋落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以我国最耐寒的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研究对象,监测和对比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凋落物动态和组分.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秋茄群落总凋落物939.1 g/m2,主要以叶凋落物产量为主,占比54.4%;凋落高峰集中在春季,但其动态受到多种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月均温、极端低温和极大风速是影响总凋落物产量的关键因子;极端低温对凋落物产量存在负效应,1月和12月总凋落物产量最低;夏、秋季的台风大大增加了枝凋落物产量.对比监测数据和历年数据发现:1982—2019年这38年来,秋茄繁殖体物候期延长并提前0.86 d/a.该结果为研究气候变暖、风暴潮加剧对红树林的影响提供了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秋茄 台风 花期 果期 凋落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林龄的天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量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冉松松 许子君 万晓华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1期59-65,共7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其产量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因子。以皆伐后,不同年龄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天然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的森林生产力变化规律与差异。结果表明:...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其产量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因子。以皆伐后,不同年龄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天然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的森林生产力变化规律与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年生产量5.1~8.2 t·hm^(-2),且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年生产量为2.0~3.1 t·hm^(-2),且不同林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两种恢复模式下,各林龄阶段的凋落物均以凋落叶为主,凋落物各组成比例顺序依次为叶>杂>枝。在同一林龄阶段,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各组成年产量均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结果表明,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复模式更有利于凋落物量的增加,有利于森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产量 林龄 恢复 天然林 杉木林
下载PDF
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璐 赵常明 +2 位作者 徐文婷 申国珍 谢宗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9-628,共10页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动态特征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作用。为探究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产量及现存量的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观测了神农架地区一处典型植被2009–2015...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动态特征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以及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作用。为探究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产量及现存量的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观测了神农架地区一处典型植被2009–2015年的凋落物产量及现存量,据此分析其动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凋落物平均年产量及现存量分别为5.94 t·hm^(–2)和10.46 t·hm^(–2),2009至2014年均无明显年际变化趋势,但在2015年均显著降低,且当年倒春寒天数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季节动态变化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3–5月和10月;凋落物月产量与当月的前第1–4个月的月平均气温正相关,与当月的前第8–10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负相关,且与当月的前第6–7及第10个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凋落物产量季节性指数平均值为0.032,与年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可见,长时间倒春寒现象会显著影响凋落物年产量及现存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凋落物产量季节动态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年平均气温对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季节性指数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凋落现存量 滞后性 季节性指数 北亚热带
原文传递
季节性积雪下的高山草地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天阳 王金牛 +4 位作者 杜文涛 徐波 周海燕 谢雨 吴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的凋落物分解是其生物地化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采用样方调查法估测两种典型地形条件下高山草地单位面积的年凋落物产量,分析定面积凋落物分解袋中的初始装袋量与凋落物分解率的关系,估算最佳初始凋落物装袋量.通过积雪... 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的凋落物分解是其生物地化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采用样方调查法估测两种典型地形条件下高山草地单位面积的年凋落物产量,分析定面积凋落物分解袋中的初始装袋量与凋落物分解率的关系,估算最佳初始凋落物装袋量.通过积雪期设置双面凋落物分解袋于浅雪、深雪、无雪及人工雪被处理下,比较不同的雪被处理下凋落物的分解率,同时测定对应的土壤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而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凋落物分解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两种典型样地内植物凋落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年产生量均约为90 g/m^2;(2)非生长季中凋落物分解率与凋落物初始重量呈负线性相关,凋落物初始装袋量3 g是研究分解率的相对较佳重量;(3)随着积雪厚度的增加,非生长季土壤温度和凋落物分解率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凋落物分解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深雪与无雪处理下分别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15%,156.37 mg/kg,75.89 mg/kg)和最小值(分别为3.07%,65.38mg/kg,20.17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与凋落物分解率呈显著相关性(P <0.05).综上所述,即便在冬季气温低于冰点的情况下,雪被的隔绝作用使得土壤微生物活动依然活跃进行;雪被变化既改变了土壤环境因子及凋落物分解率,也深刻影响着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分解率 雪被 土壤微生量碳 土壤微生量氮 土壤温度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小健 石焱 +2 位作者 朱嘉宁 孙麟钧 马祥庆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主要形式,其分解决定着土壤有机物质的存储与周转。随着全球变暖日趋明显,气候变暖对森林凋落物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部分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研究亟待加强。文中分别从...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主要形式,其分解决定着土壤有机物质的存储与周转。随着全球变暖日趋明显,气候变暖对森林凋落物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部分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研究亟待加强。文中分别从凋落物产量、结构和组成、分解速率等方面综述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全球变暖不同模拟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统一研究方法、加强长期动态观测、强化森林凋落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等建议,以期为全面精准评估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森林凋落 凋落物产量 结构特征 凋落分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