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可持续减沙途径分析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冉大川
李占斌
罗全华
李鹏
田世民
-
机构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西安理工大学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403303)
黄河水利委员会"十五"重大治黄科技项目(2002SZ08)
-
文摘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显著,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降低趋势,如何实现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值得探讨。以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最多的黄河二级支流大理河流域为例,采用"水保法"计算了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四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量,分析了淤地坝减沙总量及其变化过程,探讨了淤地坝工程实现可持续减沙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平均每淤1hm2坝地需要泥沙75 000t;要达到1km2流域面积发展坝地3.33hm2的目标,需要17a左右的时间;实现淤地坝可持续减沙作用的布坝密度为2.5座/km2;未来大、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为1∶2.5∶5.5;进行坝系建设时应尽量采用自下游向上游的建坝时序。要实现黄河中游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应从坝地发展速度、布坝密度与大、中、小型淤地坝配比、建坝时序及坝体加高5大技术途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实施。同时,还应从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坡沟兼治、预防超标准洪水、明晰产权制度和加强管理养护等方面,完善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尤其要重视淤地坝建设的相关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
-
关键词
淤地坝
可持续
减沙途径
大理河
-
Keywords
warping dams
sustainability
technical approaches of sediment reduction
Dali River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长江沙量变化和减沙途径探讨
被引量:8
- 2
-
-
作者
朱鉴远
-
机构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
出处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48,共11页
-
文摘
本文主要探讨长江上游输沙量、含沙量变化和减沙途径。在上游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1 95 0~ 1 985年长江输沙量、含沙量约每 1 2年以 4%的速率缓慢增长 ,1 992~1 997年大量减少。追根溯源系水库淤积的减沙作用。若无水库淤积拦沙 ,长江上游输沙量、含沙量年增长率将约达 1 % ,是相当可观的。根据水库拦沙效益 ,提出长江上游修建溪洛渡、亭子口、瀑布沟、构皮滩和白鹤滩等 5座大型水电站 ,与三峡枢纽共同进行水库泥沙联合调度 ,可使宜昌河段含沙量减少 1 / 2的年限延长达 1 5 0~ 2 0 0年 ;同时开展水土保持 ,可改变三峡下游河床冲刷后再淤积的不利局面。治水必治沙 ,通过“蓄水减沙 ,借水攻沙”的工程措施 ,和坚持不懈的水土保持 ,“标本兼治”,可使长江输沙量、含沙量长期减少 1 / 2 ,恢复到唐宋时代水平。
-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沙量变化
减沙途径
-
Keywords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ri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Way for reduc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
分类号
TV142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TV152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