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波涌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 被引量:14
1
作者 费良军 王文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26-29,共4页
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利用大田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波涌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间歇入渗减渗率系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田间土壤平均入渗参数和减渗... 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利用大田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波涌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间歇入渗减渗率系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田间土壤平均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该研究成果为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涌灌 参数 间歇入 减渗率系数 土壤
下载PDF
沟道间歇积水入渗的减渗率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西欢 王文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2,共5页
本文根据田间入渗试验,分析了间歇积水入渗周期减渗率和平均周期减渗率等减渗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沟道间歇积水入渗的减渗率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地面灌溉 间歇入 减渗率模型
下载PDF
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特性和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费良军 朱兴华 吴军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膜孔入渗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三阶段入渗模型和减渗量模型,分析了膜孔交汇入渗参数随入渗阶段... 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膜孔入渗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三阶段入渗模型和减渗量模型,分析了膜孔交汇入渗参数随入渗阶段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膜孔交汇入渗减渗率的概念,并推导得到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入渗时间的幂函数关系,并根据试验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多向交汇入 特性 减渗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量及减渗作用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卞艳丽 曹惠提 +1 位作者 张会敏 黄福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浑水灌溉是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浑水中泥沙级配和浓度的大小对土壤入渗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泥沙级配和浓度的浑水入渗结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试验数据,并与清水灌溉入渗试验对照得出:不同泥沙级配浑水... 浑水灌溉是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浑水中泥沙级配和浓度的大小对土壤入渗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泥沙级配和浓度的浑水入渗结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试验数据,并与清水灌溉入渗试验对照得出: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和清水相同,均为指数为正的幂函数曲线。相同含沙量、同一入渗历时,泥沙较粗的浑水始终比泥沙较细的浑水累计入渗量大。泥沙颗粒越细的浑水,其相应的累计入渗量越小,减渗量和减渗率越大;而相同累计入渗量条件下,泥沙颗粒越细,相应入渗历时越长。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相对于清水的时段减渗量和减渗率随时间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发生在前50 min,泥沙组成颗粒越细,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早,同时刻浑水的减渗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灌溉 泥沙级配 累计入 减渗率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樊贵盛 邢述彦 赵生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0-252,共3页
以室内不同质地土壤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分析讨论了土壤质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 以室内不同质地土壤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分析讨论了土壤质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间歇入渗相对减渗率增加;绝对减渗量以土壤粘粒含量为13%时为最大;当土壤粘粒含量小于13%时,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绝对减渗量增加;当土壤粘粒含量大于13%时,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绝对减渗量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涌灌溉 间歇入 土壤质地 减渗率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及减渗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1 位作者 陈琳 傅渝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73,共5页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相对于自由入渗的减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了由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量推求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模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较清水的减渗量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增大幅度慢慢变小,入渗后期其减渗量基本呈线性增加,其减渗率随时间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入渗后期减渗率基本稳定;当入渗产生交汇后,入渗能力明显减小,多向交汇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自由入渗的减渗率均随入渗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多向交汇入渗相对单向交汇入渗也存在减渗作用,3条减渗率曲线的变化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膜孔入 作用 多向交汇 减渗率
下载PDF
含沙率对浑水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利华 费良军 +1 位作者 朱红艳 王锦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2-67,共6页
为揭示含沙率对浑水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浑水膜孔灌单孔入渗试验,研究了西安粉壤土在不同浑水含沙率(0、3%、6%、9%、12%)时的入渗特性,分别建立了不同浑水含沙率的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单位膜孔... 为揭示含沙率对浑水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浑水膜孔灌单孔入渗试验,研究了西安粉壤土在不同浑水含沙率(0、3%、6%、9%、12%)时的入渗特性,分别建立了不同浑水含沙率的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和含沙率的模型,并引入了减渗率来表述浑水含沙率对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的减渗效果。结果表明,湿润锋运移距离、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及稳定入渗率均随着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入渗时间内,随着含沙率的增大,入渗系数K逐渐减小,减渗率η逐渐增大;不同浑水含沙率膜孔灌单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入渗初期的减渗率变化最大,入渗200 min以后的减渗率基本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 浑水膜孔灌 自由入 稳定入 减渗率
下载PDF
不同结构土壤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樊贵盛 王文焰 《陕西机械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25-131,168-169,共7页
本文以陕西关中田间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讨论了中壤质地土壤不同结构条件下的间歇入渗减渗效果,分析了间歇入渗的减渗率与地表土壤容重及连续入渗相对稳渗率之间的关系。可供中壤质地土壤地区进行间歇灌大田灌水试验和用水管... 本文以陕西关中田间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讨论了中壤质地土壤不同结构条件下的间歇入渗减渗效果,分析了间歇入渗的减渗率与地表土壤容重及连续入渗相对稳渗率之间的关系。可供中壤质地土壤地区进行间歇灌大田灌水试验和用水管理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涌灌 减渗率 土壤结构
下载PDF
波涌灌溉条件下土壤致密层的形成及其对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文焰 张建丰 +1 位作者 汪志荣 高岩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75-81,共7页
本文根据田间波涌灌溉的试验研究,论述了在间歇灌水条件下,土壤表面致密层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致密层在改变土壤入渗特性,以及朝着有利于节水、提高灌水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波涌灌溉 土壤 致密层 特性 减渗率
下载PDF
PAM对一维垂直入渗特征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振华 谢恒星 +1 位作者 刘继龙 蔡焕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77,共3页
分析了聚丙烯酰胺(PAM)对一维垂直积水入渗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以及湿润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AM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PAM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表现为对应于同一时刻,PAM浓度越大入渗率越低;PAM导致累积入渗量... 分析了聚丙烯酰胺(PAM)对一维垂直积水入渗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以及湿润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AM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PAM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表现为对应于同一时刻,PAM浓度越大入渗率越低;PAM导致累积入渗量减少的减渗率在入渗过程中为一常数,相对于对照处理(PAM浓度为0)的累积入渗量,10×10-6、50×10-6、500×10-6的PAM溶液的减渗率分别为98.51%、79.63%和60.48%;PAM导致湿润锋降低的减渗率在入渗过程中并非常数,随对照处理湿润锋的增加而增加,受到了入渗时间的影响,入渗过程中浓度为10×10-6、50×10-6、500×10-6的PAM减渗率极大值分别为67.11%、83.26%和9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一维垂直积水入 减渗率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58
11
作者 潘云 吕殿青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1,77,共4页
采用一维垂直积水入渗法研究不同容重对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应于同一入渗时间,容重越大,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深度均越低;相对于基准入渗量和基准湿润锋,容重越大,其减渗率μ和减锋率η均随之越大;... 采用一维垂直积水入渗法研究不同容重对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应于同一入渗时间,容重越大,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深度均越低;相对于基准入渗量和基准湿润锋,容重越大,其减渗率μ和减锋率η均随之越大;稳定入渗率有随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容重的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平方根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的系数M随容重增加而降低,并与容重较好的呈幂函数关系;湿润锋深度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容重的增加,入渗的系数A降低,而指数B差异较小,系数A与容重之间较好的符合乘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从入渗特性推求容重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关系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累积入 湿润锋 减渗率
下载PDF
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存喜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刘庆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0,83,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径流形成高含沙浑水,其入渗特点直接影响着坡面产流产沙,探求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规律,对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以清水入渗为对照,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浑水入渗特征、入渗过程和浑水减渗率等项目。分析结果...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径流形成高含沙浑水,其入渗特点直接影响着坡面产流产沙,探求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规律,对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以清水入渗为对照,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浑水入渗特征、入渗过程和浑水减渗率等项目。分析结果表明,第1min末的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而减渗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对数函数关系递增。两种关系均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说明浑水具有阻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 特征值 减渗率
下载PDF
沟灌交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术礼 聂卫波 马孝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4,共4页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灌水沟的水分入渗规律,通过室内沟灌入渗试验,分析了沟灌交汇入渗的入渗规律,建立了沟灌交汇入渗的二阶段入渗模型,研究了沟灌交汇入渗相对与沟灌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沟灌交汇起始时间的计算模型...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灌水沟的水分入渗规律,通过室内沟灌入渗试验,分析了沟灌交汇入渗的入渗规律,建立了沟灌交汇入渗的二阶段入渗模型,研究了沟灌交汇入渗相对与沟灌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沟灌交汇起始时间的计算模型,得出了沟灌交汇入渗阶段的累积减渗量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并建立了沟灌交汇入渗减渗率η的公式,将其计算结果和沟灌自由入渗的累积入渗量用文中公式计算,可求得沟灌交汇入渗阶段的累积入渗量,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其误差较小,表明建立的减渗率η的计算公式是可靠的。研究结果可为改进沟灌灌水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交汇入 特性 减渗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交汇界面面积特性和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呼唤 程东娟 +1 位作者 高然 费良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9,共4页
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量、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交汇界面面积的线性函数关系,由此建立了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 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量、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交汇界面面积的线性函数关系,由此建立了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计算公式。以上研究成果为膜孔灌理论与技术要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多向交汇入 交汇特性 减渗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两种初始土壤含水量对浑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存喜 吴发启 颜秉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5,共4页
浑水入渗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浑水入渗实验特征以及减渗率等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 浑水入渗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浑水入渗实验特征以及减渗率等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均表现出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本研究结果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入 土壤含水量 特征值 减渗率
下载PDF
灌水定额对波涌灌溉土壤间歇入渗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尹娟 费良军 +1 位作者 李薛锋 卢红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5-139,共5页
通过肥液(KNO3溶液)室内入渗试验,模拟研究了地下水位埋深150 cm条件下灌水定额对波涌灌溉土壤间歇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平均入渗速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灌水定额越大平均周期减渗率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随灌水定... 通过肥液(KNO3溶液)室内入渗试验,模拟研究了地下水位埋深150 cm条件下灌水定额对波涌灌溉土壤间歇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平均入渗速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灌水定额越大平均周期减渗率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灌水定额越大,土壤水分向下运移越深,进入地下水中的水量越多,越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定额 波涌灌 间歇入 减渗率
下载PDF
渠道防渗材料种种
17
作者 吴国君 田慧敏 《水利天地》 1995年第4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渠道防 效果 减渗率 施工质量 水泥土 混凝土衬砌渠道 沥青混凝土防 渠道衬砌工程 渠道防工程 施工机械
下载PDF
Seismic signatures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based on the patchy-saturation model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智奇 刘财 李向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87-198,274,275,共14页
Modeling of seismic responses of variable perme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atchy-sa^ration mode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uid mobility. We linked rock-physics models in the frequency d... Modeling of seismic responses of variable perme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atchy-sa^ration mode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uid mobility. We linked rock-physics model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nd seismic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agator matrix method. For a layered patchy-saturated reservoir, the seismic responses re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ast, the effect of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within the reservoir, and the tuning and interference of reflections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reservoir. Nume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P-wave velocity and induces dispersion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frequency elastic limit.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the layered structure of a reservoir lead to complex reflection waveforms. Seismic reflections are sensitive to permeability if the impedance of the reservoir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surroundings. For variable layer thickness, the stacked amplitudes increase with permeability for high-velocity surrounding shale, whereas the stacked amplitudes decrease with permeability for low-velocity surrounding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chy-saturation model dispersion ATTENUATION permeability propagator matrix method AVO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