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HDR支座的异形斜交梁桥减隔震分析
1
作者 曹锋 马鹏 靳威燕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7-21,44,共6页
随着城市桥梁的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斜交梁大量增加,由此引起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第一联(30+28.5)m异形斜交连续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 随着城市桥梁的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斜交梁大量增加,由此引起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第一联(30+28.5)m异形斜交连续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2019建立桥梁空间三维抗震模型,采用反应谱及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普通橡胶支座和SHDR支座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在纵向及横向地震作用下1#固定墩和2#活动墩墩顶左右支座位移及内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HDR支座对该异形斜交连续梁具有很好的减隔震作用,采用SHDR支座能增加桥梁结构前三阶振型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动卓越周期;与普通支座相比,采用SHDR支座后,活动墩分担了较大的地震力,固定墩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显著减小,使结构处于弹性受力状态,以满足抗震设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斜交连续梁桥 SHDR支座 减隔震分析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地震波入射角对异形斜交梁桥减隔震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曹锋 马鹏 靳威燕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5,共8页
随着城市桥梁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斜交梁桥大量增加。为了研究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问题,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上异形斜交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波入射角对普通橡胶支座和SHDR支座(... 随着城市桥梁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斜交梁桥大量增加。为了研究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问题,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上异形斜交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波入射角对普通橡胶支座和SHDR支座(SHDR)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HDR支座后,活动墩分担了较大的地震力,固定墩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显著减小;异形中墩斜交梁地震反应受地震波入射角的影响较大,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波入射角的影响,正交墩和斜交墩最大最小内力发生在2倍斜交角入射地震波和1/2~2/3斜交角入射地震波作用下,采用普通支座和SHDR支座时最大最小内力发生入射角也不相同,这与普通的直线正交梁桥显著不同,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入射角 异形斜交连续梁桥 SHDR支座 减隔震分析
下载PDF
不同支座对异形斜交梁桥减隔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曹锋 马鹏 靳威燕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37-41,共5页
随着城市桥梁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梁斜交梁桥大量增加,对于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的问题,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上异形斜交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异形斜交梁桥采用普通橡胶支座、超高阻尼... 随着城市桥梁发展,城市立交匝道上异形梁斜交梁桥大量增加,对于高烈度地区异形斜交连续梁桥减隔震的问题,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城陆港大道上异形斜交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异形斜交梁桥采用普通橡胶支座、超高阻尼SHDR支座和摩擦摆FPQZ支座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异性斜交桥梁结构采用FPQZ支座,结构前三阶自振周期增大最大,FPQZ支座在增大周期方面比SHDR支座效果更好;采用SHDR支座,固定墩和活动墩纵横向墩底内力随入射角的变化幅度较FPQZ支座小,且SHDR支座左右墩受力更均匀,对全桥的受力更为有利;异形中墩斜交梁地震作用下墩底内力和位移受地震波入射角的影响较大,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波入射角的影响,采用普通支座和减隔震支座时最大最小内力发生入射角也不相同,设计时应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入射角 异形斜交连续梁桥 SHDR支座 FPQZ支座 减隔震分析
下载PDF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隔震技术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礼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4期160-164,共5页
桥梁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桥梁工程中,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和减隔震技术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当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 桥梁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桥梁工程中,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和减隔震技术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当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对减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展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某座桥梁为例,对其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减隔震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桥梁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 设计方法 技术分析
下载PDF
大跨长联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的隔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琪 聂尚杰 徐林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大跨长联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下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采用常规支座体系通常难以满足抗震要求。襄阳绕城高速公路汉江特大桥为(60+6×110+60)m波形钢腹板连续梁,针对E1和E2不同等级地震,采用速度锁定器+摩擦摆支座复合抗震措施,基于Mi... 大跨长联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下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采用常规支座体系通常难以满足抗震要求。襄阳绕城高速公路汉江特大桥为(60+6×110+60)m波形钢腹板连续梁,针对E1和E2不同等级地震,采用速度锁定器+摩擦摆支座复合抗震措施,基于Midas软件对支座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结果显示:桥梁结构受力改善明显,同时达到较好的景观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钢腹板 连续梁桥 速度锁定器 摩擦摆支座 时程分析 减隔震分析
下载PDF
高烈度震区城轨大跨度连续梁桥减隔震机理及作用研究
6
作者 庄军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2期162-165,共4页
本文研究分析城轨交通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机理,在高烈度震区条件下,以某城轨(131+160+111) m 大跨度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空间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减隔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了减隔震设计墩底内... 本文研究分析城轨交通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机理,在高烈度震区条件下,以某城轨(131+160+111) m 大跨度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空间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减隔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了减隔震设计墩底内力响应减弱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轨道交通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通过增加平面摩擦副,对保护震区桥梁具有显著作用。(2)城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减震方案较传统减震设计方案更加经济合理,主体工程量明显减少。(3)在城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下墩底纵、横桥向的内力响应大比例减小,最高达到76%,减震效果明显。这为后续大跨连续梁减隔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连续梁 设计 双曲面球型支座 作用分析
下载PDF
重庆来福士广场空中连桥减隔震设计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志刚 侯悦琪 +2 位作者 朱立刚 梁金桐 王隽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9-15,共7页
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的一个重要设计挑战是空中连桥结构设计与其高位连接方案。系统阐述了空中连桥结构体系及其分析设计方法,并讨论了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最终创新地提出了高位连体的减隔震设计方案。对不同设计工况,应用不... 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的一个重要设计挑战是空中连桥结构设计与其高位连接方案。系统阐述了空中连桥结构体系及其分析设计方法,并讨论了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最终创新地提出了高位连体的减隔震设计方案。对不同设计工况,应用不同的分析模型和假设,以抗震性能化设计为根本,对空中连桥的结构性能、隔震层以及支承节点的地震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配合建筑与机电等其他专业的同时,满足了结构经济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来福士广场 空中连桥 高位连体结构 设计与分析 节点设计
原文传递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被引量:10
8
作者 PAN Peng YE LiePing +1 位作者 SHI Wei CAO HaiYu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036-3046,共11页
The concepts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emerged in the early 1970s.In China,the first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 was finished in 1993,and the first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was built a... The concepts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emerged in the early 1970s.In China,the first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 was finished in 1993,and the first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was built at about the same time.Up to 2007,China had more than 600 seismic isolation and about 100 energy dissipation building structures.In 2008,the huge Wenchuan earthquake hit the southwest of China,which triggered a bloom of new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reviews the state-of-the-practice of Chinese design,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applications.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Basic design procedures are becoming standardized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eriences,which mainly involve determin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forces,selection of ground motions,modeling and time-history analyses,and performance criteria.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es using multiple ground motion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sign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Regulations,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evices,balance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cost,comparison with real responses,and regular inspection are identified as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improv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development history design practic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