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1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1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预后
下载PDF
椎体骨折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
2
作者 白心竹 何金徽 +3 位作者 陆松松 李春 王依林 熊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4,共4页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风险更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狼疮抗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骨质疏松
下载PD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弹力图、纤维蛋白单体预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出血和血栓
3
作者 邓爽 方靖舒 甘芳宴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764-769,共6页
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TEG)和纤维蛋白单体(FM)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出血和血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8—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6例行ECMO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和血栓分别细分为出... 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TEG)和纤维蛋白单体(FM)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出血和血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8—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6例行ECMO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和血栓分别细分为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10例)和血栓组(5例)、无血栓组(21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组凝血参数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ECMO患者发生出血和血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PTT、TEG、FM预测ECMO出血和血栓的效能。结果26例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1.5%(16/26)和19.2%(5/26),相关事件发生中位天数分别为3和6 d。出血组最大APTT、平均APTT、TEG参数反应时间(R)相关参数[普通杯(CK)、肝素酶杯(CKH)、ΔR(R_(CK)-R_(CKH))]均高于无出血组(P<0.05);血栓组FM高于无血栓组(P<0.05)。最大APTT、TEG R_(CK)、TEG R_(CKH)、TEGΔR是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风险比(HR)分别为1.010、1.029、1.216、1.018;FM是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HR为1.008。最大APTT、TEG R_(CK)、TEG R_(CKH)、TEGΔR预测ECMO患者发生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00、0.763、0.744,联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FM预测ECMO患者发生血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结论最大APTT、TEG R_(CK)、TEG R_(CKH)、TEGΔR可预测ECMO患者出血,联合指标预测价值最优。FM可预测ECMO患者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栓弹力图 纤维蛋白单体 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常青 苑立博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变化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接收的92例冠...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变化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接收的9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均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D-D、Fib、APTT水平,术后3个月内以电话形式随访记录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并分析D-D、Fib、APTT与CHD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D-D、Fib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而APTT水平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低(P<0.05)。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D、Fib、APTT的水平升高是导致CHD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P<0.05)。结论D-D、Fib、APTT指标参与患者病变过程,可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是否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冠心病 管事件
下载PDF
围手术期凝血系统活化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淑娟 崔明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1242-1243,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LT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蛋白C抗原(PC:Ag)。采用CA-530凝血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蛋...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LT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蛋白C抗原(PC:Ag)。采用CA-530凝血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蛋白C活性(PC:A)。结果APCR阳性的患者组手术前及手术后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均显著高于APCR正常的患者组的同期水平。结论手术患者术前测定凝血系统活化指标对判断术后血栓形成倾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凝血活化指标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活化凝血时间评价PCI术中普通肝素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侯旭敏 戴锦杰 +2 位作者 韩文正 仇兴标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86-1489,1500,共5页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和床旁活化凝血时间(ACT)方法,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凝血功能的测定,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相关性。方法对36例稳定性冠心病拟行择期PCI术的患者,术前予以100 U/kg普通肝...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和床旁活化凝血时间(ACT)方法,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凝血功能的测定,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相关性。方法对36例稳定性冠心病拟行择期PCI术的患者,术前予以100 U/kg普通肝素(UFH)静脉注射。分别于PCI术前以及UFH注射后5 min和30 min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ACT和TEG反应时间(TEG-R);并检测PCI术前及术后6、24、72 h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和血常规指标(PLT、RBC、Hb)。结果 UFH注射后5 min,ACT和TEG-R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FH注射后30 min,ACT明显缩短(P<0.001),而TEG-R仍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PCI术后6 h,PT、APTT、RBC和Hb值均较基线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01),但于术后24 h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PLT水平在上述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EG-R与ACT呈现高度曲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与ACT比较,TEG-R可以更敏感地检测出残余UFH量;提示TEG检测是评价PCI术中UFH效果敏感且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栓弹力图 活化时间 普通肝素
下载PDF
在肝素抗凝的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适宜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驰骋 芦昌慧 +5 位作者 刘爱军 路平 牟伟 张慧明 刘平丽 陈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92-1993,1996,共3页
目的研究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采用肝素抗凝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适宜时间范围。方法对比分析使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88例危重患者的320次过滤时间段中滤器寿命和出血并... 目的研究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采用肝素抗凝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适宜时间范围。方法对比分析使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88例危重患者的320次过滤时间段中滤器寿命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所有用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滤器凝血的总发生率为30.5/1 000 h,在APTT为35~44 s时,滤器凝血发生率为90.9/1 000 h;APTT为45~54 s时,滤器凝血发生率为38.2/1 000 h;APTT为55~69 s时,滤器凝血发生率为25.1/1 000 h;APTT≥70 s时,滤器凝血发生率为18.8/1000 h,不同APTT时滤器凝血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的总发生率为6.2/1 000 h。APTT为35~44 s时,出血发生率为3.0/1 000 h,APTT45~54 s和APTT延长到55~69 s时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9/1 000 h和5.1/1 000 h,≥70 s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为9.8/1 000 h,不同APTT时患者出血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随APTT的延长而逐渐增高。采用CVVH治疗者和采用CVVHDF治疗者比较,滤器寿命及患者出血发生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PTT为55~69 s时,肝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肝素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金行 赵明 +3 位作者 赵越 王艳辉 路健 张丽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低分子肝素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达标情况及潜在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施姣姣 颜清 +4 位作者 杨沭 郦明芳 陈明龙 居维竹 季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471,共7页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分为三组:华法林组86例、达比加群酯组51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21例。分析患者房间隔穿刺后首剂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First-ACT达标率)、穿间隔后1 h 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比较三组间基础ACT值、First-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ACT首次达标耗时、术中肝素总量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基础ACT结果:华法林组最接近有效范围,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华法林组的First-ACT达标率及1 h-ACT达标率明显升高,而ACT首次达标耗时和术中肝素总量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参考体重和ACT监测给予肝素的术中抗凝策略因未考虑不同术前抗凝药物对基础ACT的影响而存在缺陷。该策略下达比加群酯抗凝的房颤患者术中整体ACT达标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提示该群体围术期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潜在风险增高,应考虑适当增加首剂肝素量以提高该组围术期抗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活化时间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与活化凝血因子Ⅹ的结合性质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小龙 刘清亮 吴双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子Ⅹ结合蛋白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成员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 946 8 1.ACFⅡ分子中含有 2 5 1个氨基酸残基 ,其氨基酸组成与这一家族中其他成员十分相似 .ACFⅡ在抗凝血反应中存在一临界浓度 (12nmol/L) ,只有在高于其临界浓度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Ⅱ 活化因子Ⅹ 钙离子 蛇毒
下载PDF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使用i-STAT-Kaolin ACT和Medtronic ACTⅡ测量活化凝血时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立琼 王雷 +4 位作者 杨婷 丁黎黎 蒋张 姬东旭 黄福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5期1831-1834,共4页
目的评价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i-STAT-Kaolin测得的活化凝血时间(ACT)与传统常用Medtronic ACTⅡ测得的ACT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共48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评价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i-STAT-Kaolin测得的活化凝血时间(ACT)与传统常用Medtronic ACTⅡ测得的ACT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共4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术中随机选取多个时间点共抽取395份血标本,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双管检测,所测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以评估二者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偏倚。结果i-STAT-Kaolin ACT检测范围为114~962 s,Medtronic ACTⅡ检测范围为58~999 s,线性回归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全范围的测量值,r^2=0.85,P<0.05,回归方程为Y=0.92X+31.02;Pearson相关分析r=0.92,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认为两种检测方法测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体外循环中,i-STAT-Kaolin ACT和Medtronic ACTⅡ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检测方法均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可以采用i-STAT-Kaolin ACT取代Medtronic ACT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活化时间 方法比较
下载PDF
标本离心条件和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金莲 杨莹 +1 位作者 高革 齐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74-675,共2页
关键词 标本离心条件 标本放置时间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测定
下载PDF
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倩 邓德耀 +2 位作者 陈弟 周林华 李丽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目的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门诊患者标本,分3组,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离心后在室温(26℃)及冰箱(4℃)保存条件... 目的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门诊患者标本,分3组,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离心后在室温(26℃)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2,4,6,8 h的APTT结果,各结果分别与各组0 h结果比较.结果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离心后室温(26℃)或冰箱(4℃)放置6 hAPTT结果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室检测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APTT标本时,离心或未离心的标本在未开盖的试管中保存在4℃或室温的条件下,应在标本采集后4 h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时间 温度
下载PDF
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菡 邸平 +2 位作者 夏全成 马骏龙 王成彬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6期2201-2202,共2页
目的: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血量不足标本,要求血细胞比容在20%~55%,离心后无溶血、脂血及黄疸。按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分为8∶1组与7∶1组两组,再... 目的: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血量不足标本,要求血细胞比容在20%~55%,离心后无溶血、脂血及黄疸。按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分为8∶1组与7∶1组两组,再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合格血量(2.7 mL )标本作为各自对照组,检测4个组血样的PT、APTT。结果 PT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8∶1组和8∶1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7∶1组与7∶1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8∶1、7∶1组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项目的检测中,PT、APTT 的结果受血液和抗凝剂比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标本采集量
下载PDF
活化凝血时间监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低分子肝素剂量及伤口引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润光 侯萍 +2 位作者 刘莉 李金钟 李金玲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18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低分子肝素剂量及伤口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未行ACT监测... 目的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低分子肝素剂量及伤口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未行ACT监测,观察组行ACT监测。结果术后10 h,观察组引流量和悬浮红细胞输入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均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术前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PT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APTT仍较术前明显延长(P<0.05),且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行ACT监测,能适时调整低分子肝素使用剂量,有助于减少伤口平均引流量和悬浮红细胞输入量,同时也减少APTT等指标波动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 低分子肝素 活化时间 引流量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在急性脑出血早期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雅琼 李雯 李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91-2592,共2页
早期血肿扩大作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生在6 h之内相对常见,6 h之后显著降低,且血肿扩大与早期神经症状恶化和病死率增加相关。因此,通过超早期止血治疗进行干预可能会使早期血肿扩大最小化,目前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 早期血肿扩大作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生在6 h之内相对常见,6 h之后显著降低,且血肿扩大与早期神经症状恶化和病死率增加相关。因此,通过超早期止血治疗进行干预可能会使早期血肿扩大最小化,目前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rFⅦa)的出现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因子Ⅶ 脑出 早期治疗
下载PDF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欣宇 宋鉴清 张丽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8 h和4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4 h和2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时,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时间 活化的部分活酶时间 放置时间
下载PDF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彦林 刘晓 +5 位作者 潘孟娇 刘晓宇 张璘 张继鹏 张安山 杨晓东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4年第3期26-29,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情况,为选择最适PCC制备原料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分别对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中间品的活化的凝... 目的通过比较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情况,为选择最适PCC制备原料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分别对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进行检定,分析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观察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添加肝素能否抑制PCC中凝血因子的活化。结果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不合格。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生产过程中添加肝素后,PCC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均不合格。以血浆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合格。结论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会增加凝血因子活化的风险,新鲜冰冻血浆可作为制备PCC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复合物 因子活化 酶活性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滨 孙立忠 郑军 《中国医药》 2010年第2期188-190,共3页
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大量应用血制品不仅存在感染潜在病毒、细菌的风险,也可能导致脏器水肿、功能下降、影响伤口愈合等并发症。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大量应用血制品不仅存在感染潜在病毒、细菌的风险,也可能导致脏器水肿、功能下降、影响伤口愈合等并发症。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FⅦa)在治疗难以控制的出血方面近年来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rFⅦa最初为应用于血友病A、B型患者出血的治疗。近年来应用于非血友病患者,大量的临床报告表明,rFⅦa对外科手术、创伤、凝血机制紊乱导致的出血在应用血液制品及其他促凝剂难以奏效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rFⅦa已经被应用于肝脏移植、颅内出血、胃肠出血、心脏外科手术后出血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因子Ⅶ 临床应用 机制研究
下载PDF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活化凝血因子参与慢性进行性肾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香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7-159,共3页
传统观点认为,肾小球内凝血导致慢性进行性肾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微血栓形成引起肾小球缺血性损伤。近年来作者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了活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对肾小球内皮细胞(GEC)和系膜细胞的直接影响,发现凝血酶可以... 传统观点认为,肾小球内凝血导致慢性进行性肾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微血栓形成引起肾小球缺血性损伤。近年来作者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了活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对肾小球内皮细胞(GEC)和系膜细胞的直接影响,发现凝血酶可以诱导GEC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以及细胞脱壁;纤维蛋白可以支持GEC铺展、增殖,并可以诱导GEC单层结构破坏和血管样结构形成,同时可以上调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凝血酶还可以促进系膜细胞增殖、表达ICAM-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据此认为,肾小球内凝血可以通过活化凝血因子对GEC和系膜细胞的直接作用,转化为炎症反应,并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活化因子 细胞生物学 GE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