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P-选择素的影响
1
作者 张永辉 李云霞 郑晓拓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M、P-选择素、Tp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DVT患者的溶栓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水平,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经皮人工栓抽吸 利伐沙班 功能 小板参数 调节蛋白 P-选择素
下载PDF
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对患者凝血功能及GRP78 GRP94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孙静岚 周红艳 +2 位作者 王颖 张艳峰 崔梅英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绝对卧床、止痛、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常规组(n=52)加用阿替普酶治疗,联合组(n=52)加用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统计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检测两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及GRP78、GRP94、肺动脉压、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栓弹力图中α角、反应时间(R)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前后APTT、PT及血栓弹力图中R、α角差值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前后Fib、D-D差值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血栓弹力图中凝血时间(K)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RP78、GRP94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前后GRP78、GRP94差值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 2)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前后PaO 2差值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前后PaCO 2差值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可降低GRP78、GRP94的表达,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利伐沙班 阿替普酶 功能 葡萄糖调节蛋白
下载PDF
TAT、TM、PIC、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3
作者 覃双全 曾宪华 +5 位作者 刘笋 何熔 罗亚玲 朱首珍 骆立晖 印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3期51-56,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4... 目的评估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DIC分为观察组(发生DIC,n=37)及对照组(未发生DIC,n=95)。检测2组血浆TAT、TM、PIC、t-PAIC浓度。应用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T、TM、PIC、t-PAIC浓度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临床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TM、PIC、t-PAIC对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预测能力。结果观察组TAT、TM、PIC、t-PAI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517(95%CI:1.155,1.879)]、TM[OR=1.647(95%CI:1.108,2.186)]、PIC[OR=3.989(95%CI:2.986,4.992)]、t-PAIC[OR=1.111(95%CI:0.854,1.368)]是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AT、TM、PIC、t-PAIC是预测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有效指标(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95%CI:0.790,0.939)、0.771(95%CI:0.673,0.870)、0.847(95%CI:0.804,0.889)、0.680(95%CI:0.573,0.787),联合预测效能更优异(P<0.001),AUC为0.904(95%CI:0.875,0.933)。结论TAT、TM、PIC和t-PAIC检测对判断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是否发生DIC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较好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状态,4个指标联合预测DIC的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咬伤 液毒素 中毒 酶抗酶复合物 调节蛋白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 弥散性管内
下载PDF
新凝血标志物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4
作者 张世杰 孟宪春 +2 位作者 孙萍萍 杨静静 吴静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新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87... 目的探讨新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87例DIC患儿(观察组),根据其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66例)和死亡组(21例),另外以同期出生的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DIC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组别TM、TAT、PIC和t-PAIC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TAT、PIC和t-PAIC在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IVH、脓毒症和PIH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脓毒症和PIH是新生儿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TM、TAT、PIC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M、TAT、PIC和t-PAIC联合诊断新生儿DIC的价值优于单独诊断。死亡组TM、TA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2组PIC、t-PA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升高是影响新生儿DI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当TAT为21.72μg/L时,其预测新生儿DIC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66~0.8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71.2%。结论TM、TAT、PIC和t-PAIC联合应用对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疾病 弥漫性管内 调节蛋白 酶-抗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邢迎红 曹书华 沈中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 (TM)水平 ,探讨它对DI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第 1、2、3、5、7天 ,通过ELISA方法检测 1 2例DIC患者和 1 8例非DIC患者的血浆TM水平。结果 DIC患者的... 目的 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 (TM)水平 ,探讨它对DI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第 1、2、3、5、7天 ,通过ELISA方法检测 1 2例DIC患者和 1 8例非DIC患者的血浆TM水平。结果 DIC患者的血浆TM水平 (77 83± 1 1 46ng/mL)明显高于非DIC患者 (56 56± 1 6 31ng/mL)且P <0 0 0 1。预后不良者 (1 4例 )与预后良好者 (1 6例 )相比 ,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0 1 )。结论 DIC早期即发生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TM)水平升高 ,表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蛋白 弥散性管内 DIC tm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韵宏 向小平 +1 位作者 谢圣兰 曹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780-1781,共2页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凝血酶调节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TM)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高脂血症患者TM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组同正常组相比 ,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差异无显著性...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凝血酶调节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TM)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高脂血症患者TM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组同正常组相比 ,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TM水平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TM水平有助于了解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前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高脂 调节蛋白 tm 部分活酶时间 KPTT 水平 结论 显著性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管内 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调节蛋白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结果轻伤与重伤组血浆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的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管内 调节蛋白
下载PDF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晨 彭建明 +2 位作者 熊伟 李敏 熊昌源 《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4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兔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制备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兔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制备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葱白治疗组给予葱白提取物,葱白防治组造模前持续给葱白提取物1周,造模后同葱白治疗组给药。检测造模前后各组凝血功能、TM和D-D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各组凝血功能、TM和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3d、7d两用药组对各项指标均有影响(均P<0.01),且葱白防治组优于葱白治疗组(P<0.05,P<0.01)。结论葱白提取物能防治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其机制与改善凝血功能、减少TM和D-D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葱白提取物 功能 调节蛋白 D-二聚体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凝血、纤溶功能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彦 郭萍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凝血、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HFRS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0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其中轻症组26例,重症组24例),另外选取50名健... 目的:探讨并分析凝血、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HFRS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0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其中轻症组26例,重症组24例),另外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之后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轻症组及重症组患者的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轻症组及重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及重症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轻症组及重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及重症组患者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轻症组及重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RS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下降,D-二聚体以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明显上升,这提示有毛细血管的损伤、凝血系统激活和血小板活化。基于此,在患者发病早期给予患者抗凝、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 可溶性调节蛋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凝血 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赟 夏校敏 姚景春 《基层医学论坛》 2015年第19期2648-2649,共2页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调节蛋白的变化。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轻症组(13例)和重症组(12例),并抽取30例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的相关...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调节蛋白的变化。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轻症组(13例)和重症组(12例),并抽取30例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HFRS患者体内凝血水平明显降低,而纤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PLT)水平明显减低,D-二聚体(DD)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明显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广泛性的毛细血管损伤、凝血系统激活和血小板活化。因此,在病程早期给予患者抗凝、抗病毒治疗是极其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 可溶性调节蛋白小板 D-二聚体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早期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沈晔 罗怡 张美齐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14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48h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48h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功能恢复(ROSC)建立时间大于48h但最终死亡;B组11例:复苏成功,存活28d。于心肺复苏后4h、12h、24h及48h检测PT、APTT、TM、D-D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心肺复苏后12h、24h及48h时PT、APTT、D-D及TM指标均分别高于4h水平;除B组12h时TM值为最高值外,余两组各指标24h时为最高值,而后降至较低水平;B组心肺复苏后4h、12h、24h及48h时各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通过早期监测凝血因子变化并进行干预,可能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改善预后有明显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D-二聚体 调节蛋白 预后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在凝血功能调节及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立成 孟激光 韩志海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984-986,989,共4页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其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后可以活化蛋白C,从而抑制凝血途径。近年来,随着凝血酶及活化蛋白C在炎症通路中调节功能的揭示,血栓调节蛋白在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调节白细胞分化...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其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后可以活化蛋白C,从而抑制凝血途径。近年来,随着凝血酶及活化蛋白C在炎症通路中调节功能的揭示,血栓调节蛋白在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调节白细胞分化、黏附中的显著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并且已扩展至肿瘤领域。本文对血栓调节蛋白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蛋白 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对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曾庆波 张念清 +5 位作者 余婷 何龙平 林青伟 钟林翠 邓星平 宋景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M)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72例脓毒症患者。按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2017年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 目的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M)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72例脓毒症患者。按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2017年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68)与普通脓毒症(SA)组(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合并疾病、ICU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的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C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凝血分子标志物对SIC的诊断效能,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TM分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与SA组的TM[10.5(7.8~14.9)TU/ml]、TAT[8.6(4.8~18.0)ng/ml]及t-PAIC[11.6(7.1~22.2)ng/ml]比较,SIC组的TM[15.0(10.5~25.9)TU/ml]、TAT[15.1(5.7~34.6)ng/ml]及t-PAIC[22.1(11.0~39.1)ng/m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及血乳酸升高是SI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M诊断SIC的曲线下面积为0.685;当TM界值为11.5 TU/ml时,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1%、61.5%、55.2%、77.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M>11.5 TU/ml的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是TM≤11.5 TU/ml脓毒症患者的3.61倍。SOFA≥2分且TM>11.5 TU/ml患者的病死率为47.2%(42/89),不符合该标准患者的病死率为14.5%(12/83);符合ISTH-SIC诊断标准的患者病死率为47.1%(32/68),不符合该标准的患者病死率为21.2%(22/104)。结论TM>11.5 TU/ml时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联合SOFA≥2分可为诊断SIC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蛋白 脓毒症 诊断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血栓调节蛋白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15
作者 陈夏 文海杰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8期578-582,共5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血栓调节蛋白(TM)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血栓调节蛋白(TM)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105例)和认知正常组(55例),根据MMSE评分的不同将认知障碍组患者分为轻度组(57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及Hcy、TFPI、TM水平。对比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认知正常组患者以及认知障碍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s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比较轻度、中度、重度认知障碍患者Hcy、TFPI、TM水平,分析Hcy、TFPI、TM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病占比、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Hcy、TM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高,TFPI水平比健康对照组低,且认知障碍组患者吸烟史占比、FBG、TC、Hcy、TM水平均比认知正常组高,TFPI水平比认知正常组低(P均<0.05);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为FBG、Hcy、TM、TFPI(OR=1.517、1.507、1.749、1.679,P均<0.05);中、重度认知障碍组患者Hcy、TM水平均比轻度认知障碍组高,而TFPI水平比轻度认知障碍组低,且重度认知障碍组患者Hcy、TM水平比中度认知障碍组高,TFPI水平比中度认知障碍组低(P均<0.05);Hcy、TM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SE评分、MoCA各项评分均呈负相关,而TFPI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项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Hcy、TM水平上升、TFPI水平下降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之间有密切联系,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可对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进行判定,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致活酶 调节蛋白 脑缺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占君 焦婷婷 +3 位作者 张成磊 刘亚鑫 杨秀莲 杨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用HISCL-5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TM和TAT检测结果,对血浆TM和TAT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浆TM和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IC患者血浆中的TM和TAT单独和联合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M和TA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75.0%,均高于TM和TAT的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TM、TAT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早期DIC的检出率,而且能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有早期诊断DIC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管内 调节蛋白 酶-抗酶复合物
下载PDF
联合检测D二聚体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调节蛋白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19
17
作者 徐静 丁艳妮 +1 位作者 杨敏 沈思敏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6期952-953,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并发DVT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并发DVT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未发生DVT患者8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D、aPTT和TM水平变化及分析其与乳腺癌术后并发DVT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D-D、aPTT、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 D-D和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D-D、TM和aPTT组的特异性、阳性率和敏感性显著高于单一检测;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实验组患者血清D-D、TM和aPTT水平与乳腺癌术后并发DVT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对D-D,TM和aPTT水平对乳腺癌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调节蛋白 乳腺癌 深静脉栓形成值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蛋白 酶-抗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管内
下载PDF
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酶调节蛋白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正楼 陈森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3期48-51,共4页
目的:探究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酶调节蛋白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0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凝血指标(D-D、... 目的:探究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酶调节蛋白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0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凝血指标(D-D、FIB、sP-selectin及TXB2);比较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PSI分级)、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疾病时期的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浆TM及凝血指标与PSI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浆TM及凝血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PSI分级较高、合并肺外并发症及急性期者的血浆TM及凝血指标均高于PSI分级较低、无肺外并发症及恢复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浆TM及D-D、FIB、sP-selectin及TXB2均与PSI分级呈正相关(r_(s)=0.796、0.833、0.912、0.933、0.897;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凝血酶调节蛋白及凝血指标的表达均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调节蛋白 指标 疾病严重程度
下载PDF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田文芳 易素芬 郑水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管内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酶抗酶复合物 调节蛋白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