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在凝血途径的接触激活——抗血栓形成研究的新靶点 被引量:5
1
作者 贺石林 王东生 +1 位作者 文志斌 何晓凡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1期57-64,共8页
内在凝血途径接触激活的启动因子是凝血因子XII(FXII),激活的FXIIa催化底物是FXI。但由于FXII缺陷并无出血倾向,FXI缺陷的出血倾向远较FⅧ与FIX缺陷为低。因此,长期以来对于内在途径接触环节的生物医学意义存在疑问。近十余年来,由于... 内在凝血途径接触激活的启动因子是凝血因子XII(FXII),激活的FXIIa催化底物是FXI。但由于FXII缺陷并无出血倾向,FXI缺陷的出血倾向远较FⅧ与FIX缺陷为低。因此,长期以来对于内在途径接触环节的生物医学意义存在疑问。近十余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其它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对此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凝血途径 接触激活 栓形成 新靶点
下载PDF
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冠心病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燕 卢中秋 《现代实用医学》 2009年第10期1150-1151,共2页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不止,不发生血凝,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凝血、抗凝系统平衡被破坏,激发凝血过程,继而激活纤溶系统。
关键词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冠心病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平衡状态 生理状态 管内流动 内皮受损 系统
下载PDF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陈聪 荆腊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 :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1)、总组织... 目的 :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组织因子 (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肌梗死病人TF、TFPI、ET l、VWF和FⅦα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 :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和心肌梗死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凝血分析仪检测不同的凝血途径异常结果的分析
4
作者 边红放 《医疗装备》 2011年第9期39-39,共1页
有关止、凝血筛检临床上主要用于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治疗和(或药物)监测。通过APTT和PT分别检测内、外源凝血的途径及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的总活性以及反映是否存在抗凝、纤溶的异常。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意义... 有关止、凝血筛检临床上主要用于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治疗和(或药物)监测。通过APTT和PT分别检测内、外源凝血的途径及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的总活性以及反映是否存在抗凝、纤溶的异常。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数据。总结几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途径 分析仪 检测 鉴别诊断 APTT 栓性疾病 病情观察 因子
下载PDF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被引量:2
5
作者 庄凯雪 傅应云 《内科》 2020年第4期436-439,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栓栓塞症 内源性凝血途径 综述
下载PDF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荆腊滢 张月芳 +1 位作者 郑田春 李震宇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TF、TFPT、ET -1、vWF、FⅦa,血中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 (P<0.01) ,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和AS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损伤
下载PDF
高脂血症对内源凝血途径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红斌 罗冰 张健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118-1118,共1页
关键词 高脂 内源凝血途径 功能 高黏症候群 因子活性
下载PDF
心脏骤停成功心肺复苏后的凝血异常:蛋白C抗凝血途径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Adrie C. Monchi M. +1 位作者 Laurent I. 张平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47-47,共1页
OBJECTIVES: We investigated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 patient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otein C anticoagulant pathway. BACKGROUND: Successfully resuscitated cardiac arre... OBJECTIVES: We investigated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 patient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otein C anticoagulant pathway. BACKGROUND: Successfully resuscitated cardiac arrest is followed by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y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both of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organ failure an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METHODS: Coagulation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all patients admitted after successfully resuscitated OHCA. RESULTS: At admission, 67 patients had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with increased interleukin-6 and coagulation activity(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reduced anticoagulation(antithrombin,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activated fibrinolysis(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 and, in some cases, inhibited fibrinolysis(increase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with a peak on day 1). These abnormalities were more severe in patients who died within two days(50 of 67, 75%) and were most severe in patients dying from early refractory shock. Protein C and S levels were low compared to healthy volunteers and discriminated OHCA survivors from nonsurvivors. Furthermore, a subgroup of patients had a transient increase in plasma-activated protein C at admission followed by undetectable levels. This,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soluble thrombomodulin over time, suggests secondary endothelial injury and dysfunction of the protein C anticoagulant pathway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severe sepsis. CONCLUSIONS: Major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after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of cardiac arrest. These abnormal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secondary down-regulation of the thrombomodulin-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途径 成功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异常 作用 脓毒症患者 纤溶酶 酶复合物 全身性炎症反应
下载PDF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研究
9
作者 吴正福 荆腊英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4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人TF、TFPI、ET-1、VWF和FⅦa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损伤 急性脑梗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正常对照组 浆组织因子 ELISA法 分子标记物 不同时期 TFPI ET-1 密切关系 VWF 因子Ⅶ 内皮素 病人 测定 浓度 FⅦ 活化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杰 李童 +1 位作者 刘方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组(RL组,40例)应用乳酸林格液扩容,羟乙基淀粉组(HES组,44例)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扩容。复苏前及复苏后6、12、24h取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APC,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RL组液体复苏前后胛、TF、TFPI及APC均无明显改变;HES组复苏后PT也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S组复苏后TF逐渐降低,并于24h时明显低于复苏前(U/L:15.80±7.32比31.40±2.75,P〈0.05);但各时间点与R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12h、24h时TFPI较复苏前略有升高(μg/L:1.32±0.22、1.14±0.09比0.63±0.54),且高于RL组同时间点(μg/L:0.84±0.69、0.95±0.30),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APC逐渐降低,且复苏后6、12、24h时明显低于RL组(mg/L:3.38±3.00比5.98±4.12,3.31±1.94比5.33±3.71,3.42±2.64比7.53±4.67,P〈0.05或P〈0.01)。HES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RL组(d:12.50±8.83比17.10±16.60,t=9.037,P〈0.001),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9%(18/44)比60.0%(24/40),χ^2=2.339,P=0.126]。结论应用乳酸林格液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的阳均无明显影响;但羟乙基淀粉可能会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过度激活,同时对蛋白C的活化也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林格液 羟乙基淀粉 外源性凝血途径 活化蛋白C
原文传递
内源凝血途径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11
作者 王智 李凤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S1期309-311,共3页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凝血酶 (FⅡa)可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TAFI) ,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系统活性、防止血凝块被纤溶酶 (PL)过早溶解的作用 ,从而使止血栓更加稳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 ,不但可使...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凝血酶 (FⅡa)可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TAFI) ,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系统活性、防止血凝块被纤溶酶 (PL)过早溶解的作用 ,从而使止血栓更加稳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 ,不但可使血凝块形成的体积变小 ,而且可使其对PL的敏感性增强 ,从而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凝血途径 因子XI 纤维蛋白溶解 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原文传递
内源凝血途径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12
作者 王智 张建辉 杨延泽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3期73-75,共3页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大量凝血酶可以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可以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活化的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活性的作用,从而保护血凝块不被纤溶酶过早地溶解,而使血栓更加稳定和牢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不但可...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大量凝血酶可以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可以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活化的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活性的作用,从而保护血凝块不被纤溶酶过早地溶解,而使血栓更加稳定和牢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不但可以使血凝块形成的体积变小,而且还可以使其对纤溶酶的溶解作用变得更加敏感。这将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溶解 Ⅺ因子 羧基肽酶
原文传递
高脂蛋白血症引起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红斌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2年第S1期13-14,共6页
目的 在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常会出现高粘症候群。为了探讨凝血系统是否参与或受其影响 ,其内在联系如何 ,在治疗上是否需要采取防犯措施 ,在临床上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高脂蛋白血症病例 30例 ,对照组 4 0例 ,... 目的 在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常会出现高粘症候群。为了探讨凝血系统是否参与或受其影响 ,其内在联系如何 ,在治疗上是否需要采取防犯措施 ,在临床上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高脂蛋白血症病例 30例 ,对照组 4 0例 ,均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 (RATIO) ,凝血酶元时间 (PT) ,纤维蛋白元 (FIB)。同时再比较APTT、RATIO水平与高粘血症症候群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PT、FIB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而APTT、RATIO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APTT、RATIO降低时出现高粘症候群症状者显著升高。结论 高脂蛋白血症可导致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可能是产生高粘症候群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部分活酶时间 内源凝血途径
全文增补中
硇洲马尾藻(S.naozhouense)褐藻多酚的抗凝血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虹玉 陈晓敏 +2 位作者 欧小蕾 毛俊杰 吉宏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9-252,共4页
本文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硇洲马尾藻(S.naozhouense)褐藻多酚,并通过超滤进行分子量分级得NW1和NW2两部分,检测其总多酚的含量。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NW1和NW2体内对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本文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硇洲马尾藻(S.naozhouense)褐藻多酚,并通过超滤进行分子量分级得NW1和NW2两部分,检测其总多酚的含量。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NW1和NW2体内对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结果表明,硇洲马尾藻多酚NW1在10~40 mg/kg.d剂量范围能显著延长CT和BT,在5~15 mg/mL浓度范围显著增加PT和TT,表现出良好的全面抗凝血活性;NW2能显著延长CT和BT,对TT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但对PT无效果,且在高浓度(15 mg/mL)时表现出显著的缩短PT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马尾藻 褐藻多酚 凝血途径
下载PDF
肝病患者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闫震 叶峰山 +1 位作者 张军 陕柏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576-577,共2页
肝脏是多种凝血酶原、凝血因子以及许多蛋白质等合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严重病变时,引起凝血因子等合成代谢不足,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受损。为了及时发现肝病患者凝血4项变化,评估肝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我们对126例肝病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进... 肝脏是多种凝血酶原、凝血因子以及许多蛋白质等合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严重病变时,引起凝血因子等合成代谢不足,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受损。为了及时发现肝病患者凝血4项变化,评估肝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我们对126例肝病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酶 四项 严重病变 因子 酶原 患者功能 合成代谢 共同凝血途径 慢性肝病患者 系统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与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亚刚 刘立根 +4 位作者 施劲东 朱宏钧 蒋克泉 伍旭升 曹健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060.0±669.8)pg/mLvs(423.6±245.1)pg/mL,P=0.000],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8.2±8.9)ng/mLvs(70.1±24.0)ng/mL,P=0.000;(26.3±8.0)ng/mLvs(41.2±16.7)ng/mL,P=0.000]。②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与无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比较,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431.4±564.5)pg/mLvs(904.6±660.3)pg/mL,P=0.004],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3.1±9.6)ng/mLvs(40.0±7.8)ng/mL,P=0.01;(22.9±8.2)ng/mLvs(22.7±7.4)ng/mL,P=0.048]。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参与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血栓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心房颤动患者 浆组织因子途径 栓形成机制 抗原水平 TFPI 酶联免疫吸附 左房 凝血途径 正常对照组 活性 活性 mL 增高 游离
下载PDF
血必净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茜 李银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6-480,共5页
脓毒症是一组由感染引起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凝... 脓毒症是一组由感染引起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凝血系统活化以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系统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1]。凝血功能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并发MODS时最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恶化的中心环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包括3种机制[2]:①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组织因子诱导凝血酶产生,血小板活化聚集;②全身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如抗凝血酶(AT)系统、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系统受损;③纤溶系统受抑:使纤维蛋白微栓的清除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障碍 脓毒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管内皮细胞活化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必净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敏涓 董临江 +1 位作者 周立红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1998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凝血因子Ⅶ又称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或血清凝血酶转化加速因子(serum prothrombin conversionaccelerator,SPCA)因其在肝脏中合成时需要维生索K的参与,故属于维生素依赖因子,FⅦ为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0KD,由4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凝血因子Ⅶ又称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或血清凝血酶转化加速因子(serum prothrombin conversionaccelerator,SPCA)因其在肝脏中合成时需要维生索K的参与,故属于维生素依赖因子,FⅦ为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0KD,由4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在氨基末端区有11个Gla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Ⅶ 研究进展 外源性凝血途径 动脉栓形成 低脂肪餐 组织因子 稳定因子 拨牙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检测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艺 鲁翌 +1 位作者 叶絮 刘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对TGA检测进行了改进,使其不仅可以分析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且能够分析内源性凝血途径所致的凝血酶生成。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途径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实验的实际应用,并强调评估不同凝血途径的技术要求,以及该技术的临床运用。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目前TGA检测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建立标准化的TG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栓性疾病 治疗
下载PDF
药根碱靶向凝血因子Ⅻ发挥抗凝血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惠娜 李艳玲 +1 位作者 曹旺 邓常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和活化凝血因子Ⅺ(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a)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低于-5 kcal/mol作为阈值判断药根碱与接触激活因子的结合活性;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法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TT);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检测FⅫ、FⅪ、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Ⅸ,FⅨ)、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凝血因子Ⅹ(coagulation factorⅩ,FⅩ)和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根碱对FⅫ蛋白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1)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药根碱与FⅫa、FⅪa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结合活性良好。(2)体外实验中,0.2~0.8 mg/mL药根碱均可显著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3)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P<0.01),药根碱高剂量(0.8 mg/mL)可降低FⅪ活性(P<0.05),但对FⅨ、FⅧ、FⅩ及F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抑制FⅫ蛋白的激活(P<0.01)。结论药根碱与FⅫa对接较好,显著延长APTT,抑制FⅫ蛋白激活,降低血浆FⅫ活性,提示其抗栓作用可能通过抑制FⅫ的活性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根碱 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子Ⅻ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