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8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人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断1+2及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忠扩 何海玲 宗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腹时间15~30min;第二组(11例,年龄51~68岁)气腹时间13~30min;第三组(11例,年龄50~76岁)气腹时间35~100min。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72h抽取上肢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片断1+2(F1+2)及D二聚体(DD)。结果PT、KPTT时间在三组之间变化不显著;F1+2及D二聚体在LC术后有显著性增高,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且3d内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两者血浆水平第二组与第三组较第一组有明显的增高。结论LC手术可启动凝血过程,对于老年人或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注意凝血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气腹 年龄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Ⅶ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朵勤 唐慧 +1 位作者 沈燕芸 徐金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年第9期617-619,共3页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a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a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因子VII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凝血机制可能参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凝血机制 D-二聚体 f1+2 fVⅡ因子
下载PDF
健康成人凝血酶原片段F_(1+2)随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卓江 景本年 +4 位作者 王季石 姚芸 宋海容 张燕 刘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成人 凝血酶原片段f1+2 年龄
下载PDF
冠心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福党 赵靓 王璐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1191-119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f1+2 D-二聚体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卓江 吴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mo1/L(范围0.01~1.5nmo1/L)及1.62±0.46(范围0.97~3.11).PT比率在1.2~1.7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大多数患者F1+2减低到正常值,F1+2正常值在40例正常健康人中为0.40±0.23nmol/N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F1+2平均血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t=2.377,P<0.05),100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值与PT比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2与PT比率无明显关系(r=-0.208),结论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减低的程度与PT比率反映的治疗强度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f1+2 抗凝剂 治疗 CT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在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立雄 刘兰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46-447,共2页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片段 f1+2 抗凝治疗 监测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小明 盛晚香 +2 位作者 宋继权 严月华 郑楷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f1+2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通过调控E2F1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建新 王琳茜 +3 位作者 朱波 时沛 孙义长 韩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3-858,共6页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3通过调控E2F1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MTT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0、80、160、320μmol·L^(-1))对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3通过调控E2F1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MTT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0、80、160、320μmol·L^(-1))对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E2F1、MMP-2、MMP-9、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细胞迁移数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细胞侵袭数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E2F1 mRNA与E2F1蛋白表达量相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80、160、320μmol·L^(-1)人参皂苷Rg3组细胞中MMP-2、MMP-9、BCL-2蛋白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BCL-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能降低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同时还促进SGC-7901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E2F1因子下调MMP-2、MMP-9、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E2f1 胃癌 增殖 迁移和侵袭 凋亡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预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原娜 王磊 武雪亮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符合PICC置管的同步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符合PICC置管的同步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多普勒超声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临床分期、放化疗和不同部位的肿瘤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F1+2、D-Dimer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结果 207例PICC恶性肿瘤患者中33例发生静脉血栓(15.9%),F1+2、D-Dimer在血栓组的水平分别为(572.939±172.139)pmol/L和(0.909±0.24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418.569±121.990)pmol/L,(0.601±0.19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恶性肿瘤患者中F1+2、D-Dimer升高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风险率(HR)分别为1.003,2.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F1+2和D-Dimer的截止水平设在总研究群体的50%,Cox回归分析显示,F1+2(≥443.719 pmol/L)、D-Dimer(≥0.651μg/ml)二者均高时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HR为5.223,高于单独高F1+2的1.270和单独高D-Dimer的2.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1+2及D-Dimer是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益肾填精凉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外周血ET-1、TXB2、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多慧玲 魏华娟 +2 位作者 吴笛 梁燕 朱晓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益肾填精凉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外周血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HSPN患... 目的:探讨益肾填精凉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外周血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HS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中脱落3例,剩余45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口服贝那普利、泼尼松以及双嘧达莫。研究组中脱落4例,剩余4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肾填精凉血汤口服。2组均治疗12 w。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外症状(皮肤紫癜疹消退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尿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ro)、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红细胞计数(U-RBC)、免疫T细胞亚群(CD4^(+)、CD8^(+)阳性率及CD4^(+)/CD8^(+)比值)水平、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肾脏微循环指标(ET-1、TXB2、6-Keto-PGF1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2.22%)(P<0.05)。研究组皮肤紫癜疹消退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尿消失时间均缩短;中医证候积分,24 hUpro、Scr、BUN、β2-MG、U-RBC,CD8^(+)水平,IL-1、IL-17、TNF-α,ET-1、TXB2均降低;CD4^(+)、CD4^(+)/CD8^(+)水平,6-Keto-PGF1α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肝、肾功能等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肾填精凉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HSPN的疗效确切,能缩短肾外症状消失时间,调节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脏微循环,减轻单纯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益肾填精凉血汤 肾功能 内皮素-1 血栓素-2 6-酮-前列腺素f1Α 肾脏微循环 增效减毒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在不同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靳祺 程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在心血管疾病、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预测作用和评估各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的价值近年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F1+2在不同类型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栓前状态 心血管病 脑卒中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原娜 王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4-26,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2与D-Dimer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发D 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对6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结果轻伤组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 IC组伤后F1+2水平逐渐降低,D IC组伤后F1+2水平持续升高,D IC组F1+2水平显著高于非D IC组。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 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 IC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断1+2(f1+2)
下载PDF
脑梗死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变化及银杏达莫干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聚斓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1期1861-1862,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imer,DD)浓度的变化规律及银杏达莫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观察其在银杏达莫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16例进行动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imer,DD)浓度的变化规律及银杏达莫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观察其在银杏达莫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16例进行动态观测。结果:(1)脑梗死病人血浆F1+1、DD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患者血浆F1+2浓度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银杏达莫治疗7天后降至正常;DD发病时增高,银杏达莫治疗3周后降至正常水平。(3)多发性或大面积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病人(P<0.01)。(4)脑梗死病人24小时内血浆F1+2、DD浓度异常率均高于头部CT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F1+2、DD浓度与脑梗死相关,可用银杏达莫等进行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原片段f1+2 D-二聚体 银杏达莫 干预治疗
下载PDF
脑梗塞痰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立典 黄河清 俞征宙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l...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功能被激活,并且在痰证者与非痰证者之间有差异,提示血浆F1+2可能是脑梗塞痰证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痰证实质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痰证 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咪达唑仑通过调控LncRNA NR2F2-AS1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17
作者 周宇 曹钦钰 刘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癌细胞786-O,随机分组:咪达唑仑0、20、40、60μmol/L组、si-NC组、si-核受体亚家族2组F成员反义RNA(NR2F2-AS)1组、咪达唑仑+pcDNA组、咪...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癌细胞786-O,随机分组:咪达唑仑0、20、40、60μmol/L组、si-NC组、si-核受体亚家族2组F成员反义RNA(NR2F2-AS)1组、咪达唑仑+pcDNA组、咪达唑仑+pcDNA-NR2F2-AS1组;CCK-8法、流式细胞术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LncRNA NR2F2-AS1表达量;Western印迹检测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蛋白(Bax)表达量。结果 与咪达唑仑0μmol/L组比较,咪达唑仑20、40、60μmol/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迁移细胞数和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长链非编码(Lnc)RNA NR2F2-AS1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转染si-NR2F2-AS1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并可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与咪达唑仑+pcDNA组比较,咪达唑仑+pcDNA-NR2F2-AS1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迁移细胞数和Bcl-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可通过抑制LncRNA NR2F2-AS1表达而减弱肾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并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咪达唑仑 LncRNA核受体亚家族2f成员反义RNA(NR2f2-AS)1 细胞增殖 凋亡 迁移
下载PDF
华法林相关基因CYP2C9、VKORC1、CYP4F2的多态性分布
18
作者 王慧 甄拴平 +2 位作者 冯淳 王华 邓明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研究CYP2C9、VKORC1、CYP4F2基因多态性在陕西省宝鸡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华法林个体化用药提供遗传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接受华法林治疗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的住院患者475例,采用飞行... 目的研究CYP2C9、VKORC1、CYP4F2基因多态性在陕西省宝鸡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华法林个体化用药提供遗传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接受华法林治疗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的住院患者475例,采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华法林药物相关基因CYP2C9、VKORC1、CYP4F2分别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华法林药物相关各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规律,475例患者VKORC1基因型分别是AA型、AG型、GG型,基因频率分别为83.79%,15.58%,0.63%;CYP2C9基因型分别是*1/*1型、*1/*3型、*1/*2型,基因频率分别为95.17%,4.74%,0.11%,未检出*2/*2、*2/*3、*3/*3基因型;CYP4F2基因型分别是*1/*1型、*1/*3型、*3/*3型,基因频率分别为52.40%,39.37%,8.21%。各基因型分布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陕西宝鸡地区汉族人群华法林药物基因VKORC1(c.-1639G>A)以变异型为主,包括纯合变异和杂合变异,而CYP2C9(*1、*2、*3)和CYP4F2(*1,*3)以野生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 CYP2C9基因 VKORC1基因 CYP4f2基因
下载PDF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宫颖 刘现亮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cTnI、F1+2值。采用全自动免疫测定装置AIA360以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测定cTnI,Cobas e610免疫分析仪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Elisa法测定F1+2值。结果两组间NT-pro-BNP、cTnI、F1+2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E组血浆NT-pro-BNP为(2418.26±2916.53)pg/L,对照组为(93.80±45.69)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组血浆cTnI为(1.39±1.27)ng/ml,对照组为(0.28±0.61)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血浆F1+2为(146.84±97.83)nmol/L,对照组为(90.62±20.28)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患者血浆NT-pro-BNP、cTnI、F1+2浓度明显升高,这对PE的诊断有实际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I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20
作者 魏文宁 胡俊斌 宋善俊 《血栓与止血学》 1999年第3期104-106,共3页
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_(1+2))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_(1+2)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_(1+2)。结果:UA组F_(1+2)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F_(... 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_(1+2))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_(1+2)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_(1+2)。结果:UA组F_(1+2)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F_(1+2)对于UA与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