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基因缺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斌 王鸿利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3年第4期336-338,共3页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分泌和活性,造成其活性和(或)抗原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就凝血酶原的基因缺陷...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分泌和活性,造成其活性和(或)抗原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就凝血酶原的基因缺陷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基因缺陷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凝血酶原
下载PDF
Glu29→Gly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2
作者 王文斌 王鸿利 +9 位作者 黄成垠 方怡 傅启华 周荣富 谢爽 丁秋兰 武文漫 王学锋 胡翊群 王振义 《检验医学教育》 200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II)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II促凝活性(FII:C)、FII抗原(FII: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的FII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II)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II促凝活性(FII:C)、FII抗原(FII: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的FII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3’端非翻译区(3’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FII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103例健康献血者作对照。结果:先证者表型诊断为凝血酶原缺陷症(Ⅰ型);FII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文献报道的FII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2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A601G。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均为A601G杂合子。结论:纯合错义突变A601G引起的Glu29→Gly是导致本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原因。这在国际上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 基因突变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病
下载PDF
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3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4 位作者 郑芳秀 谢耀盛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浙江检验医学》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Ⅱ(FⅡ)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PT、APT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Ⅱ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侧翼...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Ⅱ(FⅡ)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PT、APT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Ⅱ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序列,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以证实: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先证者PT、APTT、FⅡ:C明显异常,分别为34.3 s、112.9 8、3%;父亲、母亲、舅舅的PT、APTT稍延长,FⅡ:C分别为52%、.55%、54%;姨妈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指标和FⅡ: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FⅡ基因13号外显子的g.26329T】G纯合突变导致Tyr510Asp,其父亲、母亲、舅舅均存在g.26329T】G杂合突变,姨妈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FⅡ基因Tyr510Asp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分子机制;Tyr510Asp突变是国际上鲜见报道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缺陷症 基因突变 血液凝固障碍
下载PDF
一个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
4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4 位作者 郑芳秀 谢耀盛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7-589,共3页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基因突变 基因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维生素K依赖性 表型 家系 纯合
原文传递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鸿利 王学峰 《血栓与止血学》 200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 基因诊断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凝血因子V缺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