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对 1 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 AT 活性(AT:A)、AT 抗原含量(AT:Ag)进行检测及基因分析,探讨该遗传性 AT 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A 和 AT:Ag...目的对 1 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 AT 活性(AT:A)、AT 抗原含量(AT:Ag)进行检测及基因分析,探讨该遗传性 AT 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A 和 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 DNA,PCR法扩增 AT 基因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 序列分析 AT 的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 AT:A和 AT:Ag 分别为45%和97 mg/L,为Ⅰ型 AT 缺陷症。AT 基因外显子5区第9833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 T→A突变,引起 Tyr363Stop(Y363X)无义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有4人(Ⅱ2、Ⅱ6、Ⅲ7、Ⅲ14)存在该突变。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 AT 缺陷症 AT 基因外显子5区杂合性9833 T→A无义突变引起 AT 缺陷,导致静脉血栓是该遗传性 AT 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该突变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展开更多
目的对1例先天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 AT 表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 活性(AT:A)和AT 抗原含量(AT:Ag),并采用 PCR 法对先证者 AT 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目的对1例先天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 AT 表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 活性(AT:A)和AT 抗原含量(AT:Ag),并采用 PCR 法对先证者 AT 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 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的 AT:Ag 正常,但 AT:A 为正常值的65%,表现为Ⅱ型 AT 缺陷,其 AT 基因外显子6区第13830位核苷酸发生了 G→A杂合突变,引起Arg393His 错义突变。同样突变也见于该家系其他3名成员。结论该家系成员的Ⅱ型 AT 缺陷由AT 基因 G13830A 杂合突变所致,可致血栓形成。展开更多
文摘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摘目的对 1 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 AT 活性(AT:A)、AT 抗原含量(AT:Ag)进行检测及基因分析,探讨该遗传性 AT 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A 和 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 DNA,PCR法扩增 AT 基因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 序列分析 AT 的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 AT:A和 AT:Ag 分别为45%和97 mg/L,为Ⅰ型 AT 缺陷症。AT 基因外显子5区第9833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 T→A突变,引起 Tyr363Stop(Y363X)无义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有4人(Ⅱ2、Ⅱ6、Ⅲ7、Ⅲ14)存在该突变。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 AT 缺陷症 AT 基因外显子5区杂合性9833 T→A无义突变引起 AT 缺陷,导致静脉血栓是该遗传性 AT 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该突变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文摘目的对1例先天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 AT 表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AT 活性(AT:A)和AT 抗原含量(AT:Ag),并采用 PCR 法对先证者 AT 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 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的 AT:Ag 正常,但 AT:A 为正常值的65%,表现为Ⅱ型 AT 缺陷,其 AT 基因外显子6区第13830位核苷酸发生了 G→A杂合突变,引起Arg393His 错义突变。同样突变也见于该家系其他3名成员。结论该家系成员的Ⅱ型 AT 缺陷由AT 基因 G13830A 杂合突变所致,可致血栓形成。
文摘目的对1个新的SERPINC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导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此基因突变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共3代5人);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A)、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 antigen,AT:Ag)、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S活性(protein S activity,PS:A)等指标。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先证者SERPINC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区域。用Clusta 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基因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评价突变的危害性,并采用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结果先证者和其女儿常规凝血指标及PC:A、PS:A、AT:Ag均正常,但AT:A分别降低为63%和58%(正常参考范围:98%~119%)。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和其女儿SERPINC1基因第7外显子均存在c.1346T>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Leu449Gln。保守性分析表明Leu449在同源物种间呈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软件对p.Leu449Gln的评分结果都为1.000分,预测此杂合错义突变很可能是有害突变;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野生型AT蛋白中,非极性的Leu449主链与Glu444的主链形成一个氢键;当突变为极性的Gln449后,原有的氢键未改变,但其与Thr451增加了1个氢键,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结论该先证者出现复发性流产,可能与p.Leu449Gln杂合错义突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