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下载PDF
血清内源性配体-13、正五聚蛋白3联合血栓调节蛋白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
2
作者 张驰 周鸣剑 姜新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073-1076,108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内源性配体-13(Apelin-13)、正五聚蛋白3(PTX3)联合血栓调节蛋白(TM)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通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血清内源性配体-13(Apelin-13)、正五聚蛋白3(PTX3)联合血栓调节蛋白(TM)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通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46)与非DVT组(n=52)。分析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血清中Apelin-13、PTX3及TM水平的相关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Apelin-13、PTX3及TM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诊断效能。结果DVT组患者血清中的Apelin-13、PTX3、TM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的血清中,Apelin-13与PTX3水平呈正相关(r=0.296,P﹤0.05),PTX3与TM水平呈正相关(r=0.310,P﹤0.05),Apelin-13与TM水平呈正相关(r=0.4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elin-13、PTX3及TM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pelin-13、PTX3及TM三者联合检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诊断效能优于Apelin-13、PTX3、TM单独检测(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血清中Apelin-13、PTX3、TM水平较高,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内源性配体-13 正五聚蛋白3 血栓调节蛋白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联合肾损伤分子1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所致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3
作者 林建 王俊贤 +2 位作者 殷沛宏 菅宏蕴 叶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4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联合肾损伤分子1(KIM-1)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所致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7例PNS患者,依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02例)和非AKI组(75...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联合肾损伤分子1(KIM-1)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所致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7例PNS患者,依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02例)和非AKI组(75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sTM、KIM-1水平。对比不同AKI分期患者sTM、KIM-1水平。分析影响PNS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sTM、KIM-1及两者联合对PNS所致AKI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疾病、用药史、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24 h尿蛋白、尿酸、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高于非AKI组(P<0.05),尿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虑低于非AKI组(P<0.05)。AKI组sTM、KIM-1水平高于非AKI组。Ⅲ期和Ⅱ期AKI患者sTM、KIM-1水平高于Ⅰ期(P<0.05),Ⅲ期患AKI患者sTM、KIM-1水平高于Ⅱ期(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O^R=2.965(95%CI:1.220,7.207)]、eGFR[O^R=3.340(95%CI:1.374,8.118)]、sTM[O^R=3.089(95%CI:1.271,7.508)]、KIM-1[O^R=3.016(95%CI:1.241,7.330)]均为影响PNS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TM、KIM-1及两者联合对PNS所致AKI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95%CI:0.668,0.841)、73.53%(95%CI:0.637,0.816)、71.57%(95%CI:0.616,0.798),特异性分别为70.67%(95%CI:0.589,0.803)、74.66%(95%CI:0.631,0.837)、96.00%(95%CI:0.880,0.99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95%CI:0.684,0.816)、0.783(95%CI:0.717,0.839)、0.891(95%CI:0.841,0.935)。结论sTM、KIM-1两者联合对PNS所致AKI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肾损伤分子-1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P-选择素的影响
4
作者 张永辉 李云霞 郑晓拓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M、P-选择素、Tp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DVT患者的溶栓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水平,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 利伐沙班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参数 凝血酶调节蛋白 P-选择素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在热射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何龙平 宋景春 +5 位作者 彭恩兰 钟林翠 林青伟 宋晓敏 邓星平 窦建林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 目的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衰竭组(n=23)和热射病组(n=22)。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和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以及血栓标志物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t-PAI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热衰竭组患者TM[7.3(5.4,9.3)TU/m L]、TAT[2.6(1.5,7.2)ng/m L]、PIC[0.7(0.4,1.0)μg/m L]、t-PAIC[3.8(2.1,7.0)ng/m L]相比,热射病组患者TM[17.1(9.2,24.7)TU/m L]、TAT[23.4(10.4,44.3)ng/m L]、PIC[2.0(0.9,5.2)μg/m L]和t-PAIC[17.0(8.3,44.1)ng/m L]均升高(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及t-PAIC为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M联合t-PAIC诊断热射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0.839~0.993,P<0.001),当TM>8.2 TU/m L、t-PAIC>8.7 ng/m L时,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69.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94.1%。结论热射病患者的TM、TAT、PIC和t-PAIC可升高,TM联合t-PAIC对热射病诊断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衰竭 热射病 中暑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晨 彭建明 +2 位作者 熊伟 李敏 熊昌源 《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4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兔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制备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兔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葱白防治组和葱白治疗组。制备兔下肢创伤性DVT模型,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葱白治疗组给予葱白提取物,葱白防治组造模前持续给葱白提取物1周,造模后同葱白治疗组给药。检测造模前后各组凝血功能、TM和D-D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各组凝血功能、TM和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3d、7d两用药组对各项指标均有影响(均P<0.01),且葱白防治组优于葱白治疗组(P<0.05,P<0.01)。结论葱白提取物能防治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其机制与改善凝血功能、减少TM和D-D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葱白提取物 凝血功能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 D-二聚体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凝血酶调节蛋白基因预防动脉损伤-阻滞模型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戴毅 黄晓玲 +2 位作者 孟敏 李敬东 时德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的观察pcDNA3.1/hTM质粒转染表达的兔动脉损伤模型中的血栓形成情况。方法用注射式加压转染的方式对兔动脉壁转染pcDNA3.1/hTM质粒,再制造动脉损伤-阻滞模型,于术后3d、7d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活体吻合口内径和血流流速;再做病理切片H-E染... 目的观察pcDNA3.1/hTM质粒转染表达的兔动脉损伤模型中的血栓形成情况。方法用注射式加压转染的方式对兔动脉壁转染pcDNA3.1/hTM质粒,再制造动脉损伤-阻滞模型,于术后3d、7d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活体吻合口内径和血流流速;再做病理切片H-E染色,计算血管血栓形成面积。结果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实验组动脉吻合口光滑,血流平稳;而空载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动脉吻合口明显狭窄,血流紊乱,有"花色"血流。3d、7d时间点各组血栓面积分别为35%±15%、33%±17%(实验组);66%±26%、74%±21%(空载质粒转染组);62%±22%、73%±24%(对照组)。结论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可以明显减少动脉损伤-阻滞模型的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调节蛋白 基因 血栓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早期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沈晔 罗怡 张美齐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14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48h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48h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功能恢复(ROSC)建立时间大于48h但最终死亡;B组11例:复苏成功,存活28d。于心肺复苏后4h、12h、24h及48h检测PT、APTT、TM、D-D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心肺复苏后12h、24h及48h时PT、APTT、D-D及TM指标均分别高于4h水平;除B组12h时TM值为最高值外,余两组各指标24h时为最高值,而后降至较低水平;B组心肺复苏后4h、12h、24h及48h时各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通过早期监测凝血因子变化并进行干预,可能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改善预后有明显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预后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4 位作者 邓星平 胡艳晶 何龙平 林青伟 曾庆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凝血分子标志物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资料。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TM[20.2(14.1,23.8)TU/ml]和TAT[17.7(11.8,54.6)ng/m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TM[11.7(8.8,15.9)TU/ml]和TAT[11.3(7.0,20.5)ng/ml](P<0.05)。TM、TAT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67(P<0.05)。当TM>16.95 TU/ml且TAT>10.55 ng/m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TM联合TAT能够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占君 焦婷婷 +3 位作者 张成磊 刘亚鑫 杨秀莲 杨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用HISCL-5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TM和TAT检测结果,对血浆TM和TAT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浆TM和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IC患者血浆中的TM和TAT单独和联合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M和TA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75.0%,均高于TM和TAT的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TM、TAT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早期DIC的检出率,而且能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有早期诊断DIC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下载PDF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田文芳 易素芬 郑水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隋艳芬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8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DI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为DIC组,选取同期8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DIC...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DI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为DIC组,选取同期8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DIC组不同分期患者的TM和TA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M水平、TAT水平与DIC分期的相关性。结果:DIC组TM和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患者TM和TAT水平高于消耗性低凝期、高凝期,且消耗性低凝期DIC患者高于高凝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M、TAT水平与DIC分期呈正相关(r>0,P<0.05)。结论:TM、TAT水平与DIC分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性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立中 陈洪山 +1 位作者 华俊 靳楠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87-288,共2页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凝血酶调节蛋白,能通...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凝血酶调节蛋白,能通过激活凝血酶而激活蛋白C(PC),进而发挥抗凝和促纤溶作用。本研究将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联合检测 凝血酶调节蛋白 激活蛋白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春 龚园 +4 位作者 汤和青 侯俊 方为 冯雪刚 孙德海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9-950,共2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CPB)患者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心血管择期手术患者(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CPB过程中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CPB过程中给予生理盐水,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转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CPB)患者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心血管择期手术患者(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CPB过程中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CPB过程中给予生理盐水,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转流前、转流后30 min、停转流、手术结束、术后1 d和术后3 d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浆sTM、vWF和ET-1在CPB期间和术后1 d均显著增高,NO在CPB期间和术后1 d均显著下降;观察组的指标术后3 d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未能恢复。观察组患者CPB期间至术后3 d的血浆sTM、vWF和ET-1均低于对照组,NO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CPB可导致全身性VEC的急性损伤,乌司他丁可以减轻CPB导致的VE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心肺转流
下载PDF
香烟提取物对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玉杰 刘惠亮 +3 位作者 李屹 张蛟 徐丽 张雪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2-536,共5页
目的利用单分子力谱法检测香烟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与凝血酶间单分子水平相互作用,探讨吸烟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机制。方法构建TM-GFP质粒并转染至COS-7细胞,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 目的利用单分子力谱法检测香烟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与凝血酶间单分子水平相互作用,探讨吸烟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机制。方法构建TM-GFP质粒并转染至COS-7细胞,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分组测力:(1)空白质粒对照组(GFP-Thr);(2)TM-Thr对照组;(3)5%CSE孵育TM-Thr细胞组(CSE-TM-Thr);(4)5%CSE孵育空白质粒细胞组(CSE-GFP-Thr)。结果 (1)TM与凝血酶的相互作用力为(60.90±0.82)pN,成键几率为(22.58±3.95)%,抗体阻断后成键几率为(2.58±2.0)%。(2)与TM-Thr组比较,GFP-Thr组、CSE-TM-Thr组、CSE-GFP-Thr组,3组AFM成键几率明显减低,P<0.05;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定量TM修饰的硅片表面检测证实CSE同样可减少TM与凝血酶的成键几率。结论吸烟可能通过减少TM与凝血酶结合几率,抑制TM的抗凝作用,从而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烟提取物 血栓调节蛋白 单分子作用力 原子力 显微镜 凝血酶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TNF-α对血栓调节蛋白表达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赖斌 魏玉杰 +3 位作者 刘惠亮 李屹 谢玉凤 付玲 《心脏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血栓调节蛋白(TM)在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3组:1对照组:加入与TNF-α等体积的PBS培养细胞6 h;2 TNF-α组:TNF-α终浓度为1...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血栓调节蛋白(TM)在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3组:1对照组:加入与TNF-α等体积的PBS培养细胞6 h;2 TNF-α组:TNF-α终浓度为10 ng/ml孵育细胞6 h;3 BAY11-7082抑制组:BAY11-7082终浓度2μg/ml孵育细胞1 h阻断NF-κB通路后再用10 ng/ml的TNF-α干预细胞6 h。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标仪检测TM蛋白、mRNA表达及活性强度。结果 TNF-α组相比与对照组和BAY11-7082抑制组在TM的蛋白、mRNA水平上均明显降低(P<0.05),TM活性也明显减弱(P<0.05)。而BAY11-7082抑制组相比与对照组在TM蛋白水平和活性均无差异,在mRNA水平上升高(P<0.05)。结论 TNF-α可明显降低TM表达,并抑制其活性,NF-κB通路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栓调节蛋白 NF-KB 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参丹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以林 简维雄 +2 位作者 袁肇凯 刘叶辉 孙贵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参丹饮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参丹饮,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结合组前两组治疗均给予。分别比较3组心绞痛分级、中医证候... 目的:探讨参丹饮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参丹饮,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结合组前两组治疗均给予。分别比较3组心绞痛分级、中医证候积分,测定治疗前后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ET-1)水平。结果:用药后3组UA患者心绞痛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TM、ET-1水平用药后各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在降低TM、ET-1方面,中医组、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丹饮能通过降低血浆TM、ET-1水平,保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素-1 参丹饮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敏 姜义道 +2 位作者 尹刚 李滔 毛承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启动子区-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60例作为BPPV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启动子区-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60例作为BPPV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ELP)检测所有研究对象TM-33G/A基因多态性。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PV的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TM-33G/A位点G/A点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A、AA型BPPV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GG型患者(P<0.05),GA型BPPV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AA型患者(P<0.05);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TM-33G/A GA型、AA型是BPPV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M-33G/A位点突变与BPPV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眩晕 血栓调节蛋白-3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