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虚”文学史:从赋中人物到小说篇名
1
作者 王思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164,165,共14页
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为假托人物,托“子”姓而名“虚”,寓含有从契之商,到微子之宋,再到梁园代言人之意,梁园即“子姓之墟”。子虚借由为“楚称”的“虚言”来影射梁王僭礼越制的行为,意图劝谏梁王。“子虚”又引导我们从地理... 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为假托人物,托“子”姓而名“虚”,寓含有从契之商,到微子之宋,再到梁园代言人之意,梁园即“子姓之墟”。子虚借由为“楚称”的“虚言”来影射梁王僭礼越制的行为,意图劝谏梁王。“子虚”又引导我们从地理学层面的虚设梁园走向哲学层面的老庄“无为”,以及文学层面的“凭虚构象”的思索。在诗词的世界,因天生具有彰显君臣际遇和崇尚虚静无为的秉性,“子虚”化为盛唐诗人的蓬勃朝气,宋人词中对“大一统”的渴望和知音难觅的悲叹,明清文人归隐山林的一剂触媒,成为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隐逸避世的文人共同的书写对象。在古典文学批评领域,尤其是古典戏曲小说理论中,“子虚”成为品评戏曲小说特色、创设小说人物,甚至直接借为小说篇名的代言人,构成“赋说”与“小说”的直接互渗。自从司马相如创设“子虚”之名起,这个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便开始驱使后代文士的创作,书写属于“子虚”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子虚赋》 《子虚记》 凭虚构象
下载PDF
假象见意——古诗“比兴”手法辨析
2
作者 杨福俊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3-35,45,共4页
从发展史的角度讲 ,“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分解到趋同合一的过程 ,“比兴”的本质特征是“假象见意”、“文外之旨” ;古代诗歌中比兴手法具体表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凭虚构象”。
关键词 趋同合一 见意 文外之旨 凭虚构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