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韩竹军 Nicola Litchfield +4 位作者 冉洪流 袁仁茂 郭鹏 Robert M Langridge Russ J Van Dissen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5-688,共14页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近SN向2组,NE—NEE向断裂之间的贯通性差,最大相隔距离为25~30km,即使首尾相连,走向上也有约30°的差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位错量10~12m;NNW—近SN向断裂近于平行分布,相距可达40~50km,以逆断裂活动性质为主,最大垂直位错量5~6m。走滑类地表破裂带的组合特征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雁列、分叉和平行分布。其中,雁列地表破裂(段)既可以表现为数m至数十m尺度上的张剪性破裂与鼓包、挤压剪切破裂组合,也可表现为百余m长的左阶斜列张剪性破裂组合;地表破裂段之间阶区规模差异明显,可以是数十m、数百m到数km不等。平行的地表破裂(段)可以相距数m、数十m至数km。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对已知活动断裂分布格局的突破也是1种比较显著的特点,既可以是在原先认为不活动的断裂上或没有活动断裂的位置上产生了地表破裂带,也可以是在走向或横向上突破了先前认识到的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对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发育特征的初步分析结果,对于理解地表活动断裂与深部发震构造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及跨活动断裂的抗震设防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库拉mw7.8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地震构造活动 断裂避让带
下载PDF
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_(W)7.8地震同震破裂及子断层间相互影响
2
作者 耿亚清 张勇 +1 位作者 邵志刚 刘琦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3-139,共17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东北部凯库拉M_(W)7.8地震同震破裂比较复杂,其发震断层多达12条.通过反演InSAR同震位移,确定了断层同震位错分布.结果表明:最大位移量发生在Kekerenbgu断层北部,约13.5 m,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最大逆冲错动...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东北部凯库拉M_(W)7.8地震同震破裂比较复杂,其发震断层多达12条.通过反演InSAR同震位移,确定了断层同震位错分布.结果表明:最大位移量发生在Kekerenbgu断层北部,约13.5 m,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最大逆冲错动发生在Jor-dan Thrust 断层和 Papatea 断层上,板块界面上的最大滑移位于Jordan Thrust断层下.为进一步分析各子断层破裂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各发震断层同震位错反演结果,分别计算了破裂过程中先破裂断层在后续破裂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相邻断层间引起的最大同震库仑应力变化量级在MPa范围,除Hundalee断层和Jordan Thrust东北部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减少外,其他断层都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增加的量级可达MPa,远高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据此认为,在此次地震复杂的多断层破裂过程中,静态库仑应力是破裂传播和断层触发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后续断层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 同震位错反演 同震库仑应力 触发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滑坡数据库 被引量:14
3
作者 许冲 田颖颖 +6 位作者 沈玲玲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黄学强 马俊学 陈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5-1128,共14页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_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_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向大体一致。这些滑坡的总面积为110km^2,分布在1个面积约35 70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根据地震滑坡"面积(A)-体积(V)"幂律关系式V=1.314 7×A^(1.2085),估计这些滑坡的总体积约9.64×10~8m^3。在滑坡分布的椭圆形区域内,滑坡点密度、面密度、体积密度分别为1.32km^(-2)、0.31%与0.027m。文中提供了1个全面详细的廓尔喀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分析地震滑坡机制、分布样式、规律与危险性评估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全球视角下的多震例地震滑坡研究提供了1个俯冲带地区推覆断层型地震滑坡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尔喀mw7.8地震 同震滑坡 滑坡数量 滑坡面积 目视解译
下载PDF
玛尼Mw7.6地震和可可西里Mw7.8地震应力迁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建军 许才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共4页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的改变影响甚弱,震后造成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应力迁移效应对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的影响也甚弱;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效应对可可西里地震无明显的触发作用,可能是随距离衰减相对较缓的动态库仑应力触发了可可西里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静态库仑应力 黏弹性库仑应力 玛尼mw 7.6地震 可可西里mw 7.8地震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磁扰动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管贻亮 董晓娜 +2 位作者 尹玉振 冯丽丽 殷海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1325,共15页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中1500km范围内台站的极化值在震前98d出现了同步性高值异常,考虑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提出了极化逐日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各台站间的极化相关性明显增强,而地震发生在同步性转折阶段。基于极化值相对变化量进行的空间异常分析显示,尼泊尔地震前>20%的台站出现持续3d以上的异常,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文中从构造动力演化角度对地磁极化异常的孕育和发展进行了解释,对磁场变化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认为,多台同步性极化异常和逐日相关转折对强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该成果能为强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磁 极化法 尼泊尔mw7.8地震 逐日相关
下载PDF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继威 李山有 +3 位作者 宋晋东 汪源 侯宝瑞 白琳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值分布方向性显著,断层破裂正向尤为明显;与NGA-BA08和NZ06强地面运动预测方程进行对比,整体趋势符合强地面运动预测模型,但针对此次地震,NGA-BA08模型预测效果优于NZ06模型;谱加速度衰减程度随断层距的增加而缓慢、随周期的增加而减小。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受断层破裂方向的影响较大,近断层区域PGA值较高主要受最大滑动集中区的影响,而该区域处于人烟稀少的山区,因此此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大且震源浅,但所导致的灾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mw7.8地震 强震动记录 幅值 反应谱 强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预测方程
下载PDF
高频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
7
作者 李波 高志钰 +2 位作者 曾致 李亚芳 李金香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移波形;最后获取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并对震级结果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近场GPS测站位移波形变化幅度显著,波动幅度变化不仅受震中距的影响,也可能受破裂断层、地震波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等的影响;距震中最近的AC12测站水平地面峰值位移约为40 cm,永久水平位移约为24 cm,垂向抬升约30.6 cm,震中14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均能够监测到量值大于1 cm的永久水平形变,33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能够监测到毫米级以上的永久水平形变,除AC12测站与AC45测站外,此次地震造成其余测站明显的永久沉降。这些结果反映出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表现为逆冲性质,也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利用这些高频GPS地面峰值位移(PGD)预估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8,与实际震级基本一致,表明利用高频GPS数据进行强震震级快速预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 位移波形 同震形变 震级估计 矩震级(mw) 阿拉斯加mw7.8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晓平 吴果 +2 位作者 陈立春 李传友 陈晓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28-2538,共11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MBT)和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主边界断裂和主前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依据.野外调查未发现尼泊尔M_W7.8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主要断裂上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构造特征为薄皮构造,表现为浅部陡倾断坡-深部缓倾断坪(7°左右)-深部断坡(11°左右)的构造样式.深部断坡-断坪又称为主喜马拉雅断裂(MHT),其中的深部断坡是尼泊尔地震主震(M_W7.8)和最大余震(MW7.3)的发震构造.余震大致沿北西向的高喜马拉雅山前缘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低喜马拉雅山区内.剖面上,余震大致分布在主喜马拉雅断裂的上盘推覆体内,推测尼泊尔M_W7.8地震时深部断坡发生错动,其地震位移沿深部断坡-断坪向南传播引起上盘的褶皱带缩短变形,进而触发低喜马拉雅和次喜马拉雅褶皱带内产生次级破裂从而产生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逆冲构造系统 断坡-断坪 主喜马拉雅断裂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培 秦四清 +1 位作者 薛雷 李国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7-1833,共7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8.3~8.6地震危险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是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第三锁固段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发生的一次标志性大震事件;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Mw7.3地震发生后,该地震区再次处于临界状态,将发生Mw8.0~8.2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 尼泊尔mw7.8地震 地震孕育周期 锁固段 震后趋势
下载PDF
2016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Mw7.8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旭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0-888,共9页
根据中国和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记录,采用W震相矩张量反演、反投影分析及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研究了2016年3月2日印尼7.8级地震破裂过程,分析讨论印尼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此地震为一次对称的双侧破裂走滑型事件,北北东─... 根据中国和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记录,采用W震相矩张量反演、反投影分析及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研究了2016年3月2日印尼7.8级地震破裂过程,分析讨论印尼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此地震为一次对称的双侧破裂走滑型事件,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断层节面(走向5°/倾角85°)为发震断层面.标量地震矩约6.19×1020 Nm,矩震级为7.79,最大的滑动量约11m,位于破裂起始点北东,沿着断层走向约30km处.破裂平均速度2.0~2.2km·s-1,破裂持续时间35s,破裂在5~25s内释放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97%.最终形成了总长度90km左右的断层.印尼地震具有破裂持续时间短、破裂速度慢、高滑动能量带相对集中等显著特点.本研究对进一步增进海洋岩石圈地震的震源特性认识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印尼mw 7.8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反投影分析 破裂过程 震源时间函数
下载PDF
两次大地震的关联与影响——从2004年印尼M_w9.3级特大地震到2005年南亚7.8级强震 被引量:3
11
作者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07-1210,共4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全球气候和地震趋势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讨论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2005南亚克什米尔M7.8大震以及2001年中国昆仑山M8.1大震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指出,2006~2007年中...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全球气候和地震趋势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讨论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2005南亚克什米尔M7.8大震以及2001年中国昆仑山M8.1大震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指出,2006~2007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 2005年南亚M7.8地震 地震趋势
下载PDF
远场记录反演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Mw7.8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王振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本文选取震中距30°~90°远场40个台站垂直向P波位移记录,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结合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Mw7.8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采用棋盘测试对数据的反演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最佳分辨率为子断层尺寸10... 本文选取震中距30°~90°远场40个台站垂直向P波位移记录,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结合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Mw7.8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采用棋盘测试对数据的反演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最佳分辨率为子断层尺寸10 km×10 km。反演结果表明:断层破裂速度约为3.2 km/s,破裂发生在深度27 km以上,有两个凹凸体。第1个凹凸体在初始破裂点附近,最大滑动量2.0 m,以逆冲错动为主,破裂持续14 s,释放14%的地震矩。第2个凹凸体在初始破裂点西南侧50 km处,最大滑动量3.4 m,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破裂持续20 s,释放69%的地震矩。整个断层面破裂持续50 s,释放地震矩5.3×1020N·m。对反演参数的分析表明,结果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形式不敏感;远场速度记录反演结果相比位移记录,有更多的子断层参与破裂,地震矩和残差都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瓜多尔mw7.8地震 远场位移记录 非负最小二乘法 破裂过程
下载PDF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和特征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静 纪晨 +4 位作者 张金玉 张培震 曾令森 李占飞 王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2640-2655,共16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 w7.8级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迄今发生百余次余震,其中包括M s7.0级以上强余震,并触发正断层型小震群.此次地震发生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段,位于1934年比哈-尼泊尔M w^8.1级和...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 w7.8级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迄今发生百余次余震,其中包括M s7.0级以上强余震,并触发正断层型小震群.此次地震发生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段,位于1934年比哈-尼泊尔M w^8.1级和1505年木斯塘M w^8.2级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内,是自1950年察隅M w^8.4级地震以来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上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为更好地理解这次地震,本文综述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背景、断裂组合构成和几何形态、历史强震分布和破裂范围、现代小地震活动性特征、强震孕育的基本模式、震间加载和同震位移的空间互补性.在简单介绍同震破裂的断面初始解基本特征基础上,初步讨论了这次尼泊尔地震与喜马拉雅带特征型地震的关系,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比较,以及低角度逆冲地震破裂的地表出露和对区域地震危险趋势的指示意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 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 尼泊尔mw7.8地震 低角度逆冲型地震 构造背景 强震孕育模式
原文传递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1 位作者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原文传递
基于迭代PCA的GPS时间序列震后形变估计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利娜 甘卫军 +2 位作者 张勇 苏小宁 赵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0-949,共10页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模拟数据证实了新方法可以获取更稳健可靠的震后形变、同震形变和震间速度参数.最后,以37个新西兰GPS连续站坐标时间序列为例,利用迭代PCA方法提取了2016年11月13日Kaikoura地震共性的震后形变时间演化过程和各站点的震后形变,并定量分析了震后形变对地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站的震后形变在时间域上以衰减常数τ为4天的对数模型持续松弛;空间域上南岛北东部和北岛最南部震后形变较大,其中,最大震后形变点为cmbl站,截至2017年6月10日NEU方向累计的震后形变分别达到107mm,135mm和187mm,地表速度分别达到133.58mm·a-1,112.05mm·a-1和175.58mm·a-1,仍高于稳定的震间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PCA GPS坐标时间序列 震后形变 mw7.8新西兰Kaikoura地震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2015年尼泊尔M_w7.8级大地震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华建 尹九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2656-2658,共3页
2015年4月25日,位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上的尼泊尔境内发生了震级(M w)7.8级的低角度逆冲推覆型强震,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在其后的半个月内又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造成了超过8000人的死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引起了国际... 2015年4月25日,位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上的尼泊尔境内发生了震级(M w)7.8级的低角度逆冲推覆型强震,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在其后的半个月内又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造成了超过8000人的死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引起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7.8 拉雅 地震 造山带 构造特征 逆冲推覆 地质研究所 地震破裂 逆冲断裂 强余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