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三藏记集》点校商榷
1
作者 张鑫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7-30,共4页
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的《出三藏记集》为苏晋仁、萧练子二先生所点校,为目前通行的唯一整理本。但是其中某些标点和校勘仍有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 三藏 标点 校勘
下载PDF
《出三藏记集》中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海琳 张淑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4-88,共5页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原文多为胡本;译场的基本结构已经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三藏 僧祐
下载PDF
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 被引量:1
3
作者 丁伟国 《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3期113-115,共3页
僧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出三藏记集》是其代表作。首先叙述了僧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事迹,介绍了《出三藏记集》的资料来源和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对中国目录学的贡献。
关键词 憎祜 三藏》佛经目录 目录学
下载PDF
《周易》原始要终理念对《出三藏记集》编撰的影响
4
作者 卢翠琬 《钦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61-67,共7页
《周易》"原始要终"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古代哲学鲜明的传统,它与我国特为发达之历史意识相互契合,并影响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学术史的考察与构建。其具体的表现是:以《汉志》为代表的目录学著作已经有了梳理学术脉络、理清学术... 《周易》"原始要终"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古代哲学鲜明的传统,它与我国特为发达之历史意识相互契合,并影响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学术史的考察与构建。其具体的表现是:以《汉志》为代表的目录学著作已经有了梳理学术脉络、理清学术源流的史学意识。《出三藏记集》的成功编撰,正是在"原始要终"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僧不仅用此思想来统括全书体例,还在该书中给予多维度的展现。此外这一指导思想,在僧的其他著作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易》与佛的深层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佛交流 原始要终 史学意识 僧祐 三藏
下载PDF
《出三藏记集》的文质之辨与中古文质论关系探析
5
作者 卢翠琬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4-98,共5页
文质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先秦两汉时期,这一对概念主要用于称述人物或描述政治、社会生活,汉代以后,则常用于品评文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当与早期佛经翻译所引发的文质之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早期佛经翻译中关于文质... 文质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先秦两汉时期,这一对概念主要用于称述人物或描述政治、社会生活,汉代以后,则常用于品评文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当与早期佛经翻译所引发的文质之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早期佛经翻译中关于文质的论争,主要见之于《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走向"自觉"而引发的结果。可以说,早期佛经翻译所引发的文质之辨是中古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宜过高地估计其对中国古代文质论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藏 文质论 中古文论
下载PDF
试论《出三藏记集》的文化价值
6
作者 孙文 《江苏图书馆学报》 CSSCI 1997年第3期46-47,共2页
试论《出三藏记集》的文化价值孙文中国传统目录学,自汉代刘向父子著《七略》始,经历代发展,其体例、内容、方法不断完善至臻,至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止,形成了完备的中国图书分类目录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重要组... 试论《出三藏记集》的文化价值孙文中国传统目录学,自汉代刘向父子著《七略》始,经历代发展,其体例、内容、方法不断完善至臻,至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止,形成了完备的中国图书分类目录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藏 文化价值 目录学
下载PDF
论佛教目录学家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
7
作者 张继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僧祐是我国南朝时期的律学高僧,他精通萨婆多部的《十诵律》,以研究、讲习律学著名于齐梁,受到当时朝野的崇敬。僧祐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研讲戒律、修缮寺院、度僧人、塑佛像、建立经藏等。然而,真正奠定僧祐在中国佛教史、... 僧祐是我国南朝时期的律学高僧,他精通萨婆多部的《十诵律》,以研究、讲习律学著名于齐梁,受到当时朝野的崇敬。僧祐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研讲戒律、修缮寺院、度僧人、塑佛像、建立经藏等。然而,真正奠定僧祐在中国佛教史、学术史上地位的则是其编撰的《出三藏记集》。该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佛教目录,录中著录了大量珍贵的佛经、经序、高僧传记,时至今日仍然是僧俗各界研究、学习佛学的重要工具书。从目录学的角度而言,该录在著录内容、著录体例、分类方法上都有很明显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目录学宝库中一部承前启后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僧祐 佛教目录 三藏
下载PDF
《出三藏记集》研究三题
8
作者 张继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佛教目录学名著《出三藏记集》是我国目录学的经典之作。该录作者有刘勰、僧祐两说,考评诸家观点,当以“僧祐说”为准。《出三藏记集》版本有十卷本、十五卷本、十六卷本三个系统,入藏本属于十五卷本系统。《出三藏记集》十卷本于齐建... 佛教目录学名著《出三藏记集》是我国目录学的经典之作。该录作者有刘勰、僧祐两说,考评诸家观点,当以“僧祐说”为准。《出三藏记集》版本有十卷本、十五卷本、十六卷本三个系统,入藏本属于十五卷本系统。《出三藏记集》十卷本于齐建武年间开始编撰,在齐末完成;十五卷本当成书于梁武帝天监十五年与十六年之间,距僧祐离世仅一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藏 作者 版本 成书年代
下载PDF
浅论《出三藏记集》的文化价值
9
作者 孙文 《山西图书馆学报》 1997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文化价值 三藏 目录学 研究
下载PDF
《出三藏记集》札记六则
10
作者 张洁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出三藏记集》是一部融佛典目录、译经文献、译人传记于一炉的佛教目录学著作。由于佛经有其独特的语言,往往不易阅读和理解,虽经过校注,但其中存在许多异文现象。这里选取“嚮牖”“淬璧”“㽳”“劃”“顒顒”等词,对它们的异文进行整... 《出三藏记集》是一部融佛典目录、译经文献、译人传记于一炉的佛教目录学著作。由于佛经有其独特的语言,往往不易阅读和理解,虽经过校注,但其中存在许多异文现象。这里选取“嚮牖”“淬璧”“㽳”“劃”“顒顒”等词,对它们的异文进行整理,并对它们的字际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三藏記集 异文 关系
下载PDF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佛教──谈谈《出三藏记集》的目录学特色
11
作者 董群 王艳秋 《佛教文化》 1997年第3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目录学 三藏 中国佛教 传统目录学 学术性 现代目录学 图书分类 著录方法 佛经目录 中国古代目录学
下载PDF
《出三藏记集》在佛经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12
作者 谢水华 《上饶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93-95,共3页
《出三藏记集》为现存最古之佛经目录。梁僧在定林寺抄集佛教《经藏》期间 ,以《安录》为基础 ,撰成《出三藏记集》。该书首创经序体例 ,使用多种体裁 ,开创二级类目设置 ,采用分析著录方法 ,创立抄经、律录部类 ,开佛典来历及译法研... 《出三藏记集》为现存最古之佛经目录。梁僧在定林寺抄集佛教《经藏》期间 ,以《安录》为基础 ,撰成《出三藏记集》。该书首创经序体例 ,使用多种体裁 ,开创二级类目设置 ,采用分析著录方法 ,创立抄经、律录部类 ,开佛典来历及译法研究之先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藏>> 佛经目录 <> 经序体例
下载PDF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 被引量:16
13
作者 遇笑容 曹广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7,共4页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遇笑容,曹广顺《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大藏经中所收的两种仅存的康僧会译经。康僧会,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慧皎《高僧传》卷一《译经上》有传。祖籍康居,世居天...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遇笑容,曹广顺《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大藏经中所收的两种仅存的康僧会译经。康僧会,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慧皎《高僧传》卷一《译经上》有传。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印度),后迁居交趾(越南)。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度经》 譬喻经 完成动词 总括副词 副词“都” 完成貌句式 疑问语气词 语言 康僧会 三藏
下载PDF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贺云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82,共10页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由笔者与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长王前华等于1999年秋冬之际发现。当时,笔者正在主持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考古发掘,并认为该坛址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建造的“北郊坛”遗存④。根据元代至元...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由笔者与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长王前华等于1999年秋冬之际发现。当时,笔者正在主持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考古发掘,并认为该坛址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建造的“北郊坛”遗存④。根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361年)宋濂所写的《游钟山记》所言,刘宋“北郊坛”距南朝著名的钟山上定林寺不远,而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钟山上定林寺,是高僧僧事占撰写《出三藏记集》等佛学专著、刘勰完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以及齐、梁时代佛界大德僧柔、法献、僧远、法通、道嵩、超辩、慧弥、法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林寺 南朝 钟山 南京 遗址 三藏 瓦当
下载PDF
《六度集经》词语例释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维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9-43,共5页
《六度集经》词语例释李维琦据粱僧佑《出三藏记集》载:《六度集经》,九卷,吴康僧会译。又据唐静迈《古今译经图记》,其书刊出于太元二年(252年)。是较早译出的佛经之一,在翻译史上,在语言学意义上,都是一部重要译作。这部... 《六度集经》词语例释李维琦据粱僧佑《出三藏记集》载:《六度集经》,九卷,吴康僧会译。又据唐静迈《古今译经图记》,其书刊出于太元二年(252年)。是较早译出的佛经之一,在翻译史上,在语言学意义上,都是一部重要译作。这部经有一些特有的词语,我们在《佛经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度经》 词语 佛经 等于说 三藏 国界 《史记》 师范大学 太子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建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明 外来文化 中国佛教史 民族文化 三藏 认识论 夷夏 道教 风俗习惯 沙门不敬王者
下载PDF
今存汉文佛典用语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矛盾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满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今存最早的汉文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早期汉译佛经用语的特色与演变,但是,它的记载与今存早期佛经译文存在较多的矛盾。本文全面调查22组相关的翻译用语在《大正藏》中的使用情况,详细列举《出三藏记集》对翻译用语的记载同佛... 今存最早的汉文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早期汉译佛经用语的特色与演变,但是,它的记载与今存早期佛经译文存在较多的矛盾。本文全面调查22组相关的翻译用语在《大正藏》中的使用情况,详细列举《出三藏记集》对翻译用语的记载同佛经译文实际用语之间不一致的几种表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强调利用相关佛教文献时要注意避免其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佛典 音译 意译 三藏 僧祐 佛经目录
原文传递
《出三藏记集》的作者僧祐
18
作者 演静 《炎黄纵横》 2021年第5期58-60,共3页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教经律《论三藏》目录、译经文献及国内外佛教高僧传记,其作者释僧祐是备受南朝齐梁两代朝野敬仰的佛教高僧。
关键词 三藏 南朝齐梁 译经 佛教高僧 三藏 释僧祐
原文传递
变文生成年代新论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小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前贤时哲研讨变文,往往谓之出于唐代。近年姜伯勤先生发现“变文”概念在南朝的梁陈之际已经产生。根据对有关史实的考证。
关键词 变文 三藏 《弘明 公元前 文心雕龙 文体 三论宗 中前期 佛经故事 中观论
下载PDF
从“格义”方法看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锡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8年第1期95-103,共9页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格义”是两者初期结合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时就开始运用,而不是一般学术界认为的始于两晋。随着佛学思想的大量传入和中国学者对其了解的不断加深,格...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格义”是两者初期结合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时就开始运用,而不是一般学术界认为的始于两晋。随着佛学思想的大量传入和中国学者对其了解的不断加深,格义的方法也有了层次上的深入,由简单的以中国哲学概念比附佛理到仍带玄学化色彩的“六家七宗”对佛学真义的争鸣,再到更接近于佛学原意的以中观论为代表的著说,使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和交互影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随着格义方法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国佛教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中国哲学 般若学 佛教 印度佛学 格义方法 中国文化 魏晋玄学 三藏 鸠摩罗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