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情感治理:出场逻辑、价值表征与实现路径
1
作者 杨浩强 张家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当前,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多偏重于工具理性的治理,却相对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情感转向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对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技术治理进行深刻反思,并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情理特质,提出了情感治理的概念和理论。... 当前,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多偏重于工具理性的治理,却相对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情感转向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对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技术治理进行深刻反思,并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情理特质,提出了情感治理的概念和理论。对大学组织而言,情感治理意味着情感维度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回归,其价值在于柔化大学内部刚性的权力结构,重构多元主体间的人际关系,推动大学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彰显大学场域的人情温度。在大学内部治理实践中可通过建立情感秩序、加强情感互动、注重情感动员、运用人情规则等多重路径来推进与优化大学情感治理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情感治理 出场逻辑 价值表征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数媒时代基层媒体的出场逻辑——评《县级融媒体的“四梁八柱”》
2
作者 闫伟华 《传媒》 2024年第13期I0003-I0004,共2页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顶层设计与推动之下的结果。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后,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开始加速。基层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路径,2014...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顶层设计与推动之下的结果。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后,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开始加速。基层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路径,2014年浙江省安吉县就开始整合县域媒体资源,开启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高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出场逻辑 转型发展路径 四梁八柱 顶层设计 高潮阶段 浙江省安吉县 新兴媒体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3
作者 刘晓鹏 刘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7-61,共5页
新质生产力是超越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质态与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的问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为思想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产力观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全面推进为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出场以... 新质生产力是超越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质态与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的问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为思想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产力观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全面推进为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出场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为价值指向。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是关键抓手,以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重要驱动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是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出场逻辑 时代价值 发展路径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探赜
4
作者 王司祺 林志友 《创造》 2024年第5期21-25,共5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并获得了辉煌成就,如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浪潮下站稳脚跟、凝聚伟力,更应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出场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自信 实践进路 深刻把握 价值意蕴 持续推进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5
作者 王斌毅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0-35,108,共7页
空间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不仅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理环境支持,而且可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社会交往实践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站在新的逻辑起点和发展... 空间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不仅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理环境支持,而且可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社会交往实践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站在新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视角下,探索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被遮蔽的空间要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其他空间的交互和碰撞,以还原真实、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学生主体需求、教育环境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架构有助于推动空间内诸要素有序流动,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性、话语亲和力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空间转向 出场逻辑 价值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逻辑、思维特质及价值效力
6
作者 胡江南 《实事求是》 2024年第3期15-24,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的渐进生成与适时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论域中极具时代性、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层出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根本思想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植根... 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的渐进生成与适时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论域中极具时代性、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层出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根本思想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植根基础,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的丰富展开为历史前提,以应对百年变局推进强国复兴的现实需要为客观情势,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政治智慧集成为主体条件,是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全新思维革命和认识飞跃。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知古鉴今,厚植深层文化自信的历史思维;谋篇布局,以柔性文化助推强国复兴建设的战略思维;坚持矛盾对立统一,促进文化繁荣的辩证思维;守正创新,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崭新形态的创新思维;居安思危,用文化安全巩固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等独特思维特质,具有多重时代价值效力,为巩固文化主体性,促进全党及社会观念革新、思想解放以实现强国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出场逻辑 术语革命 思维特质 价值效力 文化自信
下载PDF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出场逻辑、理论认知、实践进路
7
作者 李超群 吴宜临 《理论研究》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觉、在新征程上实现强党强国目标的实践必然、中国共产党百年敢于善于解决独有难题的历史自信是这一命题出场逻辑的集中...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觉、在新征程上实现强党强国目标的实践必然、中国共产党百年敢于善于解决独有难题的历史自信是这一命题出场逻辑的集中表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参与全球治理等三重“独有难题”研究共同构成分析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理论认知。新征程上,应从夯实思想引领能力、加强管党治党能力、巩固战略规划能力、提升政党外交能力、强化政党学习能力等五个基本面着手,系统科学地构建起应对大党独有难题的政党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对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大党独有难题 出场逻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及赓续理路
8
作者 韩华 李敏 《高校辅导员》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实践。从历史逻辑看,其经过从“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的深厚历史积淀,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创新;从理论逻辑看,其源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继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 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实践。从历史逻辑看,其经过从“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的深厚历史积淀,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创新;从理论逻辑看,其源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继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从现实逻辑看,其出场是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引,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赓续理路上,我们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文化根基,明确方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出场逻辑 价值力量 赓续路径
下载PDF
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许科龙波 翟得钰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边疆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有其特殊的出场逻辑。出场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历史逻辑从不规则的历史发展中对边疆治理进行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有其特殊的出场逻辑。出场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历史逻辑从不规则的历史发展中对边疆治理进行传统性向现代化的系统梳理,溯源我国边疆治理由“边疆本位”向“国家本位”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耦合自洽的角度,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性价值进行分析;实践逻辑着重于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价值——政治性价值进行审思。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肩负着新时代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殊使命,需要明确定位,着重从构建“边疆-腹地”的治理共同体、以“治理结构现代化”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加强边疆地区“法治现代化治理”、将区域协调发展融入边疆现代化治理、推进区域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几个方面探索当前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出场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逻辑、内涵布展及其当代启示——兼论数字劳动异化
10
作者 朱贇昊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1-33,37,共4页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蕴含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成果。以出场逻辑、内涵布展及当代启示三维度展开分析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整体性阐发。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蕴含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成果。以出场逻辑、内涵布展及当代启示三维度展开分析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整体性阐发。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劳动这一新劳动形态逐渐涌现,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框架对数字劳动异化进行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出场逻辑 内涵布展 数字劳动异化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和价值意蕴
11
作者 贺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7期0123-0126,共4页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升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场域、科技变革催生的历史场域、经济转型呼唤的现实场域的三重逻辑叠加中出场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出场,既是在...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升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场域、科技变革催生的历史场域、经济转型呼唤的现实场域的三重逻辑叠加中出场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出场,既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把握,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必将引领全球传统生产力新质态的跃升,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出场逻辑 时代价值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与建构路径
12
作者 章甜甜 《区域治理》 2024年第13期214-216,共3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充盈、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到了时代前台,成为人民的共同心愿与期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充盈、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到了时代前台,成为人民的共同心愿与期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共同富裕的全过程,既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应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但立足现实境遇,与物质世界不断丰盈形成对比的是,当前人民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物化困境,面临诸多现代性难题,进而影响其应然价值的实现。为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然成为现实命题,需立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直面困境,通过深化精神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精神产品分配公平、引导精神交往深层互动、推动精神消费科学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出场逻辑 建构路径
下载PDF
从“观”到“体系”:马克思《资本论》“体系观”的出场逻辑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平 周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深度溯源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观”的思想根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学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的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 深度溯源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观”的思想根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学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的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使命,需要前提反思,即“重回马克思”为确立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观”思想溯源。为此,其一,需要聚焦《资本论》这一典范文本,考察当年马克思追寻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发动哲学革命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关于反思“观”与“体系”关系的“马克思之问”。其二,需要深度反思和考察马克思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开启从“观”到“体系”建构的历程,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大写的逻辑”内蕴的“体系观”和建构原则。其三,深度理解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观”的与时俱进,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原则与出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马克思主义体系观 三大体系建构原则 出场逻辑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基本内涵及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光斌 王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个务必”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对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的清醒认识。从出场逻辑看,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与实践新要求是“三个务必”出场的现实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个务必”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对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的清醒认识。从出场逻辑看,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与实践新要求是“三个务必”出场的现实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经验启示是“三个务必”出场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要求是“三个务必”出场的理论逻辑。从基本内涵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要昭示了党的政治本色;“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要彰显了党的鲜明品格。三者呈现出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从实践指向看,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好“三个务必”,要强化以“三个务必”为要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以“三个务必”为要求的党员党性修养,以及推进以“三个务必”为要务的全面从严治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三个务必” 出场逻辑 基本内涵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15
作者 苏星鸿 赵闫含 《观察与思考》 2023年第5期41-52,共12页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出场逻辑 理论贡献 实践要求
下载PDF
“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比较优势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强军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0,共8页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出场逻辑 比较优势 实践要求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 本质特征及世界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乐泉 赵子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4,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走出的是一条与西方体育现代化有着较大差异的发展之路,它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融聚西方体育现代化共同特征、呈现中国国情的体育现代化。根据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和对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体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走出的是一条与西方体育现代化有着较大差异的发展之路,它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融聚西方体育现代化共同特征、呈现中国国情的体育现代化。根据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和对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安排,由历史、文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发展历程、本质要求及其特征体现,并着重对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中展现的西方现代体育共同特征、中国特色作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发展与建设,表征了中国体育历史演进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当代体育发展的现实,体现了将当代西方体育现代化优势与经验适时融入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之中的事实。中国当代体育的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建设,在充分地将当代世界体育优秀现代化体育理论与科学贯穿在自己改革实践的同时,积淀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整个人类体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现代化 出场逻辑 本质 特征 世界意义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展现:出场逻辑、距离超越与创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继年 陆青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1,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展现是主体理论自觉和实践探索的动态过程。在理论展现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现代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实践探索和文明发展的逻辑证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距离超越是从文化距离、政治距离和学术距...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展现是主体理论自觉和实践探索的动态过程。在理论展现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现代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实践探索和文明发展的逻辑证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距离超越是从文化距离、政治距离和学术距离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之间实现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是“两个结合”的成果,是形态创生、道路创生和理论创生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场逻辑 距离超越 创生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时代精神谱系的基本要素、出场逻辑和呈现特征
19
作者 栗孟杰 周淑芬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8期123-126,共4页
把时代精神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用谱系学的方法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个体,对生成的时代精神谱系进行理论解读。时代精神谱系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含“时代方位”、“呈现载体”和“精神要素”。时代精神... 把时代精神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用谱系学的方法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个体,对生成的时代精神谱系进行理论解读。时代精神谱系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含“时代方位”、“呈现载体”和“精神要素”。时代精神谱系遵循一定的出场逻辑,历史逻辑彰显其深度,理论逻辑支撑其力度,实践逻辑展现其广度。时代精神谱系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严密的连贯性、深厚的包容性和高度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谱系 基本要素 出场逻辑 特征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制度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
20
作者 李玉莹 马佰莲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5-171,177,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提出了第三次分配,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渐将其提升到分配制度层面,赋予其更高的时代使命。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视角来看,这一制度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第三次分配制度有利于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提出了第三次分配,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渐将其提升到分配制度层面,赋予其更高的时代使命。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视角来看,这一制度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第三次分配制度有利于激活和补充原有分配制度,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具有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长远价值。在新时代落实和推进第三次分配制度,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结合资源募集、渠道拓宽、机构管理、效果监管等环节以构建其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分配制度 出场逻辑 价值意蕴 新时代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