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最优击实含水率 被引量:22
1
作者 朱伟 李明东 +1 位作者 张春雷 李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明确击实含水率对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密度和强度的影响,采用2因素(水泥添加量和EPS颗粒置换率)5水平均匀试验设计确定了5个不同配比,利用密度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最优击实含... 为了明确击实含水率对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密度和强度的影响,采用2因素(水泥添加量和EPS颗粒置换率)5水平均匀试验设计确定了5个不同配比,利用密度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引入了基于比强的最优击实含水率确定方法,并采用二分法(初始击实含水率设为6.5%和13%)寻求了每个配比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基于物理分析和试验数据给出了最优击实含水率的计算式。研究发现:击实含水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击实效果,对水泥的胶结作用则是先提高后降低;基于比强的最优击实含水率确定方法是适宜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受到EPS颗粒置换率和水泥添加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 轻质土 最优含水 比强 无侧限抗压强度 密度
下载PDF
黄土的湿陷性与击实试验指标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井彦林 仵彦卿 +3 位作者 林杜军 胡志平 李晓光 张志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3-397,共5页
进行了黄土的击实试验,提出了击实率的概念,拓展了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算法的功能。将其用于相关性挖掘,进行了原状黄土湿陷性与击实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挖掘,结果表明,击实率与湿陷系数具有相关性,击实率与... 进行了黄土的击实试验,提出了击实率的概念,拓展了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算法的功能。将其用于相关性挖掘,进行了原状黄土湿陷性与击实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挖掘,结果表明,击实率与湿陷系数具有相关性,击实率与最优含水率状态的击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根据试验及分析结果提出黄土在击实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可反映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击实效果同其湿陷性具相关性。这一研究为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成果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 击实率 决策树 相关性挖掘 负相关
下载PDF
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同录 范江文 +2 位作者 习羽 谢潇 侯晓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的基本土物理-力学关系,即将含水率这一物理参数转化为土粒间力的作用,土水特征曲线受土的结构控制。为了探讨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本文在3种不同的初始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8%、最优含水率17... 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的基本土物理-力学关系,即将含水率这一物理参数转化为土粒间力的作用,土水特征曲线受土的结构控制。为了探讨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本文在3种不同的初始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8%、最优含水率17%和大于最优含水率19%)下制备不同结构的击实黄土试样,分别用压汞试验测其孔隙分布曲线,用滤纸法测其土水特征曲线,并用扫面电镜获得其微观结构图像。对以上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3种击实土样的孔隙分布曲线在相应的大孔径范围内相差较大,在小孔径范围内趋于一致;土水特征曲线在低吸力区差异较大,小于最优含水率的击实黄土土水特征曲线最陡;在高吸力区,3种击实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趋于一致,这与孔隙分布特征一致。对比孔隙密度分布曲线与土水特征区曲线发现,土的土水特征受孔隙分布的控制,孔隙密度越大,土水特征曲线的斜率越陡。SEM图像也显示出3种击实土样的结构特点,小于最优含水率的土样有较多架空孔隙,优势孔径最大;高于最优含水率的土样,大孔隙减少,小孔隙增多,优势孔径最小。而最优含水率的击实黄土的孔隙分布较均匀,优势孔径覆盖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非饱和黄土 压汞法 孔隙分布曲线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含水率对压实黄土变形和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胡鹏 《山西建筑》 2012年第31期98-100,共3页
以长临高速路某一区段的压实黄土为材料,进行了不同能量下的击实试验,设计了在不同含水量下压实黄土的固结试验和剪切试验,并获得了相应的规律,通过试验证明含水率是影响压实黄土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黄土 含水 压缩性 抗剪强度
下载PDF
不同级配的纤维胶粉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兴龙 肖鹏 +1 位作者 余郁 薛玉波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1,84,共5页
为了使纤维胶粉沥青混合料(干法)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在分析纤维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及级配组成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初步配合比设计,并以AC13、SMA13和自拟的间断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和试验对比分... 为了使纤维胶粉沥青混合料(干法)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在分析纤维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及级配组成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初步配合比设计,并以AC13、SMA13和自拟的间断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和试验对比分析。根据击实回弹率、车辙、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等指标确定SMA13为合适的矿料级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配 纤维胶粉 性能 回弹 SMA
下载PDF
泡沫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对混合料拌和用水量影响
6
作者 赵桂娟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12年第3期217-221,共5页
为了研究泡沫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对泡沫沥青混合料所需合理拌和用水量的影响,设计了3种矿料级配组成OA1、OA2和OA3,通过变化4种沥青用量2%、3%、4%、5%(相对于矿料干重的百分比),5种拌和用水量,即混合料最佳击实含水率(OMC)的60%、70%、... 为了研究泡沫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对泡沫沥青混合料所需合理拌和用水量的影响,设计了3种矿料级配组成OA1、OA2和OA3,通过变化4种沥青用量2%、3%、4%、5%(相对于矿料干重的百分比),5种拌和用水量,即混合料最佳击实含水率(OMC)的60%、70%、80%、90%、100%,将各组合下制备成的泡沫沥青混合料成型试件,测定其间接拉伸强度和干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的矿料级配、泡沫沥青用量和拌和用水量条件下制备的泡沫沥青混合料具有不同的间接拉伸强度和干密度.不同的矿料级配和不同的混合料拌和用水量存在最佳泡沫沥青用量3%.综合推荐出泡沫沥青混合料OA1、OA2和OA3适宜的拌和用水量范围分别为65%~80%OMC、70%~85%OMC和75%~85%OMC.通过试验路的铺筑观测发现,使用状况良好,验证了此研究结果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沥青 拌和用水量 最佳含水 间接拉伸强度 干密度 级配
下载PDF
Ultraviolet reflection enhances the risk of predation in a vertebrate
7
作者 Ricarda MODARRESSIE IngolfE RICK Theo C. M. BAKKER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1-159,共9页
Many animals are sensitive to ultraviolet light and also possess UV-reflective regions on their body surface. Individu- als reflecting UV have been shown to be preferred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mate choice ... Many animals are sensitive to ultraviolet light and also possess UV-reflective regions on their body surface. Individu- als reflecting UV have been shown to be preferred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mate choice or shoaling decisions. However, whether those body UV-reflections enhance also the conspicuousness to UV-sensitive predators and thereforeentail costs for its bearer is less well documented. Two size-matched three-spined sticklebacks Gasterosteus aculeatus, one enclosed in a UV-transmitting (UV+) and another in a UV-blocking (UV-) chamber, were simultaneously presented to individual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yearlings". Brown trout of this age are sensitive to the UV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nun and are natural predators of three-spined sticklebacks. The stickleback that was attacked first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number of attacks was recorded. Sticklebacks enclosed in the UV-transmitting chamber were attacked first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compared to stickle- backs enclosed in the UV-blocking chamber. Control experiments using neutral density filters revealed that this was more likely due to LrV having an influence on hue perception rather than brighmess discrimination. The difference in attack probability cor- responded to the difference in chromatic contrasts between sticklebacks and the experimental background calculated for both the UV+ and UV- conditions in a physiological model of trout colour vision. UV reflections seem to be costly by enhancing the risk of predation due to an increased conspicuousness of prey.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in a vertebrate, to our knowledge, demonstrating direct predation risk due to UV wavelengths [Current Zoology 59 (2): 151-159, 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 vision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Ultraviolet reflection Three-spined stickleback Gasterosteus aculeatus Pre-dation ris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