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9种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曹雪艳
王会利
张弛
张杰
王继红
郑林
李建中
-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5-441,共7页
-
基金
化学品毒性高通量生物测试与评价技术(2012AA06A302)
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项目
-
文摘
螳螂是田间控制害虫种群增加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以中华大刀螂3龄幼虫(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为受试生物,利用9种常用杀虫剂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通过喷雾法直接暴露,分别测定了LC50和死亡率来评价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毒性和危害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9种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LC50值)差异很大,用药后24h的LC50在0.7182~347.7962mg·L-1之间,LC95在8.8057~1734.5650mg·L-1之间;用药后48h的LC50在0.3564~193.6887mg·L-1之间,LC95在3.8958~1548.3258mg·L-1之间;用药后72h的LC50在0.2232~115.3391mg·L-1之间,LC95在1.7730~530.6462mg·L-1之间。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差异最高达到543.46倍。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毒死蜱﹥噻虫嗪﹥茚虫威﹥吡虫啉﹥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原粉(Bt)。根据田间推荐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判断,毒死蜱、联苯菊酯、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有害水平,Bt为中度有害水平,吡虫啉、茚虫威、噻虫嗪为微害水平,阿维菌素接近无害水平。根据LC50与田间推荐浓度的比值判断,阿维菌素、吡虫啉对螳螂种群数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Bt、茚虫威和噻虫嗪对螳螂种群数量会产生一定危害;而毒死蜱、啶虫脒、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将严重影响螳螂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在24~72h范围内,不同杀虫剂LC50和LC95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暴露时间越长毒性越大,危害程度也越大。建议在中华大刀螂生活范围内减少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啶虫脒和毒死蜱的施用,推荐杀虫剂田间使用量时,除考虑对防治对象的防效,还应考虑对天敌种群的危害,提高药剂使用安全性,保护天敌种群的稳定性。
-
关键词
杀虫剂
中华大刀螂
毒性
致死中浓度
-
Keywords
insecticide
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toxicity
LC50
-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南方刀螂卵块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陶长银
阎光凡
杨星勇
孟中贵
石义初
-
机构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种植研究所
-
出处
《昆虫天敌》
CSCD
1991年第4期167-170,共4页
-
文摘
桑园内南方刀螂卵块属聚集分布,在桑树上的分布高度属对数正态分布。用序贯抽样技术探讨了最适抽样数和采收指标。
-
关键词
南方刀螂
卵块
空间分布
-
Keywords
egg mass 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spatial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S476.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中华大刀螂对赤松毛虫幼龄幼虫捕食作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温秀军
李文皋
周正甫
赵生
刘星
-
机构
河北省林科所
河北省抚宁县林业局
-
出处
《辽宁林业科技》
1991年第1期40-42,共3页
-
文摘
中华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属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食量大、食虫范围广、繁殖力强。在燕山山脉浅山区的油松天然林中,是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幼虫的重要天敌。
-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螂
赤松毛虫
幼虫
捕食
-
分类号
S763.85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神奇
- 4
-
-
-
出处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三年级版)》
2009年第11期14-14,F0004,共2页
-
文摘
1.螳螂:亦称刀螂,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中、后足适于步行;
-
关键词
三角形
螳螂
刀螂
昆虫
捕猎
-
分类号
Q96
[生物学—昆虫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