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律与自律:匠人与艺术家的分化与融合
1
作者 洪梓翕 《陶瓷》 CAS 2023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匠人与艺术家是从事工艺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既有分化又有融合。笔者通过对匠人和艺术家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同制约的分析,论述了匠人和艺术家的他律和自律以及在不同的时期这一制约的转变使匠人和艺... 匠人与艺术家是从事工艺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既有分化又有融合。笔者通过对匠人和艺术家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同制约的分析,论述了匠人和艺术家的他律和自律以及在不同的时期这一制约的转变使匠人和艺术家的界限的模糊,以期为当下对这两个群体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匠人 艺术家 自律 他律 分化与融合
下载PDF
略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分化与融合——兼谈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内容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放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5-179,共5页
自近代以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即作为教育的两极而并存,二者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科技教育的发展依赖人文教育,同时又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发展依赖科技教育,同时也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制约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重... 自近代以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即作为教育的两极而并存,二者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科技教育的发展依赖人文教育,同时又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发展依赖科技教育,同时也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制约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重科技轻人文,因而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当前我国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整体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品格,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使受教育者成为求真向善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分化与融合
下载PDF
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
3
作者 陈定家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52-57,64,共7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是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语境下,雅与俗的对抗与分离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正在弱化消逝,在未来的艺术...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是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语境下,雅与俗的对抗与分离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正在弱化消逝,在未来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雅俗观念必将变得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 雅俗分化与融合
下载PDF
“语录体”的源起、分化与融合考论 被引量:17
4
作者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9,共17页
"语录"是关于某人、某群体言论的记录或摘录。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古代,"语录"是讲学、传教、论道等社会语言生活实践的言语产品,被打上圣贤宗师学说的标签,附上了儒、佛、道经典文化意义。由记录或摘录互涉方式所... "语录"是关于某人、某群体言论的记录或摘录。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古代,"语录"是讲学、传教、论道等社会语言生活实践的言语产品,被打上圣贤宗师学说的标签,附上了儒、佛、道经典文化意义。由记录或摘录互涉方式所决定,"语录"的结构形式与语义内容通过互文路径衍化成特定的表述程式--"语录体"。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当前全民语言狂欢的交际需求,"语录"概念内涵外延历史性拓展,从至尊圣贤话语泛化为人人可以生产和发布的信息。而新媒体语境支持的"语录体"也通过语体的分化融合、文体流变、语篇意义多维整合呈现出现代修辞学、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类型特征。从社会交际领域出发,论文考察了"语录体"的源起与"记录""摘录"互文手段的实现路径,描写解释了古今语录体分化融合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录” “语录体” “语录体”的源起 记录 摘录 语体分化与融合 互文路径
原文传递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各尽其能,共克难题
5
作者 蔡运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化与科学的分化一致,是一种进步。两者各有优势,都为科学认知和实践应用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两者也有共同的旨趣和手段,融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可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和挑战...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化与科学的分化一致,是一种进步。两者各有优势,都为科学认知和实践应用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两者也有共同的旨趣和手段,融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可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和挑战提供独特的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分化与融合 各自优势与共同旨趣 当代重大问题和挑战
下载PDF
中国乡城人口的分化态势与融合导向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淳 陈瑛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71,共13页
乡城人口的分化与融合,表象看,取决于户籍制度的存废;深层看,还与城镇化所处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更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和"农转非"群体的生存发展境况。跨过50%城镇化率的中国乡城人口格局面临两种走向:或继续分化、落入... 乡城人口的分化与融合,表象看,取决于户籍制度的存废;深层看,还与城镇化所处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更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和"农转非"群体的生存发展境况。跨过50%城镇化率的中国乡城人口格局面临两种走向:或继续分化、落入城镇化的"拉美陷阱";或导向融合、实现"统筹城乡"的发展愿景。站在这种分合变局的历史关口,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不能止步于拆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还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治"导致的阶层流动固化僵局,坚持非农化引领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取向,赋予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强的致富能力,才有助于抑制分化、导向融合,促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早日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城人口 分化与融合 “二元”分割 城镇化 非农化
原文传递
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文光 周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9-124,共6页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掸、佬、泰等族称,这反映了近现代国家观念意识之下新民族群体的诞生,同源异流民族的分化与发展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掸傣民族 同源异流 分化与融合
下载PDF
僚族源流考释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文光 仇学琴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4-97,101,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原来骆越的分布区内,出现了一个上承骆越,下启近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僚族,这并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历史学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骆越的新认识。他们在与汉民族的接触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渐次发展为今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原来骆越的分布区内,出现了一个上承骆越,下启近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僚族,这并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历史学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骆越的新认识。他们在与汉民族的接触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渐次发展为今中国境内壮侗语族及中南半岛掸泰民族的直接先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越 僚族 分化与融合
下载PDF
新文科时代如何文学?——兼及莫莱蒂的“远读”理论 被引量:4
9
作者 宋炳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10,共3页
新文科建设实践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应对新时代学术转型的新挑战,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时,还需尊重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聚焦其自身的问题。莫莱蒂的“远读”理论为文学研究引入数字人文方法提供了有益尝试,但其方法论的前提与... 新文科建设实践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应对新时代学术转型的新挑战,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时,还需尊重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聚焦其自身的问题。莫莱蒂的“远读”理论为文学研究引入数字人文方法提供了有益尝试,但其方法论的前提与效果有待进一步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学科分化与融合 莫莱蒂 远读
下载PDF
商周时期的“戎”及其流变
10
作者 张曙晖 王文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49,共7页
商周时期的"戎"是一个指向明确的民族,但是作为民族名称的"戎"却经历了一个民族名称由具体到泛化的历史过程,渐渐被华夏族和后来汉族的历史学家当作区域性的民族名称,称为"西戎",泛指中国西部的各民族;... 商周时期的"戎"是一个指向明确的民族,但是作为民族名称的"戎"却经历了一个民族名称由具体到泛化的历史过程,渐渐被华夏族和后来汉族的历史学家当作区域性的民族名称,称为"西戎",泛指中国西部的各民族;而商周时期作为一个民族的"戎",因为他们的分布区也是华夏族的核心分布区,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最后融入华夏族,但"戎"非"西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分化与融合 华夏族
下载PDF
两汉时期乌桓鲜卑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文光 张曙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50,共9页
属于东胡系统的乌桓和鲜卑极大地影响着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发展格局,乌桓在三国末期融入北方以汉族为主的民族,鲜卑则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晚期才最后融合结束;东汉后期的乌桓鲜卑已经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属于东胡系统的乌桓和鲜卑极大地影响着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发展格局,乌桓在三国末期融入北方以汉族为主的民族,鲜卑则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晚期才最后融合结束;东汉后期的乌桓鲜卑已经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他们融入汉族等相关民族,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乌桓鲜卑 民族分化与融合
原文传递
形象科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担当
12
作者 宗坤明 《淮海文汇》 2012年第2期4-9,共6页
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形象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而人们对形象的反思必然要形成形象科学。历史之初的形象科学也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哲学。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哲学逐渐独立化而成为智慧学,但围绕逻辑的自适性... 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形象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而人们对形象的反思必然要形成形象科学。历史之初的形象科学也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哲学。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哲学逐渐独立化而成为智慧学,但围绕逻辑的自适性也形成了一定的封闭性。这些哲学都多少带有"经院"的痕迹。为了克服概念的演绎所带来的惰性,人类必然要追随形象的发展使哲学"回归"到形象科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返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形象科学将在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上给与全新的回答。她以形象生态体系的内在建设性为主导线索,以把握"完备的客观性"为依据,在形象内在矛盾的展开中引导人们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可操作性"蕴涵到她的基础理论中,从而真正实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形象科学 分化与融合 矛盾机制 内在建设性 动态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