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惠波 于忠祥 +3 位作者 许文亮 王旭 邵一兵 康维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9-601,共3页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处病变,测得分叉处病变(目标病变)及其近端参考段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和重塑指数。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病变处斑块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及重塑指数分别小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叉处病变与相对的血管收缩(收缩性重构)有关,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相对的血管扩张(扩张性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处病变 心绞痛 重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下载PDF
应用切割球囊结合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89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雅玲 臧红云 +3 位作者 荆全民 王守力 王冬梅 王祖禄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 89例冠心病患者主支病变应用 PTCB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 PTCBA而不置入支架 ,观察其冠脉病变特点、手术过程相关...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 89例冠心病患者主支病变应用 PTCB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 PTCBA而不置入支架 ,观察其冠脉病变特点、手术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89例患者中分叉处病变位于前降支 /对角支占 71% ,回旋支 /钝圆支占 2 5 % ,右冠脉 /后降支或后侧支占 4%。对分支血管行 PTCBA后 1例因残余狭窄 >5 0 %而植入支架 ,1例因并发轻度钙化且分支成角较大切割球囊未通过 ,改用常规 PTCA球囊扩张成功。病变 PTCBA成功率达 97.8% ;无院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心包填塞及急诊冠脉搭桥术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成功的 87例术后临床随访 3~ 2 6个月 ,无死亡及 AMI等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复发率 17.2 %。复查冠脉造影 (CAG)率 5 6.3 % ,示 49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 14.3 % ,分支血管再狭窄率 18.4%。结论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球囊 支架术 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中的应用
3
作者 谭小军 刘向儒 +5 位作者 张小红 廖恒运 刘剑波 张和平 全凌峰 陈莉娟 《现代医药卫生》 2002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 :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 :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 ,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目的 :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 :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 ,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 ,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 ,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 (9 38 % ,直径>50 % ) ,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 (33 3% ) ,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 (9 38 % ,其狭窄程度>60% ) ,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 ,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 ,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 冠状动脉内支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重构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惠波 夏伟 +2 位作者 许文亮 王旭 康维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0-451,共2页
冠状动脉早期病变发展与外弹力膜面积的补偿性变化密切相关。在冠脉非分叉处病变,正重构(定义为粥样硬化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的扩张)与不稳定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分叉处病变是弥漫性的,而非局灶性的。分叉处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早期病变发展与外弹力膜面积的补偿性变化密切相关。在冠脉非分叉处病变,正重构(定义为粥样硬化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的扩张)与不稳定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分叉处病变是弥漫性的,而非局灶性的。分叉处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动脉硬化易发生在较低的血管剪切力部位,是形成较大斑块负荷的原因。本研究尝试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比较血管分叉处稳定和不稳定病变的重构及斑块特点,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 血管内超声 血流动力学 早期病变 临床表现 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血管分叉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现况──适应症、疗效和合并症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南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7年第2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 适应症 成功率 PTCR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血管急性闭塞 再狭窄率 急性血管闭塞 分叉处病变 PTC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