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分娩方式经产妇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纤维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芹 陈艳萍 +1 位作者 范静 张媛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752-2757,共6页
目的:比较两次分娩史不同分娩方式经产妇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探究最佳分娩间隔时间。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二胎产后复查产妇2593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 目的:比较两次分娩史不同分娩方式经产妇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探究最佳分娩间隔时间。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二胎产后复查产妇2593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依据不同分娩方式两次分娩间隔时间与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曲线拟合,得出分娩间隔时间-肌力的函数方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最大曲线下面积和相对误差率验证函数方程的准确性。结果:2593例产妇,以两次分娩方式分组为顺产-顺产组648例;顺产-剖宫产组528例;剖宫产-剖宫产组1400例;剖宫产-顺产组17例。曲线拟合为二次曲线,取Ⅰ类肌纤维肌力>35μV、Ⅱ类肌纤维肌力>40μV时适合的分娩间隔时间分别为,顺产-顺产组为6~8年,顺产-剖宫产组为4~9年,剖宫产-剖宫产组为2~10年;其中二次曲线达到峰值的年份为:顺产-顺产组7~8年,顺产-剖宫产组7~8年,剖宫产-剖宫产组6年。各组Ⅰ、Ⅱ型肌纤维肌力曲线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均>0.6(均P<0.05),相对误差率平均为4.909%。结论:本研究从维护骨盆腔各项功能的方面综合考量,生育间隔时间在6~8年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产妇 分娩方式 分娩间隔时间 盆底肌纤维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下载PDF
分娩间隔时间对阴道顺产产妇盆底肌力与盆底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建兰 张琪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20期3750-3753,共4页
目的探究分娩间隔时间对阴道顺产产妇盆底肌力与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在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阴道顺产的11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与前次分娩的间隔时间分为A组(<5年)38例、B组(5~10年)37例及C组(... 目的探究分娩间隔时间对阴道顺产产妇盆底肌力与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在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阴道顺产的11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与前次分娩的间隔时间分为A组(<5年)38例、B组(5~10年)37例及C组(>10年)37例。比较3组产后不同时间的盆底肌力(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及疲劳度)、盆底结构指标(盆膈裂孔参数及前腔室结构参数)及盆底功能状态(PFDI-20问卷)。结果产后6周及12周A组的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分别为(15.10±2.23)μV、(8.35±1.33)%、(18.31±2.56)μV、(7.01±1.02)%、(18.95±2.91)μV、(8.61±1.39)%、(22.62±3.35)μV及(7.23±1.10)%;盆膈裂孔周长及面积、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及膀胱后角分别为(16.36±1.38)cm、(16.26±1.36)cm^(2)、(18.32±1.61)mm、(33.35±3.23)°、(150.01±10.36)°、(14.90±1.30)cm、(14.70±1.29)cm^(2)、(13.23±1.35)mm、(29.95±2.63)°及(132.30±9.16)°;PFDI-20问卷总分分别为(166.76±10.31)分与(133.95±6.93)分;B组的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分别为(20.66±3.03)μV、(5.03±0.91)%、(25.05±3.36)μV、(3.23±0.63)%、(28.96±3.39)μV、(5.26±0.69)%、(33.60±3.79)μV及(3.56±0.63)%;盆膈裂孔周长及面积、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及膀胱后角分别为(12.95±0.95)cm、(12.75±0.99)cm^(2)、(11.21±1.26)mm、(26.33±2.61)°、(123.03±9.31)°、(11.30±0.86)cm、(11.12±0.90)cm^(2)、(8.15±1.01)mm、(23.01±2.35)°及(113.03±7.95)°;PFDI-20问卷总分分别为(123.03±9.31)分与(113.03±7.95)分;C组的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分别为(17.67±2.60)μV、(6.61±1.16)%、(21.31±3.19)μV、(5.15±0.76)%、(22.32±3.16)μV、(6.53±1.02)%、(27.59±3.61)μV及(5.39±0.70)%;盆膈裂孔周长及面积、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及膀胱后角分别为(15.31±1.11)cm、(15.02±1.03)cm^(2)、(16.16±1.35)mm、(30.03±3.06)°、(135.65±9.91)°、(13.36±1.06)cm、(13.23±1.01)cm^(2)、(10.09±1.09)mm、(26.35±2.56)°及(121.01±8.35)°;PFDI-20问卷总分分别为(135.65±9.91)分与(121.01±8.35)分;产后6周及12周3组的盆底肌力、盆底结构指标及盆底功能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B组与C组的盆底肌力、盆底结构指标及PFDI-20问卷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B组则显著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间隔时间对阴道顺产产妇盆底肌力及盆底结构的影响较大,时间间隔5~10年对盆底的不良影响相对较小,产妇的盆底功能状态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间隔时间 阴道顺产 产妇 盆底肌力 盆底结构
原文传递
新法破膜在双胎分娩中的作用
3
作者 朱红 刘喜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2期33-34,共2页
目的通过新法破膜对双胎第二胎儿娩出结果进行分析,减少第二胎儿分娩并发症。方法用自制穿刺针行新法破膜,对62例产妇进行分析比较,按双胎阴道分娩适应证筛查,当第一胎儿娩出后早期新法破膜,观察第二胎儿娩出间隔时间、脐带脱垂、宫颈... 目的通过新法破膜对双胎第二胎儿娩出结果进行分析,减少第二胎儿分娩并发症。方法用自制穿刺针行新法破膜,对62例产妇进行分析比较,按双胎阴道分娩适应证筛查,当第一胎儿娩出后早期新法破膜,观察第二胎儿娩出间隔时间、脐带脱垂、宫颈挛缩、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第二胎儿娩出间隔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并避免脐带脱垂、宫颈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新法破膜在双胎阴道分娩中有着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法破膜 分娩间隔时间 脐带脱垂 宫颈挛缩
下载PDF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龚康子 孙丽芳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aesarean,TOLAC)成功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产科仅有1次剖宫产史,无子宫手术史,无引产史的妊娠28周及以上TOLAC孕妇161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aesarean,TOLAC)成功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产科仅有1次剖宫产史,无子宫手术史,无引产史的妊娠28周及以上TOLAC孕妇161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阴道分娩结局分为成功组(n=101)和失败组(n=60),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种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61例孕妇中,TOLAC成功101例,失败60例,成功率为62.7%,无子宫破裂和孕妇死亡,新生儿结局均良好。两组孕妇的孕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妊娠前BMI、瘢痕厚度、初次剖宫产试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与前次分娩间隔时间<8年、新生儿体质量<3500 g及初次分娩宫口扩张≥3 cm为TOLAC成功的有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是否自然临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自然临产率明显高于失败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在严密监测下行TOLAC是安全可行的,自然临产TOLAC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 自然临产 新生儿体质量 分娩间隔时间 分娩结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