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细胞分子学虚拟仿真课件的建设
1
作者 吴媛 安威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7期601-604,共4页
基于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实验中最常用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精选了其中代表性的15个实验,制备出精致可视化的仿真视频教学课件,包括实验原理、实操步骤和问题与解答,旨在从深层次探讨机... 基于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实验中最常用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精选了其中代表性的15个实验,制备出精致可视化的仿真视频教学课件,包括实验原理、实操步骤和问题与解答,旨在从深层次探讨机能教学中某些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该套课件适用于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高层次实验课教学提供一套全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子学 实验教 虚拟仿真 视频课件 脚本撰写 改革
下载PDF
儿童常见实体肿瘤分子学进展
2
作者 殷敏智 Kenneth Tou En Chang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3-679,共7页
儿童肿瘤包含一大类罕见肿瘤,虽然只占全年龄段肿瘤患者的极小比例,但却是儿童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成人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上皮,儿童肿瘤通常来源于中胚层或神经外胚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均与成人肿瘤明显不同,WHO(2023... 儿童肿瘤包含一大类罕见肿瘤,虽然只占全年龄段肿瘤患者的极小比例,但却是儿童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成人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上皮,儿童肿瘤通常来源于中胚层或神经外胚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均与成人肿瘤明显不同,WHO(2023)肿瘤分类中首次将儿童肿瘤进行独立归类。研究者认为肿瘤的本质是一种基因病,2018年有文献从基因层面指出儿童肿瘤和成人肿瘤有诸多不同[1-2]:成人由于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细胞长期连续遭遇“打击”(大部分为基因突变),最终发展为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儿童 分子学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癌20例分子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林林 于景瑶 胡艳萍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总结子宫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分子分型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U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Sanger... 目的:总结子宫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分子分型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U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Sanger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对石蜡标本进行检测,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HER2的表达。结果:USC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8%,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Ⅰ期5例(25%)、Ⅱ期1例(5%)、Ⅲ期9例(45%)、Ⅳ期5例(25%)。癌组织可见乳头、腺腔、实性3种组织学结构;乳头宽大或细小,细胞易脱落,边缘不光滑;腺腔多呈裂隙样。细胞异型较大,可见奇异核,胞质透亮或嗜酸,核分裂象易见,13例(65%)可见脉管内癌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WT1和P16阳性率分别为40%、25%、10%、35%、100%,Ki-67阳性率30%~80%。20例USC均未检测到DNA聚合酶ε(DNA polymerase epsilon,POLE)突变,MLH1、PMS2、MSH2、MSH6均阳性,16例(75%)P53错义突变,4例(25%)无义突变。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者5例(25%),其中4例经FISH检测见扩增信号。结论:USC发病率较低,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其鉴别诊断。USC分子分型均为P53突变型,HER2有望成为USC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浆液性癌 POLE P53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分子学特征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学疗效与预后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希 谢水玲 +3 位作者 胡彩东 钟雯婷 李玮 李海亮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代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TKI)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Ph+ALL 35例患者,选取在化疗...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代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TKI)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Ph+ALL 35例患者,选取在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续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5例患者,分析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中位年龄(15~6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89%;35例患者治疗前BCR/ABLmRNA均值为113.6%(13.32%~367.6%),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35例患者中26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7.0(2.8~13.9)个月,初诊时白细胞数(WBC)≧30×10^(9)/L,化疗6个月时微小残留病变灶(MRD)水平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者2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0.0±8.3)%和(22.9±7.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BC≧30×10^(9)/L[OR=0.142,95%CI:(0.039,0.513),P<0.05]及化疗6个月时MRD水平是否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OR=15.845,95%CI:(1.914,131.156),P<0.05],是影响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WBC≧30×10^(9)/L [OR=0.167,95%CI:(0.044,0.633),P<0.05],也是影响2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KI可显著加深Ph+ALL患者治疗后的分子生物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MRD6个月的水平和MRD是否达到MMR对Ph+ALL患者复发有影响,化疗后初诊白细胞计数≧30×10^(9)/L及化疗6个月MRD是否达到MMR是影响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酶抑制剂 分子学疗效
下载PDF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学方法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闫华超 高岚 +1 位作者 付崇罗 牟萍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进展 分子学方法 DNA
下载PDF
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学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付小兵 程飚 盛志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4期464-466,共3页
细胞因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递质,相互间的协调作用是创伤后组织形态与功能完全修复的必要保证。若这一精确地调节机制出现混乱将会导致修复延迟,乃至瘢痕的形成。现概述细胞因子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活动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递质,相互间的协调作用是创伤后组织形态与功能完全修复的必要保证。若这一精确地调节机制出现混乱将会导致修复延迟,乃至瘢痕的形成。现概述细胞因子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同时结合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角色,深入探讨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增生性瘢痕 创面愈合 分子学研究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学分类和靶向治疗 被引量:17
7
作者 郑红梅 原俊 吴新红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12,共4页
三阴性乳腺癌侵袭性高、预后差,单纯从免疫组织化学的角度来定义三阴性乳腺癌显得不够全面,临床上有必要从分子学角度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从而为临床医师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指导。本文介绍了目前已有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分... 三阴性乳腺癌侵袭性高、预后差,单纯从免疫组织化学的角度来定义三阴性乳腺癌显得不够全面,临床上有必要从分子学角度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从而为临床医师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指导。本文介绍了目前已有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学分类方法,并对其相关靶向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分子学分类 靶向治疗
下载PDF
低温脑保护的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晶 陈翀 李晓红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845-850,共6页
低温治疗也称目标温度管理(TTM),是指将身体核心体温降至32~35℃。轻、中度低温治疗可有效应用于缺血性脑病、颅脑创伤、出血性卒中及其他形式的严重脑损伤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急性脑损伤、脑缺血引发的级联反应复杂多样,目前的研究... 低温治疗也称目标温度管理(TTM),是指将身体核心体温降至32~35℃。轻、中度低温治疗可有效应用于缺血性脑病、颅脑创伤、出血性卒中及其他形式的严重脑损伤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急性脑损伤、脑缺血引发的级联反应复杂多样,目前的研究显示低温治疗发挥脑保护作用主要是从抑制代谢紊乱、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再生以及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方面来实现的。深入探讨低温治疗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及完善低温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为其他治疗方法与低温疗法协同应用提供理论储备及临床实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低温治疗 脑保护 分子学机制
下载PDF
小鼠前胃癌前病变阻断实验及分子学机制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斌 胡晓莺 +3 位作者 张潍 李少民 曹克宏 付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 维甲酸阻断小鼠前胃癌前病变模型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细胞周期素D(Cyclin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鼠前胃癌变阻断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 10 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 3组 :A组(40只 )用诱癌剂诱导 ;B组 (4... 目的 维甲酸阻断小鼠前胃癌前病变模型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细胞周期素D(Cyclin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鼠前胃癌变阻断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 10 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 3组 :A组(40只 )用诱癌剂诱导 ;B组 (40只 )在第 6周停用诱癌剂后继续灌喂维甲酸 ;C组 (2 0只 )仅服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第 77天将小鼠全部处死 ,取前胃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组癌前病变发生率及癌总发生率均较A组明显降低。EGFR、CyclinD1、VEGF在癌变上皮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A、B两组EGFR、CyclinD1、VEGF在癌前病变中表达强度与组别无关。VEGF的表达强度随着EGFR的增加而增强 ,而CyClinD1与EGFR、VEGF表达强度无关。结论 EGFR、CyClinD1、VEGF与癌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表达程度与组织学分级关系不大。在癌变过程中EGFR和VEGF有协同作用。维甲酸可降低VEGF的表达水平 ,对小鼠前胃癌前病变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阻断 实验 分子学机制 生理盐水 维甲酸 前胃癌前病变 诱癌剂 抑癌剂
下载PDF
通补络脉法扭转糖尿病肾病络虚邪瘀核心病机现代分子学机制探识 被引量:4
10
作者 宫成军 马晓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9-13,共5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核心病机观在于络虚邪瘀,发生以"肾络"为要。治疗当以通补络脉法为总体治则,以达"通"之目的。结合现代中医药从络论治DKD的研究进展,提出通补络脉法扭转DKD络虚邪瘀核心病...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核心病机观在于络虚邪瘀,发生以"肾络"为要。治疗当以通补络脉法为总体治则,以达"通"之目的。结合现代中医药从络论治DKD的研究进展,提出通补络脉法扭转DKD络虚邪瘀核心病机的现代分子学机制乃调节免疫炎症分子、调控糖脂代谢异常和细胞自噬、改善血液微循环障碍、抗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细胞焦亡,达到通利"络热""络痰""络瘀""络毒"功效,从而延缓DKD发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络虚邪瘀 通补络脉 分子学机制
下载PDF
植物胚对ABA和渗透势的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阮松林 段宪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1-53,共3页
胚的发育过程开始于合子形成,直至胚成熟结束,整个发育过程不仅受胚本身的遗传信息的时序控制,而且还与胚周围的环境(种子环境和母体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遗传和环境对胚发育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主要通过两个生理调控因子,一个是生长调节剂... 胚的发育过程开始于合子形成,直至胚成熟结束,整个发育过程不仅受胚本身的遗传信息的时序控制,而且还与胚周围的环境(种子环境和母体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遗传和环境对胚发育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主要通过两个生理调控因子,一个是生长调节剂ABA等,而另一个为渗透势(主要指胚周围的化学渗透环境)。许多研究结果表明,ABA和渗透势均具有促进胚发育成熟和抑制早萌的双重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着重阐述植物胚发育对ABA和渗透势的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旨在了解早萌(或胎萌)发生的生理和分子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ABA 渗透势 生理 分子学反应
下载PDF
心肌细胞钾通道的分子学多样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鲍伟胜 王春雷 杨英珍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173-176,共4页
电压调控性钾通道和内向整流性钾通道是心肌细胞两类主要的钾通道,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对其分子生物学结构的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弄清其功能并为寻找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心肌细胞 钾通道 电压调控 分子学多样性
下载PDF
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配子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学基础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军 李彦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精子 分子学基础 顶体 配子 内膜 放射冠 体内 哺乳动物 受精过程 胞吐
下载PDF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抗病遗传及分子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海风 周永红 +1 位作者 沈向群 孙保亚 《辽宁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根肿病菌 抗病遗传 十字花科作物 病害发生 侵染 环境条件 田间 分子学 十字花科植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分子学检测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明建 李良彬 +2 位作者 吴庆琛 张玉洪 王梅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 :探讨RT PCR法检测淋巴结肺癌微转移的预后价值 .方法 :同时运用RT PCR法和常规病检法对 4 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区域性淋巴结 (n =2 6 1 )转移灶进行测定 ,并且分析两种检测结果对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影响 .生存分析用Kaplan Meier法 ,... 目的 :探讨RT PCR法检测淋巴结肺癌微转移的预后价值 .方法 :同时运用RT PCR法和常规病检法对 4 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区域性淋巴结 (n =2 6 1 )转移灶进行测定 ,并且分析两种检测结果对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影响 .生存分析用Kaplan Meier法 ,预后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通过2 6 (4~ 6 0 )mo的中位观察期发现 ,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显著短于无微转移者 (P <0 .0 1 ) .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淋巴结微转移 (mN)可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 <0 .0 1 ) ,而病检法测定结果 (pN)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灶的存在具有预后提示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癌 淋巴结转移 预后 聚合酶链反应 分子学检测
下载PDF
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分子学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明建 李良彬 +1 位作者 王梅 张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评价RT-PCR法检测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取2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共104枚,将每枚淋巴结均分为两等份,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上皮组织特异性标志物角蛋白CK19基因的表达分析。对两法测得的淋巴... 目的:评价RT-PCR法检测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取2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共104枚,将每枚淋巴结均分为两等份,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上皮组织特异性标志物角蛋白CK19基因的表达分析。对两法测得的淋巴结转移结果与常见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病人中,病理检查发现其中10例 (43.5%)淋巴结存在癌转移,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CK19RT-PCR法不但证实了病理检查的结果,而且还另外发现5例病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转移与否与组织分化等级(P =0.035)和pTNM分期(P =0.024)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运用RT-PCR法检测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揭示食管癌固有的转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淋巴结微转移 分子学检测 临床 病理意义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下载PDF
异黄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分子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邹世恩 张绍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与雌激素减少相关的骨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植物雌激素以其在女性骨骼健康中的潜在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焦点,从而提供了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思路。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异黄酮防治PMOP分子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植物雌激素 分子学机制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若干生物化学和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雪莲 杨金奎 《微循环学杂志》 2004年第2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生物化 分子学机制 氨基酸
下载PDF
产CMY型AmpC酶费劳地枸橼酸杆菌的分子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坤 徐韫健 +2 位作者 廖伟娇 张东梅 张丽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731-733,共3页
目的对产CMY型AmpC酶费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耐药表型及分子学特性进行研究,探讨研制新的酶抑制剂。方法对临床分离的两株费劳地枸橼酸杆菌所产CMY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三相水解试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以该菌总基因组DNA和质粒DNA为模板... 目的对产CMY型AmpC酶费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耐药表型及分子学特性进行研究,探讨研制新的酶抑制剂。方法对临床分离的两株费劳地枸橼酸杆菌所产CMY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三相水解试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以该菌总基因组DNA和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序列分析、质粒接合试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及AmpC酶检测。结果两株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表现为耐药,对呋喃类和碳青霉烯类表现为敏感;三相水解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水解头孢西丁;PCR扩增出大小为1 146 bp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多种CMY亚型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质粒接合试验证实质粒上含CMY基因,为可转移质粒。结论两株菌株所产CMY型AmpC酶为新的CMY型头孢菌素酶,它介导了该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性能水平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类 费劳地枸橼酸杆菌 分子学特性 CMY型
下载PDF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江 徐云生 黄延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分子学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外基质蛋白 糖尿病心肌病变 病理生理基础 肾病(DN) 慢性并发症 血管基底膜 血流量增加 早期糖尿病 微血管改变 器官组织 器官损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