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的实验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晓丽 张晓云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8-60,65,共4页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并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学科前沿为引导,设计了"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的研究型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准备、材料制备和表征、结果分析讨论。教学实践表明,...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并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学科前沿为引导,设计了"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的研究型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准备、材料制备和表征、结果分析讨论。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活性聚合机理和自组装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纳米材料 聚合诱导自组装 研究型实验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材料的新合成法
2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9-69,共1页
日本金沢大学(金沢大学)工学部以相同单体为原料,用加成缩聚反应合成了具有数纳米到数十纳米粒径的、类似树枝状体的单分散高分子纳米微粒子和多支链高分子等形状不同的3种聚合物,在此合成法中,3种聚合物分别是通过调节外部环境(溶剂... 日本金沢大学(金沢大学)工学部以相同单体为原料,用加成缩聚反应合成了具有数纳米到数十纳米粒径的、类似树枝状体的单分散高分子纳米微粒子和多支链高分子等形状不同的3种聚合物,在此合成法中,3种聚合物分别是通过调节外部环境(溶剂)制成的。这种合成法有如下特点:可大量生产适应不同用途的纳米材料,可自由控制所生产的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纳米材料 合成方法 催化剂 盐酸 四氢呋喃 THF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材料暨生物印刷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北印召开
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4-74,共1页
2016年11月20日,高分子纳米材料暨生物印刷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印刷学院综合楼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由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北京大学、北京化工... 2016年11月20日,高分子纳米材料暨生物印刷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印刷学院综合楼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由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广西大学、中科院化学所、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紫荆创新研究院等15家单位的80多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纳米材料 学术交流会 印刷技术 生物 北京印刷学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下载PDF
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对血液成分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宋修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在临床应用中,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各种体内给药方式(如静脉、皮下、肌肉注射等)进入血液循环。但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这些纳米材料或它们的降解产物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血液组织。血液组织由液体部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固体... 在临床应用中,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各种体内给药方式(如静脉、皮下、肌肉注射等)进入血液循环。但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这些纳米材料或它们的降解产物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血液组织。血液组织由液体部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固体部分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中存在着含量丰富的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的成分复杂,包括3700多种蛋白。血细胞含量约占全血的40%-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占血细胞体积的大部分。基于此,进入血液系统的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它们将不可避免地会与血液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如:生物医用纳米高分子材料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相互作用往往带来一些我们所不希望的副作用,可能改变蛋白的结构和构象,改变红细胞的形态,进而改变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导致血液组织功能紊乱等。因此,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纳米材料血液相容性和安全性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将有助于指导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 血液成分 作用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材料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大根 刘宗华 +1 位作者 左琴华 薛巍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8-646,共9页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纳米材料使用的日益增多要求我们仔细评估其难以预料的毒性(细胞毒性、溶血毒性、血液毒性和免疫毒性)和生物学相互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旨在探索纳米材料...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纳米材料使用的日益增多要求我们仔细评估其难以预料的毒性(细胞毒性、溶血毒性、血液毒性和免疫毒性)和生物学相互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旨在探索纳米材料与人的细胞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临床应用中,有些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常通过静脉注射、渗透、溶解和扩散等方式引入到血液组织中。血液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是一个复杂的体液,它包含超过3700种不同的蛋白质。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些纳米材料将不可避免地会与丰富的血浆蛋白(或其他血液成分)发生某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然而,纳米材料和血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决定纳米材料的毒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纳米材料与血浆蛋白(或其他血液成分)在分子水平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本文主要综述了典型的三类高分子纳米材料(包括聚阳离子,高分子胶束和药物(基因)/载体复合纳米粒子)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这些内容对体内使用的纳米材料的分子设计和血液安全性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纳米材料 血浆蛋白 血液相容性 安全性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溶液剥离-吸附法制备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建中 高党鸽 +1 位作者 陈新江 储芸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9-222,共4页
采用溶液剥离-吸附法制备了乙烯基聚合物/改性蒙脱土(VP/C-MM T)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检测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由1.2916 nm增加到1.9620 nm,与乙烯基聚合物(VP)复合后,蒙脱土的d(001)峰消失... 采用溶液剥离-吸附法制备了乙烯基聚合物/改性蒙脱土(VP/C-MM T)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检测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由1.2916 nm增加到1.9620 nm,与乙烯基聚合物(VP)复合后,蒙脱土的d(001)峰消失;透射电镜对纳米复合材料成膜物的检测结果表明,蒙脱土在VP基体中以片层形式分散,说明VP/C-MM T为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示差扫描量热检测结果表明,蒙脱土的存在可以较好地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通过建立CTAB与蒙脱土插层的理论模型,解释了VP与C-MM T未发生相分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剥离-吸附 分子纳米材料
下载PDF
希夫碱与介孔分子筛纳米超分子材料的发光 被引量:5
7
作者 尹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合成了希夫碱N,N′2亚水杨基1,4苯二胺(L1)、4[2羟基1萘甲醛基]苯甲酸(L2)和4[2羟基1苯甲醛基]苯甲酸(L3)。使用1HNMR、IR、UV和元素分析手段对希夫碱的结构进行表征。荧光光谱表明固体粉末希夫碱的L1、L2和L3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能,... 合成了希夫碱N,N′2亚水杨基1,4苯二胺(L1)、4[2羟基1萘甲醛基]苯甲酸(L2)和4[2羟基1苯甲醛基]苯甲酸(L3)。使用1HNMR、IR、UV和元素分析手段对希夫碱的结构进行表征。荧光光谱表明固体粉末希夫碱的L1、L2和L3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能,多个精细特征激发峰,其荧光强度大小顺序为L1>L2>L3。荧光时间分辨实验表明,L1、L2和L3的荧光寿命分别为199,199,214ns。L1、L2和L3在乙醇溶液中荧光强度的顺序则为L3>L2>L1。希夫碱L3、L2和L1的乙醇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大小分别为0.60,0.56和0.0086。希夫碱L1、L2或L3与(CH3)3Si MCM41超分子材料的发光强度比与MCM41组装的强,说明疏水的分子筛环境有利于客体的发光。客体分子L1、L2和L3的激发光谱存在多个精细的激发峰,最大激发波长皆为468nm。希夫碱L1、L2或L3与分子筛形成的超分子材料的发射峰一般朝短波方向移动;L1、L2与(CH3)3Si MCM41及L2、L3与MCM41组装形成超分子体系后,最大激发峰分别红移到529,507,507,505nm;超分子MCM41L1和(CH3)3Si MCM41L3的最大激发峰波长则保持不变。L1、L2和L3分别与(CH3)3Si MCM41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寿命则有较大的变化;而L1、L2和L3分别与MCM41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寿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荧光时间分辨实验说明主体对希夫碱客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夫碱 介孔分子 分子纳米材料 荧光寿命 荧光量子产率
下载PDF
聚(吡咯-(N-2-羧酸)吡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8
作者 贾丽娟 杨玉华 +1 位作者 漆红兰 张成孝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93-93,共1页
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大的比表面积等性能在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中受到人们的重视。透光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和合成及其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合成了钌联吡啶衍生物键合导电高分... 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大的比表面积等性能在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中受到人们的重视。透光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和合成及其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合成了钌联吡啶衍生物键合导电高分子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化学发光传感器 应用 分子纳米材料 吡咯 制备 羧酸 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科学家发现碳足球状分子“表兄弟”
9
《新材料产业》 2003年第6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非碳高对称足球状分子 纳米簇合物化学 纳米分子器件 分子纳米材料
下载PDF
环保纳米水性塑料涂料
10
《化工文摘》 2003年第8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环保纳米水性塑料涂料 成都科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分子纳米材料 合成 水性高分子
下载PDF
绿色环保纳米级水性塑料涂料
11
《新材料产业》 2003年第7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绿色环保产品 纳米级水性塑料涂料 水性高分子纳米分散树脂 分子纳米材料合成技术
下载PDF
单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生物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丹 武伟 蒋锡群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9-208,M0003,共11页
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多种高效可控的合成手段,例如点击化学、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开环易位聚合等.综合利用这些合成手段,不同拓扑结构的单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可以被高效可控地合成.... 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多种高效可控的合成手段,例如点击化学、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开环易位聚合等.综合利用这些合成手段,不同拓扑结构的单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可以被高效可控地合成.本文主要介绍我们课题组近几年利用可控合成策略制备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包括环糊精聚轮烷、树枝状聚合物、多臂聚合物和聚合物分子刷)以及利用这些高分子纳米材料的高度可控性,对其结构与生物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 可控合成 药物载体 肿瘤治疗
原文传递
一氧化碳释放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伟杰 牟羿贤 +2 位作者 胥聪 杨鑫磊 翁亚军 《材料科学》 CAS 2021年第5期665-674,共10页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显示出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CO的固载和体内释放方式不理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设计和制备具有靶向控释的一氧化碳释放材料成为了该方向的...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显示出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CO的固载和体内释放方式不理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设计和制备具有靶向控释的一氧化碳释放材料成为了该方向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CO释放材料的种类、释放触发机制及释放检测等,并比较了其生物相容性、CO释放时长等方面的性能,展望了未来CO释放型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 分子纳米材料 荧光探针
下载PDF
磁性微带天线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克珠 李士根 +1 位作者 葛亦工 石文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7-79,86,共4页
介绍了磁性微带天线的材料特性 ,结构设计 。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 纳米材料 贴片天线
下载PDF
高效脱氮的废水电化学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
15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513,共1页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脱氮的废水电化学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将含氮废水在安全电压5~6V下,通过特制极板的作用,在5~10min内达到总氮去除率60%以上。特制极板为以耐腐蚀的金属钛为电极基材,去除表面氧化物并均匀地涂覆一层混合高...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脱氮的废水电化学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将含氮废水在安全电压5~6V下,通过特制极板的作用,在5~10min内达到总氮去除率60%以上。特制极板为以耐腐蚀的金属钛为电极基材,去除表面氧化物并均匀地涂覆一层混合高分子纳米材料的涂层,混合高分子纳米材料含质量比为7:2.8的RuO2和TiO2,并填加了质量分数为2%的IrO2,以提高电极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处理 系统 水电 脱氮 分子纳米材料 电极寿命 表面氧化物 安全电压
下载PDF
专利
16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1-122,共2页
一种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用途 公开号:CN102698268A 公开日:2012.10-03 申请人:苏州大学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用途,所述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是以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对苯乙烯磺酸为... 一种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用途 公开号:CN102698268A 公开日:2012.10-03 申请人:苏州大学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用途,所述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是以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对苯乙烯磺酸为基底,在其表面逐层修饰聚丙烯胺盐酸盐、聚丙烯酸和聚乙二醇而构成的纳米颗粒。进一步可以连接一些荧光染料或化学药物。该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可制备用于治疗癌症的光热治疗剂。本发明获得的导电高分子纳米材料在近红外区具有很强的光学吸收性质,并且通过尾静脉注射方式在肿瘤部位具有超高的富集,在激光的照射下,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纳米材料 专利 苯乙烯磺酸 苏州大学 聚丙烯胺 纳米颗粒 聚乙二醇 聚丙烯酸
下载PDF
ChinaNANO 2011 convenes in Beijing
17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年第4期251-251,共1页
With more than 1,000 particip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NANO) was successfully convened in Beijing from September 7 to 9, 2011. The scientists hel... With more than 1,000 particip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NANO) was successfully convened in Beijing from September 7 to 9, 2011. The scientists held hot discussions on the forefront of nanoscience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分子纳米材料 无机纳米材料 纳米科学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纳米器件 参与者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electrocatalysts towards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5
18
作者 Jianfei Kong Wenlong Che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969,共19页
The quest for low‐cost yet efficient non‐Pt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cus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 The quest for low‐cost yet efficient non‐Pt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cus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reener fuel cells.Here,w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the'big picture'of recent advances made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ORR electrocatalysts,including molecule‐based,metal‐oxide‐based,metal‐nanomaterial‐based and two‐dimensional electrocatalysts.Transition metals can fabricate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ts with N4‐macrocycles such as porphyrin‐class compounds and the so‐formed M-N-C active cent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towards the ORR.Group‐IV and‐V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represent another class of promising alternative of Pt‐based catalysts for the ORR which catalytic activity largely depends on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urface defects.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sis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NPs)allow for precise control over particle sizes and shapes and the crystalline facets exposed to enhance the ORR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sts.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such as functionalized grapheme or MoS2are emerging as novel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RR.This review covers various aspects towards the design of future ORR electrocatalysts,including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tability,durability and cost.Some novel electrocatalysts even surpass commercial Pt/C systems,demonstrating their potential to be alternatives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Despite the encouraging progress,challenges,which are also described,remain to be overcome before the real‐world application of novel ORR electr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 NANOMATERIAL Molecular electrocatalyt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下载PD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被引量:5
19
作者 YAN Zhen FANG Guo-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15-523,共9页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hydroxy-2-naphthoyl amido)-(L)-phenylalanine (HNA-Phe) as the alternative template. The final composite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MIP with the high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 which was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to OTA.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SiO2@MIP decreases linear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OTA increases from 0.05 to 1.0 mg/L. The detection limit of OTA with the method was 0.031 mg/L. At three spiked concentration levels (50, 100 and 200 μg/kg), the recovery ranges of OTA in corn, rice and feed are 88.0%–91.6%, 80.2%–91.6% and 89.2%–90.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luorescent sensing Ochratoxin A
下载PD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nano-hybrid POSS materials
20
作者 曾凡林 孙毅 胡立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6年第2期164-172,共9页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nano hybrid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 material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nano hybrid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 material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three POSS polymer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architectures, polymerlized norbornene POSS homopolymer (PNPOSS, pedant architecture), γ- (2, 3 glycidoxy) propyl diaminoethane POSS polymer (GPDP, catena architecture) and trimethoxysilylcyelopentyl POSS polymer ( TSCP, cage - cage network architecture) were obtain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Compass force-fiel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leculax architectures of the POSS polyme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inforced effects. The effect of the cage-cage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best, while that of the catena architecture takes second place and the pedant architecture has the least influence comparatively. The reinforced effects of the POSS monomers were examin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temperatures on these effects were analyzed also. It may provide some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s of the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nano-hybrid materials. It may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xploitation and design of the POSS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hybrid materials POS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