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端四体的分子细胞学鉴定及染色体行为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龚志云 高清松 +2 位作者 于恒秀 裔传灯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5-339,共5页
在水稻品种中籼3037第9染色体短臂端三体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变异株。该植株叶片内卷,株型偏散,结实率差。分子细胞学鉴定表明,该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多2条,多出的染色体均比较小。进一步用来源于水稻着丝粒特异DNA序列(RC... 在水稻品种中籼3037第9染色体短臂端三体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变异株。该植株叶片内卷,株型偏散,结实率差。分子细胞学鉴定表明,该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多2条,多出的染色体均比较小。进一步用来源于水稻着丝粒特异DNA序列(RCS2)以及位于水稻第9染色体短臂上的特异性DNA序列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明该变异株多出的染色体均为第9染色体短臂,故该变异株为第9染色体短臂端四体。对变异株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分析表明,在所观察的25个细胞中,96%的细胞增加的两个端着丝粒染色体可配对形成二价体,一般不与正常的第9染色体配对形成多价体。但额外染色体形成的二价体在中期Ⅰ容易发生提前解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端四体 减数分裂 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细胞学 染色体行为
下载PDF
抗肿瘤医袭及转移的分子细胞学基础
2
作者 任京力 许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318-322,共5页
关键词 肿瘤细胞运动 肿瘤转移 分子细胞学 粘附分子
下载PDF
新书介绍:《分子细胞学与疾病》已出版发行
3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29,共1页
贲长恩、牛建昭主编的《分子细胞学与疾病》一书,已于2003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分子细胞学与疾病》一书内容较为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全书共分为十九章及附录和名词索引共82万字,插图200余幅。本以细胞超微... 贲长恩、牛建昭主编的《分子细胞学与疾病》一书,已于2003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分子细胞学与疾病》一书内容较为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全书共分为十九章及附录和名词索引共82万字,插图200余幅。本以细胞超微结构为主线,联系功能和分子水平的内容,将细胞生物学的新进展和分子水平的新理论相结合,侧重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则,并尽量增添与医学及疾病有关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细胞学 出版发行 疾病 细胞超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 新书介绍
下载PDF
《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简介
4
《医学研究杂志》 1998年第10期11-12,共2页
《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是北京市肿瘤研究所鄂征教授历时三载精心编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技术性参考书。组织培养技术是研究组织和细胞的技术方法,被培养的组织和细胞也是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70年代前,组织培养技术曾是一种自... 《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是北京市肿瘤研究所鄂征教授历时三载精心编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技术性参考书。组织培养技术是研究组织和细胞的技术方法,被培养的组织和细胞也是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70年代前,组织培养技术曾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技术科学。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榛完善和充实,细胞培养也成为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学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培养 技术方法 重要组成部分 分子细胞学 培养的 相结合 参考书
下载PDF
“分子细胞学之父”要解开生老病死之谜
5
《当代医学》 2004年第2期62-62,共1页
享有“分子细胞学之父”美誉西德尼?布伦纳教授(sydneyBrenner)最近在“亚洲肾病学术交流大会”谈到新世纪中分子医学研究的方向时,提出了这个看法,给其他从事分子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指路。
关键词 分子细胞学 人类基因 人体细胞 遗传学
下载PDF
栽培籼稻和粳稻亚种的分子细胞学多样性
6
作者 谢国禄(摘译) 《作物育种信息》 2006年第7期11-11,共1页
虽然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已证实了栽培稻中存在较高的种内多样性,但关于分子细胞学的研究报道很少。为了查明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分子细胞学多样性,我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了包含籼稻和粳稻在内的16个品系的衔接... 虽然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已证实了栽培稻中存在较高的种内多样性,但关于分子细胞学的研究报道很少。为了查明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分子细胞学多样性,我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了包含籼稻和粳稻在内的16个品系的衔接重复序列Os48。根据可视化的基因位点数即FISH信号数的不同,评价了种内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细胞学 多样性 栽培稻 粳稻 籼稻 亚种 生理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 原位杂交法 重复序列
下载PDF
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艳萍 位芳 +6 位作者 张改生 程海刚 宋瑜龙 王青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839-2847,共9页
【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 【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以8个黏类不育系和国内外一批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结合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利用中国国内法对其育性恢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在参试的256份材料中,初步鉴定约20%的小麦品种(系)属于1BL/1RS易位系;育性表现半不育、高可育和全可育的品种(系)分别有86.15%、91.67%和100%为非1BL/1RS易位系,表现全不育和高不育的品种(系)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恢复能力在50%以上的品种(系)在中国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的比例依次为60%、65.85%、68.42%和71.43%。【结论】黏类不育系优良恢复源大都为非1BL/1RS易位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BL/1RS小麦 分子细胞学 黏类CMS 育性恢复 区域分布
下载PDF
小麦-华山新麦草抗全蚀病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傅杰 赵继新 +2 位作者 陈漱阳 侯文胜 杨群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905-1909,共5页
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20和代换系H1的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0和H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2~44和40~42,2n=44和2n=42的细胞频率分别为58.33%和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55 ... 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20和代换系H1的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0和H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2~44和40~42,2n=44和2n=42的细胞频率分别为58.33%和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55 +0.90 和20.74 +0.52 ,22 和21 的细胞频率分别为61.56%和86.18%;与中国春测交,21 +1 和20 +2 的细胞频率分别为70.14%和88.59%。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20和H1中均有2条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他们的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n=44=42W+2N和2n=42=40W+2N。对全蚀病菌,H20表现近高度抗病性,H1表现中度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华山新麦草新种质 小麦全蚀病 抗病性 分子细胞学 鉴定
下载PDF
黏类小麦CMS不育基因rfv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跟踪鉴定及定向转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瑜 牛娜 +4 位作者 张改生 王青 葛峰辉 曹栎 马守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4-1131,共8页
为了实现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本研究以1BS上带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小麦变种SP4、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以杀雄剂途径培育的小麦强优势组合西杂1号和西杂5号杂交小麦... 为了实现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本研究以1BS上带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小麦变种SP4、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以杀雄剂途径培育的小麦强优势组合西杂1号和西杂5号杂交小麦新品种的母本西农Fp1和西农Fp2为受体材料,采用专一核置换回交转育方法,同时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PCR及SDS-PAGE和A-PAGE技术,进行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入的鉴定,旨在育成既携带rfv1不育基因,又具有西农Fp1和西农Fp2核遗传背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结果如下:(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表明,该法不仅能准确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还可鉴定出1BL/1RS.1BL/1BSrfv1易位杂合体,两者结果一致。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植株的筛选,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准确的鉴定方法与依据;(2)利用SDS-PAGE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析表明,在低分子量谷蛋白D亚基区存在莫迦小麦和SP4的特征带;而SP4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区的6+8亚基,也可以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亚基条带;(3)A-PAGE技术对醇溶蛋白的分析表明,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小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也可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蛋白条带。本研究成功地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杀雄剂法和三系法相结合,促进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同时该方法亦可应用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进而可实现小麦由生理型不育向遗传型不育的定向转化,以探索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黏类雄性不育系 rfv1基因 定向转育 分子细胞学鉴定
下载PDF
甘蔗割手密高贵化育种中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柴进 余凡 +3 位作者 谢树伟 黄飞 邓祖湖 杨永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86-393,共8页
甘蔗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和重要的能源作物,通过有性杂交创制优异种质进而获得优异品种是甘蔗种质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蔗高贵化是甘蔗野生种质开发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甘蔗的育种进程。热带种和割手密作为甘蔗杂... 甘蔗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和重要的能源作物,通过有性杂交创制优异种质进而获得优异品种是甘蔗种质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蔗高贵化是甘蔗野生种质开发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甘蔗的育种进程。热带种和割手密作为甘蔗杂交的重要起始亲本,在高贵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高贵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杂交与回交富集高贵种的高糖和高产基因,同时渗入野生种质的高抗和耐逆血缘,以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分子细胞学是鉴定种质高贵化是否成功和解释其遗传机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可大大缩短甘蔗育种周期。本研究综述了割手密高贵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的分子细胞学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热带种 高贵化 分子细胞学
下载PDF
卵巢透明细胞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靳成文(综述) 苏荣家(审校)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47-949,952,共4页
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s)为上皮性卵巢癌的一种特殊类型,OCCCs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和分子细胞学特征,发病年龄偏小,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天然耐药,预后较差。研究OCCCs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细胞学特征,寻找潜在的高效靶向药物,可为... 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s)为上皮性卵巢癌的一种特殊类型,OCCCs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和分子细胞学特征,发病年龄偏小,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天然耐药,预后较差。研究OCCCs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细胞学特征,寻找潜在的高效靶向药物,可为OCCCs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有助于促进OCCCs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本文就OCCCs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分子细胞学特征及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透明细胞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分子细胞学特征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细菌的凋亡及抗生素对其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大荣 徐建生 +1 位作者 孙怀昌 李俊宝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63-65,共3页
许多研究表明 ,细菌同其他生物一样 ,其死亡并不是单纯的由于生物学的衰竭而导致的被动过程 ,而是通过有序的可控制的方式激活细胞内的凋亡程序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本文以大肠杆菌为例 ,综述了大肠杆菌凋亡的部分机制以及抗生素与凋亡... 许多研究表明 ,细菌同其他生物一样 ,其死亡并不是单纯的由于生物学的衰竭而导致的被动过程 ,而是通过有序的可控制的方式激活细胞内的凋亡程序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本文以大肠杆菌为例 ,综述了大肠杆菌凋亡的部分机制以及抗生素与凋亡的关系。重点介绍大肠杆菌 maz EF系统控制的细菌凋亡机理 ,以及氯霉素、壮观霉素、利福平等常见抗生素对凋亡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凋亡现象 抗生素 影响因素 生物学 凋亡程序 大肠杆菌 mazEF系统 分子细胞学
下载PDF
单味中药及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实验研究简况 被引量:9
13
作者 钟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71-74,共4页
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防治糖尿病肾病(DN)具有较好且稳定疗效,实验研究提示黄芪、大黄、姜黄、三七、冬虫夏草、雷公藤及提取物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拮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足细胞、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等。已从单纯疗效... 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防治糖尿病肾病(DN)具有较好且稳定疗效,实验研究提示黄芪、大黄、姜黄、三七、冬虫夏草、雷公藤及提取物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拮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足细胞、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等。已从单纯疗效验证、比较向作用机制方向发展,并已从分子细胞学水平阐述机制。问题与对策:(1)仍滞留现象观察和机制推测,应采用相关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细胞和动物模型,验证机理;(2)不能仅从单一指标解释作用机理,应着眼各指标或各因子间相互作用,阐述整体调节机制;(3)缺乏系统研究,中药成分复杂,不同中药可能含有相同作用成分,应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做好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单味中药 有效成分 提取物 实验研究 糖脂代谢紊乱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细胞 血管活性物质 细胞因子 疗效验证 分子细胞学 基因敲除 过表达细胞 整体调节机制 系统研究 黄芪 大黄 姜黄 三七 冬虫夏草 雷公藤 综述
下载PDF
临床检验医学工作者继续医学教育初探
14
作者 吴荣辉 《浙江检验医学》 2011年第2期46-47,共2页
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发展步伐。各种自动化仪器的倍增,检验项目操作程序微电脑的应用和实验室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再者,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发光免疫学、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新理论。
关键词 临床检验医学 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科学 信息网络系统 分子细胞学 自动化仪器 操作技能 医院检验 免疫
下载PDF
Phylogeny of Apaturinae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Ⅰ Gene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敏 曹天文 +3 位作者 张睿 郭亚平 段毅豪 马恩波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12-823,共12页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enera in the subfamily Apaturinae were examined using mtDNA sequence data from 1,471 bp of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COI). The mitochondrial COI gene from a total of 16 speci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enera in the subfamily Apaturinae were examined using mtDNA sequence data from 1,471 bp of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COI). The mitochondrial COI gene from a total of 16 species in 11 genera were sequenced to obtain mtDNA data, along with those of 4 species obtained from GenBank, to construct the MP and the NJ trees using Athyma jina, Penthema adelma, Polyura nepenthes, and Charaxes bernardus as outgroups. The transitions at the third codon positions of the COI data set were found saturated, but they were retained for analysis, because they contain the majority of the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The impacts of equal weight assumptions for all characters in the parsimonious analysis were assessed by potential alternations in clade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ransition/transversion weighting schem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four distinct major groups in Apaturinae. Moreover, several well supported and stable clades were found in the Apaturinae.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d undetermined taxon groups whose positions were weakly supported and were subject to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weighting schemes. Within the Apaturinae, the clustering results are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to the classical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he mtDNA data suggest the genus Mimathyma as a monophyletic group. Lelecella limenitoides and Dilipa fenestra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very strong support in all phylogenetic trees. It also supports the taxonomic revision of removing several species from Apatura to other genera, namely Mimathyma schrenckii, M. chevana, M. nycteis, Chitoria subcaerulea, C. fasciola, C. pallas, and Helcyra subal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MPHALIDAE apaturinae MTDNA molecular phylogeny cytochrome oxidase gene
下载PDF
Constituents from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被引量:7
16
作者 潘云雪 周长新 +2 位作者 张水利 郑筱祥 赵昱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4年第2期92-96,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Methods Repeat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polyamide and RP-18 followed by gelfiltration on sephadex LH-20 were used to isolate ch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Methods Repeat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polyamide and RP-18 followed by gelfiltration on sephadex LH-20 were used to isolat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elucidated by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UV, IR, MS, ~1H NMR, ^(13)C NMR) including 2D NMR(COSY, HMQC, HMBC, NOESY) techniques and by direct comparing spectral data with those reported inliterature. Results Five flavonoid glycosides named apigenin-4'-O-α-L-rhamnopyranoside (1),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yl-4'-O-α-L-rhamnopyranoside (2), apigenin-8-C-α-L-arabinopyranoside(3), apigenin-8-C-β-D-ga-lactopyranoside (4) , tricin-7-O-β-D-glucopyranoside (5), together withtricin (6), luteolin (7), scopoletin (8), esculetin (9), scoparone (10), ferulic acid (11),protocatechuic acid (12) , and tematolide (1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95% etha-nolic extract of itswhole plant,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were preliminarily tested. Conclusion Compounds 1-12were obtained from this genus and compound 13 from this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Furthermore,compound 1 was for the first time isolated from nature while the ^(13)C NMR data of compounds 2 and3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ioassay revealed that compound 1 was active against BEL-7407and A549 cell lines (IC_(45) 43, 77 μg·mL^(-1)), 8 and 10 showed inhibitory activities on KB celllines (IC_(50) 78, 44 μg·mL^(-1)) and HL-60 cell lines (Ic_(50) 85, 85 μg·mL^(-1)), while 7exerted moderate cytotoxic activities on KB, BFL-7407, A549 and HL-60 cell lines with their IC_(50)being 51, 55, 44 and 10 μg·mL^(-1) ,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flavonoid glycosides apigemn-4'-O-α-L-rhamnopyranoside apigenin-8-C-α-L-arabinopyranoside apigenin-7-O-β-D-glucopvranosyl-4'-O-α-L-rhamnopyranoside cytotoxicity
下载PDF
Brassica cytogenetics-a historical journey and my personal reminiscence 被引量:3
17
作者 Shyam Prakash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3-172,F0003,共11页
本文综述了芸薹属细胞遗传学从染色体数目鉴定到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芸薹属细胞遗传学研究始于日本科学家N.Takamine对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syn.B.campestris)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鉴定。俄国植物学家G.D.Karpechenko首次成功... 本文综述了芸薹属细胞遗传学从染色体数目鉴定到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芸薹属细胞遗传学研究始于日本科学家N.Takamine对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syn.B.campestris)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鉴定。俄国植物学家G.D.Karpechenko首次成功地合成了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这项成果的获得是实验室杂交合成新物种的里程碑。日本科学家Morinaga和Nagaharu U率先开展了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芸薹属作物的细胞遗传学结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泛开展了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研究。随后,G.Rbbelen在1960年对粗线期染色体进行研究,提出了原始核型的遗传结构。但由于芸薹属染色体非常小,没有明显的形态标识,因此很难获得可靠的核型,近年来由于分子细胞遗传学的迅速发展,科学家采用以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分子核型。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了自然界已有的芸薹属栽培异源多倍体种,并进行了芸薹属作物和野生种之间的远缘杂交研究。1980年后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技术更加促进了大量体细胞杂种的合成,包括相当数量的族间组合。虽然野生种质的基因尚待发掘,但这些实验大大拓展了异源倍性物种已有的遗传基础,增加了近缘野生种质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近年来开展的拟南芥和芸薹属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不仅阐述了进化过程,也使芸薹和拟南芥成为近年来实验生物学的模式植物,为进一步开展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 基因组分析 禹氏三角 核型 基因组操纵 远缘杂交 野生种质 分子细胞学
下载PDF
Cy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eve Element and Floral Nectary Tissu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被引量:4
18
作者 祝建 胡正海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1期9-14,共6页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ieve element and dense cells of nectariferous tiss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loral nectar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L.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amples...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ieve element and dense cells of nectariferous tiss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loral nectar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L.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amples were prepared with high pressure freezing and freeze substitution techniques. The ultrastructure of dense cell was similar to that of sieve element at its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With the concurrent agglutination of chromatin in the nucleus, the abnormal location of organelles and the high density of cytoplasm, the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die dense cells of the nectariferous tissue and in the sieve element are matched with those of the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animal and plant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The disorganization of nucleus and most organelle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ieve elements and dense cell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port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pre-nectar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nectar.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ytological changes in sieve element and nectariferous tissue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nectary function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ral nectary DEVELOPMENT ULTRASTRUCTURE nectariferous tissue sieve element Arabidopsis thaliana
下载PDF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mply Anhui Musk Deer a Valid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宿兵 王应祥 王岐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3,共5页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ne of five Anhui musk deer.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showed a rather level of sequence divergence from all the other species in this genus.The phylogenetic trees constructed by multiple methods supported the same topology,in which the monophyly of Anhui musk deer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Therefore,our molecular data suggest a full species status for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anhuiensis ),rather than a subspecies of either M moschiferus or M berezovskii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morph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k deer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Cytochrome b gene Molecular phylogeny
下载PDF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彬 蒋建雄 易自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8期168-173,共6页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对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与S-核酸酶(S-RNase)、花粉管胞质自由钙离子以及其他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中...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对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与S-核酸酶(S-RNase)、花粉管胞质自由钙离子以及其他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旨在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花植物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 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