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镀法制备厚镅(^(241,243)Am)靶 被引量:6
1
作者 秦芝 郭俊盛 甘再国 《同位素》 CAS 2000年第4期209-214,共6页
研究了异丙醇 -硝酸介质中镅 ( 2 4 1,2 4 3Am)的分子镀过程和实验条件。在保持电压为 550 V、电流密度为 4~ 6m A/ cm2 的条件下电镀 1h,通过一次分子镀过程就能在薄铝箔 (厚度 7μm)衬底材料上制备出厚度为 0 .6~ 1.2 mg/ cm2的 2 4... 研究了异丙醇 -硝酸介质中镅 ( 2 4 1,2 4 3Am)的分子镀过程和实验条件。在保持电压为 550 V、电流密度为 4~ 6m A/ cm2 的条件下电镀 1h,通过一次分子镀过程就能在薄铝箔 (厚度 7μm)衬底材料上制备出厚度为 0 .6~ 1.2 mg/ cm2的 2 4 1,2 4 3Am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厚镅靶 制备 超重核 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单次分子镀法制备Sm和Eu厚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娜 秦芝 +7 位作者 吴晓蕾 丁华杰 林茂盛 白静 范芳丽 马健 雷富安 郭俊盛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研究了在异丙醇-硝酸体系中单次分子镀流程制备Sm和Eu厚靶的实验条件。确定了在20μm铍箔上进行Sm和Eu分子镀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两极间距3cm,电流密度3.8mA/cm2,分子镀过程持续1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分子镀的沉积效率均高于95%,所制... 研究了在异丙醇-硝酸体系中单次分子镀流程制备Sm和Eu厚靶的实验条件。确定了在20μm铍箔上进行Sm和Eu分子镀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两极间距3cm,电流密度3.8mA/cm2,分子镀过程持续1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分子镀的沉积效率均高于95%,所制备Sm和Eu靶膜的厚度分别在1.6和1.5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制备 稀土元素 厚靶 分光光度法测定
下载PDF
分子镀法制备Ba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永厚 杨维凡 +4 位作者 袁双贵 李英俊 徐岩冰 潘强岩 何建军 《同位素》 CAS 2001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用铂丝作阳极 ,不锈钢底衬作阴极 ,在异丙醇 -盐酸介质中制备 Ba靶。对影响 Ba电镀的因素——电镀时间和电流密度进行了探讨。通过高纯锗探测器测量 13 3 Ba示踪剂的活性确定 Ba的电沉积效率。结果表明 ,电流密度为 4 .0~ 6 .0 m A/cm2... 用铂丝作阳极 ,不锈钢底衬作阴极 ,在异丙醇 -盐酸介质中制备 Ba靶。对影响 Ba电镀的因素——电镀时间和电流密度进行了探讨。通过高纯锗探测器测量 13 3 Ba示踪剂的活性确定 Ba的电沉积效率。结果表明 ,电流密度为 4 .0~ 6 .0 m A/cm2 时 ,通过分子镀沉积 30 min可在不锈钢片上获得均匀、牢固的 Ba镀层 ,其厚度为 0 .5~ 1.0 mg/c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Ba靶 电流密度 沉积效率 钡靶 核反应实验 重离子核反应
下载PDF
脉冲分子镀制备铀靶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春莉 苏树新 张生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0-215,共6页
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为电镀介质,研究了电极距离、溶剂DMF的体积、沉积时间、铀的质量浓度、阴极材料等对镀层性能和铀沉积率的影响,得到在DMF中脉冲分子镀铀的最佳条件,制备得到的靶面平整、牢固。用扫描... 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为电镀介质,研究了电极距离、溶剂DMF的体积、沉积时间、铀的质量浓度、阴极材料等对镀层性能和铀沉积率的影响,得到在DMF中脉冲分子镀铀的最佳条件,制备得到的靶面平整、牢固。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铀靶的形貌和组成,采用测厚仪分析了铀靶厚度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沉积中,铀是非均匀沉积,靶面密度为0.2~2.0 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分子镀 DMF 均匀性 铀靶
下载PDF
单次分子镀法制备部分La系及^(238)U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白静 吴晓蕾 +6 位作者 林茂盛 范芳丽 丁华杰 雷富安 李小飞 秦芝 郭俊盛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采用单次分子镀方法研究了异丙醇-硝酸体系中电流密度、分子镀持续时间及两极间距离对镀层性能和电沉积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La,Sm,Eu,Gd,Tb靶及238U靶的最佳工艺条件。因制备的靶不同,电流密度一般介于2—8mA/cm2之间,两极间最优距离... 采用单次分子镀方法研究了异丙醇-硝酸体系中电流密度、分子镀持续时间及两极间距离对镀层性能和电沉积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La,Sm,Eu,Gd,Tb靶及238U靶的最佳工艺条件。因制备的靶不同,电流密度一般介于2—8mA/cm2之间,两极间最优距离为3cm,分子镀1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靶的沉积效率均高于8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部分靶的表面形貌分析后发现靶面结构均匀致密。目前制得的Gd靶和Tb靶已用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SFC低能核化学终端上,利用19F束流轰击,分别产生了Ta和W的短寿命同位素,从而成功完成了Db(Z=105)及Sg(Z=106)的模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分光光度法 制备
原文传递
分子镀制备三种镧系元素靶
6
作者 张鑫 吴晓蕾 +2 位作者 曹石巍 王洋 秦芝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7,共8页
采用分子镀方法研究了异丙醇-硝酸体系中两极间距离、电流密度、加入HNO3的量和分子镀持续时间对镀层性能和电沉积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Tb,Dy和Ho靶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也探索了在异丁醇-硝酸体系中,分子镀持续时间和电流密度对Tb靶... 采用分子镀方法研究了异丙醇-硝酸体系中两极间距离、电流密度、加入HNO3的量和分子镀持续时间对镀层性能和电沉积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Tb,Dy和Ho靶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也探索了在异丁醇-硝酸体系中,分子镀持续时间和电流密度对Tb靶电沉积效率的影响。因Tb,Dy和Ho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近,故采用了相同的工艺条件:两极间最优距离为15 mm,电流密度为5.7 m A/cm2,加入0.1mol/L HNO3 400μL,分子镀时间为1 h。用分光光度法测得各靶的沉积效率均高于8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部分靶的表面形貌分析后发现靶面结构均匀致密;利用能谱仪(EDS)对靶子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利用红外光谱法对靶膜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靶膜成分结构复杂,不是由一种化合物组成。目前制得的Tb靶和Ho靶已用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SFC低能核化学终端上,利用19F束流轰击,分别产生了W和Os的短寿命同位素,从而成功完成了Sg(Z=106)和Hs(Z=108)的模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镧系元素靶 沉积效率
原文传递
分子泳镀纳米二硫化钼润滑涂层工艺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彭俊锋 《上海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27-29,共3页
利用分子泳镀工艺,将二硫化钼粉末、耐磨料、阴离子或阳离子水性树脂以及相关功能助剂混合做成泳镀液,以导电的工件为阴极(或阳极),以金属槽壁为阳极(阴极),在泳镀液中加载电荷场,使阳极(或阴极)离子承载二硫化钼分子、耐磨料分子、树... 利用分子泳镀工艺,将二硫化钼粉末、耐磨料、阴离子或阳离子水性树脂以及相关功能助剂混合做成泳镀液,以导电的工件为阴极(或阳极),以金属槽壁为阳极(阴极),在泳镀液中加载电荷场,使阳极(或阴极)离子承载二硫化钼分子、耐磨料分子、树脂分子及相关助剂离子做定向移动,在工件表面沉积,逐步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二硫化钼润滑耐磨膜。通过调整电压、电流及电泳时间,精确控制涂覆层的厚度,解决喷涂工艺中喷枪喷不到和喷涂膜厚误差大、不均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润滑涂层 分子 固体润滑
下载PDF
锕系核靶制备与应用
8
作者 何遥 李刚 +5 位作者 陈琪萍 胡睿 邓建 杨宇川 涂俊 彭述明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础核物理、核能开发、超重元素研制等领域对精确、值得信赖的核参数的需求日益增大,锕系核靶作为核数据测量实验的核心部件,其产品种类及关键质量参数的优劣直接制约核数据测量的发展水平。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锕系核靶制备及检测方法以... 基础核物理、核能开发、超重元素研制等领域对精确、值得信赖的核参数的需求日益增大,锕系核靶作为核数据测量实验的核心部件,其产品种类及关键质量参数的优劣直接制约核数据测量的发展水平。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锕系核靶制备及检测方法以及国内外核靶研究团队技术储备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锕系核靶 分子镀 真空蒸 核参数 核能开发
下载PDF
^(92)Mo同位素氧化物靶的制备
9
作者 尹建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4-365,377,共3页
用真空蒸发法、分子镀法和离心沉积法制备92 Mo 同位素氧化物靶,介绍了各法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 真空蒸发 分子镀 离心沉积 同位素氧化物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238U Targets on 2μm Al Foils by Molecular Plating
10
作者 Zhang Lina Qin Zhi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7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分子镀 铝箔 制备 超重元素 铀靶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Uranium Target by Molecular Plating
11
作者 Wu Xiaolei, Ding Huajie and Qin Zhi 《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年报:英文版》 2005年第1期54-54,共1页
The heavy elements are produced via the bombardment of actinide targets by using low energy heavyion beams. The natural uranium and thorium always exist with lead and bismuth, large amounts of transfer reaction produc... The heavy elements are produced via the bombardment of actinide targets by using low energy heavyion beams. The natural uranium and thorium always exist with lead and bismuth, large amounts of transfer reaction products such as Rn and Po produced from the impurities of lead or bismuth when irradiated with heavy-ion beam. It strongly disturb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nsactinide elements. There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镀 制备 铀靶 离子束辐照 低能量 重元素 天然铀 锕系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of formaldehyde based on gold-coated TiO2 nanoparticles
12
作者 YU Chung-chin LIU Yu-chuan +1 位作者 CHIU Wen-hui WANG Cheng-c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年第1期36-40,共5页
The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caped with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was prepared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s (ORC) in 0.1 M HCI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60 mM visi... The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caped with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was prepared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s (ORC) in 0.1 M HCI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60 mM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Firstly, an Au substrate was cycled in a deoxygenated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0.1 M HCI and 60 mM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from -0.28 to +1.22 V vs Ag/AgCI at 500 mV/s with 25 scans. The durations at the cathodic and anodic vertexes are 10 and 5 s, respectively. After this process, Au-and TiO2-containing complexes were left in the solution. Then a Pt electrode immediately replaced the Au working electrode, and a cathodic overpotential of 0.6 V from the Open Circuit Potential (OCP) was applied under sonification to synthesize Au nanoparticles. Encouragingly, the prepared Au nanoparticles caped with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are more active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formaldehyde than pure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are in the same condition. After 5 days testing, the formaldehyde was decomposed ca. 35% in containing Au nanoparticles caped with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but the formaldehyde was decomposed only ca. 25% in containing pure visible light-responsible TiO2 nano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LDEHYDE TiO2 nanoparticles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s (ORC)
下载PDF
Selective Gold Deposition on a Nanostructured Block Copolymer Film Crystallized by Epitaxy
13
作者 Claudio De Rosa Finizia Auriemma +2 位作者 Rocco Di Girolamo Rossella Aprea Annette Thierry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41-248,共8页
An ordered nanostructure formed by epitaxial crystallization of a semi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 on a substrate has been used as a patterned template for the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thermally evaporated gold nanopart... An ordered nanostructure formed by epitaxial crystallization of a semi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 on a substrate has been used as a patterned template for the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thermally evaporated gold nanoparticle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tructure-guiding host nanocomposites in which the ordered distribution of the guest particles is guided by the ordering of the host nanostructured block copolymer matrix. This opens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field of polymeric composites related to the maximum enhancement of effectiv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o the numerous possible applications that aris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long-range order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s NANOSTRUCTURES NANOCOMPOSITES gold depo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