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抗结核药物筛选的分子靶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宗德 马玙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81-84,共4页
一、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意义 1.抗结核药物研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至少有下面5条理由说明新型抗结核药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40余年来,没有一个新的高效抗结核药物问世;(2)艾滋病流行、结核病疫情回升、耐多药结核病例(MD... 一、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意义 1.抗结核药物研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至少有下面5条理由说明新型抗结核药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40余年来,没有一个新的高效抗结核药物问世;(2)艾滋病流行、结核病疫情回升、耐多药结核病例(MDR-TB)增多;(3)可根除结核病的新型疫苗,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分子靶位 药物筛选 结核病例 药物研发 疫情回升 新型疫苗 艾滋病
下载PDF
新分子靶位mTOR与新抗肿瘤靶向药物雷帕霉素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元荣 郑卫 《中国处方药》 2006年第12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 MTOR 分子靶位 抗肿瘤 靶向药物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细胞增殖 细胞生长
下载PDF
新型抗结核药物筛选的分子靶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宗德 马玙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05年第3期160-165,共6页
1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意义。1.1抗结核药物研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至少有下面5条理由说明新型抗结核药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抗结核 分子靶位 药物筛选 药物研发 药物研究
下载PDF
治疗肝细胞癌的新分子靶位:ErbBl信号系统
4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8年第1期19-19,共1页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恶性肿瘤常常在晚期阶段才被诊断出来,而这时大多数有效根治手段的疗效是非常有限的。另外,HCC是一种对可行的化疗制剂高度耐受的肿瘤。由此导致HCC患者治疗效果很差且预后不佳。从分...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恶性肿瘤常常在晚期阶段才被诊断出来,而这时大多数有效根治手段的疗效是非常有限的。另外,HCC是一种对可行的化疗制剂高度耐受的肿瘤。由此导致HCC患者治疗效果很差且预后不佳。从分子水平来看,HCC是一种异质型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效果 肝细胞癌 信号系统 分子靶位 恶性肿瘤 HCC 化疗制剂 分子水平
下载PDF
肺癌治疗的分子靶位及其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鼎 陈小东 《国际呼吸杂志》 2007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肺癌的靶向治疗是现在肺癌治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新的治疗分子靶位不断地被发现,据此开发的新药有些已进入临床实验或临床应用。本文对近年出现的一些肺癌治疗的分子靶位及其相关药物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肺癌治疗 分子靶位
原文传递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位─高密度脂蛋白受体SR-BI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晓辉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03年第2期70-73,92,共5页
B族I型清道夫受体 (SR BI)是惟一确认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受体 ,介导胆固醇逆转运的起始和终止步骤 ,即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流出和肝脏及类固醇激素生成组织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 ,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组织中SR BI的表... B族I型清道夫受体 (SR BI)是惟一确认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受体 ,介导胆固醇逆转运的起始和终止步骤 ,即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流出和肝脏及类固醇激素生成组织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 ,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组织中SR BI的表达调控研究表明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以作为筛选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新型分子靶位或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逆转运 分子靶位
下载PDF
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相加还是协同
7
作者 Max B. Kelz Roderic G. Eckenhoff +1 位作者 张永谦(译) 岳云(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6期50-51,共2页
数年前,我们提出麻醉药物可能是通过多个分子靶位发挥麻醉效应,这些较小的麻醉效应通过相加累积,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这一理论并非全新(Ray Fink把这一理论比喻为“在润滑良好的机器上掺砂”),但未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很难... 数年前,我们提出麻醉药物可能是通过多个分子靶位发挥麻醉效应,这些较小的麻醉效应通过相加累积,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这一理论并非全新(Ray Fink把这一理论比喻为“在润滑良好的机器上掺砂”),但未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很难通过实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效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加 协同 分子靶位 麻醉药物 麻醉状态
原文传递
过去50年新型镇痛药的进展:缺乏真正突破性的药物
8
作者 Igor Kissin 《麻醉与镇痛》 2012年第5期31-42,共12页
从1960年至2009年以来,有59种镇痛药被引入临床并使用至今。其中7种药物被认为具有新型的分子靶位;然而,只有一种,即舒马普坦,在促使多种作用于同一分子靶位的类似药物(曲普坦类)临床应用方面非常有效。在此期间,疼痛领域的出... 从1960年至2009年以来,有59种镇痛药被引入临床并使用至今。其中7种药物被认为具有新型的分子靶位;然而,只有一种,即舒马普坦,在促使多种作用于同一分子靶位的类似药物(曲普坦类)临床应用方面非常有效。在此期间,疼痛领域的出版物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发表与疼痛相关的吗啡类研究论文在所有镇痛药中仍占主导地位。与疼痛机制相关的不同分子靶位的大量研究文章发表了数以千计,但这些努力仍然无法使具有足够有效的新型镇痛药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改变其在阿片类或非甾体抗炎药物论文中的比例。吗啡和阿司匹林,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被用于疼痛治疗,尽管它们在许多领域(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有限,并存在许多严重不良反应,但仍然在生物医学出版物中占有优势。评估揭示,尽管大量的研究工作仍在深入,但镇痛药的研发缺乏真正突破性进展。应当探讨导致新型镇痛药明显缺乏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论文 镇痛药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机制 分子靶位 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2009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