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法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 被引量:47
1
作者 熊中强 王利兵 +2 位作者 李宁涛 于艳军 贾晓川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6,共4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用环己烷超声萃取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样品,考察了萃取时间、温度对抗氧化剂萃取量的影响。萃取液... 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用环己烷超声萃取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样品,考察了萃取时间、温度对抗氧化剂萃取量的影响。萃取液经气相色谱柱HP-50+毛细管柱(30 m×0.53 mm×1μm)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抗氧化剂添加量为3.00~10.0 mg/kg范围内,BHT、BHA、TBHQ在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93%、92%~101%和83%~97%,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2.01%~2.89%、2.11%~3.19%和2.99%~4.02%;检出限(信噪比为3)分别为0.5、0.5和0.8 mg/kg。对实际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抗氧化剂在不同材质中均有检出:塑料材料中抗氧化剂的含量较少,仅有BHT、BHA被检出,含量为6.3~7.8 mg/kg;橡胶材料中3种抗氧化剂均被检出,含量为9.3~28.4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抗氧化剂 分子食品包装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剂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熊中强 张媛媛 +2 位作者 杜宇 于艳军 李宁涛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1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抗氧剂含量,建立模型,分析、评定测定过程中标准溶液、样品制备、重复性、标准曲线拟合等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标准溶液配制及曲线拟合对高分子...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抗氧剂含量,建立模型,分析、评定测定过程中标准溶液、样品制备、重复性、标准曲线拟合等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标准溶液配制及曲线拟合对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剂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大,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剂含量范围为(0.795~1.638)mg/kg,扩展不确定度范围在(0.0121~0.0265)mg/kg之间(P=95%,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气相色谱法 抗氧剂 分子食品接触材料 评定
下载PDF
分子对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冰 赵彦巧 +1 位作者 冯子瑞 李彬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21,共5页
介绍了分子对接技术,并阐述了分子对接技术在食品分子互作、功能性食品开发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食品领域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分子对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分子对接 食品分子互作 食品安全检测 功能性食品开发
下载PDF
现代化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及质量评价体系——以“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振军 温富林 丁郁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6期17-21,共5页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在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实验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仅靠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难以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分子生物行业的专业技能。立足“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以智慧教育课堂...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在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实验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仅靠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难以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分子生物行业的专业技能。立足“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以智慧教育课堂为平台、经典问题与成果为导向、科创项目与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并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提升“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子生物学 现代化教学 创新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
下载PDF
Wiki协作式学习在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整合应用
5
作者 吴士云 孙德坤 《科技资讯》 2011年第12期205-205,共1页
本文在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引入Wiki技术,探讨了采用新型网络技术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成长为网络时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种新型高效而富于活力的策略教学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 本文在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引入Wiki技术,探讨了采用新型网络技术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成长为网络时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种新型高效而富于活力的策略教学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提供了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KI技术 食品分子生物学 整合教学
下载PDF
分子模拟技术在食品分子互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娟娟 李海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92-302,共11页
分子模拟技术是近年来探究食品组分之间、食品组分与机体之间、食品组分与环境之间互作机理和构效关系的一种新兴技术,因其能打破科学实验存在的盲目、耗时、费力等局限性,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从分子模拟的概念出发,首先介... 分子模拟技术是近年来探究食品组分之间、食品组分与机体之间、食品组分与环境之间互作机理和构效关系的一种新兴技术,因其能打破科学实验存在的盲目、耗时、费力等局限性,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从分子模拟的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力学3种分子模拟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分子对接技术(基于AutoDock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分子动力学技术(基于GROMACS和Materials Studio软件)和量子力学技术(基于Gaussian软件)在食品功能机制、食品毒素检测、食品活性分子递送、食品加工贮藏、食品包装和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食品领域科研人员选择适合研究体系的分子模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分子模拟技术在食品领域更广阔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量子力学 食品分子互作
下载PDF
食品大分子组分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岚 张平安 +1 位作者 宋莲军 王芳玲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6,共3页
简要介绍了蛋白质和多糖相互作用机制,食品大分子相互作用对食品品质产生的影响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食品分子 相互作用 机制 品质 应用
下载PDF
磷酸盐存在时食品大分子的干燥加热磷酸化及其多功能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殷春雁 赵宇婷 +1 位作者 刘自单 李灿鹏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08-212,共5页
在简要介绍食品大分子的重要功能特性和各种改性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综述干燥加热磷酸化法对食品大分子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并对干燥加热磷酸化法在食品大分子改良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出新的展望。
关键词 食品分子 干燥加热 磷酸化 多功能化
下载PDF
食品源中可能的致病性因素及食品分子云端数据库
9
作者 李美龄 张景凯 +2 位作者 赵毅 李贞景 罗成 《农业工程》 2013年第2期43-45,49,共4页
介绍了在医学及卫生环境规范的食品安全中,食品源中可能的致病性因素主要包括食品源病原体、食物过敏、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食品源的耕作方式和食品动物源抗生素等。指出利用食品分子云端数据库可使消费者方便地了解食品相关信息。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致病性因素 食品分子云端数据库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婷 高贵田 《现代食品》 2019年第18期42-45,共4页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提高...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子生物学 “互联网+”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低温粉碎结合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高分子抗菌食品包装材料中4种抗菌剂的残留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斌 王莉 +3 位作者 侯向昶 吴玉銮 郭新东 冼燕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2762-2767,共6页
目的建立低温粉碎结合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二苯基醚、4,4’-二甲基二苯醚、4,4’-二羟基二苯醚、三氯生等4种抗菌剂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液氮冷冻粉碎后,通过采用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液超声萃... 目的建立低温粉碎结合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二苯基醚、4,4’-二甲基二苯醚、4,4’-二羟基二苯醚、三氯生等4种抗菌剂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液氮冷冻粉碎后,通过采用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液超声萃取,DB-5ms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检测以及外标法定量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当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液的配比为3:7(V:V)时,结果最佳。在优化条件下检测,4种抗菌剂在0.2~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回收率为84.7%~104.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12.9%,方法定量限为2.0 mg/kg。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适合对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二苯基醚、4,4’-二甲基二苯醚、4,4’-二羟基二苯醚、三氯生残留量进行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分子抗菌食品包装材料 抗菌剂 残留
下载PDF
食品分子生物学多维度立体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嘉欣 刘畅 +4 位作者 丁晶鑫 刘雄伟 张竟伟 俸婷婷 周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第22期79-82,共4页
对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基本、补充和拓展3个不同阶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多维度立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科研项目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创新育人与... 对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基本、补充和拓展3个不同阶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多维度立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科研项目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创新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同时,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实施教学全过程监测,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达到多元有效、可评可测的全过程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子生物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
下载PDF
基于食品大分子结构组装的载铁复合物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徐凯 姚晓琳 +4 位作者 刘华兵 姚晓雪 陈晓雨 刘宁 李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83-291,共9页
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铁缺乏导致的贫血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铁剂补充或食品强化的方法增加铁摄入量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从食品中铁强化特性、铁元素的吸收特性以及铁强化剂的发展历程等方面进... 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铁缺乏导致的贫血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铁剂补充或食品强化的方法增加铁摄入量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从食品中铁强化特性、铁元素的吸收特性以及铁强化剂的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归纳了利用食品大分子结构化组装构建铁强化剂的原理和优势,对发展新型复合铁强化食品配料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强化 分子组装 食品分子 铁吸收
下载PDF
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禹晓 刘欣 +2 位作者 翟娅菲 相启森 申瑞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3期119-121,共3页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农业和农学类以及理工类院校相继在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转型发展新形势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食品分子生物学课...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农业和农学类以及理工类院校相继在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转型发展新形势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在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李婷 段天池 +2 位作者 孙佳 杨兴斌 高贵田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第7期10-12,共3页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食品学科的核心基础课,课程团队通过构建完整知识网络结构、联合任务驱动与实时评价、融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等举措,从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效能三个层面,探索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云端课堂联合的“...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食品学科的核心基础课,课程团队通过构建完整知识网络结构、联合任务驱动与实时评价、融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等举措,从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效能三个层面,探索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云端课堂联合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有效解决育人“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提高专业课育人实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课程思政” 过程性评价 线上线下 食品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欣 姜庆 戚威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7期48-48,共1页
食品与药品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食品和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对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食品和药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 食品与药品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食品和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对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食品和药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相应的探讨,旨在为新型微生物检测及分型方法的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分子 生物学技术
下载PDF
食品检测有了系统质量控制标准
17
《机电信息》 2005年第11期1-1,共1页
近日从国家认监委获悉,“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课题目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课题是我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的基础性课题。
关键词 食品安全检测 质量控制标准 食品理化 食品分子生物学 食品毒理学 食品微生物
下载PDF
酸乳凝胶稳定性改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岳娟 姚晓琳 +4 位作者 缑青霞 韦湘滢 岳健雄 李丹 杨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53-260,共8页
酸乳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酸乳存在的乳清析出、凝固不良等品质缺陷影响了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研究者们通常利用食品大分子修饰凝胶网络形成或诱导乳蛋白凝胶化等方法改善酸乳的凝胶稳定性及感官性能。本文从酸乳的质地缺陷... 酸乳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酸乳存在的乳清析出、凝固不良等品质缺陷影响了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研究者们通常利用食品大分子修饰凝胶网络形成或诱导乳蛋白凝胶化等方法改善酸乳的凝胶稳定性及感官性能。本文从酸乳的质地缺陷及影响因素、凝胶稳定性改善策略及作用机制、未来发展趋势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酸乳品质及稳定性改善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乳 食品分子 诱导凝胶化 稳定性 未来发展趋势
下载PDF
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振军 张芬 丁郁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12期183-186,共4页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产学研背景下食品类专业中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一门新兴课程。为满足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此课程思政融入与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立足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开展了其课程... “食品分子生物学”是产学研背景下食品类专业中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一门新兴课程。为满足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此课程思政融入与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立足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开展了其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索,并构建了其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期为产学研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子生物学 课程思政 产学研 实践路径 教学评价
原文传递
动态高压微射流在食品大分子改性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军 戴涛涛 +4 位作者 刘成梅 梁瑞红 刘伟 钟俊桢 万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改性技术,采用该技术处理食品大分子(蛋白质、酶、多糖、膳食纤维等)会改变这些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DHPM处理能有效地改善蛋白的溶解性、稳定性、起泡性、乳化性和致敏性等,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改性技术,采用该技术处理食品大分子(蛋白质、酶、多糖、膳食纤维等)会改变这些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DHPM处理能有效地改善蛋白的溶解性、稳定性、起泡性、乳化性和致敏性等,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改变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和构象;DHPM处理能使非淀粉多糖分子降解,改变其表观黏度、凝胶性能、吸水性、持水性、流动性、粒径等性质;而处理淀粉,则会改变淀粉结晶度,降低老化程度,改善糊化焓、膨胀性能等;在膳食纤维方面,DHPM处理能改善膳食纤维水化性能,改变其微观形貌,提高表观黏度、屈服应力、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等。因此,DHPM技术是一种改性食品大分子的有效手段,本综述可为食品大分子资源的开发和改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高压微射流 物理改性 食品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