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层聚合与高度语义信息感知的多任务网络
1
作者 蔡林泽 周爱国 +1 位作者 姚亮亮 符长虹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05,共5页
针对现有多任务网络对各项任务关系以及城市场景图像内在特征的分析稍显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分层聚合与高度语义感知的多任务网络。首先,为增强特征提取网络的能力,使用分层聚合模块学习多层特征间的相互依赖性,经过共享与独立设计,实... 针对现有多任务网络对各项任务关系以及城市场景图像内在特征的分析稍显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分层聚合与高度语义感知的多任务网络。首先,为增强特征提取网络的能力,使用分层聚合模块学习多层特征间的相互依赖性,经过共享与独立设计,实现浅层特征与深层特征的融合,为不同下游任务馈送所需特征;其次道路场景图像中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异性,水平分割相互之间的像素级分布有着显著不同,使用高度感知模块引入该先验信息,该结构简单高效。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BDD100K的各项性能均优于同类方法,同时将车道线数据集TuSimple和CULane重新标注扩展为多任务进行测试,取得比现有方法更好的精度,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多任务网络 分层聚合 跨层注意力
下载PDF
基于分层聚合的电力系统不良数据自动辨识 被引量:1
2
作者 翟佳 封冠华 张翃帆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16期187-190,195,共5页
为了准确分辨电力系统中的不良数据,从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出了基于分层聚合的电力系统不良数据自动辨识方法。根据电力系统主电路连接形式,计算分层标准与聚合指标的实际数值,完成基于分层聚合的电力系统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力... 为了准确分辨电力系统中的不良数据,从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出了基于分层聚合的电力系统不良数据自动辨识方法。根据电力系统主电路连接形式,计算分层标准与聚合指标的实际数值,完成基于分层聚合的电力系统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力数据的不良程度,通过数据加权残差的处理方式,得到具体的辨识标度值,利用该值自动辨识电力系统不良数据。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前推回代追踪辨识方法相比,基于分层聚合的自动辨识方法的辨识准确率较高,能够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聚合 不良数据 自动辨识 加权残差 辨识标度值
下载PDF
基于韦伯感知和导引滤波分层聚合快速立体图像匹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天亮 戴修斌 +1 位作者 朱秀昌 罗立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2-996,共5页
该文利用韦伯定律和导引滤波提出基于代价分层聚合的快速立体匹配方法。首先提取立体图像对各彩色通道Weber描述符并初始化匹配代价。利用导引滤波增强匹配代价并提取视差候选;利用候选子集联合空间离散采样与自适应支持权重实现分层代... 该文利用韦伯定律和导引滤波提出基于代价分层聚合的快速立体匹配方法。首先提取立体图像对各彩色通道Weber描述符并初始化匹配代价。利用导引滤波增强匹配代价并提取视差候选;利用候选子集联合空间离散采样与自适应支持权重实现分层代价聚合;据此快速择优选取初始视差。视差求精中采用改进型双边滤波和对称映射后处理有效改善初始视差图中歧义区域。实验表明,该文方法能有效消除匹配歧义,获得分段平滑、高精度稠密视差;结构简单、快速高效且对光照变化具有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立体视觉 韦伯定律 导引滤波 分层聚合
下载PDF
基于分层聚合的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检测方法
4
作者 张玉良 王艳兵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82-186,共5页
为了解决冗余数据造成通信网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层聚合的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检测方法。提取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样本特征,并建立传感器节点信道;基于分层聚合更新过期未删除数据位置结构,划分不同存储单元的分层结构,查询未删... 为了解决冗余数据造成通信网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层聚合的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检测方法。提取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样本特征,并建立传感器节点信道;基于分层聚合更新过期未删除数据位置结构,划分不同存储单元的分层结构,查询未删除冗余数据的位置信息;设计冗余数据流检测算法,完成通信信息冗余数据检测。实验中分别测试哈希函数的数量、过滤器的大小、数据流大小、滑动窗口大小等不同参数,对冗余数据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哈希函数为5、过滤器大小为1、数据流为10、滑动窗口为35时,该算法可以得到最好的冗余数据检测结果,有助于剔除通信网络中的冗余数据,保证通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聚合 通信信息 冗余数据 数据检测 冗余数据局部性 冗余数据检测
下载PDF
分层聚合模型的短波电台显示控制方法
5
作者 张盼华 张伟涛 +4 位作者 樊浩 陈华强 吕辉杰 刘金宝 曹文峰 《电子测试》 2022年第19期82-85,共4页
短波电台中的串口屏应用于显示项目内容条数多、刷新速率快的场景,常会出现“丢帧”现象,即某些数据内容没有显示出来。针对上述问题,从应用层角度设计一种显示控制方法。首先,在设计规划阶段计算满载核逐条显示当前界面内容所需的命令... 短波电台中的串口屏应用于显示项目内容条数多、刷新速率快的场景,常会出现“丢帧”现象,即某些数据内容没有显示出来。针对上述问题,从应用层角度设计一种显示控制方法。首先,在设计规划阶段计算满载核逐条显示当前界面内容所需的命令帧数;当所需命令帧大于额定缓冲帧,依据相邻界面或当前界面显示内容相关性,将离散的界面内容进行分层,分层后对同一个层内数据进行聚合,减少外部控制单元与工业串口屏之间交互命令帧数量。实验表明:较好实现短波电台预期显示效果,在不丢失任何需要显示的内容情况下,降低了短波电台信息显示的短时间内连续处理命令帧数,为预期的功能实现提供保障,提高了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电台 串口屏 分层聚合 显示 控制方法
下载PDF
基于分层聚合的行道树点云树干检测方法
6
作者 徐景中 贾潇冉 程昭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5-442,共8页
行道树是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检测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移动激光扫描点云树干检测方法适用性低、检测结果精度低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聚合的行道树点云树干检测方法。该方法在点云滤波及密度聚类预处理的... 行道树是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检测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移动激光扫描点云树干检测方法适用性低、检测结果精度低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聚合的行道树点云树干检测方法。该方法在点云滤波及密度聚类预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行道树与其他典型地物特征差异,通过多特征约束方法筛选行道树点云,最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分层聚类和多层合并方法完成树干点云的判别和提取。采用两组具有不同复杂度的行道树点云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完成不同场景复杂度的行道树树干提取,提取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F-measure分别为93.1%、94.4%、93.7%。即所提方法可用于密度差异大、点云不完整的行道树点云树干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树干检测 分层聚合 点云 城市行道树
原文传递
利用分层聚合进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割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爱萍 王树根 吴会征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55-1058,共4页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聚合的多尺度分割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水岭变换,然后对初始分割区域构建底层加权无向图,利用代数多重网格解法(AMG)在尺度空间求解最优的图割测度,整个分割过程自动得到了...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聚合的多尺度分割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水岭变换,然后对初始分割区域构建底层加权无向图,利用代数多重网格解法(AMG)在尺度空间求解最优的图割测度,整个分割过程自动得到了多尺度的分割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满意的分割结果,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聚合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多尺度分割
原文传递
预置电缆智能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东雷 《石油机械》 2016年第10期93-96,共4页
为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试时需反复起下仪器,存在投捞次数多、注入稳定时间长、测试效率低且易遇阻卡的问题,研发了预置电缆智能分层注聚合物技术。应用该技术进行流量调试时,由室内办公计算机发出指令,经网络服务器、地面控制系统和井... 为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试时需反复起下仪器,存在投捞次数多、注入稳定时间长、测试效率低且易遇阻卡的问题,研发了预置电缆智能分层注聚合物技术。应用该技术进行流量调试时,由室内办公计算机发出指令,经网络服务器、地面控制系统和井下钢管单芯电缆到达目的层,控制井下电机连续调整智能注聚合物器阀芯的长度来调节注入量。该技术已成功应用7井次,一次性下井成功率为100%,流量计量误差低于5%,平均单井测试时间为3 h。预置电缆智能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测试效率,为聚合物驱分注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置电缆 分层聚合 地面控制 测试效率
下载PDF
分层注聚合物井流量测调用电磁流量计的标定新方法
9
作者 王延军 韩晓菲 +3 位作者 袁旭东 薛辉 王彬 李荣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15579-15585,共7页
为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调用电磁流量计,在现场应用时存在的测量流量比实际注入流量偏小10%以上的问题,对电磁流量计开展了以自来水和聚合物溶液为流动介质的标定实验。分析对比了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中、不同浓度和黏度聚合物溶液中响... 为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调用电磁流量计,在现场应用时存在的测量流量比实际注入流量偏小10%以上的问题,对电磁流量计开展了以自来水和聚合物溶液为流动介质的标定实验。分析对比了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中、不同浓度和黏度聚合物溶液中响应规律,指出流态的改变会导致电磁流量计响应的仪器常数改变。科学合理地解释了电磁流量计在分层注聚合物井中测调流量时测量偏差大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利用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中层流流态的测量数据获得的标定方程来计算分层注聚合物井测量流量的标定新方法,该标定方法标定效率提高30倍以上。室内实验误差分析和现场试验误差统计分析表明,提出的分层注聚合物井流量测调用电磁流量计的标定新方法有效、可行,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流量计 流量测量 分层聚合物井 标定方法
下载PDF
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玲 梁福民 +3 位作者 高润林 陈静霞 卫秀芬 张玉荣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介绍了研发的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对应低渗透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高渗透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实现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的双重控制;在不影响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通过对分子量的剪切降解作用,有效增加了聚合物分子可进入低渗透油层的孔隙体积。通过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分质分压注入井与正常分层注聚井对比,剖面动用明显提高。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满足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三类油层 聚合分层注入 分质分压 分子量 注入量
下载PDF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3-16,25,共5页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分层聚合 驱油 技术发展方向 大庆油田
下载PDF
营养失衡下的分层分质EPS对异型膨胀污泥及其沉降性差异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小兵 韦京云 +5 位作者 林睿 汪坤 常静 顾娴静 张琳 钟梅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10-5118,共9页
为探索EPS对膨胀污泥沉降性的影响,通过减少进水P源、N源的方式培养异型膨胀活性污泥,分析不同层、不同组分EPS对异型膨胀污泥沉降性影响.结果表明:异型膨胀(非丝状菌粘性膨胀、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EPS多糖组分Total-PS、中层组分(L-PS... 为探索EPS对膨胀污泥沉降性的影响,通过减少进水P源、N源的方式培养异型膨胀活性污泥,分析不同层、不同组分EPS对异型膨胀污泥沉降性影响.结果表明:异型膨胀(非丝状菌粘性膨胀、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EPS多糖组分Total-PS、中层组分(L-PS)含量均高于正常污泥.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EPS各层多糖含量高于丝状菌膨胀污泥,而各层蛋白质(PN)含量均低于丝状菌膨胀污泥.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Total-EPS((229±94) mg/g MLSS)、PS/PN值不仅显著高于正常活性污泥((86±16)mg/g MLSS),也高于丝状菌膨胀污泥(108±30)mg/gMLSS).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EPS多糖总量Total-PS、蛋白质总量Total-PN越高,SVI值越大,污泥沉降性越差,越易膨胀,且EPS蛋白质组分对污泥膨胀作用大于多糖;从不同层EPS看,松散外层(S层)EPS对非丝状菌粘性膨胀作用最大(S-PN与SVI值相关性最大,r为0.881,P<0.05),是主要影响因子.丝状菌膨胀污泥,除了内层紧密型T-PN对SVI值影响较大外,其他各层、各组分EPS含量与SVI均呈微弱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膨胀污泥 分层胞外聚合 蛋白质组分 多糖组分 沉降性能
下载PDF
基于Louvain算法的海上态势生成多目标层次化分群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归 刘帆 +1 位作者 任财 伍光新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1,共8页
目标分群是海上态势生成中态势估计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海战场中目标分群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Louvain算法的多目标层次化分群方法。文中对目标分群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分析了在执行不同层次分群操作时所应考虑的因素,设... 目标分群是海上态势生成中态势估计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海战场中目标分群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Louvain算法的多目标层次化分群方法。文中对目标分群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分析了在执行不同层次分群操作时所应考虑的因素,设计了适当的目标间距离度量标准,给出了层次化分群算法的理论方法及实现流程,并对群参数的更新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势估计 目标分群 Louvain算法 分层聚合
下载PDF
新一代互联网的定位符与标识符分离方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滔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650-3655,共6页
为了实现新一代互联网定位符(identifier,ID)和标识符(locator,Loc)的分离,提议一种解决方案:结合分布式哈希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技术和域的层次结构设计ID/Loc映射系统;采用分层聚合方法设计路由体系结构,并定义定位符和路... 为了实现新一代互联网定位符(identifier,ID)和标识符(locator,Loc)的分离,提议一种解决方案:结合分布式哈希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技术和域的层次结构设计ID/Loc映射系统;采用分层聚合方法设计路由体系结构,并定义定位符和路由算法。分析了该方案如何满足对映射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更新、地址重分配、多家乡的支持、快速路由等新一代互联网的要求。通过C++编写仿真程序,分析路由算法的执行时间和映射系统的查询时间,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算法的良好收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符 标识符 分离技术 映射系统 分布式哈希表 分层聚合方法
下载PDF
面向智能全景电网的虚拟负荷概念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晓华 杨红英 +4 位作者 刘道伟 李柏青 冯长有 严剑峰 曾沅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34-1741,共8页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全息状态感知、全态量化评估、全程精准控制、全域智能交互功能的智能全景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新型信息产业技术优势,建立多元、异构、灵活、智能的负荷管...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全息状态感知、全态量化评估、全程精准控制、全域智能交互功能的智能全景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新型信息产业技术优势,建立多元、异构、灵活、智能的负荷管理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精准控制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电网负荷管理模式大多强调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较少涉及电网负荷自身的多级分层聚合和虚拟等效测辨体系。在智能全景电网理论框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虚拟负荷(virtual load,VL)的设想。首先详细阐述虚拟负荷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以信息驱动的虚拟负荷分层聚合、等效测辨与协同管理为核心主线,系统部署了虚拟负荷管理系统(virtualload management system,VLMS)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最后,从工程实用化角度进一步给出虚拟负荷的实施路线,为实现智能全景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能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量测 多源异构 虚拟负荷 分层聚合 等效测辨
下载PDF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工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晶 《采油工程》 2015年第2期14-17,79,共5页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对象已逐渐转向二类、三类油层,原有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工艺存在投捞成功率较低、使用寿命短、加工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进压力调节器结构、增加扶正体装...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对象已逐渐转向二类、三类油层,原有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工艺存在投捞成功率较低、使用寿命短、加工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进压力调节器结构、增加扶正体装置和优选防腐涂层等方法,对压力调节器进行改进。改进后,压力调节器加工成本降幅最小为16.77%,次投捞成功率提高到95.6%,使用寿命由8个月延长到2年,聚合物驱分注工艺应用规模达到2876井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工具性能提升,为聚合物驱全面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 压力调节器 数值模拟 投捞成功率 防腐
原文传递
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孙晓明 郝伟东 李东雷 《采油工程》 2015年第4期1-5,76,共6页
为了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试时需要反复起、下测试仪器,存在投捞次数多、注入稳定时间长、测试效率低、测试时易遇阻卡等问题,研究了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地面控制系统是通过钢管单芯电缆与井下各层的电控注聚... 为了解决分层注聚合物井测试时需要反复起、下测试仪器,存在投捞次数多、注入稳定时间长、测试效率低、测试时易遇阻卡等问题,研究了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地面控制系统是通过钢管单芯电缆与井下各层的电控注聚合物器建立交互式通信,进行流量调试,在调试时由地面控制系统发送指令,控制井下电动机连续调整阀芯的长度,从而调节注入量。该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5井次,一次下井成功率为100%,流量计量误差低于5%,平均单井测试时间为3小时。电控分层注聚合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了单井测试周期内的有效注入时间,而且也较好地满足了注聚合物动态快速变化和调整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聚合 电动控制 实时监测 连续调整 测试效率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model for 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锭 倪富健 杨顺新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1期126-131,共6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find special problems of the 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an evaluation model is proposed. First, the expert appraisal approach is used to select the primary evalu...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find special problems of the 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an evaluation model is proposed. First, the expert appraisal approach is used to select the primary evaluation index. As a result, 81 indices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the index such as the object layer, the sub-object layer, the criterion layer and the index layer are determined. Then, based on the fuzz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index layer,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re applied to generate the weigh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index and the criterion layers. Whe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object layer and the object layer,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sub-objects is too large and sub-objects are significantly redundant.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Finally, an application example, whose result has already been accepted and employed as the indication of a new project in improving incident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ult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partial least square
下载PDF
CO2/CH4 separation using inside coated thin film composite hollow fiber membranes prepar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被引量:4
19
作者 Eun-Sung Jo Xinghai An +3 位作者 Pravin G.Ingole Won-Kil Choi Yeong-Sung Park Hyung-Keun Le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Carbon dioxide(CO_2) is greenhouse gas which originates primarily as a main combustion product of biogas and landfill gas. To separate this gas, an inside coated thin film composite(TFC) hollow fiber membrane was deve... Carbon dioxide(CO_2) is greenhouse gas which originates primarily as a main combustion product of biogas and landfill gas. To separate this gas, an inside coated thin film composite(TFC) hollow fiber membrane was develop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between 1,3–cyclohexanebis–methylamine(CHMA) and trimesoyl chloride(TMC). ATR-FTIR, SEM and AF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ctive thin layer formed inside the PSf hollow fiber. The separation behavior of the CHMA-TMC/PSf membrane was scrutinized by studying various effects like feed ga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CHMA concentration and TMC concentration on membrane morphology and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As a result, it was found that mutually the CHMA concentration and TMC concentration play key roles in determining membrane morphology and performance. Moreover, the CHMA-TMC/PSf composite membrane showed good CO_2/CH_4 separation performance. For CO_2/CH_4 mixture gas(30/70 by volume) test, the membrane(PD1 prepared by CHMA 1.0% and TMC 0.5%) showed a CO_2 permeance of 25 GPU and the best CO_2/CH_4 selectivity of 28 at stage cut of 0.1. The high CO_2/CH_4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CHMA-TMC/PSf thin film composite membrane was mostly accredited to the thin film thickness and the properties of binary amino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film composite hollow fiber membrane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CHMA/TMC CO2/CH4 separation
下载PDF
Delamination analysis of woven fabrication laminates using cohesive zone model 被引量:2
20
作者 Mohsen Moslemi Mohammadreza Khoshravan az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7-38,共12页
A new tes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hesive strength of composite laminates. Cohesive strength and the critical strain energy for Mode-II interlamiar fracture of E-glass/epoxy woven fabrication were determ... A new tes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hesive strength of composite laminates. Cohesive strength and the critical strain energy for Mode-II interlamiar fracture of E-glass/epoxy woven fabrication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single lap joint(SLJ) and end notch flexure(ENF) test,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ir adequacy, a cohesive zone model simulation based on interface finite elements was performed. A closed form solu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penalty stiffness parameter was proposed. Modified form of Park-Paulino-Roesler traction-separation law was provided and conducted altogether with trapezoidal and bilinear mixed-mode damage models to simulate damage using Abaqus cohesive elements. It was observed that accurate damage prediction and numerical convergence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proposed penalty stiffness.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damage models reveals that good simulation of fracture process zone and delamination prediction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modified PPR model as damage model. Cohesive zone length as a material property was determined. To ensure the sufficient dissipation of energy,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at least 4 elements should span cohesive zone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sive zone model DELAMINATION cohesive strength finite element predi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