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兼谈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 被引量:15
1
作者 郝晓光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5-8,共4页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性范畴 分工与分配 否定之否定
下载PDF
分工与分配的矛盾是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契合点——兼与郝晓光先生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秦凤白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分工与分配矛盾”的思想,既准确把握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质,同时又精确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研究中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关键;而“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但具有矛盾发现的历史现实性意义... “分工与分配矛盾”的思想,既准确把握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质,同时又精确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研究中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关键;而“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但具有矛盾发现的历史现实性意义,而且更具有矛盾分析的逻辑动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工与分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性范畴研究
下载PDF
弘扬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人的哲学论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读后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义成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9-11,共3页
薛德震先生数十年一贯坚持论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历史观上的反人道主义。薛著《人的哲学论纲》提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薛德震先生数十年一贯坚持论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历史观上的反人道主义。薛著《人的哲学论纲》提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客互补体系中展开。郝晓光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提出以“分工”和“分配”为切入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的创新认识,对薛先生的思路,进行着新的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 分工与分配 人性范畴
下载PDF
论唯物史观哲学的人与社会的统一——兼涉有关议论中的几个争论点
4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出发点,是存在于现实并且一刻也不脱离现实的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对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对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异化论走向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出发点,是存在于现实并且一刻也不脱离现实的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对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对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异化论走向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历史进程,但是,说剩余价值论是异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好,说剩余价值论是废弃异化论之后所采用的新提法也好,对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发展并无实质上的意义,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弄清楚从异化论走向剩余价值论过程中哲学演变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哲学变革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全面增强了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分工与分配 异化论 剩余价值论
下载PDF
《否证》发表30周年回顾与评述——剩余价值哲学的10个创新学术观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伟 郝晓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24,124,共7页
从1987年《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公开发表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经历了30年的学术历程,从起始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破",一步一步走向剩余价值哲学的"立&q... 从1987年《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公开发表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经历了30年的学术历程,从起始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破",一步一步走向剩余价值哲学的"立"。首先从"劳动力价值等同于生活资料价值"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两个传统观念取得突破,然后延续列宁和卢卡奇这两位哲学巨人的思想方法,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再由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基本矛盾形成了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以及范畴体系。剩余价值哲学有"劳动力价值二重性""剩余价值二重性""分工与分配基本矛盾""剩余价值哲学历史观"等10个创新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 价值哲学 人的本质 分工与分配 基本范畴 基本矛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