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犯罪率时间分布带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薛斌 《净月学刊》 1988年第1期21-23,共3页
犯罪率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呈季节性变化、周期性循环。这一观点已得到了一些犯罪学理论的证实。具体的说,有关性的犯罪、伤害和其它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在春天有显著增加,而夏天则达到了最高点,在冬天,这些犯罪又减少到最低点... 犯罪率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呈季节性变化、周期性循环。这一观点已得到了一些犯罪学理论的证实。具体的说,有关性的犯罪、伤害和其它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在春天有显著增加,而夏天则达到了最高点,在冬天,这些犯罪又减少到最低点,侵犯财产罪尤其是盗窃罪,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冬天犯罪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人身权利 侵犯财产罪 分布带 周期性循环 犯罪学家 时间分布 性犯罪 暴力犯罪 犯罪分子 犯罪行为
下载PDF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谱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邵小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7期55-56,共2页
通过多次参与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调查,对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谱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共有9个植被亚型和4个垂直分布带谱,并对植被带谱的主要建群种成分进行了分析,为提升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 通过多次参与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调查,对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谱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共有9个植被亚型和4个垂直分布带谱,并对植被带谱的主要建群种成分进行了分析,为提升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凉峰 植被类型 垂直分布带
下载PDF
莫尔道嘎林业局植被垂直分布带生态特征与经营目标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国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年第5期52-53,57,共3页
文章通过对莫尔道嘎林业局植被垂直分布带生态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各垂直分布带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 垂直分布带 主要植被 生态特征 经营目标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保护等级
下载PDF
四川马边植被垂直分布带谱土壤放线菌特征
4
作者 黄正全 杨林鹏 徐伟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73-76,共4页
本文主要对四川省马边县具有垂直分布带谱的山地土壤放线菌数量特征采取微生物平板培养法和计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明显下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放线菌数量差异明显;土壤放线菌的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升... 本文主要对四川省马边县具有垂直分布带谱的山地土壤放线菌数量特征采取微生物平板培养法和计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明显下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放线菌数量差异明显;土壤放线菌的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同时,不同植被的林地放线菌总数量在雨季和旱季变化较大,以雨季最大而旱季最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带 放线菌 微生物平板培养法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对洮河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特点的分析
5
作者 瓦锦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3期56-60,共5页
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本文着重以工作实践取得的资料数据为依据,自下而上将洮河保护区植被划分为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寒性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并分别叙... 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本文着重以工作实践取得的资料数据为依据,自下而上将洮河保护区植被划分为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寒性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并分别叙述了各带植物结构组成,进而从各个角度对植被资源特征做出了八方面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分布具有鲜明的特色,带普层次分明,阴坡阳坡差别很大,各带普具有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内部结构,植物物种资源价值处在不同的生态位发挥着持久的生态功能。提出了保护区的中心任务就是让一切生物彻底回归它的自然属性,推动植被向顶级群落演替是实现保护效果最大化的终极目标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垂直分布带 特点分析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柴勇 樊国盛 +1 位作者 李乡旺 郑维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7-112,106,共7页
将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分布划分为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带、高山寒带疏林、灌丛、草甸带和高山荒漠带。在上述基础上 ,分析了各带谱的区系组成、性质和特有种分布特点。
关键词 垂直分布带 区系特点 种子植物 中国西藏色季拉山
下载PDF
浅埋深易自燃煤层沿空留巷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
7
作者 尚存久 杨腾龙 +1 位作者 张有刚 王帅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5-190,共6页
为厘清浅埋深、易自燃煤层沿空留巷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通过预埋高压胶管、高强度钢管防护测温光纤和监测束管的方式,动态监测沿空留巷采空区氧气和温度变化特征,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判定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结果表明:31... 为厘清浅埋深、易自燃煤层沿空留巷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通过预埋高压胶管、高强度钢管防护测温光纤和监测束管的方式,动态监测沿空留巷采空区氧气和温度变化特征,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判定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结果表明:31116沿空留巷采空区架间测点氧气浓度随工作面推进整体呈下降趋势,回风巷测点氧气浓度受隅角漏风干扰出现局部反升趋势,基于光纤测温数据,温度变化不能作为锦界煤矿沿空留巷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的依据,受风流运移和局部漏风影响,31116采空区氧气浓度回风侧略高于进风侧,最终得到31116采空区进风侧氧化带范围为140.4~313.3 m,中部201.2~351.6 m,回风侧153.2~328.1 m,依据采空区遗煤量、地质特点等因素,综合判定工作面正常生产条件下最小推进速度为3.3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采空区遗煤 “三分布 氧气浓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厚变异区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8
作者 刘方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8期127-131,136,142,共7页
以滕州东大矿业存在煤厚变异情况的工作面为研究背景,以数值模拟、公式计算、现场观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煤厚变异区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规律与“三带”发育特征,研究煤层开采后“三带”的发育高度,最终确定7202工作面“三带”高度。通过现... 以滕州东大矿业存在煤厚变异情况的工作面为研究背景,以数值模拟、公式计算、现场观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煤厚变异区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规律与“三带”发育特征,研究煤层开采后“三带”的发育高度,最终确定7202工作面“三带”高度。通过现场实测得到垮落带高度为28.4m,断裂带高度为84.5m,利用“三下”经验公式计算可得,其误差分别为23.3%、4.7%;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误差分别为9.2%、10.2%。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可有效预测煤厚变异区的“三带”高度,可为相似条件下煤厚变异区安全开采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厚变异区 分布规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秦岭大地构造演化与金成矿带的分布 被引量:45
9
作者 刘家军 郑明华 +3 位作者 刘建明 周渝峰 顾雪祥 张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7-314,共8页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和恢复了西秦岭大地构造的演化特点;以西秦岭层控金矿床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为前提,系统研究了西秦岭地区金成矿带与裂陷活动的关系。进而从宏观上论述了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提出西秦岭地区三个金成矿带与古...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和恢复了西秦岭大地构造的演化特点;以西秦岭层控金矿床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为前提,系统研究了西秦岭地区金成矿带与裂陷活动的关系。进而从宏观上论述了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提出西秦岭地区三个金成矿带与古生代以来的三次裂陷活动有关。这一认识无疑对该区金矿研究与找矿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金矿 金矿床 成矿分布
下载PDF
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_S7.6地震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红 邓志辉 +3 位作者 陈连旺 周庆 冉洪流 邢成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71-2884,共14页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m增加到20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m以上时,3.6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地表破裂分布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8.8m大采高工作面覆岩三带分布特征及分层沉降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俊哲 胡博文 王振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48,共7页
煤层开采后受采动影响,顶板覆岩会形成垮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采空区覆岩三带的观测研究对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覆岩三带的观测研究多限于中、小采高工作面,对一次采全高超大采高工作面仍是空白。针对这一问题,以... 煤层开采后受采动影响,顶板覆岩会形成垮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采空区覆岩三带的观测研究对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覆岩三带的观测研究多限于中、小采高工作面,对一次采全高超大采高工作面仍是空白。针对这一问题,以上湾煤矿首个8.8 m超大采高124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孔内电视、地球物理测井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了超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覆岩三带分布特征,确定了三带发育高度。同时,本次研究还通过在采前孔安装布置分层沉降监测设备持续对12401工作面覆岩沉降情况进行了监测,综合分析了采空区分层沉降的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12401工作面垮落带高度为33.20~33.25 m,冒采比为3.91;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18.08~132.83m,裂采比为13.91~15.65;弯曲下沉带距离地表39.17~48.92 m。研究发现:工作面覆岩从下沉到稳定经历了2次快速沉降,覆岩分层沉降相对地表最大下沉量为1.618 m,地表最终下沉量为4.706 m,下沉系数为0.5;随着采空区范围的增大,本区覆岩运动主要受到下部和上部2层关键层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8m超大采高 分布特征 分层沉降 关键层
下载PDF
不同草带空间分布对坡面细沟侵蚀调控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贾莲莲 刘雅丽 +1 位作者 朱冰冰 张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48,153,共5页
为了研究植被对坡面细沟侵蚀调控机制,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结合激光扫描方法,分析了不同草带分布沟坡面细沟侵蚀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草带位于梁峁坡下部60%,植被调控侵蚀效果最优,相比裸坡减少径流量7.4%,减少产沙量62.9%,相比蓄水... 为了研究植被对坡面细沟侵蚀调控机制,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结合激光扫描方法,分析了不同草带分布沟坡面细沟侵蚀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草带位于梁峁坡下部60%,植被调控侵蚀效果最优,相比裸坡减少径流量7.4%,减少产沙量62.9%,相比蓄水减沙功效而言更具直接拦沙的功能。植被通过调控细沟侵蚀的发生、发展、发育过程实现了对土壤侵蚀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沟坡侵蚀产沙的调控作用;而且这种对侵蚀的调控作用不仅改变了细沟侵蚀发生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径流和侵蚀过程以及侵蚀方式;细沟侵蚀已经向面蚀(片蚀)转化,大幅度降低侵蚀程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可以通过影响侵蚀方式来调控侵蚀输沙过程,有助于加深坡面植被对细沟侵蚀发育形态作用机理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坡面 细沟侵蚀 调控机制
下载PDF
正行煤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邢真强 何启林 彭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11,共4页
为了加强对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正行煤矿1504综放工作面为例,采取计算机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出该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三带"分布情况,为该... 为了加强对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正行煤矿1504综放工作面为例,采取计算机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出该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三带"分布情况,为该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操作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三分布规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人工林生物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俊鸿 郭福涛 +3 位作者 吴鹏飞 周丽丽 苏漳文 马祥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104-5108,共5页
在收集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资料基础上,选择10种不同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各器官(地上部分、叶、枝、皮、干、根)生物量与主要测树因子进行拟合,筛选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不同器... 在收集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资料基础上,选择10种不同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各器官(地上部分、叶、枝、皮、干、根)生物量与主要测树因子进行拟合,筛选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不同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拟合效果最好的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指数函数模型,再次为多项式模型;共筛选出估算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各器官和总生物量的最优模型42个(包括36个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6个全株生物量模型);从杉木各器官生物量的拟合效果看,拟合度最高的模型均是以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确定和碳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分布区中 生物量 估测模型 发育阶段
下载PDF
基于双向压电控制器的带分布参数体系地震响应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彦辉 杜永峰 +2 位作者 周福霖 谭平 阎维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76,共6页
针对带分布参数智能隔震结构,设计出隔震与控制功能于一体的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以在两个垂直方向滑动产生控制力,同时具有隔震的功能。进一步推导出设置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控制力与输入电压的关系方程。... 针对带分布参数智能隔震结构,设计出隔震与控制功能于一体的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以在两个垂直方向滑动产生控制力,同时具有隔震的功能。进一步推导出设置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控制力与输入电压的关系方程。结合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产生控制力的条件,推导出适用于双向滑动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的半主动控制算法。最后将该控制装置与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的半主动控制算法结合,用于带分布参数隔震体系的智能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隔震 压电变摩擦控制装置 分布参数体系 地震响应 模态控制算法
下载PDF
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宏民 张志 +2 位作者 乔凤龙 梁运涛 刘贵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通过对平庄煤业集团六家矿SⅡS二段6-3炮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划分的研究,提出临界风速和临界氧浓度应作为划分"三带"的主指标,并得出"三带"呈"S"型分布的结论。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 “三分布 划分指标 矿井防灭火 煤矿开采
下载PDF
孤岛工作面采空区煤炭氧化“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守勤 李应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49-51,60,共4页
张集煤矿17258工作面为孤岛工作面开采,为防止回采过程中出现自然发火事故,采用在上风巷埋设束管,利用JSG-7型煤矿束管监测系统采样、检测采空区内气体,测定出该面采空区"三带"变化规律,确保了17258工作面安全回采。
关键词 采空区火灾 自然发火 “三分布
下载PDF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带分布参数体系地震响应控制
18
作者 刘彦辉 杜永峰 +2 位作者 周福霖 谭平 闫维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4-670,共7页
针对带分布参数体系地震响应控制问题,建立带分布参数体系的运动控制方程,推导出应用于带分布参数体系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根据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振动控制时对结构全状态反馈的需要,提出了针对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的全维状态... 针对带分布参数体系地震响应控制问题,建立带分布参数体系的运动控制方程,推导出应用于带分布参数体系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根据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振动控制时对结构全状态反馈的需要,提出了针对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的全维状态观测器,形成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然后通过测量容易测量的结构地震响应,由全维状态观测器重构结构的全部状态,从而实现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对带分布参数串联体系的地震响应进行振动控制。最后,对一带分布参数实际隔震的330KV电压互感器进行地震响应控制,分别采用反馈结构全状态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及反馈输出的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仿真结果显示:两种算法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隔震层位移及上部电气加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能够通过测量较少的结构响应输出反馈实现带分布参数的地震响应控制,达到反馈结构全状态的序列最优模态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参数体系 地震响应 振动控制 状态观测器 模态控制算法
下载PDF
凤凰山矿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司爱忠 《山西焦煤科技》 2014年第9期14-17,共4页
根据凤凰山矿151309工作面现场数据,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该工作面采空区在不同通风量情况下三带的分布情况;根据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及其划分主指标,结合该工作面现场"三带"的观测数据,在配风量为1 300 m3/min时... 根据凤凰山矿151309工作面现场数据,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该工作面采空区在不同通风量情况下三带的分布情况;根据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及其划分主指标,结合该工作面现场"三带"的观测数据,在配风量为1 300 m3/min时,分析了采空区O2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采空区三带的分布情况,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为后期采空区自燃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山矿 采空区 自燃“三 数值模拟 分布
下载PDF
不同草带空间分布对坡面缓流效应调控机制
20
作者 贾莲莲 樊冰 朱冰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1-376,共6页
为了研究植被对坡面缓流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选取坡面开展室内降雨试验,分析了植被调节下的径流、输沙变化特征,阐明了草带对径流流速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草带种植于13 m坡面的上坡下部60%位置,可以充分发挥出缓流效应,调控径流流速... 为了研究植被对坡面缓流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选取坡面开展室内降雨试验,分析了植被调节下的径流、输沙变化特征,阐明了草带对径流流速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草带种植于13 m坡面的上坡下部60%位置,可以充分发挥出缓流效应,调控径流流速范围达到坡面70%的区域,流速降低50%,控制了坡面流速的增加,有效抑制了流速的恢复;而且能够合理控制径流含沙量,进一步减缓径流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达到试验范围内最优。随着草带位置的逐渐上移,坡面径流流速降低至最小后又逐渐增加。动力恢复空间具有临界现象,动力恢复距离超过坡面长度的54%,径流流速增加明显,草带调控径流作用减弱,甚至加剧侵蚀;动力恢复距离小于坡面长度的54%,径流流速降低显著,草带调控径流作用增强,侵蚀强度减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通过对流速的缓流效应来调控土壤侵蚀输沙过程,可为植物措施的水土保持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径流流速 缓流效应 动力恢复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