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无植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古振拓 李焕轮 +2 位作者 梁运 廖通 向万快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9期97-99,10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无植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9月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 目的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无植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9月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预处理采用普通球囊,研究组预处理采用切割球囊,两组均实施药物球囊治疗。对比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结果(冠状动脉横截面积、外弹性膜截面积、斑块负荷)。结果研究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前,两组冠状动脉横截面积、外弹性膜截面积、斑块负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冠状动脉横截面积、外弹性膜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斑块负荷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无植入PCI时使用切割球囊预处理的效果优于普通球囊,即刻手术成功率较高且术后IVUS预后指标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亚国 许田 +2 位作者 左广锋 陈亮 林松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确诊的81例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以...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确诊的81例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以及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共81例,其中男5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0.1±7.1)岁。临床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81处靶病变中,29例为回旋支开口病变,44例为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4例为钝缘支开口病变,4例为后侧支开口病变。病变长度为(18.98±6.40)mm,DCB长度为(20.38±3.26)mm,即刻管腔获得(1.12±0.32)mm。5例病人DCB后出现C型以上的夹层,均行补救性植入支架。随访期间4例病人行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其中3例发生在DCB治疗后,1例为补救性支架治疗术后;均未出现死亡及心肌梗死。复查造影显示最小管腔直径和直径狭窄程度较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管腔丢失(0.02±0.32)mm。结论DCB治疗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但仍有待于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单纯分支开口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肖懿慧 高渊 +2 位作者 方媛 韩克 袁祖贻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处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单纯分支病变,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西安交大一附院2017-06~2018-05收治的经造影证实的单纯分支开口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58例... 目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处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单纯分支病变,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西安交大一附院2017-06~2018-05收治的经造影证实的单纯分支开口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58例,其中DCB处理组28例,药物保守治疗组30例。随访周期6mo。以心绞痛缓解、术后心电图变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指标,观察DCB处理单纯分支开口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DCB组术后心电图改变及48 h内胸痛发生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mo两组均未出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3)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DCB组病人术后心绞痛CCS分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DCB处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单纯分支病变有效性确切,且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单纯分支开口病变
下载PDF
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斌 张玉睿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患者切除球囊血管形成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涂层球囊进行... 目的探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患者切除球囊血管形成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扩张后即刻,两组患者MLD、直径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MLD(1.89±0.21)mm长于对照组的(1.25±0.36)mm,实验组直径狭窄(31.74±17.65)mm短于对照组的(48.67±21.37)mm,实验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单纯药物涂层球囊具有良好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改善其临床指标情况,而且有助于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药物涂层球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波 高远 +1 位作者 王运超 李玉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2期4046-405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52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52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周内每日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基于形态学的病因分类方法将脑桥梗死分为大动脉闭塞性疾病(LAOD)、基底动脉分支病变(BABD)和小动脉病(SAD)。根据发病后是否合并END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合并END)与非进展组(未合并END)。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97例(27.6%),非进展组255例(72.4%)。进展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入院时收缩压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卒中亚型、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亚型、形态学部位、收缩压均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与SAD相比,LAOD和BABD发生END的风险更高,且BABD发生END的风险高于LAOD;与上部梗死相比,中下部梗死更容易发生END,且下部梗死发生END的风险高于中部;收缩压高的患者容易发生END。结论LAOD或BABD、脑桥中下部梗死、收缩压高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弥散加权成像 基底动脉分支病变
下载PDF
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诺 毕晓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89-93,共5页
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占所有TIA的1.5%~8.5%。SWS临床表现为反复、刻板的一侧面部、上肢和/或下肢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缺损,但无皮质受损表... 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占所有TIA的1.5%~8.5%。SWS临床表现为反复、刻板的一侧面部、上肢和/或下肢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缺损,但无皮质受损表现。根据受累部位不同,SWS可以分为内囊预警综合征、脑桥预警综合征和胼胝体预警综合征。SWS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目前认为SWS可能的发病机制是脑小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缺血病灶周围去极化等。SWS进展成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并且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时间窗内就诊的SWS患者给予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IVT治疗SWS是安全的,尚未见IVT引起SWS患者出血转化的文献报道。超时间窗就诊的SWS患者及时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有效终止缺血发作。SWS进展成脑梗死的比例为60%~100%。虽然SWS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很高,但大多数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很少复发。该文系统总结了SW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诊治该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预警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 分支动脉病变
下载PDF
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7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徐乔乔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7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预后。方法收集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1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以及预后。结果11例急性脑桥...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预后。方法收集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1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以及预后。结果1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均表现为“脑桥半切征”。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72.64±8.26)岁,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主。1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和构音障碍,伴有对侧偏身感觉减退5例,中枢性面瘫8例,中枢性舌瘫7例,眩晕或头晕5例,眼震4例以及共济失调3例。11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91±2.54)分。所有患者MRI检查均显示病灶累及脑桥腹前内侧区,其中3例合并累及前外侧区。3例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存在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脑桥半切征”是急性脑桥梗死的一种特殊影像学征象,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起病的对侧肢体瘫痪、构音障碍及中枢性面瘫,可伴有眩晕和眼震等症状,其主要病因机制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和大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数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桥梗死 磁共振成像 脑桥半切征 病因 构音障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分支病变 预后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黄四春 陈向林 +3 位作者 张忠胜 刘双凤 陈秀娟 邓桂芳 《医药前沿》 2022年第10期55-57,共3页
目的:本文收集了不同类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梗塞患者,分析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L p-PLA2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轻型卒中患者,其中年... 目的:本文收集了不同类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梗塞患者,分析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L p-PLA2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轻型卒中患者,其中年龄相近(3岁之内)的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ICAS)70例作为SICAS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70例,作为BAD组。并选择与B A D患者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体检个体70例为健康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对三组对象外周血浆Lp-PLA2进行检测,并对三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肝肾功等常规检查,通过调查表获得身高、体重、吸烟、饮酒等个人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对象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低密度脂蛋白等是Lp-PLA2水平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 R值分别为1.891(1.303~3.463)、3.535(1.536~8.136)、2.127(1.012~4.470)和2.087(1.067~4.083);SICAS组与NC组比较,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水平增高是SICA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4);SICAS组与BAD组患者,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水平增高是轻型卒中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指标(P=0.019)。结论:本研究证实,外周血Lp-PLA2水平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Lp-PLA2水平升高与SICAS具有独立相关性,而与BAD则无相关性;Lp-PLA2水平升高是轻型卒中(SCAS和BAD)3个月后预后(mRS评分为标准)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轻型卒中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切割球囊行冠脉分叉病变小边支预处理疗效的研究
9
作者 王鹏 韩静华 +2 位作者 贾晶晶 范东娜 边伟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26-27,共2页
探索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小分支血管保护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0±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n=30±3)和对照组(n=30... 探索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小分支血管保护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0±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n=30±3)和对照组(n=30±3)。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由切割球囊和普通球囊预扩张。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即刻手术效果(残余狭窄、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病变类型及影像学参数、术后即刻分支血管最小直径和残余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血管夹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割球囊行冠脉分叉病变小边支预处理安全有效,较普通球囊发生血管夹层的概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球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分支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