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PS的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对掘进机偏向位移精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陶云飞 李瑞 +2 位作者 李嘉赓 贾文浩 吴淼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6-247,共2页
为解决目前掘进机定位过程中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测量介质易被遮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 GPS的掘进机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并应用此系统对掘进机偏向位移精度进行研究。根据实际工况,构建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建立掘进机偏向位移与... 为解决目前掘进机定位过程中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测量介质易被遮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 GPS的掘进机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并应用此系统对掘进机偏向位移精度进行研究。根据实际工况,构建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建立掘进机偏向位移与测量参数的数学模型,根据随机误差建模理论推导出误差传递方程,研究在不同发射站间距、不同测量距离情况下偏向位移误差的变化规律,通过高精度测试系统进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机 偏向位移 iGPS 单站多点分时测量系统 测试系统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发动机叶片多截面分时测量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艳敏 郭旭 +1 位作者 李虹 宋伟 《测控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38,40,共4页
多截面分时测量叶片型面检测系统是针对发动机尺寸小、轴向弯曲度大的叶片型面检测而设计的。使用电感传感器触头接触叶身型面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RS232串口通信传输到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型面是否合格。该测量... 多截面分时测量叶片型面检测系统是针对发动机尺寸小、轴向弯曲度大的叶片型面检测而设计的。使用电感传感器触头接触叶身型面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RS232串口通信传输到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型面是否合格。该测量系统采用PCI-6221数据采集卡进行截面位置自动控制,判断当前截面号,调用此截面参数进行计算,仅以单个截面测量需要的10个传感器来实现整个型面n个截面的分时测量,大大节约了成本。使用LabVIEW的图形化软件编程,数据处理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检测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时测量 PCI-6221 自动控制 LABVIEW
下载PDF
基于多站分时测量的滚杠传输直线度优化
3
作者 张晓扬 徐志刚 刘松凯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67,共5页
为保障高精密滚杠传输系统的传输直线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站分时测量的直线度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台激光跟踪仪在不同站位测量到相同目标点的距离,来确定激光跟踪仪在各个站位的基点坐标及各目标点的位置坐标。该方法提高了激光跟踪仪... 为保障高精密滚杠传输系统的传输直线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站分时测量的直线度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台激光跟踪仪在不同站位测量到相同目标点的距离,来确定激光跟踪仪在各个站位的基点坐标及各目标点的位置坐标。该方法提高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精度,并克服激光测量局部盲区问题。通过目标点坐标拟合空间直线,依据目标点坐标与拟合理论位置的偏差调整滚杠,从而优化滚杠传输机构传输直线度。优化结果表明,滚杠传输系统传输直线度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站分时测量 滚杠传输系统 激光跟踪仪 直线度
下载PDF
基于iGPS的掘进机单站多点分时机身位姿测量方法 被引量:34
4
作者 陶云飞 宗凯 +4 位作者 张敏骏 贾文浩 符世琛 杨健健 吴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11-2616,共6页
为实现掘进机机身位姿的高精度自主测量,提出了基于i GPS的掘进机单站多点分时机身位姿测量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其测量误差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各种掘进机机身位姿测量方法及i GPS的应用方式,推导出掘进机的位姿计算参数... 为实现掘进机机身位姿的高精度自主测量,提出了基于i GPS的掘进机单站多点分时机身位姿测量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其测量误差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各种掘进机机身位姿测量方法及i GPS的应用方式,推导出掘进机的位姿计算参数。系统阐述了此测量方法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依据其工作原理及掘进机工作特点,建立接收器位置坐标的解算模型,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得出了在不同测量距离下接收器各个轴向坐标测量误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收器各个轴向坐标测量误差随着测距的不断增大而增大,且y轴方向的测量误差增长速率大于x,z轴方向;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测量误差有所减小,当测距为40 m,测量次数为200时,y轴方向的最大测量误差为0.070 m。将仿真结果与国家煤矿井巷工程验收标准值进行对比得出,应用此方法测量得出的最大测量误差值小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值,能够满足掘进机的位姿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 GPS 单站多点分时测量 位姿检测 掘进机 MATLAB
下载PDF
激光跟踪多站分时测量基站布局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金栋 孙荣康 +1 位作者 曾晓涛 王庆杰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5-232,共8页
利用激光跟踪仪并采用多站分时测量方法检测机床精度时,为了减小激光跟踪仪所在基站位置分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基站布局优化开展研究。分析了激光跟踪多站分时测量中基站分布位置对基站标定精度的影响。引入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中... 利用激光跟踪仪并采用多站分时测量方法检测机床精度时,为了减小激光跟踪仪所在基站位置分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基站布局优化开展研究。分析了激光跟踪多站分时测量中基站分布位置对基站标定精度的影响。引入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中的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作为评价基站分布位置是否合理的指标,并构建了基站布局优化函数。在此基础上,针对测量时机床的三种不同运动区域(1D直线、2D平面、3D空间),依据建立的基站分布优化函数对最优基站位置进行确定,并分析了空间不同位置处PDOP的变化规律,为现场测量基站位置的合理分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激光跟踪仪 多站分时测量 基站布局 位置精度衰减因子
原文传递
视场重合程度对分时偏振测量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羿 洪津 +3 位作者 骆冬根 胡亚东 汪方斌 李志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610,共5页
视场不完全重合是偏振测量的共性问题。视场不重合导致对目标探测时获取的偏振信息与真实的偏振信息存在差异,即产生伪偏振。造成分时偏振测量视场不重合的主要因素由两方面构成:仪器自身和仪器所搭载平台(飞机或卫星)的运动状态。首先... 视场不完全重合是偏振测量的共性问题。视场不重合导致对目标探测时获取的偏振信息与真实的偏振信息存在差异,即产生伪偏振。造成分时偏振测量视场不重合的主要因素由两方面构成:仪器自身和仪器所搭载平台(飞机或卫星)的运动状态。首先介绍了偏振测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视场重合程度影响偏振测量精度的原因;其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视场不重合的度量方法;再次,重点分析了星载背景下影响视场不重合的因素以及改进措施;最后以某星载偏振成像仪为例给出了分析结果并讨论。结果表明:采取补偿措施后由卫星平台造成的视场不重合程度远小于采取补偿前,仪器偏振测量精度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时偏振测量 视场重合 像移 遥感
下载PDF
新体制极化测量雷达的瞬态极化测量性能分析
7
作者 刘勇 戴幻尧 +3 位作者 常宇亮 李永祯 李棉全 王雪松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瞬态极化雷达采用"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测量体制,可以利用正交极化通道的单次回波信号测量目标极化散射矩阵。首先给出了窄带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模型和信号处理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两类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波形(频移脉冲矢量波... 瞬态极化雷达采用"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测量体制,可以利用正交极化通道的单次回波信号测量目标极化散射矩阵。首先给出了窄带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模型和信号处理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两类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波形(频移脉冲矢量波形和正负调频斜率LFM矢量波形)的测量性能;最后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X波段瞬态极化雷达系统开展外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分时极化测量结果相比,两者的相对幅度测量结果差异小于2 dB,相对相位测量结果差异小于10,°从而验证了瞬时极化测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散射矩阵 分时极化测量 瞬时极化测量 瞬态极化雷达 外场实验
下载PDF
极化雷达测量体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戴幻尧 刘勇 +1 位作者 周波 耿宏峰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4,共6页
文中从极化雷达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极化测量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极化测量雷达体制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暗室测量实验和仿真实验比较了各测量体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证明了在目标极化特性快起伏情况下,分时极化测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 文中从极化雷达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极化测量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极化测量雷达体制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暗室测量实验和仿真实验比较了各测量体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证明了在目标极化特性快起伏情况下,分时极化测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目标极化特性,此时瞬时极化测量的性能明显优于分时极化测量,并指出了紧凑极化体制的特点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测量 极化测量雷达 分时极化测量 瞬时极化测量 紧凑极化测量
下载PDF
基于激光跟踪仪的数控机床几何误差辨识方法 被引量:48
9
作者 王金栋 郭俊杰 +1 位作者 费致根 邓玉芬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19,共7页
激光跟踪仪作为一种三维测量仪器在工业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激光跟踪仪采用多站分时测量方法实现数控机床几何误差的快速、高精度检测。该方法通过控制机床按设定的路径在3D空间进给,一台激光跟踪仪先后在不同的基站位置对机床相同... 激光跟踪仪作为一种三维测量仪器在工业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激光跟踪仪采用多站分时测量方法实现数控机床几何误差的快速、高精度检测。该方法通过控制机床按设定的路径在3D空间进给,一台激光跟踪仪先后在不同的基站位置对机床相同的运动轨迹进行测量,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原理,确定基站的相对空间位置与各测量点的空间坐标,然后辨识出机床的各项几何误差。通过建立多站分时测量机床精度的数学模型,给出多站分时测量的算法原理,并推导出机床各项误差的分离算法,同时通过仿真验证该误差分离算法的可行性。试验表明,激光跟踪仪采用多路分时测量方法在4 h内完成对一台数控铣床的精度检测,并分离出铣床的各项误差,该方法具有快速、精度高等优点,在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跟踪仪 几何误差 多站分时测量 误差分离
下载PDF
应用激光跟踪仪的数控机床几何精度检测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金栋 郭俊杰 +1 位作者 邓玉芬 费致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0,共6页
为了对数控机床几何精度进行快速、高精度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跟踪仪的多站分时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台激光跟踪仪先后在不同的基站位置对机床相同的三维空间进给运动轨迹进行了测量,利用测量得到的大量测量点到不同基点的距离变... 为了对数控机床几何精度进行快速、高精度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跟踪仪的多站分时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台激光跟踪仪先后在不同的基站位置对机床相同的三维空间进给运动轨迹进行了测量,利用测量得到的大量测量点到不同基点的距离变化量建立了超定方程组.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组求解,准确标定出机床运动过程中各测量点的坐标,然后分离出机床的各项几何误差.通过对多站分时测量的原理分析,给出了多站分时测量方法的具体算法,并对该方法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多站分时测量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快速、精度高等优点,适合中高档数控机床几何精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精度 激光跟踪仪 多站分时测量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会生 高敦岳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文在深入研究激光衍射粒度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计算粒度分布的模型独立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应用表明,该算法比国内原采用的迭代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大的应用范围。针对我国激光衍射粒度测量系统的现状和存在... 本文在深入研究激光衍射粒度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计算粒度分布的模型独立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应用表明,该算法比国内原采用的迭代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大的应用范围。针对我国激光衍射粒度测量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旋转盘的分时测量方法,并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本文对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衍射 粒度分析 粒度测量 旋转盘 分时测量
下载PDF
单片机89C52在多功能电度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磊 郭华北 朱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研讨了一种以 89C5 2单片机为核心构成的多功能电度表 ,它可以同时具有电能表、自动补偿、分时段测电能等多种功能 ,并以先进的LCD显示屏显示当前的功率因数、总电能值、所消耗的峰、谷。
关键词 多功能电度表 单片机 89C52 电能表 自动补偿 分时测量 功率因数 掉电保护
下载PDF
脉冲快热中子分析时序优化理论研究
13
作者 丁阁 储诚胜 +2 位作者 向清沛 曾军 郝樊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29-3034,共6页
源中子脉冲的脉宽和滞空是脉冲快热中子分析技术的两个关键时序参数,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针对上述参数的量化评估及设置方法的相关文献报道。针对这一现状,定义了时序优化的量化评估函数,进而建立了一种时序参数优化的理论解析模型,并通... 源中子脉冲的脉宽和滞空是脉冲快热中子分析技术的两个关键时序参数,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针对上述参数的量化评估及设置方法的相关文献报道。针对这一现状,定义了时序优化的量化评估函数,进而建立了一种时序参数优化的理论解析模型,并通过将待测目标物与周边介质等效为线性时不变系统,简化了计算过程。从数学上证明了基于该模型获取的中子脉冲的最优脉宽和滞空应相等。以美国研制的脉冲中子元素分析仪应用于地雷探测时的场景为例,获取了该场景下的最优时序参数,并论证了该模型对环境介质、探测布局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快速有效地获取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最优时序参数,且对探测背景、探测布局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提出的理论模型可为脉冲快热中子分析技术应用于物料分析、违禁品探测、地雷探测等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快热中子分析 分时测量 时序优化 线性时不变系统
下载PDF
PolSAR有源假目标干扰的鉴别与对消 被引量:11
14
作者 代大海 王雪松 +1 位作者 肖顺平 李永祯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79-1783,共5页
本文针对分时极化测量体制,研究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有源假目标干扰的鉴别与对消问题.首先建立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信号模型,指出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慢时... 本文针对分时极化测量体制,研究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有源假目标干扰的鉴别与对消问题.首先建立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信号模型,指出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慢时间多普勒域进行有源假目标干扰鉴别和对消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抗有源假目标干扰的PolSAR成像的工程实现流程.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 分时极化测量 有源假目标 雷达成像 相位补偿 多普勒域
下载PDF
标准粒子发生器系统的粒子发生规律
15
作者 詹永波 张健伟 +1 位作者 曾建雄 石先城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3期69-75,共7页
为了给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提供可靠的校准、标定依据,研究0.296、0.498、1.019、2.995μm这4种标准粒子在不同稀释液喷射流量和粒子数下的分布规律,分析粒子发生系统中粒子数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探讨粒子计数器校准中的2种测量方法。... 为了给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提供可靠的校准、标定依据,研究0.296、0.498、1.019、2.995μm这4种标准粒子在不同稀释液喷射流量和粒子数下的分布规律,分析粒子发生系统中粒子数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探讨粒子计数器校准中的2种测量方法。结果表明,随粒子粒径的增加,测量粒子数所占总粒子数分数逐渐下降;前3种标准粒子具有稳定分布,后一种分布不稳定,且测量粒子数所占总粒子数分数与稀释液的喷射流量和浓度无关;粒子发生系统的稳定时间约为10 min;不同流量计数器比较校准时,前3种标准粒子适用于双管同时测量的方法,后一种适用于单管分时测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粒子 分布规律 粒子发生系统 双管同时测量 单管分时测量
下载PDF
弹道目标极化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旭 李永祯 王雪松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弹道目标的极化特性在弹道目标识别中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针对弹道目标的极化特性,着重分析弹道目标的极化相关性。基于一种弹道目标动态全极化回波仿真方法得到典型战情下的雷达回波,然后重点分析四类弹头目标的极化相关特性,得到... 弹道目标的极化特性在弹道目标识别中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针对弹道目标的极化特性,着重分析弹道目标的极化相关性。基于一种弹道目标动态全极化回波仿真方法得到典型战情下的雷达回波,然后重点分析四类弹头目标的极化相关特性,得到了一组对雷达工程实践有意义的结论,对于弹道目标识别中分时极化测量雷达的数据率设置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相关性 弹道目标识别 分时全极化测量 脉冲重复间隔
下载PDF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 analysis with ERT based measurement and multivariate maximum Lyapunov exponent 被引量:8
17
作者 谭超 王娜娜 董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40-248,共9页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s in a horizontal pipe are analyzed with a 16-electrod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ERT) system. The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ERT are treated as a multivariate time-series, thus th...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s in a horizontal pipe are analyzed with a 16-electrod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ERT) system. The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ERT are treated as a multivariate time-series, thus the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each electrode represents the local phase distribution and fraction change at that location. The multivariate maximum Lyapunov exponent(MMLE) is extracted from the 16-dimension time-series to demonstrate the change of flow pattern versus the superficial velocity ratio of oil to water.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the multivariate time-series is further introduced to jointly characterize and finally separate the flow patterns with MMLE. The change of flow patterns with superficial oil velocity at different water superficial velocities is studied with MMLE and correlation dimens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flow pattern transition can also be characterized with these two features. The proposed MMLE and correlation dimension map could effectively separate the flow patterns, thus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flow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ition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water two-phase flow flow patterns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 multivariate time-series multivariate maximum Lyapunov exponent correlation dimension
下载PDF
Time-resolved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microscopy using a high repetition rate streak camera 被引量:1
18
作者 LIU Li-xin QU Ju-le LIN Zi-yang WANG Lei FU Zhe GUO Bao-ping NIU Han-ben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2007年第2期157-160,共4页
We present a time-resolved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a simultaneous time- and spectrum- resolved multifocal multiphoton microscopy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a high repetition rate picosecond st... We present a time-resolved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a simultaneous time- and spectrum- resolved multifocal multiphoton microscopy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a high repetition rate picosecond streak camera for providing time- and spectrum- resolved measurement and imaging in biomedic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tes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lifetime analysis of several standard fluorescent dyes and their mixtures. Spectrum-resolved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es of fluorescence beads are obtaine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system include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cell biology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分辨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 显微镜 高重复率皮秒超高速扫描照相机 时间-光谱分辨同时测量 生物医学
下载PDF
Displacement Trends of Slow-moving Landslides: Classification and Forecasting 被引量:7
19
作者 CASCINI Leonardo CALVELLO Michele GRIMALDI Giuseppe Mari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592-606,共15页
A framework i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and forecast the displacement trends of slow-moving landslides, defined as the reactivation stage of phenomena in rocks or fine-grained soils, with movements localized along one... A framework i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and forecast the displacement trends of slow-moving landslides, defined as the reactivation stage of phenomena in rocks or fine-grained soils, with movements localized along one or several existing shear surfaces. The framework is developed based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significant reported case studies for which a consistent dataset of continuous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s is available. Three distinct trends of movement are def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kinematic behavior of the active stages of slow-moving landslides in a velocity-time plot: a linear trend-type I,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stationary phenomena; a convex shaped trend-type II,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rapid increases in pore water pressure due to rainfall, followed by a slow decrease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with time; and a concave shaped trend-type III, which denotes a non-stationary proces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new boundary conditions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ly formed local slip surface that connects with the main existing slip surface. With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 model is developed to forecast future displacements for active stages of trend-type II based on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age. The proposed model is validated by application to two cas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w-moving landslides Displacements forecast Trends of movement
下载PD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fermin~to induce remiss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 被引量:2
20
作者 Aleksander Krag Hans Israelsen +2 位作者 Bjrn von Ryberg Klaus K Andersen Flemming Bendts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5期1773-1780,共8页
AIM:To tes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fermin in inducing re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The study included 39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C defined as a Simple Clinical Coliti... AIM:To tes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fermin in inducing re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The study included 39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C defined as a Simple Clinical Colitis Activity Index(SCCAI)>4 and<12(median:7.5),who were treated open-label with Profermintwice daily for 24 wk.Daily SCCAI was reported observer blinded via the Internet.RESULTS:In an intention to treat(ITT)analysis,the mean reduction in SCCAI score was 56.5%.Of the 39 patients,24(62%)reached the primary endpoint,which was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50%reduction in SCCAI.Our secondary endpoint,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in remission defined as SCCAI≤2.5,was in ITT analysis reached in 18 of the 39 patients(46%).In a repeated-measur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estimated mean reduction in score was 5.0 points(95%CI:4.1-5.9,P<0.001)and the estimated mean time taken to obtain half the reduction in score was 28 d(95%CI:26-30).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AEs)or withdrawals due to AEs.Profermin wa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CONCLUSION:Profermin is safe and may be effective in inducing remission of active 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cerative colitis DIET Probiotic Proferm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etary management Medical food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