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在植物基因定位上的应用
1
作者 黄莉 《科技风》 2008年第16期43-43,共1页
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是快速有效地寻找与质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BSA法在各种不同植物的育性基因、抗病基因、抗虫基因及形态、生理基因的标记筛选及基因定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 基因定位 目标基因
下载PDF
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标记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静媛 陈发棣 +1 位作者 滕年军 陈素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4-741,共8页
【目的】探讨地被菊株型匍匐性的遗传控制,并寻找与匍匐性连锁的RAPD标记,为匍匐型地被菊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匍匐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盆栽小菊品种‘早意大利红’为母本,地被菊品种‘03(6)-12’为父本构... 【目的】探讨地被菊株型匍匐性的遗传控制,并寻找与匍匐性连锁的RAPD标记,为匍匐型地被菊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匍匐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盆栽小菊品种‘早意大利红’为母本,地被菊品种‘03(6)-12’为父本构建F1群体,从F1中选取株型表现为匍匐、直立和中间型的单株各1株,分别自交,构建F2群体,并以选取的3个类型F1单株为母本与‘03(6)-12’回交,构建BC1群体。以主枝分枝角度作为株型划分依据,统计每个群体中不同株型分离比,推测地被菊株型控制相关基因特点。此外,以F1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株型匍匐/直立基因池,利用200个RAPD随机引物筛选与地被菊匍匐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通过遗传分析和χ2检验表明,地被菊匍匐/直立特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微效修饰基因。筛选出1个与地被菊匍匐性状控制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A-10555。经过重复性验证和群体单株验证,该标记与地被菊株型匍匐/直立位点遗传距离为7.96cM。【结论】以主枝分枝角度作为株型的划分标准是可行的,通过F1、F2和BC1分离群体能对地被菊株型控制位点进行有效分析。获得的分子标记与株型匍匐/直立位点的遗传距离小,能用于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被菊 株型匍匐性 遗传分析 集团分离分析法(bsa) RAPD标记
下载PDF
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郝俊杰 李磊 +9 位作者 王波 秦玉红 崔健 王瑛 王佩圣 江志训 孙吉禄 王珍青 岳欢 张守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427-3434,共8页
【目的】通过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明确抗性基因的候选区段,为进一步克隆基因及解析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高抗白粉病资源(自交系‘74’)和感白粉病资源(自交系‘80’)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_1、F_2群体,利用单... 【目的】通过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明确抗性基因的候选区段,为进一步克隆基因及解析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高抗白粉病资源(自交系‘74’)和感白粉病资源(自交系‘80’)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_1、F_2群体,利用单囊壳白粉菌鉴定亲本及群体白粉病抗性并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seq的方法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在候选区段开发分子标记,进一步精细定位白粉病抗性基因。【结果】分离群体单株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自交系74的抗性是由不完全隐性基因控制的。BSA-seq技术初步将抗性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15—25 Mb位置,命名为PM 74。最终,利用分子标记将抗性基因定位于SSR15321和SSR07531之间,遗传距离为3.06 c M,物理距离为238 444 bp,可解释41.95%的表型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候选区段内包含有17个候选基因,其中Cucsa.275630为TIR-NBS-LRR类基因。【结论】本研究将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到约238 kb的候选区段内,区段内包含有一个TIR-NBS-LRR基因,该基因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 NBS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集群分离分析法在作物分子标记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廖毅 孙保娟 +2 位作者 孙光闻 刘厚诚 陈日远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62-168,共7页
分子标记的获取有助于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图位克隆。集群分离分析法是快速有效地寻找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中。其原理简单、方便经济,与近等基因系分析法相比具有一些特有的优势。本文介绍了集群... 分子标记的获取有助于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图位克隆。集群分离分析法是快速有效地寻找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中。其原理简单、方便经济,与近等基因系分析法相比具有一些特有的优势。本文介绍了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物种基因组大小的影响、非目的标记的产生、以及如何构建DNA池等。同时概述了集群分离分析法在F2代、回交、双单倍体、重组自交系等不同分离群体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分离群体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描述了集群分离分析法对池内基因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的应用前景。总之,我们期望通过本文为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分离分析法(bsa) 分子标记 分离群体
下载PDF
菜薹抽薹性状的ISSR和SRAP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冒维维 高红胜 +5 位作者 薄天岳 马金骏 徐东进 陈学好 贾志明 王永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9-833,共5页
以早抽薹品种CT07和晚抽薹品种T0601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分离集团混合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与菜薹抽薹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用45条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引物和20对SRAP(Seq... 以早抽薹品种CT07和晚抽薹品种T0601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分离集团混合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与菜薹抽薹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用45条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引物和20对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筛选,其中UBC834、UBC876、E13M4和E5M7对亲本和DNA池的扩增图谱表明,4个引物的差异条带均出现在早抽薹品种CT07和早现蕾(抽薹)池中。经F2代群体单株验证,4个标记均与早抽薹基因相连锁,且标记E13M4最近,距离为16.8 cM,这为菜薹抽薹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薹 抽薹性状 ISSR SRAP 分离集团混合分析(bsa)
下载PDF
源宝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江平 陈雨 +5 位作者 汪文娟 潘大建 曲延英 陈全家 朱小源 李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0,共6页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源宝占是一份新育水稻材料,经鉴定,源宝占对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25个菌株中23个表现为抗性,抗频达92%,为广谱抗性材料。以源宝占与...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源宝占是一份新育水稻材料,经鉴定,源宝占对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25个菌株中23个表现为抗性,抗频达92%,为广谱抗性材料。以源宝占与粤香占进行杂交,构建F1、F2群体,选用GD00-193a菌株对亲本及世代群体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符合3∶1,这说明源宝占对菌株GD00-193a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或一个主效QTL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将此基因定位于标记RM136与RM54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理小种 基因定位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 隐性群体分析法(RCA)
下载PDF
群体分离分析法在食用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桂颖 王成晨 +1 位作者 边银丙 肖扬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9-187,共9页
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是一种利用分离群体快速鉴定基因组特定区域遗传标记的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上BSA简便、高效、低成本等优势,目前BSA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定位,但其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是一种利用分离群体快速鉴定基因组特定区域遗传标记的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上BSA简便、高效、低成本等优势,目前BSA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定位,但其在食用菌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综述了BSA及其在食用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在食用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利用BSA开展食用菌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 基因定位 食用菌遗传
下载PDF
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8
作者 常浩文 刘志峰 +4 位作者 孙志宾 马爱军 王新安 杨敬昆 徐荣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41,共11页
饲料转化率(FCR)是大菱鲆重要的经济性状,通过选择育种提高饲料转化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大菱鲆的养殖成本,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微卫星标记是鱼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为了筛选出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提高育... 饲料转化率(FCR)是大菱鲆重要的经济性状,通过选择育种提高饲料转化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大菱鲆的养殖成本,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微卫星标记是鱼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为了筛选出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提高育种效率,实验以300尾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制的网箱养殖系统,测定个体饲料转化率,分别选取饲料转化率最高和最低的30个样本作为高饲料转化率组(H组)和低饲料转化率组(L组)。利用40对大菱鲆微卫星引物,对H组和L组的DNA混池进行PCR扩增,统计两组个体PCR产物的基因型,筛选两池之间出现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位点,通过进一步的群体验证和家系验证,分析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微卫星位点YSKr148在238 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359,家系验证中该位点的阳性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研究表明,大菱鲆微卫星位点YSKr148与饲料转化率性状显著相关,可以用于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性状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为研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为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微卫星标记 饲料转化率 分群分离分析法(bsa)
下载PDF
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SSR标记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甄瑞 王省芬 +2 位作者 马峙英 张桂寅 王雪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9-272,共4页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 90-5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的182个F2单株为标记群体,在田间病圃中鉴定F2单株,并通过培养室人工接菌法鉴定F2:3家系,以进一步确定相应F2单株的抗病性,经χ2c适合性测验,抗病、感病植株比例符...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 90-5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的182个F2单株为标记群体,在田间病圃中鉴定F2单株,并通过培养室人工接菌法鉴定F2:3家系,以进一步确定相应F2单株的抗病性,经χ2c适合性测验,抗病、感病植株比例符合3∶1。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76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发现引物BNL2440和BNL3255在抗、感DNA池呈现多态性,其中BNL3255在抗、感DNA池之间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8bp的多态性片段,定名为BNL3255-208。以Mapmaker/Exp(Version3.0b)软件分析F2单株检测结果,BNL3255-208标记与棉花黄萎病抗性位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混合分组分析法(bsa) 分子标记 SSR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明丽 王兰芬 +2 位作者 王晓鸣 张晓艳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30-2135,共6页
为了定位中国普通菜豆的抗炭疽病基因,选取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芸豆(国家库编号F2322)与高感菜豆品种京豆(国家库编号F0777)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用菜豆炭疽菌81号生理小种鉴定抗病性并分析遗传性。结果表明,红芸... 为了定位中国普通菜豆的抗炭疽病基因,选取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芸豆(国家库编号F2322)与高感菜豆品种京豆(国家库编号F0777)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用菜豆炭疽菌81号生理小种鉴定抗病性并分析遗传性。结果表明,红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一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暂将该基因命名为Co-F2322。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SSR、CAPs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在B1连锁群上,利用软件Mapmaker 3.0和Mapchart 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检测到3个SSR标记BMc32、C871、Pvm98和2个CAPs标记g1224、g683与抗炭疽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06、3.58、13.56、3.81和12.7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菜豆 炭疽病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 抗炭疽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高羊茅单株耐热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与越夏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群 袁晓君 何亚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95,共12页
筛选与高羊茅单株耐热性和越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有利于建立高效育种体系。以来自于耐热性不同的12个高羊茅种质资源的216个单株为耐热性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群体,在人工高温(40℃/35℃,昼/夜各12h)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耐热性... 筛选与高羊茅单株耐热性和越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有利于建立高效育种体系。以来自于耐热性不同的12个高羊茅种质资源的216个单株为耐热性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群体,在人工高温(40℃/35℃,昼/夜各12h)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耐热性和越夏性鉴定。运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采用改良的集团分离分析法(modifie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800个RAPD和100个ISSR分子标记中筛选与耐热性相关分子标记,并研究其与单株越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的耐热性与越夏性的相关程度较低(决定系数为3.4%);引物351扩增的750bp条带(351-T750)与耐热性显著相关,而引物138扩增的950bp条带(138-T950)则与耐热性和越夏性均显著相关。可以推论,耐热性强和/或越夏性强单株材料需要分别在人工高温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加以鉴定筛选;351-T750可应用于耐热性强单株的辅助选择,而138-T950则可以用于耐热性强与越夏性强单株的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耐热性 越夏性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ISSR)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集团分离分析法(bsa)
下载PDF
棉花籽指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蓓 姚金波 +4 位作者 李燕 朱守鸿 房圣涛 陈伟 张永山 《中国棉花》 2022年第3期5-8,共4页
为挖掘棉花籽指相关的分子标记,以棉花籽指差异较大的陶小铃和大桃棉为亲本,构建F2群体,对F_(2)群体的籽指进行调查,选取具有极端籽指的植株构建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混池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为挖掘棉花籽指相关的分子标记,以棉花籽指差异较大的陶小铃和大桃棉为亲本,构建F2群体,对F_(2)群体的籽指进行调查,选取具有极端籽指的植株构建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混池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3个与棉花籽指相关的区域,分别位于A07染色体42.6~91.6 Mbp,A13染色体2.2~5.3 Mbp,D10染色体7.1~8.3 Mbp。3个区域的Δ(SNP-index)峰值区段共包含142个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棉花籽指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籽指 数量性状位点(QTL) 定位 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sa) bsa-seq
下载PDF
用于拟南芥染色体着陆的一套InDel标记的设计与应用
13
作者 纪耀勇 韩楷钊 +3 位作者 李丹 吕慧琴 张晨晖 刘天磊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在拟南芥图位克隆中SSLP(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是首选分子标记,当无可用SSLP时才会考虑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d CAPS(designed CAPS)及SNAP(single nucleotide amplified polymorphism)等标... 在拟南芥图位克隆中SSLP(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是首选分子标记,当无可用SSLP时才会考虑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d CAPS(designed CAPS)及SNAP(single nucleotide amplified polymorphism)等标记。图位克隆的第1步就是染色体着陆,需逐个检测覆盖全基因组的标记,工作繁琐,更加依赖操作相对简单的SSLP标记。但是,SSLP标记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有些标记缺乏物理位置记录,而且很多标记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不同,这些瑕疵增加了染色体着陆乃至图位克隆其他步骤的工作量,有碍图位克隆的顺利开展。针对上述不足,以InDel多态性位点为基础设计一组标记,专门用于染色体着陆,以弥补现有SSLP标记的不足。这套标记有确切的物理位置,每个标记所控制的染色体区间小于30 cM,而且这套标记可采用相同的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随即用这套标记成功地实现了6个Ler背景的隐性突变体的染色体着陆,显示这组标记能够满足实验要求,使得拟南芥图位克隆得到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图位克隆 SSLP 染色体着陆 In Del标记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sa)
下载PD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detection of E dwardsiella tarda resistance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us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晓夏 徐文腾 +4 位作者 刘洋 王磊 孙何军 王磊 陈松林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97-1308,共12页
In recent years, Edwardsiella tard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eadly pathogens of Japanese fl 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causing serious annual losses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 contrast to the rapid advances... In recent years, Edwardsiella tard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eadly pathogens of Japanese fl 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causing serious annual losses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 contrast to the rapid advances in the aquaculture of P. o livaceus, the study of E. tarda resistance-related markers has lagged behind,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ease-resistant strain. Thus, a marker-trait association analysis was initiated, combin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mapping. Based on 180 microsatellite loci across all chromosomes, 106 individuals from the F1333(♀: F0768 ×♂: F0915)(Nomenclature rule: F+year+family number) were used to detect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 and QTLs associated with E. tarda resistance. After a genomic scan, three markers(Scaffold 404-21589, Scaffold 404-21594 and Scaffold 270-13812) from the same linkage group(LG)-1 exhibited a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NA, pooled/bulked from th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groups( P <0.001). Therefore, 106 individuals were genotyped using all the SSR markers in LG1 by single marker analysis. Two different analytical models were then employed to detect SSR marke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ignifi cance in LG1, where 17 and 18 SSR markers were identifi ed, respectively. Each model found three resistance-related QTLs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These six QTLs, designated q E1–6, explained 16.0%–89.5%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Two of the QTLs, q E-2 and q E-4, were located at the 66.7 c M region, which was considered a major candidate region for E. tarda resistanc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valuable data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E. tarda resistance genes and facilitate the selective breeding of disease-resistant Japanese fl ounder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ichthys olivaceus Edwardsiella tarda 疾病抵抗 简单顺序重复(SSR ) bulked segregant 分析(bsa ) 量的特点 loci (QTL )
下载PDF
利用BSA法发掘玉米抗灰斑病主效QTL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香玲 郑克志 +5 位作者 李元 宋茂兴 闫伟 张旷野 李凤海 史振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0,共5页
以玉米高抗灰斑病自交系齐319与高感病自交系Ye478构建的RILS(重组自交系)为试材,通过两年田间表型鉴定,选取极端表型家系高抗16个,高感15个,利用SSR分子标记,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筛选玉米抗灰斑病连锁标记并进行基因定位。结... 以玉米高抗灰斑病自交系齐319与高感病自交系Ye478构建的RILS(重组自交系)为试材,通过两年田间表型鉴定,选取极端表型家系高抗16个,高感15个,利用SSR分子标记,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筛选玉米抗灰斑病连锁标记并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在玉米第1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主效抗病基因位点(QTL),与两侧的分子标记umc2614和bnlg1803遗传图距分别为4.74 c M和3.78 c M,该抗病基因位点可解释40.9%的表型变异率,抗病基因来源于齐319,加性效应达到了-7.817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 SSR标记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甜高粱含糖量与出汁率的SRAP分子标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金旺 佟德清 +7 位作者 陈秋玲 李欧静 吕建澎 段霞飞 罗峰 高建明 孙守均 裴忠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53-3559,共7页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Beauv)作为重要的能源作物已经为大家所认可。本研究利用集群分离分析(BSA)法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以141个甜高粱"W455"和粒用高粱"忻粱52"杂交形成的重组自交系F2:3群体为材料,...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Beauv)作为重要的能源作物已经为大家所认可。本研究利用集群分离分析(BSA)法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以141个甜高粱"W455"和粒用高粱"忻粱52"杂交形成的重组自交系F2:3群体为材料,寻找与甜高粱含糖量性状相关的SRAP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含糖量遗传属于单基因加显或单基因加性效应模式,出汁率遗传是由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通过SRAP分子标记发现,在7号染色体上找到1个与含糖量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M3E7-S248,通过测序比对发现其与高粱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亚基SH2有79%的相似度;在6号染色体上找到了3个与出汁率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M8E2-J727(M8E2-J712)、M8R12-J241和F13E9-J150,其中M8E2-J712与M8E2-J727为共显性标记;通过测序比对发现标记M8E2-J712与多种植物叶绿体上的氧捕获增强蛋白高度一致;标记M8E2-J727与双色高粱未知功能蛋白m RNA中的一段序列具有99%的一致性;标记M8R12-J241和F13E9-J150均与6号染色体上的未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集群分离分析(bsa) SRAP分子标记技术
原文传递
TOR介导的糖激活SAM活性的拟南芥自然变异位点鉴定
17
作者 秦萍 李平 +2 位作者 孙爱清 杨静 滕胜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728,共11页
在黑暗条件下,糖能激活拟南芥的茎顶端分生组织(SAM)发育成叶状器官,该现象已成为植物糖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发现,通过RNAi降低雷帕霉素靶标(TOR)的表达,能降低拟南芥幼苗的糖敏感性,表明TOR参与了糖对SAM的激活。本研究还通过... 在黑暗条件下,糖能激活拟南芥的茎顶端分生组织(SAM)发育成叶状器官,该现象已成为植物糖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发现,通过RNAi降低雷帕霉素靶标(TOR)的表达,能降低拟南芥幼苗的糖敏感性,表明TOR参与了糖对SAM的激活。本研究还通过对265个拟南芥自然生态型的鉴定,筛选到了一个糖敏感性较低的生态型CS76205;进一步分析发现, Col-0和CS76205的F1代的糖敏感性处于Col-0和CS76205之间,偏向CS76205;Col-0×CS76205 F2群体的糖敏感性呈正态分布,通过二代测序对CS76205生态型和F2代的两个极端表型混合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在3号染色体定位到一个糖激活SAM活性相关的区域,位于2.520 Mb和3.715Mb之间,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该关联区域进行注释,筛选出9个关键的候选基因。这为进一步克隆该位点基因、揭示该基因功能及其和TOR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信号 茎顶端分生组织(SAM) 雷帕霉素靶标(TOR) 集群分离分析法(bs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