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分析形而上学如何重构日常语言哲学问题——以维特根斯坦心灵哲学的当代阐释为例
1
作者 阮凯 《学术探索》 2018年第6期7-13,共7页
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一生中开启了两大哲学传统,一是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哲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二是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其形而上学色彩并不明显,而是开启了一种日常语言分析的新进路。在当代英美分析... 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一生中开启了两大哲学传统,一是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哲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二是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其形而上学色彩并不明显,而是开启了一种日常语言分析的新进路。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随着日常语言分析研究范式的衰落,以及分析形而上学之兴起,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渐渐走向低谷。如何通过分析形而上学方式,重新挖掘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资源,无论对于发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还是对于复兴当代分析形而上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哲学家大卫·阿姆斯特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事态形而上学思想,而且在心灵哲学方面对后期维特根斯坦进行了重新阐释。这种用分析形而上学重构日常语言分析范式的努力,对于从第一哲学维度为维特根斯坦研究开辟新的路向有较大帮助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哲学 分析形而上学 倾向性 维特根斯坦 阿姆斯特朗
下载PDF
唯物论是一种肤浅的本体论立场吗?——从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看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英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75,共19页
唯物论并不像有些人所评论的那样,是一种肤浅而简单的本体论立场。对于唯物论的界定本身牵涉到了至少四个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第一,如何在避免对于柏拉图式共相的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说明主—谓判断的运作机制?第二,如何在避免对于过多... 唯物论并不像有些人所评论的那样,是一种肤浅而简单的本体论立场。对于唯物论的界定本身牵涉到了至少四个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第一,如何在避免对于柏拉图式共相的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说明主—谓判断的运作机制?第二,如何在避免对于过多的"非当下对象"的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说明人类判断中时态表达或时间状语的运作机制?第三,如何在避免对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诸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说明人类判断中模态词或反事实条件句的运作机制?第四,如何在同样不涉及柏拉图式共相的前提下,说明规范性的自然主义起源?很显然,"奥康姆剃刀原则"乃是唯物论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因为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帮助下,他们才能够有效地回避对于"殊相"之外的神秘本体论对象的承诺。同时,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则,他们也必须对"殊相世界"自身的规模作出必要的限制。基于上述考量,在论及谓述问题时,唯物论者应当全面拒绝柏拉图主义,并在"元语言唯名论"、"蕴相殊理论"这两种相对精致的唯名论立场之间作出选择;在论及模态问题时,唯物论者当抛弃将诸可能世界视为具体对象的"模态具体论",并倒向对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地位作出更多肯定的"模态抽象论",甚至倒向不需要引入"可能世界"概念的"模态组合论";而在规范性问题上,唯物论者不妨从泰勒·柏芝对于"自然规范"的讨论获得启发,在某种类似于模态组合论的研究框架内,摸索现实世界的构成方式对于规范性因子的"锁定效应"。而在前面提到的所有形而上学争鸣中,最难让唯物论者在相关立论之间进行选择的,恐怕便是关于时间本性的争鸣,因为无论是采纳那种不承认"非当下对象"本体论地位的"当下论"立场,还是采纳与之敌对的"四维论"立场,唯物论者都会遭遇到一些难以消化的理论难题。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在谓述、时间、模态、规范性等诸方面都能够自圆其说的、并符合当代分析形而上学学术标准的新唯物论理论,的确需要当下的哲学家们付出非常巨大的心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论 本体论 模态性 时间 规范性 谓述 分析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对形而上学构建方法的历史批判和逻辑再造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2,共8页
历史上的哲学一直普遍欠缺使自己拥有科学性的两大要素,即保证认识的逻辑有效性的特定思维方法和与哲学知识的逻辑属性相匹配的能够合法启动研究活动的存在对象。这种缺陷使得哲学无法形成正确的哲学概念,相反被它的普遍性要求所引诱而... 历史上的哲学一直普遍欠缺使自己拥有科学性的两大要素,即保证认识的逻辑有效性的特定思维方法和与哲学知识的逻辑属性相匹配的能够合法启动研究活动的存在对象。这种缺陷使得哲学无法形成正确的哲学概念,相反被它的普遍性要求所引诱而在终极真理和无限世界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从而摇摆于均无认识必然性和逻辑有效性的分析的形而上学与独断式综合的形而上学之间,造成连绵的争夺真理王冠的战争。能够让哲学获得科学有效性而逃脱混战状态的是综合方法和理性所确认的作为哲学对象的某种普遍存在。哲学由此成为对象有限或确定而可以展开具体论断但仍然保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同时,哲学因自己对象的理性认识化而成为有条件开放的,其可研究范围必然受到理性成功发现普遍存在的能力和机遇的限制,只有在认识的历史中扩展认识对象乃至达到世界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形而上学 综合的形而上学 普遍存在 综合方法
下载PDF
性质形而上学视角的自然类实在论辩护论析
4
作者 张存建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共6页
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 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示”和性质“显现”两个进路,存在由接受一元实在论转向接受多元实在论的倾向;回应来自哈金自然类唯名论的挑战,可以集中于性质“显现”进路解释自然律的必然性。关于自然律必然性的研究停留于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因此需要重建对自然律的“彻底解释”。从自然律“彻底解释”的角度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希望不在于接受先验前提,而在于接受可以获致“理解”的解释循环,由此肯定自然律的实践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类 性质 分析形而上学 “显现”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形而上学解释何以可能?——分析哲学视域中奠基理论研究
5
作者 李红 宗文奇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9,共7页
在分析的形而上学视域下,近20年来,奠基(grounding)理论得到当代分析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要回应的核心问题是“何物基础”。本文梳理了分析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问题的转变,阐明了奠基理论的类型和逻辑特征,分析了奠基理论在何种... 在分析的形而上学视域下,近20年来,奠基(grounding)理论得到当代分析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要回应的核心问题是“何物基础”。本文梳理了分析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问题的转变,阐明了奠基理论的类型和逻辑特征,分析了奠基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维护了形而上学解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形而上学 奠基 形而上学解释
原文传递
论“分析性”的分析
6
作者 施展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36,共6页
在卡尔纳普和蒯因对"分析性"的讨论中,共同预设了对意义实在性的否定。这使得卡尔纳普选择了约定论,而蒯因采取了激进的彻底否定立场。但前者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哲学说明,后者又具有明显的反直觉性,这表明需要从分析性论证的... 在卡尔纳普和蒯因对"分析性"的讨论中,共同预设了对意义实在性的否定。这使得卡尔纳普选择了约定论,而蒯因采取了激进的彻底否定立场。但前者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哲学说明,后者又具有明显的反直觉性,这表明需要从分析性论证的预设前提中探求进一步的解决途径。博格西安从意义实在论出发对分析性的论证,是对两者的有力回应。而福多通过区分意义的双重结构,从心智层面揭示了博格西安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分析性概念的理解中语言因素和认知因素之间的区分和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认知分析 形而上学分析 认知透明性 实在性
下载PDF
规范性、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评徐英瑾的新著《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
7
作者 徐竹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3-14,196,共13页
如何从自然主义或唯物论的角度刻画规范性,是当代哲学的许多领域都共同关心的议题。徐英瑾提出,唯物论所需要的规范性理论,就是将其刻画为“功能实现的完成度”。这样既肯定了规范性是自然律和因果性存在的逻辑衍生物,同时又保证其相对... 如何从自然主义或唯物论的角度刻画规范性,是当代哲学的许多领域都共同关心的议题。徐英瑾提出,唯物论所需要的规范性理论,就是将其刻画为“功能实现的完成度”。这样既肯定了规范性是自然律和因果性存在的逻辑衍生物,同时又保证其相对独立性。然而,对规范性的功能主义解释将不可避免地深陷于“结构”与“行动”的不平衡关系,在呈现人类的理性能动性方面有所缺漏。一种更为优越的规范性理论,将不能仅仅奠基于一般的唯物论视角,而须以历史唯物论的眼光处理个体与整体、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唯物论 自然主义 分析形而上学
下载PDF
Emptiness (Sunyata) for Caring the Self in the Middle Path: Reinvestigating the Middle Path Philosophy of Ngggrjuna
8
作者 Mathew Varghes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5期347-361,共15页
Classical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er Nfigfirjuna is known for hi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 Buddha's teachings, the philosophy of Middle Path (Mfidhyamika). Notably he had introduc... Classical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er Nfigfirjuna is known for hi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 Buddha's teachings, the philosophy of Middle Path (Mfidhyamika). Notably he had introduced the unique concept of "emptiness" (gnyata) to explain the Middle Path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emptiness" is dependent co-arising of various elements that support the worldly experie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is concept is used in explaining the subjectivity of a human person and how it is used for interpreting the unique process of human existence. The discussions on subjectivity are imprecis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But Ngrjuna's philosophy enables us to explain subjectivity conclusively, without it having to be explained using metaphysical positions. Sunyata may introduce a new definition for the concept of non-self: not for negating the self but for caring self from the problems of life by making it centered in the Middle Path (madhyama-pratipat), where one may naturally be able to use his wisdom (prajh)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not mere knowledge (na). Sanyat is understood using fourfold (catus.kot.i) logical analysis, not twofold analysis employed normally by other philosophers. Here, the Buddhist notion of self as the co-dependent evolution process of five aggregates (pahcaskandhas) is reinterpreted using the unique method of tetralemma (catus.kot. i). This critique explores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conceptions on "human reasoning, "logocentrism," and the objective analytical method of modern science." After careful cross examination of the rival philosophical positions, it reasons out why the "rationale of nature" is always superior to "human reasoning" and "logocentr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dom subjectivity Middle Path co-dependent co-arising five aggregates LOGOCENTRISM
下载PDF
近40年来分析哲学的转变 被引量:3
9
作者 T.威廉姆森 徐召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4,共20页
早期分析哲学中的两大流派逻辑实证主义与日常语言哲学都以拒斥形而上学为重要特征。而近几十年的分析哲学中,思辨的形而上学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长与繁荣。本文从哲学史的角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近40年来分析哲学的转变:早期分... 早期分析哲学中的两大流派逻辑实证主义与日常语言哲学都以拒斥形而上学为重要特征。而近几十年的分析哲学中,思辨的形而上学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长与繁荣。本文从哲学史的角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近40年来分析哲学的转变:早期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如何在克里普克、刘易斯、斯特劳森、奎因、达米特等人的工作中相互融合,并发展成新的语言哲学;分析的形而上学又如何从新的语言哲学中逐步发展起来并最终取得独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新语言哲学 分析形而上学 哲学史
原文传递
使真者理论的兴起与当代批判——兼论盖梯尔问题的事实建构论方案 被引量:2
10
作者 阮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24,共6页
使真者理论是分析形而上学家解释真理问题的中心原则,它不仅为解释命题为何为真提供本体论地基,同时也对解决盖梯尔问题提供新思路。虽然使真者理论在当代分析哲学中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仍然有着深层问题,需要予以深入批评。这种批... 使真者理论是分析形而上学家解释真理问题的中心原则,它不仅为解释命题为何为真提供本体论地基,同时也对解决盖梯尔问题提供新思路。虽然使真者理论在当代分析哲学中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仍然有着深层问题,需要予以深入批评。这种批评的结果将导致,对使真者理论的理论内核进行改造,将事实视为认识论概念而非本体论概念,用事实建构论取代事实本体论,全面批判使真者理论。同时,事实建构论也为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效、合理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梯尔问题 知识合法性 事实本体论 事实建构论 分析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