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巨大脑转移瘤 被引量:4
1
作者 甄俊杰 洪伟平 +4 位作者 王辉 杨艳莹 山常国 赖名耀 蔡林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87-189,192,共4页
目的脑转移瘤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常导致严重的颅高压,使患者失去放疗等挽救性治疗的机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本研究报道1例右侧脑室三角区巨大脑转移瘤病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EVD)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FSRS)治疗后,患者取得较好的... 目的脑转移瘤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常导致严重的颅高压,使患者失去放疗等挽救性治疗的机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本研究报道1例右侧脑室三角区巨大脑转移瘤病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EVD)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FSRS)治疗后,患者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方法 1例59岁女性肺癌脑转移患者发生脑疝,昏迷状态下急诊入院;MRI显示肿瘤巨大,最大直径为5.3 cm,体积为32.5 mL。家属拒绝开颅手术,即予行EVD减轻梗阻性脑积水后,应用FSRS治疗其脑转移瘤。结果 EVD第2 d患者神志恢复清醒,EVD联合FSRS治疗后,肿瘤缩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脑转移瘤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EVD联合FSRS可作为快速缓解症状的一种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梗阻性脑积水 脑室外引流术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下载PDF
脑转移瘤单次与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时间及贝伐珠单抗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峥 周佳 +2 位作者 厉民 郑新法 黄素文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7期1045-1046,1049,共3页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单次与分次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放射性脑坏死(CRN)发生时间及贝伐珠单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R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RS治疗方式分为2组,其中单次SRS组13例,分次完成SRS组7例,统计各组CRN情况,应用贝伐珠单抗...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单次与分次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放射性脑坏死(CRN)发生时间及贝伐珠单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R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RS治疗方式分为2组,其中单次SRS组13例,分次完成SRS组7例,统计各组CRN情况,应用贝伐珠单抗5 mg/kg,21 d重复1次,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卡氏(KPS)评分改变、头颅磁共振T1增强病灶变化及T2 FLAIR水肿变化.结果分次SRS组较单次SRS组产生CRN较迟,20例CRN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头颅磁共振T1增强病灶变化及T2 FLAIR病灶水肿变化均有明显改善,分次组与单次组KPS评分、CRN病灶平均体积及病灶水肿区体积减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次SRS较单次SRS产生CRN较迟,但贝伐珠单抗在脑转移瘤单次与分次行SRS后CRN中的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坏死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脑转移瘤 贝伐珠单抗
下载PDF
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壮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究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84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所有受试者随访1~5年,平均随访(2.55±0.82)年。284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237例(83.4... 目的探究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84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所有受试者随访1~5年,平均随访(2.55±0.82)年。284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237例(83.45%)。胶质瘤Ⅰ级1年生存率100.00%(26/26);胶质瘤Ⅱ级1年生存率100.00%(35/35);胶质瘤Ⅲ级1年生存率77.50%(31/40);胶质瘤Ⅳ级1年生存率75.00%(24/32);垂体瘤1年生存率100.00%(40/40);脑膜瘤1年生存率82.86%(29/35);松果体区肿瘤1年生存率84.85%(28/33);听神经瘤1年生存率92.59%(25/27);其他肿瘤1年生存率81.25%(13/16)。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水肿75例(26.41%),其中Ⅰ度31例(41.33%)、Ⅱ度25例(33.33%)、Ⅲ度19例(25.33%);放射性颅神经功能障碍16例(5.63%);放射性脑组织坏死13例(4.58%)。结论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刀 分次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颅内肿瘤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4
作者 郭召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9期144-149,161,共7页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ic Radiotherapy,SRT)是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独特的剂量累积效应最大化地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随着技术的进步SRT不断得到创新优化,多种类型的SRT设备被开发出来,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ic Radiotherapy,SRT)是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独特的剂量累积效应最大化地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随着技术的进步SRT不断得到创新优化,多种类型的SRT设备被开发出来,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SRT设备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比较现有SRT设备的技术特点,总结SRT设备的关键技术,对SRT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射波刀 伽玛刀 放疗治疗系统 放射外科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外肿瘤和分次照射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可领 徐婷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25-327,共3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包括X-刀,γ-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治疗颅内血管病变和良性、恶性肿瘤,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该治疗技术又有新的发展。本文概述了该技术用于治疗颅外肿瘤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分次照射的生物学意义。
关键词 颅外肿瘤 立体定向 放射疗法 X-刀 分次照射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患者颅内出血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冯学辉 田龙 胡逸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6期34-39,共6页
目的分析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的脑转移瘤(BM)患者颅内出血(ICH)发生和致死的风险因素。方法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BM患者39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项目、SRS项目、血液学项目和影像学项目。首先,根据患者接受SRS后是否出血... 目的分析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的脑转移瘤(BM)患者颅内出血(ICH)发生和致死的风险因素。方法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BM患者39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项目、SRS项目、血液学项目和影像学项目。首先,根据患者接受SRS后是否出血分为ICH组(n=134)和非ICH组(n=258)。对两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ICH发生的风险因素。之后,再分析ICH组致死的风险因素。结果有ICH史、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是接受SRS后BM患者ICH发生的风险因素,有ICH史和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ICH发生风险分别提高了7.433和1.430倍(均P<0.05)。ICH组7 d内和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1.19%和25.37%。高血压、血小板计数、脑疝和脑积水是7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脑疝和脑积水是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具备相应风险因素的患者,需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疗准备,从而降低ICH发生和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脑转移瘤 颅内出血 风险因素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图像引导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俊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822-826,共5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使用图像引导技术从图像中获得患者的位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介绍了现代SRS设备中包括伽玛刀、射波刀、直线加速器以及Zap-X使用的各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各种技术的引...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使用图像引导技术从图像中获得患者的位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介绍了现代SRS设备中包括伽玛刀、射波刀、直线加速器以及Zap-X使用的各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各种技术的引导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它们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展望未来融入不同成像方式的组合成像为个体化的SRS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与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血管畸形方法学研究
8
作者 何永生 蒋万书 +9 位作者 宋锦平 黄光富 陈隆益 袁利民 付凯 肖贵珍 黄文军 李志立 陈勇 贺盛光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9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 放射外科治疗 颅内肿瘤 血管畸形 方法学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功能性垂体腺瘤 放射肿瘤治疗
下载PDF
3~6个脑转移灶海马保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计划的剂量学分析
9
作者 刘晓男 戚文慧 +3 位作者 程秀艳 刘晓 李兵 毛荣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7期3090-3093,共4页
目的重新优化使用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3~6个脑转移灶的计划,评估减少海马剂量的可行性及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疗的23例单分次、单等中心、多靶区(3~6个脑转移瘤)SRS患者的数... 目的重新优化使用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3~6个脑转移灶的计划,评估减少海马剂量的可行性及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疗的23例单分次、单等中心、多靶区(3~6个脑转移瘤)SRS患者的数据进行剂量分析。定位CT和核磁共振图像融合,勾画靶区及海马区(勾画参照RTOG 0933),采用Eclipse15.0治疗计划系统设计TrueBeam加速器6MV非均整光子线两组计划:5个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和保护海马的5个非共面VMAT重新优化计划。各向异性解析算法,处方剂量至少覆盖99%的计划靶体积(PTV),脑干最大剂量<12 Gy,视神经及视交叉最大剂量<8 Gy,限制大脑低剂量。海马剂量限制:RTOG 0933剂量限制(处方30 Gy/10 f时海马剂量限制条件D100%≤9 Gy,最大剂量≤16 Gy)海马接受剂量转换为单分次生物有效剂量,使用α/β=2(D100%≤4.21 Gy,最大剂量≤6.65 Gy)。分析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差别。结果23个病例中有12例重新优化计划,8例实现了海马保留SRS。原计划对比重新优化的计划,海马最大剂量降低,处方99%PTV覆盖率、适形指数(CI)、跌落指数(GI)、脑组织(V_(4)、V_(8)、V_(12)、V_(16)、平均剂量)及机器跳数(MU)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与非海马保护计划相比,海马保护SRS计划并未降低靶区CI和GI指数,增加低剂量正常脑组织体积及增加治疗MU数,提示多发脑转移接受SRS治疗患者都应考虑到海马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脑转移瘤 海马保护 剂量分布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针对颅内非生殖性生殖细胞瘤常规放疗后残留病灶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赖名耀 李娟 +9 位作者 胡清军 甄俊杰 周江芬 文磊 周成 邓官华 叶敏婷 李少群 山常国 蔡林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75-281,共7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松果体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s)常规放疗后残留病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松果体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s)常规放疗后残留病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筛选患者:(1)病理或临床诊断为NGGCTs;(2)病灶位于松果体区;(3)临床分期为局限期;(4)松果体病灶经过常规放疗50~54 Gy/25~30 f后可见肿瘤残留(病灶最大径直径>10 mm)。分析入组患者SRS治疗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及治疗相关毒性。结果符合标准并纳入分析患者共27例,均为男性患者,中位年龄16岁(8~31岁);随访至2019年12月30日,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8~142个月);SRS治疗后1个月客观反应率71.4%,疾病控制率为95.2%;3年无进展生存时间、3年总生存期分别为85.2%、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同步化疗与预后无关(P=0.286、0.824);放化疗前肿瘤部分切除术、AFP>500 ng/mL、辅助化疗周期数≤4是不利预后因素(P=0.037、0.01、0.006);所有患者SRS治疗后未见急性放射反应,1例(3.7%)出现远期治疗相关脑部神经毒性。结论SRS治疗NGGCTs常规放疗后局部残留病灶安全、可行,耐受性好,可提高局部病灶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由于病例数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区 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下载PDF
myQA SRS新型半导体平台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锥形准直器质量保证中的应用
11
作者 郭翌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4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myQA SRS新型半导体平台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锥形准直器质量保证中的应用。方法测量4~20 mm锥形准直器的照射野大小、半影宽度、照射野中心剂量和输出因子。将测量结果与基于水箱测量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结果myQA SRS测量的... 目的探讨myQA SRS新型半导体平台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锥形准直器质量保证中的应用。方法测量4~20 mm锥形准直器的照射野大小、半影宽度、照射野中心剂量和输出因子。将测量结果与基于水箱测量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结果myQA SRS测量的照射野大小和半影宽度与基准值基本一致,照射野大小和半影宽度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5、0.3 mm。myQA SRS测量的输出因子也与基准值基本一致,最大相对偏差为2.60%。结论myQA SRS新型半导体平台可以快速、准确测量锥形准直器特性,有助于SRS的质量控制和剂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锥形准直器 小野 半导体阵列
下载PDF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鹏飞 刘雅洁 +1 位作者 邓灵波 王树滨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和质量... 目的探讨并比较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和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2版软件对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和毒性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1年总生存率OR为1.03(95%CI:0.78~1.36),1年局部控制率OR为1.24(95%CI:0.48~3.20),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OR为0.98(95%CI:0.62~1.57),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 0.05)。毒性比较的OR为0.41(95%CI:0.26~0.6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毒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 FSRT与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无显著差异,FSRT发生毒性的概率更小,较SRS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生存 毒性
下载PDF
射波刀—全身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新设备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兵 封其卉 沈君姝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9年第1期37-39,共3页
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新设备—射波刀的系统结构以及技术特点。应用实时影像引导及同步动态追踪技术,摒弃有创的定位框架,解决了传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仅能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问题。指出:射波刀系统是革命性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 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新设备—射波刀的系统结构以及技术特点。应用实时影像引导及同步动态追踪技术,摒弃有创的定位框架,解决了传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仅能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问题。指出:射波刀系统是革命性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将适应证从头颈部肿瘤延伸到脊椎以及全身其他部位肿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波刀 全身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设备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性外科治疗方法简介(附脑转移瘤3例初步治疗报告)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昭信 范乃斌 +8 位作者 孙仲藩 耒啟云 张绩隆 黄永安 胡泽勇 陈炳桓 杨炯达 王宜崇 徐宇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739-742,共4页
空军总医院与天坛医院合作从1992年1月开始,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性外科治疗。到1992年11月底已治疗各类颅内疾病126例,其中3例为脑转移瘤。单次照射肿瘤边缘剂量为28-35cGy,均收到满意近期疗... 空军总医院与天坛医院合作从1992年1月开始,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性外科治疗。到1992年11月底已治疗各类颅内疾病126例,其中3例为脑转移瘤。单次照射肿瘤边缘剂量为28-35cGy,均收到满意近期疗效。CT检查3例转移灶于18周内完全消失,神经系统症奖得到迅速改善,其中2例于SRS后5个月和6个月分别死于全身转移,另1例已健康存活1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脑肿瘤 转移瘤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分次立体定向放疗联合短程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新桥 王兵 +1 位作者 田恒 石庆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5期163-164,167,共3页
脑转移瘤是转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转移发生率为20%~40%,是肺癌等原发恶性肿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脑实质内转移的结果。以往的临床观点认为脑转移瘤手术机会较小,所以一般采用单纯短程全脑放射治疗,但由于放射剂量局限,使得对真正需要... 脑转移瘤是转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转移发生率为20%~40%,是肺癌等原发恶性肿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脑实质内转移的结果。以往的临床观点认为脑转移瘤手术机会较小,所以一般采用单纯短程全脑放射治疗,但由于放射剂量局限,使得对真正需要受照射的肿瘤部位的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分次立体定向放疗 短程全脑放射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的 γ-刀治疗规划的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舒华忠 严玉龙 +2 位作者 鲍旭东 柏毅 罗立民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9-25,共7页
在γ-刀治疗规划系统中,治疗方案一般是由医生反复调试各参数后确定的,这不仅费时,而且难以获得最佳结果.因此,对方案进行数学优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改进单纯形法。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最佳化 治疗规划系统 Γ刀
下载PDF
新一代全身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射波刀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兵 鹿红 朱锡旭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35-439,共5页
传统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要用螺钉将金属定位框架固定在患者颅骨,利用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病变,以达到不开颅的手术效果。美国Accuray公司研制的射波刀系统,作为新一代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具有实时影像引导及同步动态追... 传统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要用螺钉将金属定位框架固定在患者颅骨,利用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病变,以达到不开颅的手术效果。美国Accuray公司研制的射波刀系统,作为新一代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具有实时影像引导及同步动态追踪的优势,无需有创的定位框架,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的应用,从头颈部肿瘤延伸至脊椎以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肿瘤。文中对射波刀系统的配置、技术特点、治疗流程以及射波刀在颅内外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作一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射波刀 无框架 全身肿瘤
下载PDF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建文 刘瑛 +3 位作者 米贤文 陈勇 向孝勇 陈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05-306,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伽玛刀 顽固性疼痛 2009年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良辅 陈星荣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0-246,共7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陈星荣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简称SR)是应用立体定向外科三维象(3-D)定位方法,把高能量放射线准确地汇聚于颅内特定的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陈星荣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简称SR)是应用立体定向外科三维象(3-D)定位方法,把高能量放射线准确地汇聚于颅内特定的靶点上,毁损靶点内组织,而对靶点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韦鹏翔 陈炳桓 杨炯达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评价韦鹏翔,陈炳桓,杨炯达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颅内不可见靶点,如杏仁核、苍白球、Vim核、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等可准确、无创测出。为治疗脑功能性疾病提供了优越...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评价韦鹏翔,陈炳桓,杨炯达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颅内不可见靶点,如杏仁核、苍白球、Vim核、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等可准确、无创测出。为治疗脑功能性疾病提供了优越前提。γ-刀、X-刀等先进立体定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性疾病 放射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