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分水岭区梗死1例报道
1
作者 周前鹏 罗妮 +1 位作者 唐兰英 赵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SAH)又称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创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出血局限于大脑半球表面皮质沟回的小范围内,波及1个或多个大脑凸面皮质沟回,不累及邻近脑实质,亦不延伸... 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SAH)又称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创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出血局限于大脑半球表面皮质沟回的小范围内,波及1个或多个大脑凸面皮质沟回,不累及邻近脑实质,亦不延伸至外侧裂、大脑纵裂、脑室及基底池等部位[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凸面 大脑半球 分水 非创伤性 大脑纵裂 基底池 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侧裂
下载PDF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结果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闯 赵均峰 +4 位作者 孙正伟 张宪坤 潘德旺 李志国 郑扬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年第6期30-31,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选取40例为研究组,余下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血宁20ml及奥扎格雷钠100ml静脉滴注,1日/1次,羟乙基淀粉酶注射,500ml/次... 目的研究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选取40例为研究组,余下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血宁20ml及奥扎格雷钠100ml静脉滴注,1日/1次,羟乙基淀粉酶注射,500ml/次,每日1次,连续2周。研究组患者于发病6h内行DSA下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 临床结果
下载PDF
过度降低血压导致脑分水岭区梗死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义军 王金立 王海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4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过度降低血压导致的脑分水岭区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由于过度降低血压导致CWS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偏瘫12例(54.5%),偏身感觉障碍9例(40.9%),偏瘫合并偏身感觉障碍7例(... 目的探讨过度降低血压导致的脑分水岭区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由于过度降低血压导致CWS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偏瘫12例(54.5%),偏身感觉障碍9例(40.9%),偏瘫合并偏身感觉障碍7例(31.8%),智能障碍6例(27.3%),失语5例(22.7%),视野缺损3例(13.6%),假性延髓性麻痹1例(4.5%),意识障碍1例(4.5%)。治疗后基本痊愈12例,显效5例,进步4例,1例无效,无死亡病例。结论过度降低血压治疗易导致CWSI,对于血压的处理不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降低血压 分水梗死
下载PDF
心房纤颤患者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乔利云 徐秀芝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99-102,105,共5页
目的: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acute border—zone infarcts,ABZ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AF患... 目的: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acute border—zone infarcts,ABZ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AF患者ABZI的病理生理学从而对其进行分类。方法:我们选择103名ABZI同时合并存在AF的患者进行研究。在患者脑梗死症状出现24h之内进行DWI检查。根据动脉支配区特点把ABZI患者分为内侧BZI(Interal border—zone infarcts,IBZI)与皮层BZI(Cortical border—zone infarcts,CBZI)两组,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IBZI组有27名患者,CBZI组有76名患者。与IBZI组相比,CBZI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偏高。IBZI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皆高于对照组。而IBZI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严重狭窄率或闭塞率比率较高,DWI上其梗死灶通常为串珠样(P〈0.01),CBZI组较多表现为皮层小梗死病变(P〈0.01)。结论:IBZI的病因可能主要为脑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而栓塞机制是CBZI的主要发病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房颤患者不同类型ABZI的治疗方案是有蒡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分水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障碍 栓塞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病理学与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改祥 路雅宁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180-182,共3页
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 BZI)是指发生于相邻的、较大的2条或2条以上脑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局限性脑梗死。急性BZI约占全部急性脑梗死的10%。根据动脉分布区特点BZI可分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 In-teral border-zo... 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 BZI)是指发生于相邻的、较大的2条或2条以上脑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局限性脑梗死。急性BZI约占全部急性脑梗死的10%。根据动脉分布区特点BZI可分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 In-teral border-zone infarcts, IBZI)与皮层分水岭区脑梗死( Cortical border -zone infarcts, CBZI)。 BZ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有的理论认为大脑动脉支配区远端发生低灌注易发生梗死病灶。 IBZI主要是血液动力学障碍导致,而CBZI 由栓塞及低灌注引发。明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对有效制定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障碍 栓塞
下载PDF
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路雅宁 韩星艳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acute border—zone infarcts,ABZ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ABZI的病理生理学从而对其进行分类。方法:我们选择105名ABZI患者进行研究。... 目的: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acute border—zone infarcts,ABZ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ABZI的病理生理学从而对其进行分类。方法:我们选择105名ABZI患者进行研究。在患者脑梗死症状出现24h之内进行DWI检查。根据动脉支配区特点把ABZI分为内侧BZI(Interal border—zone infarcts,IBZI)与皮层BZI(Cortical border—zone infarcts,CBZI)两组,并分别比较这两组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IBZI组有67名患者,CBZI组有38名患者。与CBZI组患者相比,IBZI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严重狭窄率或闭塞率比率较高,DWI上其梗死灶通常为串珠样(P〈0.01),而CBZI组较多表现为皮层小梗死病变(P〈0.01)。结论:IBZI的病因可能主要为脑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而栓塞机制是CBZI的主要发病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类型的ABZI的治疗方案是存在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障碍 栓塞
下载PDF
脑分水岭区脑梗死CT、MRI诊断与临床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海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3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CT、MRI现代检测手段在脑分水岭区脑梗死疾病的诊断表现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笔者所在医院CT、MRI检查与诊断,分析其造影学结果,以探讨CT和MRI在... 目的:探讨CT、MRI现代检测手段在脑分水岭区脑梗死疾病的诊断表现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笔者所在医院CT、MRI检查与诊断,分析其造影学结果,以探讨CT和MRI在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诊断表现及价值。结果:经过检查与诊断,病灶在额和顶叶交界区病例15例(其中双侧9例,单侧6例),占37.5%。造影学表现为楔形病灶,长T1、长T2,低密度灶。病灶位于顶、枕及交界区患者17例(其中双侧13例,单侧4例),占42.5%。病灶在基底节区、侧脑室等部位患者8例(其中双侧7例,单侧1例),占20.0%。造影密度和信号与前两类患者比较无差异,三角形或长条索形病灶。结论:CT和MRI在脑分水岭区脑梗死的检测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CWI治疗与诊断的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CT MRI
下载PDF
分水岭区脑梗死16例临床与CT、MRI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杰 姜彩霞 张昕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区脑梗死(CWSI)的临床与CT、MRI特点.方法:对16例CWSI患者进行临床及CT、MRI分析.结果:不同部位CWSI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而头部CT、MRI是明确此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应及早行头CT、MRI等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分水岭区脑梗死(CWSI)的临床与CT、MRI特点.方法:对16例CWSI患者进行临床及CT、MRI分析.结果:不同部位CWSI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而头部CT、MRI是明确此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应及早行头CT、MRI等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头CT MRI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秋龙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15,共4页
以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和分水岭区实际情况,选取土壤质地、土壤侵蚀、降水、坡度、海拔5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运用加权指数和与极限条件相结合的方法... 以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和分水岭区实际情况,选取土壤质地、土壤侵蚀、降水、坡度、海拔5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运用加权指数和与极限条件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研究区耕、林、草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作为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分别为174731.77公顷、283359.19公顷和188134.55公顷,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25.26%、39.30%和27.20%。根据具体不同地区分别有不同最适宜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域分布提供依据,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 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江淮分水
下载PDF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致分水岭区脑梗塞2例报告
10
作者 李燕 李月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1年第1期14-14,共1页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血压降低都可导致脑梗塞,但由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所致分水岭区脑梗塞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66岁,于开会发言时突感胸闷、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
关键词 脑梗 分水 亚硝酸异戊酯 塞尚 脑血管病治疗 大脑前动脉 下肢肌 大脑中动脉 Babinski 压榨性疼痛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术后同侧分水岭区脑梗死1例
11
作者 陈艳 李晓玲 程明礼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年第4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支架术后 右侧肢体无力 颈动脉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同侧 视物不清 高血压病
下载PDF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勇 徐树军 +2 位作者 朱淼 白海涛 王俊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颈内动脉系统TIA(20例),B组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A、B两组中随机分别抽选1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两组各10例...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颈内动脉系统TIA(20例),B组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A、B两组中随机分别抽选1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两组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A、B两组均给予舒血宁20mL、奥扎格雷钠100mL一日一次静滴,羟乙基淀粉酶注射液500mL/次,每日1次,连用10d.治疗组在发病后6h内在DSA下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介入 灌注 分水脑梗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分水带区血流动力学特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雅涵 魏丹 +4 位作者 韩宁 高林林 李亚萍 刘早霞 苏冠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6-147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黄斑区脉络膜分水带区(CWZ)的血液流体力学特点。方法选择渗出型AMD 40例,其中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47只眼,萎缩型AMD 10例20只眼;另选取年龄与AMD患者相匹配的无AMD患者40例80只眼作为对照组。AMD组、对... 目的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黄斑区脉络膜分水带区(CWZ)的血液流体力学特点。方法选择渗出型AMD 40例,其中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47只眼,萎缩型AMD 10例20只眼;另选取年龄与AMD患者相匹配的无AMD患者40例80只眼作为对照组。AMD组、对照组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眼底造影(ICGA)、吲哚菁氯脉络膜造影、彩色超声Doppler血流检查和血液黏滞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D组和对照组相比全血黏滞度升高(P<0.01),渗出型AMD与萎缩型AMD相比全血黏滞度升高(P<0.01)。渗出型AMD组与萎缩型AMD及对照组比较,渗出型AMD组CWZ区的颞侧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阻力增加(P<0.01)。结论渗出型AMD黄斑脉络膜CWZ可能存在脉络膜灌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黄斑变性 黄斑脉络膜分水 血液流体力学特点
下载PDF
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形态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成立立 张雪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头MRI和头颈CTA图像(其中1例为双侧)。结果:根据形态将幕上脑分水岭区梗死分为条/链状、点片状。条/链状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头MRI和头颈CTA图像(其中1例为双侧)。结果:根据形态将幕上脑分水岭区梗死分为条/链状、点片状。条/链状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在22例中有13例(占59.1%)伴同侧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点片状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多为轻-中度狭窄(占62.5%)。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流动力学减弱在条、链状分水岭区脑梗死中起主要作用,而动脉-动脉栓塞在点片状梗死中起较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中医益气活血法在治疗分水岭区脑梗死中的优势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婧姝 杜美茹 +1 位作者 常富业 王洪印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1期142-143,共2页
中医益气活血法能够活血化瘀的同时兼于顾护人体正气,具有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脑血管灌注和微循环、扩张脑血管、抑制炎症反应、抗自由基,降低血脂水平等多种作用,在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 益气活血法 分水脑梗死 靶向作用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区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葛平 梅蕊 王东升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8期1180-1181,共2页
分水岭区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梢交接区的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CWI不同于单支血管阻塞的脑梗死,常伴有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是低脑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尽快恢复血... 分水岭区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梢交接区的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CWI不同于单支血管阻塞的脑梗死,常伴有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是低脑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尽快恢复血流,减少梗死面积,防治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大,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而CWI需及时纠正低脑灌注积极改善微循环。作者应用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WI,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急性期脑梗死 参麦注射液 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 分水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09-05-2013-03收治的45例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后1-3 d内进行头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09-05-2013-03收治的45例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后1-3 d内进行头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点/链状梗死灶较点片状梗死灶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更为严重,不同形态梗死灶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相关性(r=0.385,P<0.05),但与梗死灶的分布与数目无关。结论 不同形态分水岭区脑梗死发生机制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梗死部位形态 相关性
下载PDF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翟羽佳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18期2480-2481,共2页
目的评价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CBW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CBWI患者94例,46例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在两种类型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4例患者作为... 目的评价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CBW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CBWI患者94例,46例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在两种类型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舒血宁、奥扎格雷钠以及羟乙基淀粉酶注射液进行治疗。在发病后6h内,观察组在DSA下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椎基底动脉患者和颈内动脉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67%,8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CBWI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 脑血管介入灌注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19
作者 杨扬 张宁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1期50-52,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于该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随机抽取46例作为A组,开展常规治疗,其余46例设为B组,开展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总结... 目的研究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于该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随机抽取46例作为A组,开展常规治疗,其余46例设为B组,开展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B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95.83%)与A组的(66.67%)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且B组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95.45%)相较于A组的(68.00%)也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结论对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分水 脑梗死 脑血管 介入灌注治疗
下载PDF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长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5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分水脑梗死 脑血管介入灌注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