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硼烯纳米带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伟华 侯新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74-1678,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H修饰边缘不同宽度硼稀纳米带的电荷密度、电子能带结构、总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结果表明,硼烯纳米带的宽度大小影响着材料的导电性能,宽度5的硼烯纳米带是间接带隙简并半导体,带隙值为0. 6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H修饰边缘不同宽度硼稀纳米带的电荷密度、电子能带结构、总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结果表明,硼烯纳米带的宽度大小影响着材料的导电性能,宽度5的硼烯纳米带是间接带隙简并半导体,带隙值为0. 674 e V,而宽度7的硼烯纳米带却具有金属材料的性质。分波态密度表明,宽度5的硼烯纳米带的费米能级附近主要是由B-2s、2p电子态贡献,H-1s主要贡献于下价带且具有局域性,消除了材料边缘的不稳定性。宽度7的B-2p和H-1s电子态贡献的导带和价带处于主导地位,费米能级附近B-2p和H-1s电子态的杂化效应影响材料的整体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烯纳米带 能带 第一性原理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伟华 卜祥天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7-1621,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的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和分波态密度。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带被氧化后,转变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0.375 e V。电荷差分密度表明,从C原子和H原子到O原子之间有电荷的转移...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的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和分波态密度。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带被氧化后,转变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0.375 e V。电荷差分密度表明,从C原子和H原子到O原子之间有电荷的转移。分波态密度显示,在导带和价带中C-2s、2p,O-2p,H-1s电子态之间存在强烈的杂化效应。在费米能级附近,O-2p态电子局域效应的贡献明显,对于改善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的半导体发光效应起到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 能带 分波态密度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Rb吸附石墨烯纳米带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华 罗杰 周嘉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了计算了Rb、O和H吸附石墨烯纳米带的差分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分波态密度和介电函数,调制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给出了不同杂质影响材料光学特性的规律.结果表明本征石墨烯纳米带为...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了计算了Rb、O和H吸附石墨烯纳米带的差分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分波态密度和介电函数,调制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给出了不同杂质影响材料光学特性的规律.结果表明本征石墨烯纳米带为n型直接带隙半导体且带隙值为0.639 eV;Rb原子吸附石墨烯纳米带之后变为n型简并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0.494 eV;Rb和O吸附石墨烯纳米带变为p型简并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增加为0.996 eV;增加H吸附石墨烯纳米带后,半导体类型变为n型直接带隙半导体,且带隙变为0.299 eV,带隙值相对减小,更有利于半导体发光器件制备.吸附Rb、O和H原子后,石墨烯纳米带中电荷密度发生转移,导致C、Rb、O和H之间成键作用显著.吸附Rb之后,在费米能级附近由C-2p、Rb-5s贡献;增加O原子吸附之后,O-2p在费米能级附近贡献非常活跃,C-2p、Rb-5s和O-2p电子态之间强烈的杂化效应,促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杂质能级分裂成能带;再增加H原子吸附之后,Rb-4p贡献发生蓝移,O-2p在费米能级附近贡献非常强,费米能级分裂出两条能带.Rb、O和H的吸附后,明显调制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带 能带结构 光学性质 分波态密度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真空下Al-Zn合金结构随温度变化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淑红 陈秀敏 +3 位作者 魏钦帅 张凤霞 李一夫 杨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3,267,共7页
Al-Zn合金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合金废料的产生。真空蒸馏法可以有效分离合金中的杂质元素。但是,分离效果取决于杂质元素的性能。为了从Al-Zn合金废料中有效分离出杂质元素Zn,本文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成功地模拟了Al-10%Zn合金真空... Al-Zn合金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合金废料的产生。真空蒸馏法可以有效分离合金中的杂质元素。但是,分离效果取决于杂质元素的性能。为了从Al-Zn合金废料中有效分离出杂质元素Zn,本文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成功地模拟了Al-10%Zn合金真空下的结构和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模拟得到了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径向分布函数(RDF),配位数(CN),均方位移(MSD),扩散系数(DC)和分波态密度(PDOS)。模拟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Al-10%Zn合金结构有三个相变过程;当合金熔化以后,真空条件下金属锌可以很容易地从液相蒸发到气相;随温度的升高,锌原子的扩散系数和平均电荷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子动力学模拟 AL-ZN合金 扩散系数 分波态密度 配位数 真空蒸馏
下载PDF
SrTiO_3能带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5
作者 张水利 张富春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第9期124-124,共1页
利用CASTEP软件包对SrTiO3的能级结构、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进行计算,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结论相符。
关键词 钛酸锶 密度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Bi-2212超导机理及H_2S零电阻现象的成因
6
作者 卢天倪 孙昱艳 +1 位作者 齐铭 周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4-351,共8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别对掺杂的Bi-2212高温超导材料以及高压下的H_2S分子中各元素的分波态密度谱(PDOS)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Bi-2212的超导转变温度Tc随掺杂含量的改变而变化,以及H_2S在高压下的零电阻现象进行了分析。在Bi-2212超... 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别对掺杂的Bi-2212高温超导材料以及高压下的H_2S分子中各元素的分波态密度谱(PDOS)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Bi-2212的超导转变温度Tc随掺杂含量的改变而变化,以及H_2S在高压下的零电阻现象进行了分析。在Bi-2212超导材料处于最佳掺杂含量时,电子能量接近于费米面附近的超导赝能隙,从而降低了形成超导电子对所需的凝聚能,因此这些电子转变为超导电子对。另外,靠近费米面处的电子态密度在最佳掺杂量时达到最大值,即能够被诱导为库伯对的电子数量增多,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电子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够更容易转变为超导电子对,因此超导转变温度提高。同时对高压下的H_2S晶体的PDOS谱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分析得到,高压下的H_2S由于晶格的收缩破坏了原子之间的成键,使得电子的分布已经不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团聚"的形式存在。当对高压下的H_2S加载电压后,这些"团聚"的电子能够作为载流子移动从而形成电流,在此过程中,电子之间很难发生碰撞,其总动量的改变量可以认为是零,这是造成高压下的H_2S能够在室温范围内表现出"零电阻"现象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Bi-2212掺杂 分波态密度 电子团聚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唑类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18
7
作者 廉兵杰 石泽民 +4 位作者 徐慧 赵起锋 王木立 姜云瑛 胡松青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26,共8页
目的对比三氮唑(TA)和苯并三氮唑(BTA)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明确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并从实验和分子模拟角度解释其吸附机理。方法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采用吸附等温拟合方法确定两种缓蚀剂的吸附... 目的对比三氮唑(TA)和苯并三氮唑(BTA)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明确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并从实验和分子模拟角度解释其吸附机理。方法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采用吸附等温拟合方法确定两种缓蚀剂的吸附类型,采用分子模拟中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形变电荷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等参数,深入揭示其吸附机理。结果在不同浓度下,BTA的缓蚀效率均大于TA。两种缓蚀剂浓度与覆盖度的关系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自由能介于-35^-37 k J/mol之间。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绝对值(顶位为4.41 e V,桥位为4.36e V)要大于TA的吸附能绝对值(3.28 e V),吸附过程发生了明显的电荷转移,电子云处于两个成键原子之间,且N原子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发生重叠。中性和质子化形式的两种缓蚀剂分子均可在铜表面发生平行吸附。结论由于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TA,因此BTA的缓蚀性能优于TA。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既能发生化学吸附,又能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是由于N原子的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相互作用所致,物理吸附是由于中性分子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和质子化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类有机物 缓蚀剂 吸附机理 动电位极化曲线 密度泛函理论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Ni(111)表面上N原子对C原子电子结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以良 杨缤维 蒋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440,共6页
N是金刚石中的主要杂质之一,为了研究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杂质N对C电子结构转化的影响,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i(111)表面上C与N共吸附的三个不等价模型,同时建立了三个C吸附模型作为比较.计算结果表明,N原子的出现使得吸附体系相对不稳定,... N是金刚石中的主要杂质之一,为了研究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杂质N对C电子结构转化的影响,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i(111)表面上C与N共吸附的三个不等价模型,同时建立了三个C吸附模型作为比较.计算结果表明,N原子的出现使得吸附体系相对不稳定,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忽略;通过比较相互作用能可以看出,相同的吸附位下C-C相互作用比C-N相互作用强.通过比较不同模型中C原子分波态密度可以看出,N-C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Ni的催化活性,但是与C-C自身的相互作用比较起来效果并不明显.吸附几何结构和分波态密度还表明,当吸附的原子过于紧密以致占有同一个Ni(111)-(1×1)晶胞表面时,就会形成CN化合物或者类石墨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吸附 吸附能 相互作用能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掺Cr,Ni对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强 唐斌 +3 位作者 张智 张强 施太和 冉曾令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3-236,241,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Fe中掺Cr或Ni时S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结果表明:S原子均是吸附在H位最稳定;纯铁时S在Fe(100)面H位的吸附能为-7.70 eV,掺Ni...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Fe中掺Cr或Ni时S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结果表明:S原子均是吸附在H位最稳定;纯铁时S在Fe(100)面H位的吸附能为-7.70 eV,掺Ni时S原子在H位的吸附能为-7.35 eV,吸附能的相对变化为4.5%;掺Cr时S原子在H位的吸附能为-5.79 eV,吸附能相对纯铁时变化为24.8%,表明掺Cr对S原子在Fe表面的吸附抑制作用更大。对比分析了每种吸附情况下的分波态密度,结果发现掺Cr时具有较高的局域电子云重叠,从而产生的排斥作用抑制了S原子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100)表面 分波态密度(PDOS) 吸附能 掺杂
下载PDF
一氧化碳在镍表面的吸附(英文)
10
作者 吴俊芳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6-51,共6页
为研究镍表面吸附机理,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态密度函数,模拟一氧化碳分子在镍表面的吸附.通过模拟给出了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曲线.由态密度曲线可知一氧化碳分子吸附在镍表面的态密度的能量值向低能量方向移动,能量间隔由于一氧化碳分子吸... 为研究镍表面吸附机理,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态密度函数,模拟一氧化碳分子在镍表面的吸附.通过模拟给出了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曲线.由态密度曲线可知一氧化碳分子吸附在镍表面的态密度的能量值向低能量方向移动,能量间隔由于一氧化碳分子吸附在镍表面而变大.一氧化碳分子吸附在镍表面的态密度的峰值也向低能量的方向移动.在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主要是由镍的d态构成.通过模拟一氧化碳分子在镍表面的吸附揭示了表面吸附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分波态密度 密度
下载PDF
外电场对锂修饰氧化石墨烯结构储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晗 周丽娜 +2 位作者 魏东山 周新建 史浩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外加电场对锂修饰氧化石墨烯结构(Li@GO)储氢性能的影响.考察Li@GO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对外加电场的响应,研究H_2-Li@GO结构的H_2分子吸附能、几何构型与外加电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加...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外加电场对锂修饰氧化石墨烯结构(Li@GO)储氢性能的影响.考察Li@GO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对外加电场的响应,研究H_2-Li@GO结构的H_2分子吸附能、几何构型与外加电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场方向垂直Li@GO平面向下(负电场)时,随电场强度增加,H_2分子的吸附能逐渐降低,H_2分子逐渐接近Li原子;当外加电场方向向上(正电场)时,随电场强度增加,H_2分子的吸附能逐渐升高,H_2分子逐渐远离Li原子,分波态密度(PDOS)分析表明:与无外加电场体系的PDOS相比,当对体系施加负电场时,H_2-Li的杂化峰向低能量方向位移,H_2分子与Li@GO结合更加紧密,提升了储氢稳定性;施加正电场时,H_2-Li的杂化峰向高能量方向位移,H_2分子与Li@GO作用减弱提升了氢气释放动力学性能.进一步计算表明,在无外加电场情况下,Li@GO结构最大储氢量在3.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储氢性能 外电场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能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极端条件下^6Li2O的热力学性能与电子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川茴 胡成华 +8 位作者 梁建华 周晓松 姜涛 郑洲 刘显坤 周平 史玲娜 周木 王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59-196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准谐振德拜模型研究了面心立方相的6Li2O在极端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质与电子结构。结果表明:6Li2O的热膨胀系数在任何温度下都随压强增加明显降低,但仅当压强较低(低于40GPa)时,温度对6Li2O的热膨胀系数的影响才明显;O...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准谐振德拜模型研究了面心立方相的6Li2O在极端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质与电子结构。结果表明:6Li2O的热膨胀系数在任何温度下都随压强增加明显降低,但仅当压强较低(低于40GPa)时,温度对6Li2O的热膨胀系数的影响才明显;O原子半径随压强增大而迅速降低,而随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在低压条件下(低于40 GPa),带隙随温度的升高缓慢降低;而在高压条件下(高于40 GPa),温度对带隙宽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无论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带隙宽度均随压强的增大而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Li2O 热力学性质 热容 膨胀系数 电子密度 能带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铁基表面腐蚀性研究
13
作者 邵瑞 白恒 《燃料与化工》 2018年第5期43-47,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第一性原理,分析了焦炉煤气中的主要腐蚀性物质H2S、HCN在铁基表面的吸附性质以及腐蚀分子与基体发生作用后的成键情况,并计算了吸附能和分波态密度(PDOS)。结果表明,H2S分子与Fe的表面相互作用要强于HCN分子,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第一性原理,分析了焦炉煤气中的主要腐蚀性物质H2S、HCN在铁基表面的吸附性质以及腐蚀分子与基体发生作用后的成键情况,并计算了吸附能和分波态密度(PDOS)。结果表明,H2S分子与Fe的表面相互作用要强于HCN分子,说明焦炉煤气中的H2S对铁基表面的腐蚀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吸附能 分波态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