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三焦理论及镜下微观RAC征象探索分消上下法治疗Hp感染新思路
被引量:
1
1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3-987,共5页
幽门螺杆菌(Hp)为Ⅰ类致癌原,根除Hp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关于Hp感染,现已明确将其定义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Hp感染具有细菌病原学致病的基本特点,从中医角度看,属于外邪致病,但同时兼有内伤的病理基础。正常胃黏膜具有集合小静...
幽门螺杆菌(Hp)为Ⅰ类致癌原,根除Hp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关于Hp感染,现已明确将其定义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Hp感染具有细菌病原学致病的基本特点,从中医角度看,属于外邪致病,但同时兼有内伤的病理基础。正常胃黏膜具有集合小静脉分布规则(RAC)征象,Hp黏附致炎造成的胃黏膜炎性微环境可以使RAC征象变得不规则、紊乱、融合甚至消失。基于三焦理论,Hp感染的病位明确在中焦胃黏膜,其黏附致炎的过程可直接导致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此病理过程可以通过镜下胃黏膜RAC征象变化作为外在直观反映。以往关于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归纳出的中医证候要素以湿、热、气滞、虚为主,将这些证候学因素整合起来便是三焦疾病的“肿”“满”“胀”。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分消上下法,根据分消上、下“势”的不同,又具体分为芳香辛散法、开泄法和苦泄法,针对Hp感染造成的炎性微环境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全面作用。从三焦理论出发,采用分消上下法为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治疗Hp感染提供一种相对系统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理论
胃黏膜集合小静脉
分
布规则
分消上下法
HP感染
原文传递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2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5,共7页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理论
“通透性网状效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六维辨证观
抗生素替代疗
法
分消上下法
方证规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分消上下”法治疗脾胃湿热证理法探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62-3365,共4页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完整地提出“分消上下”法治疗气分湿热证。虽然叶天士将湿热的病位定位于三焦,但其重心仍在中焦脾胃。根据脾胃湿热证偏于上焦、中焦和偏于下焦不同的症状体现,以及“湿...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完整地提出“分消上下”法治疗气分湿热证。虽然叶天士将湿热的病位定位于三焦,但其重心仍在中焦脾胃。根据脾胃湿热证偏于上焦、中焦和偏于下焦不同的症状体现,以及“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病理性质的差异,进一步将“分消上下”法分为“芳香辛散”“开泄”和“苦泄”三法,为后世指导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提供了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分消上下法
脾胃病
脾胃湿热证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三焦理论及镜下微观RAC征象探索分消上下法治疗Hp感染新思路
被引量:
1
1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疫病研究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3-987,共5页
文摘
幽门螺杆菌(Hp)为Ⅰ类致癌原,根除Hp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关于Hp感染,现已明确将其定义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Hp感染具有细菌病原学致病的基本特点,从中医角度看,属于外邪致病,但同时兼有内伤的病理基础。正常胃黏膜具有集合小静脉分布规则(RAC)征象,Hp黏附致炎造成的胃黏膜炎性微环境可以使RAC征象变得不规则、紊乱、融合甚至消失。基于三焦理论,Hp感染的病位明确在中焦胃黏膜,其黏附致炎的过程可直接导致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此病理过程可以通过镜下胃黏膜RAC征象变化作为外在直观反映。以往关于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归纳出的中医证候要素以湿、热、气滞、虚为主,将这些证候学因素整合起来便是三焦疾病的“肿”“满”“胀”。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分消上下法,根据分消上、下“势”的不同,又具体分为芳香辛散法、开泄法和苦泄法,针对Hp感染造成的炎性微环境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全面作用。从三焦理论出发,采用分消上下法为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治疗Hp感染提供一种相对系统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三焦理论
胃黏膜集合小静脉
分
布规则
分消上下法
HP感染
Keywords
Sanjiao theory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
Method of separating upper and lower elimination
Hp infection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2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谷晓红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疫病研究院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5,共7页
基金
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0203001502)
第六批北京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0203001409)
+3 种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护航工程——骨干人才培育项目(9323024)
中华中医药学会雏鹰计划中医临床青年人才研修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ZYYCXTD-C-2020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疫病学(zyyzdxk-2023264)。
文摘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三焦理论
“通透性网状效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六维辨证观
抗生素替代疗
法
分消上下法
方证规律
Keywords
Triple energizer Theory
permeability network effect
H.pylori infection
six-dimensional dialectical view
antibiotic replacement therapy
the principle of dividing up and down
rule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消上下”法治疗脾胃湿热证理法探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62-3365,共4页
文摘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完整地提出“分消上下”法治疗气分湿热证。虽然叶天士将湿热的病位定位于三焦,但其重心仍在中焦脾胃。根据脾胃湿热证偏于上焦、中焦和偏于下焦不同的症状体现,以及“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病理性质的差异,进一步将“分消上下”法分为“芳香辛散”“开泄”和“苦泄”三法,为后世指导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提供了法门。
关键词
温热论
分消上下法
脾胃病
脾胃湿热证
Keywords
Wenre Lun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 through purgation and piuresis method
Spleen stomach disease
Dampness-heat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分类号
R256.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三焦理论及镜下微观RAC征象探索分消上下法治疗Hp感染新思路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2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柳红良
董斐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分消上下”法治疗脾胃湿热证理法探讨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