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茵陈蒿汤分煎液与合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5
1
作者 冼福荣 梁光义 +2 位作者 曹佩雪 周飞 李霞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 研究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剂在临床应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ypersilC18柱 ,甲醇 0 .1%磷酸水溶液 (85∶15 )作流动相 ,检测波长 2 5 4nm。结果 大黄酚峰能与其它峰完全分离 ,分煎液大黄酚平均回收率 99.4 1% ,RSD =2 .2 7% ... 目的 研究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剂在临床应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ypersilC18柱 ,甲醇 0 .1%磷酸水溶液 (85∶15 )作流动相 ,检测波长 2 5 4nm。结果 大黄酚峰能与其它峰完全分离 ,分煎液大黄酚平均回收率 99.4 1% ,RSD =2 .2 7% ,合煎液大黄酚平均回收率 10 1.0 1% ,RSD =0 .4 5 %。结论 分煎液大黄酚含量高于合煎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大黄酚 高效相色谱法 分煎液
下载PDF
甘草附子汤合煎液与分煎液对小鼠镇痛作用影响研究
2
作者 魏立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第8期7-8,共2页
目的:借助小鼠痛模型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对方剂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电刺激法等反应甘草附子汤的镇痛作用。结果:甘草附子汤合煎液与分煎液均能起到镇痛作用。二者药效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甘草附子汤 分煎液 镇痛
下载PDF
柴胡疏肝散分煎混合液和合煎液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吉锋 王淑荣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2-394,共3页
目的分析复方柴胡疏肝散分煎液和合煎液中芍药苷和橙皮苷的溶出量和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确认是否适合采用临床颗粒复配方法使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对谱图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合煎有利... 目的分析复方柴胡疏肝散分煎液和合煎液中芍药苷和橙皮苷的溶出量和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确认是否适合采用临床颗粒复配方法使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对谱图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合煎有利于有效成分芍药苷和橙皮苷的溶出,合煎过程发生化学反应,有少量新的组分生成或者部分组分消失。结论复方柴胡疏肝散不适合采用颗粒配方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分煎液 柴胡疏肝散合 溶出量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对LPS诱导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明瑜 高琳 +1 位作者 谢鸣 王守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并比较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的药效。方法:建立SD大鼠LPS(20、80μg/kg)发热模型,绘制各组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比较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结果及结论:小柴胡汤分煎合液与合煎液对两个剂量的LPS导致的...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并比较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的药效。方法:建立SD大鼠LPS(20、80μg/kg)发热模型,绘制各组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比较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结果及结论:小柴胡汤分煎合液与合煎液对两个剂量的LPS导致的大鼠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作用(P<O.O5)。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均有降温作用,但在部分时间点小柴胡汤合煎液优于分煎合液(P<O.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合 LPS 诱导 大鼠 发热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大承气汤分煎与混煎化学等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裴刚 何桂霞 +2 位作者 杜方麓 侯团章 谢迪勇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9期603-605,共3页
目的 :研究分煎与混煎对大承气汤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定了大承气汤分煎液与混煎液的浸膏重量、番泻甙A、辛弗林及柚皮甙的含量。结果 :以上化学指标在两种不同制备液中无差异。结论
关键词 大承气汤 分煎液 化学等值性
下载PD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decoction of Urtica fissa rhizomes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梦月 冯晓茹 +4 位作者 张澄沁 陈珺 刘恩佳 孙立昂 李晓波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764-770,共7页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ecoction of Urtica fissa rhizome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23 known compounds.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medioresinol dimethyl ether (1), L-pyroglutamic acid methyl ester...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ecoction of Urtica fissa rhizome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23 known compounds.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medioresinol dimethyl ether (1), L-pyroglutamic acid methyl ester (2), nicotinic acid (3), L-pyroglutamic acid (4), erythritol (5), 6-methyl-2'-deoxy thymidine (6), 2-methyl-6-(2',3',4'-trihydroxybutyl)-pyrazine (7), 5-hydroxyl-2-hydroxymethyl pyridine (8), adenine (9), uracil (10), thymine (11), adenosine (12), inosine (13), 2'-deoxyadenosine (14), 2'-deoxyguanosine (15), 2'-deoxyinosine (16), uridine (17), n-butyl-O-β-D-fructopyranoside (18), di-D-fructose (19), β-D-fructofuranosyl- α-D-galactopyranoside (20), his (5-formyl-furfuryl) ether (21), chlorogenic acid (22), and 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 (23)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addition, a total of 20 compounds (1-20) were isolated from U. fissa for the first time. Meanwhile, compounds 1, 6, 7, 8, 19 and 20 were isolated from the Urticaceae 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ticafissa RHIZOME DECOC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