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在MSCT泌尿系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潘为领 李霞 陈黎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在MSCT泌尿系疾病检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60例,按不同扫描方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平扫、皮质期(20~30 s)、髓质期(55~60 s)、排泄期(5~15 m...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在MSCT泌尿系疾病检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60例,按不同扫描方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平扫、皮质期(20~30 s)、髓质期(55~60 s)、排泄期(5~15 min)扫描;B组采用平扫、分离团注一次扫描;应用VR、MIP、MPR、CPR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结果60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20例,先天畸形16例,输尿管炎性病变5例,肾盂旁囊肿8例,肾挫裂伤2例,泌尿系肿瘤9例;肾血管对比剂浓度:A组:肾动脉(282±50)HU,肾静脉(126±28)HU;B组:肾动脉(256±39)HU,肾静脉(185±27)HU;两组肾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尿路成像(CTU)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MSCT泌尿系成像中,采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所获得图像能清晰显示泌尿系病变,同时观察肾动脉、肾静脉、评价肾功能,比常规扫描减少了48%的辐射剂量,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成像 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分离团注技术在CTU检查中的优势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瑜 殷焱 +2 位作者 王文晶 许建荣 华小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9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在CTU检查中利用分离团注技术提高全尿路的显示情况,即同时显示双侧肾盂肾盏,双侧输尿管及膀胱。方法泌尿系统螺旋CT扫描的病例60例,30例行分离团注技术,30例单次团注技术,扫描包括常规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延迟期,延迟期进... 目的探讨在CTU检查中利用分离团注技术提高全尿路的显示情况,即同时显示双侧肾盂肾盏,双侧输尿管及膀胱。方法泌尿系统螺旋CT扫描的病例60例,30例行分离团注技术,30例单次团注技术,扫描包括常规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延迟期,延迟期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全尿路,分析比较两组成像质量。结果①单次团注组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显示优19例,显示良好10例,显示一般1例。分离团注组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显示优良22例,显示良好8例;②单次团注输尿管扩张:左侧起始段46.1,中下段45.3,右侧起始段55.1,中下段37.4。右侧起始段55.1,中下段37.4。分离团注输尿管扩张:左侧起始段55.3,中下段59.4。右侧起始段63,中下段46.7;③输尿管内中心密度:单次团注P:0.8072,分离团注P:0.8854。结论应用分离团注技术进行CTU扫描,使第一次对比剂注射剂量相对减少,在降低患者对比剂反应的同时,又可获得优质的可用于诊断的清晰尿路全程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技术 泌尿系统 三维重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分离团注技术在64排CTU检查中的优势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涛明 《现代临床医学》 2017年第5期356-357,360,共3页
目的:评价分离团注技术64排CT尿路成像(CTU)检查全泌尿系统显示情况,分析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将64排CTU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成单次团注技术组和分离团注技术组,将延迟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组,比较2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单次团注... 目的:评价分离团注技术64排CT尿路成像(CTU)检查全泌尿系统显示情况,分析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将64排CTU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成单次团注技术组和分离团注技术组,将延迟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组,比较2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单次团注组30例中全尿路显示良好26例,满足诊断3例,不能诊断1例;分离团注组30例中全尿路显示优27例,显示良好2例,满足诊断1例。分离团注组尿路图像质量优于单次团注组,分离团注组减少一次扫描,因此辐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分离团注技术在64排CTU检查中,可以减少伪影得到更优质的尿路图像,病变显示更清晰,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U X线计算机 三维重组 分离技术
下载PDF
探讨分离团注技术在CT泌尿系统造影检查中的优势
4
作者 吴志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33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技术在CT泌尿系统造影(CTU)检查中的优点。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8月的48例进行CTU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团注组和分离团注组各24例,螺旋CT扫描48例泌尿系统患者,分别采用单次团注和分离团注技术,比较两组所...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技术在CT泌尿系统造影(CTU)检查中的优点。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8月的48例进行CTU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团注组和分离团注组各24例,螺旋CT扫描48例泌尿系统患者,分别采用单次团注和分离团注技术,比较两组所获得图像的质量。结果分离团注组中,输尿管全程显示优13例,良好为10例,尚可1例,差0例。单次团注组中,显示优5例,良好为28例,尚可0例,差1例。分离团注组显影优于单次团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尿管内中心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U检查中采用分离团注技术,能够获得清晰的全尿路图像,还能够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减少过敏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系统 尿路造影术 分离技术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及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哲 张正 李颖 《智慧健康》 2021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探究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4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共20例,采取增强跟踪触发扫描,参照组共20例,采取小剂... 目的探究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4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共20例,采取增强跟踪触发扫描,参照组共20例,采取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的肺动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由两名高资历的主治医生在不知道分组的情况下,根据上腔静脉内的对比剂产生的硬化伪影评级标准分别对其进行独立的伪影的评级,如果意见不一致则请另一名主治医师进行判别。结果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研究组中1分15例,2分3例,3分2例;参照组中1分11例,2分4例,3分5例。研究组的肺动脉主干CT值为(468±100)Hu,参照组为(474±100)Hu。研究组的左肺动脉CT值为(442±123)Hu,参照组的左肺动脉CT值为(435±87)Hu。研究组的右肺动脉CT值为(439±122)Hu,参照组的左肺动脉CT值为(440±86)Hu。研究组的左心房CT值为(138±62)Hu,参照组的左心房CT值为(248±116)Hu。左右肺动脉以及上腔静脉CT值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心房CT值对比参照组更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0例患者中,优15/20(75.00%)、良4/20(20.00%)、差1/20(5.00%);参照组20例患者中,优10/20(50.00%)、良8/20(40.00%)、差2/20(10.00%);研究组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级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作用效果显著,肺部的血管成像质量良好,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测试 扫描技术 肺动脉CT 血管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团注追踪技术测定门静脉血流的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卫权 张雪林 +5 位作者 周华 林志春 商雪林 李景山 罗武 闫慧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团注追踪技术 (bolustrackingtechnique ,BTT)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 10例正常志愿者 ,利用BTT测量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峰值流速、流量和流向 ,并与彩色多谱勒超声测量结果作对照 ,评价该方法测量的准确... 目的 探讨磁共振团注追踪技术 (bolustrackingtechnique ,BTT)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 10例正常志愿者 ,利用BTT测量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峰值流速、流量和流向 ,并与彩色多谱勒超声测量结果作对照 ,评价该方法测量的准确性。结果 BTT法测量正常志愿者空腹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平均峰值流速为 14.66±4.0 6cm/s,平均单位时间峰值流量为 10 5 5 .40± 63 2 .95ml/min ,与彩色多谱勒结果的相关系数为 0 .90 9,P =0 .697,在统计学上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血流均为向肝流向。结论 磁共振BTT是一种无损伤、准确地测量血管内血流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追踪技术 门静脉 血流动力学 NMR
下载PDF
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A时的监测扫描启动时间研究
7
作者 杨尚文 苑乐 +5 位作者 朱小倩 张程 张颖 靳晶 张庆雷 张鑫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2年第3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时的最佳监测扫描启动时间。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400例,按预约先后顺序分为A、B 2组,前200例为A组,后200例为B组。A组在对比剂注射后8 s开... 目的:探讨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时的最佳监测扫描启动时间。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400例,按预约先后顺序分为A、B 2组,前200例为A组,后200例为B组。A组在对比剂注射后8 s开始启动监测扫描。记录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时CT值、曝光次数和辐射剂量;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末段的CT值,取二者平均值作为颈内动脉CT值,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B组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为12 s,其余参数、测量评价方法与A组一致。比较2组患者监测扫描的曝光次数、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图像质量评分和触发时间分布。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不同触发时间病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比A组的监测曝光次数、DLP分别减少了45.2%、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A扫描,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设置为12 s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监测扫描启动时间 体层摄影术 CT 追踪技术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影响腹部CT血管成像团注追踪触发时间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明月 刘义军 +3 位作者 张子敬 魏巍 李贝贝 王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CT血管成像(CTA)中影响对比剂到达阈值时间的相关因素,实现个体化腹部CTA扫描延迟时间,减少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腹部CTA检查的310例患者,记录性别(男1女2)... 目的探讨腹部CT血管成像(CTA)中影响对比剂到达阈值时间的相关因素,实现个体化腹部CTA扫描延迟时间,减少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腹部CTA检查的310例患者,记录性别(男1女2)、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监测序列采用实时血流检测自动触发技术,触发阈值180 Hu,设置肝门水平腹主动脉作为监测层面,从对比剂注射开始,延迟10 s进行监测,每间隔1 s监测扫描一次,记录每位患者的自动触发所需时间(10 s+监测时间)及辐射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00例和B组110例,A组触发时间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辐射剂量采用相关性检验、多重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获得腹部CTA对比剂延迟时间计算公式。应用A组获得的公式计算B组触发时间,比较B组实际时间与计算时间的差异。结果A组自动触发时间14~30 s,平均(20.97±3.60)s。触发时间与性别呈负相关(r=-0.555,P<0.05),与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及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208、0.578、0.602、0.485、0.997,均P<0.05)。自动触发时间=-7.479-1.819×性别+0.055×年龄+0.098×身高+0.061×体重+0.075×腰围(R^(2)=0.511,P<0.05)。B组自动触发时间14~31 s,平均(21.15±3.37)s,与公式计算时间(20.92±2.6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2,P>0.05)。结论采用定量定速对比剂注射方案行腹部CTA时,自动触发所需时间受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影响,其中性别、身高和体重是主要影响因素,可根据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个体化设置触发扫描的延迟时间,减少监测次数和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造影剂 追踪技术 自动触发时间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基于功能CT成像对比剂团注方法的优化与仿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胜益 钱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5573-5576,共4页
背景:功能CT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传统CT设备上实现同时同台的形态及功能成像成为了可能。目的:从对比剂团注方法着手,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合理的最优化功能CT成像的方法。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从医院临床上得到的功能CT图像数据集进... 背景:功能CT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传统CT设备上实现同时同台的形态及功能成像成为了可能。目的:从对比剂团注方法着手,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合理的最优化功能CT成像的方法。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从医院临床上得到的功能CT图像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研究对比剂的团注方法,单脉冲和多脉冲团注法与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误差分析,从而找出在临床上可实用的最佳的对比剂团注方法。结果与结论:使用对脉冲团注对比剂比使用单脉冲团注对比剂对减低血流参数,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和平均通过时间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帮助;实验结果显示,多脉冲团注主要是双脉冲和三脉冲团注,其中使用双脉冲团注,相对参照值,血流参数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分别得到了36.9%和30.0%的改善,使用三脉冲团注相对双脉冲团注在个别生理参数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其改善不是特别的明显。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双脉冲团注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 功能CT成像 对比剂 方法 误差分析 数字化图像与影像技术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化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代红 李伦成 李政雄 周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两组分别进行头颈部CTA成像,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分,并对两组对比剂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大部分都能满足诊断,头颈部较大血管能清楚显示,但B组脑血管边缘分支显示更清楚,脑静脉污染较少,因此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虹吸部、左大脑中动脉M1段、左大脑后动脉P1段、左椎动脉起始部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分,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左大脑中动脉M1段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剂使用量比较,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较常规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更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图像质量,同时对比剂用量显著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追踪技术 小剂量测试技术 双流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分离团注技术在CT尿路成像检查中的优势探讨
11
作者 陈涛 吴国 +2 位作者 陈晓荣 赵年 张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12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CT尿路成像(CTU)检查中应用分离团注技术提高全程尿路显示情况的优势.方法 选择行CTU检查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CTU检查中行分离团注技术,对照组行单次团注技术,扫描包括常规平扫... 目的 探讨在CT尿路成像(CTU)检查中应用分离团注技术提高全程尿路显示情况的优势.方法 选择行CTU检查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CTU检查中行分离团注技术,对照组行单次团注技术,扫描包括常规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延迟期,延迟期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全程尿路,分析比较两组成像质量.结果 对照组肾盂输尿管全程及膀胱显示优12例(40.0%,12/30),良17例(56.7%,17/30),可1例(3.3%,1/30),观察组肾盂输尿管全程及膀胱显示优23例(76.7%,23/30),良7例(23.3%,7/30).两组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输尿管起始部CT值为(238.6±82.5) HU,输尿管中下段为(245.9±112.3) HU;观察组分别为(239.0±93.8)、(235.3±74.6) 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团注技术对于尿路结石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分离团注技术进行CTU检查,使第一次造影剂注射剂量相对减少,在降低患者造影剂反应的同时,又可获得优质的可用于诊断的清晰的全程尿路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泌尿生殖系统 分离技术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姜保东 柳澄 于富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00四层螺旋CT机。11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以探讨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以理论阈值为中心,将3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阈值分别... 目的: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扫描设备为飞利浦MX8000四层螺旋CT机。11例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以探讨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以理论阈值为中心,将3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阈值分别为65HU、75HU及85HU)探讨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阈值。结果:阈值65HU组,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的CT值较低(均数98HU);阈值85HU组,扫描起始处动脉显示好,但颈内动脉C1段的CT值较低(均数142HU),与同层静脉的密度对比明显降低;阈值75HU组,靶血管全程的CT值均与参考标准(150-200HU)一致,动静脉密度对比明显,后处理的动脉图像清晰。结论:①颅颈联合MSCTA可系统显示头颈部血管,避免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追加扫描。②追踪触发技术在更好地显示靶血管的同时,省去了小剂量试验,减少了对比剂用量,更加简便快捷。对比剂注速3.5 ml/s,触发阈值为75HU时的图像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CT血管成像 追踪触发技术
下载PDF
CTA及CTU联合成像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涛明 唐烨真 《现代临床医学》 2018年第6期441-442,445,共3页
目的:利用分离团注技术进行CTA及CTU联合成像,评价其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肾癌患者进行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肾动脉、肾脏、肿块及上尿路显示情况及其解剖关系,总结其术前诊断价值... 目的:利用分离团注技术进行CTA及CTU联合成像,评价其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肾癌患者进行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肾动脉、肾脏、肿块及上尿路显示情况及其解剖关系,总结其术前诊断价值。结果:12例患者动脉期肾脏强化显著,肿块具有明显肾癌强化特征,重建图像清晰、立体感强,肾脏、肿块、肾动脉及上尿路四者之间解剖关系清楚,其中1例侵犯肾盏。辐射剂量减少约1/4。结论:CTA及CTU联合成像为肾癌术前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方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CTU X线计算机 分离技术 三维重建 肾癌
下载PDF
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涛明 唐烨真 《现代临床医学》 2017年第6期433-434,共2页
目的:探讨利用分离团注技术实现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分次团注技术,对3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肾动脉及尿路一站式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方法对薄层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肾动脉及尿路图像质量,观察肾实质强化情况。结... 目的:探讨利用分离团注技术实现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分次团注技术,对3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肾动脉及尿路一站式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方法对薄层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肾动脉及尿路图像质量,观察肾实质强化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TA及CTU联合成像,肾动脉显示3~4级分支以上,管腔充盈良好,肾动脉壁显示清楚;肾盏、肾盂及输尿管充盈良好,肾小盏无造影剂伪影干扰,肾实质强化明显,皮髓质分界清楚,三维重建图像解剖结构清楚。结论:利用分离团注技术可以实现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一次扫描同时获得优质的肾动脉及尿路图像,同时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CTU 分离技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在头颈部宝石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陶黎 刘传 +3 位作者 黄扬 曾勇明 胡志华 彭冈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7-348,35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test bolus)的扫描方案在宝石CT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用20mL对比剂及20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B组:用4mL对比剂及20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两...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test bolus)的扫描方案在宝石CT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用20mL对比剂及20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B组:用4mL对比剂及20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两组测试完后均用50 mL对比剂及50 mL生理盐水行增强扫描。利用微钙化点感兴趣区域(MROI)分析软件观察并测量test期C_4段颈总动脉、平扫期C_4段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采用双盲法,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CT技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两名技师对两组test期C_4段颈总动脉强化情况的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208、236,P>0.05)。两名技师对两组test期C_4段颈总动脉、平扫期C_4段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测量结果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6、0.243,P>0.05)。结论宝石CT行头颈CTA检查时,应用4mL对比剂及20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同样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能满足C_4段颈总动脉达峰时间的准确测量,还降低了总对比剂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部 颈内动脉 头颈部动脉成像 小剂量测试技术 宝石CT
下载PDF
肝血管瘤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 被引量:23
16
作者 谢晓燕 郑艳玲 +5 位作者 吕明德 徐辉雄 徐作峰 刘广健 梁瑾瑜 黄蓓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探讨超声造影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经周围静脉团注声诺维,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0例肝血管瘤患者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在动脉期(9~40s)、门静脉期(41~120s)... 目的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探讨超声造影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经周围静脉团注声诺维,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0例肝血管瘤患者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在动脉期(9~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40个(100%)结节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增强,其中36个(90.0%)结节回声始终高于肝实质,3个(7.5%)结节回声渐变为等于肝实质,1个(2.5%)结节回声渐变为低于肝实质。在动脉期,35个(87.5%)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央扩展,3个(7.5%)病灶从中央开始不规则增强向周围扩展,2个(5.0%)病灶表现为全瘤均匀增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增强范围继续扩大,15个(37.5%)达到全瘤均匀增强,4个(10.0%)为不均匀增强,21个(52.5%)仍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肝血管瘤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性增强;从周边结节状增强开始,增强范围逐渐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连续成像 机械指数 门静脉期 超声造影剂 射造影剂 动脉期 肝实质 结节状 技术探讨 静脉 脉冲序列 延迟 回声 病灶 第二代 声诺维 周边 不规则 持续性 门脉期 周围 渐变 中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