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3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奶山羊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1
作者 武永杰 刘耿辰 +3 位作者 黄雨祺 马琳 陈鸿 徐永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47,163,共8页
本研究以2月龄莎能奶山羊为实验动物分离睾丸支持细胞(SCs),比较三种酶消化法(胰酶消化法、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的分离效率,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培养效果。结果显示,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获得的细... 本研究以2月龄莎能奶山羊为实验动物分离睾丸支持细胞(SCs),比较三种酶消化法(胰酶消化法、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的分离效率,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培养效果。结果显示,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数量以及细胞活率和增殖力均显著高于胰酶消化法。形态学观察两步酶消化法分离的细胞符合典型SCs形态,并能稳定传代至第5代。HE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中的双极小体,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核周围大小不一的脂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Cs特异蛋白WT1和Vimen-tin抗体免疫阳性率大于96%。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丰富,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符合SCs超微结构特征。综上,两步酶消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分离的SCs数量多、活力好、纯度高,能在体外稳定培养,为最佳的奶山羊SCs分离方法,可为深入开展奶山羊雄性生殖机能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睾丸支持细胞 分离培养方法 鉴定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的芷江白蜡虫病原菌研究
2
作者 孟桂花 蒙盼盼 +4 位作者 南小宁 吴金文 钟芳竹 魏琮 王春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3-2178,共16页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家头、田家溪、杨家村的4份雄虫样本在真菌群落结构上高度相似,其优势病原菌均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丰度达94%以上,分离率28.12%),而采集于李家界的雄虫样本真菌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和组成也明显不同于以上4份雄虫样本(P<0.05),主要病原菌为六出花链格孢(Alternaria alstroemeriae)(分离率7.76%)和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分离率9.75%)。采集自杨家村的雌虫样本真菌群落结构不同于雄虫,主要病原菌为松针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分离率18.50%)和一种横断孢属真菌(Strelitziana sp.)(丰度25.77%)。此外,芷江罹病的雌、雄白蜡虫在真菌群落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而雄性白蜡虫的真菌群落结构受立地环境影响较大,种虫来源与白蜡虫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分离培养 昆虫病原真菌 群落结构和组成
下载PDF
羊李氏杆菌病原特征、分离培养和中西医防治 被引量:1
3
作者 侯长娟 邵君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4期29-30,共2页
近年来,羊李氏杆菌病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可对羊养殖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由李氏杆菌感染引发,该致病菌的耐受性较强,感染后可造成羊只明显的神经性症状,致死率比较高。本文简单阐述了羊李氏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分离培养、... 近年来,羊李氏杆菌病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可对羊养殖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由李氏杆菌感染引发,该致病菌的耐受性较强,感染后可造成羊只明显的神经性症状,致死率比较高。本文简单阐述了羊李氏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分离培养、患病羊只的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防治措施,以期帮助相关人员深入了解本病,科学防控,降低本病所造成的损失,促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李氏杆菌 病原特征 分离培养 中西医防治
下载PDF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脂肪变性模型构建方法的优化
4
作者 隋鲜鲜 邱燕燕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28-1435,共8页
目的优化改进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建立肝脂肪变性(hepatic steatosis)的细胞模型,以提升实验效率与准确性。方法在原代肝细胞培养及已有的脂肪变性模型上进行优化,对逆向灌注插管及固定方式进行细化,精确小鼠肝脏灌注消化的速度与... 目的优化改进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建立肝脂肪变性(hepatic steatosis)的细胞模型,以提升实验效率与准确性。方法在原代肝细胞培养及已有的脂肪变性模型上进行优化,对逆向灌注插管及固定方式进行细化,精确小鼠肝脏灌注消化的速度与时间,并在撕去肝脏包膜及过滤过程中应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培养基;探索诱导脂肪变性细胞模型选用的游离脂肪酸种类、浓度与比例,精确诱导时间。结果所得小鼠原代肝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量足、形态好、状态佳;所构建的脂肪变性细胞模型胞质内脂滴明显、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并表现出轻度炎性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状态。结论优化完善的技术手段,帮助得到稳定且模拟活体生理状态的脂肪变性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原代肝细胞 分离培养技术 脂肪变性细胞模型
下载PDF
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秀梅 程帆 +4 位作者 刘维 孙涛 薛秀恒 李培英 王菊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31,共7页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以及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联合消化法共4种方法分离小鼠IECs并培养,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IECs进行细胞特异性鉴定,比较4种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所获IECs活力好,增殖能力强,但成纤维细胞污染较严重,细胞纯度低;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分离法获得的IECs数量少且细胞增殖能力弱;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所获得的小鼠IECs纯度较高,原代培养时增殖能力稍弱于组织块培养法,但传代后增殖能力趋于稳定。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胞多数为小鼠IECs。【结论】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均适合肠道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小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分离培养 酶学分离培养
下载PDF
一种改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6
作者 刘继春 胡红涛 +3 位作者 许国华 蒋玉权 徐宁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5期8394-8397,共4页
背景:分离培养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科研实践较多,而组织工程临床实践大多以同种属种子细胞的科研为基础。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满足临床和实验室需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使用骨穿针于人髂前上棘处抽取骨... 背景:分离培养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科研实践较多,而组织工程临床实践大多以同种属种子细胞的科研为基础。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满足临床和实验室需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使用骨穿针于人髂前上棘处抽取骨髓和松质骨,用15mL培养体系冲洗松质骨并收集冲洗液,采用直接培养法,利用细胞贴壁性能初筛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CD105),分别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在诱导过程中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干细胞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与结论: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在培养第5天的时候出现细胞集落,细胞稳定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成骨诱导20d后出现明显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7d后脂滴明显形成,油红素O染色见大量脂质沉淀。结果可见采用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可以从人松质骨中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稳定表达的细胞抗原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培养 直接培养 改良 分离培养方法 细胞表面抗原 成骨诱导 科研实践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黄绿蜜环菌纯培养菌种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海波 吴学谦 +3 位作者 王立武 付立忠 魏海龙 吴庆其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3-883,共11页
首次从采自青藏高原、与高原牧草嵩草属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luteo-virens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一组织分离菌株,运用rDNA-ITS和rDNA-IGS-1测序技术对该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黄绿蜜环菌的纯培养菌种进行分子鉴定... 首次从采自青藏高原、与高原牧草嵩草属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luteo-virens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一组织分离菌株,运用rDNA-ITS和rDNA-IGS-1测序技术对该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黄绿蜜环菌的纯培养菌种进行分子鉴定,并基于黄绿蜜环菌的5.8S/ITS和IGS-1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即为其纯培养菌种。基于IT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口蘑科内其它属间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远;基于IGS-1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蜜环菌属内的其它种序列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关系较远,而与Lepiota属内的部分种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基于分子手段对我国青藏高原的黄绿蜜环菌种进行了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为黄绿蜜环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分离培养 RDNA-ITS序列分析 rDNA-IGS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一种分离培养硫酸盐还原菌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万海清 苏仕军 +2 位作者 葛长海 万雪松 朱家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61-562,共2页
On the b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 growth and dish cultivated method, a new method for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RB is established. It is dilution spread and repeat dish sandwish ... On the b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 growth and dish cultivated method, a new method for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RB is established. It is dilution spread and repeat dish sandwish cultivated method with the exellence of dilution spread and embeded growth, and it can help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RB. The method has simple operation and less equipment. And using this method, the natural SRB drop was successfully gained, and small agar pieces containing SRB drop were acquired in easiness. The brief SRB transfering operation in strict anaerobic condition was indeed realized. Fig 1, R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菌 分离培养 稀释涂布 叠皿夹层
下载PDF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6
9
作者 尹美珍 李世普 +1 位作者 袁琳 戴红莲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203-205,i000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巨噬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为骨替代材料降解产物的研究提供巨噬细胞。方法:以无血清DMEM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10min后吸出灌洗液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采用HE染色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酸性磷酸酶...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巨噬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为骨替代材料降解产物的研究提供巨噬细胞。方法:以无血清DMEM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10min后吸出灌洗液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采用HE染色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测定细胞内酶的表达;墨汁颗粒吞噬实验检测其吞噬功能。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良好的吞噬功能,含水解酶类。结论:本法是一种简易而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小鼠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8
10
作者 徐燕 李长虹 +2 位作者 孟恒星 郝牧 邱录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6289-6294,共6页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植块法 分离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脂质体法转染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艳丽 许丹 +5 位作者 庞训胜 万永杰 王子玉 孟立 宋辉 王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为获得转基因克隆羊的供体细胞,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gFFs),绘制了生长曲线,鉴定了胎儿细胞性别及核型特征,并且研究了脂质体量、质粒量和转染时间对gFF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 为获得转基因克隆羊的供体细胞,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gFFs),绘制了生长曲线,鉴定了胎儿细胞性别及核型特征,并且研究了脂质体量、质粒量和转染时间对gFF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培养体系可以支持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生长,其细胞形态为梭形,高度汇合后呈火焰状,增殖特性以及核型特征均为正常,性别鉴定显示该奶山羊胎儿细胞为雌性,符合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的基本要求。24孔板中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4.0μL、质粒DNA 1.2μg,转染6 h可以获得最佳的转染效果,转染效率达4.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成纤维细胞 分离培养 脂质体 转染 奶山羊
下载PDF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晓野 杨莲茹 +3 位作者 刘珍莲 杜丽 韩永亭 冯占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77,共3页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鉴别。捕食线虫性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2种形态 ,其发育时期不同。本试验分离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菌丝发达 ,无色有隔 ,隔距不等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 ,分生孢子围绕着分生孢子梗呈轮状排列 ,似梅花瓣状 ,2层以上 ;孢子呈倒卵形 ,丰满无色 ,有横隔 ,游离端大而钝圆 ,梗端小而稍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线虫 捕食线虫性真菌 分离培养 形态学
下载PDF
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宇 张宁坤 +3 位作者 杨明 沈燕华 王丽华 高连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412-2415,2420,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通过成脂成骨诱导及表面标记物的检测进行鉴定。方法剔除脐带动脉、静脉和外膜,取遗留的华通胶组织,将其剪成细小的碎块,用浓度为0.2%的Ⅱ型胶原酶消化,提取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 目的探讨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通过成脂成骨诱导及表面标记物的检测进行鉴定。方法剔除脐带动脉、静脉和外膜,取遗留的华通胶组织,将其剪成细小的碎块,用浓度为0.2%的Ⅱ型胶原酶消化,提取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90、CD105、CD73、HLA-ABC、CD34、CD45及HLA-DR,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诱导。结果脐带华通胶经胶原酶消化后,可提取大量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华通胶干细胞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表面特征,而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例如CD44、CD90、CD105及CD73,并且干细胞HLA-ABC阳性表达,CD34、CD45及HLA-DR呈阴性。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茜素红、碱性磷酸酶及油红染色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较好地分离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华通胶 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下载PDF
自然界中难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应用 被引量:26
14
作者 岳秀娟 余利岩 +3 位作者 李秋萍 魏玉珍 关艳 张月琴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81,共5页
采用在分离培养基中添加自然来源的抽提液,或加入一些特殊化合物,使其中处于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微生物恢复其生长繁殖能力,从而得到分离。实验结果发现甜菜碱、丙酮酸钠、SOD以及过氧化氢酶可使分离到的微生物种类... 采用在分离培养基中添加自然来源的抽提液,或加入一些特殊化合物,使其中处于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微生物恢复其生长繁殖能力,从而得到分离。实验结果发现甜菜碱、丙酮酸钠、SOD以及过氧化氢酶可使分离到的微生物种类及菌落总数明显增加。还采用固液结合的方法来分离那些在普通平板培养基上不能形成肉眼可见菌落的那些微小菌落的微生物。采用这几种方法从4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得到52株放线菌,103株细菌,17株真菌。对其中的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得到多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经过多次复筛的平均阳性率为4.325%,略高于用常规方法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因此证明有效的分离方法将为今后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和药用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提供更丰富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培养微生物 微小菌落 微生物药物
下载PDF
云南松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于富强 纪大干 刘培贵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1,共6页
就滇中一带云南松林进行了多次调查 ,共采集、鉴定标本 1 30余号 ;从中选取 1 3科 ,1 9属 ,33种真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培养的研究。选用并修改 4种培养基进行了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的比较 ,结果共有 1 1科 ,1 7属 ,2 5种真菌分离获得... 就滇中一带云南松林进行了多次调查 ,共采集、鉴定标本 1 30余号 ;从中选取 1 3科 ,1 9属 ,33种真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培养的研究。选用并修改 4种培养基进行了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的比较 ,结果共有 1 1科 ,1 7属 ,2 5种真菌分离获得成功 ,成功率高达 75 .8% ,4种培养基的分离成功率依次为 36.4%、63.6%、33.3%和 5 7.6%。其中 ,修改PDA培养基和松针、玉米培养基较适宜于云南松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 云南松 外生菌根真菌 分离培养
下载PDF
猪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传代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裴 张彦明 +5 位作者 杨小云 温元鹏 张浩 何建锋 郭抗抗 党如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1-777,共7页
利用气管-支气管扎结灌注酶冷消化法分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比较胰蛋白酶和链霉蛋白酶消化效果,并研究含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和血清浓度的培养体系来寻找经济、易重复的气管上皮细胞最适培养技术。用抗8/18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法鉴定气管上... 利用气管-支气管扎结灌注酶冷消化法分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比较胰蛋白酶和链霉蛋白酶消化效果,并研究含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和血清浓度的培养体系来寻找经济、易重复的气管上皮细胞最适培养技术。用抗8/18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法鉴定气管上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来分析本研究中气管上皮细胞最大传代次数。研究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消化气管所得的目的细胞量小、活性差、细胞贴壁和生长困难,链霉蛋白酶灌注冷消化法可获得数量大、活性高、纯度好的目的细胞;基础的上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含低浓度血清、转铁蛋白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保证气管上皮原代和传代生长。本研究所分离的气管上皮细胞可连续传到第6代,传代细胞活性好、纯度高,可为进一步的气管上皮细胞永生化研究提供材料和奠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培养 气管-支气管 上皮细胞 传代
下载PDF
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传丽 刘铮铸 +1 位作者 俞英 张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516-4524,共9页
【目的】阐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TEC F18)引发仔猪腹泻的机理,针对其候选基因FUT1的CDS区第307位点处的突变(G→A),建立3个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GG、GA和AA)。【方法】首先以胎鼠和仔猪为试验材料,确定小肠上皮细胞的最佳分离方... 【目的】阐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TEC F18)引发仔猪腹泻的机理,针对其候选基因FUT1的CDS区第307位点处的突变(G→A),建立3个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GG、GA和AA)。【方法】首先以胎鼠和仔猪为试验材料,确定小肠上皮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法。采用XI型胶原酶和I型中性蛋白酶的联酶混合液,将胎鼠小肠组织机械剪碎后用联酶进行消化和直接将联酶灌注到仔猪小肠腔内消化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针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污染难以消除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局部画圈法逐步去除成纤维细胞。最后,用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对纯化后的原代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两种小肠上皮细胞分离效率对比表明,后一种消化方式更为有效。进而取出生12 h内未吃初乳的大白仔猪,剖腹剪取其小肠段,使用联酶混合液灌注消化分离得到形态完整、容易贴壁生长的小肠绒毛细胞团。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纯度达90%以上。经纯化处理,最后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两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周期显示,7代前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形态为典型的上皮细胞样,单层细胞呈铺路石排列,培养至第9代,细胞出现生长停滞、胞体空泡化等现象。【结论】最终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了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为后续的细胞建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小肠黏膜 上皮细胞 体外分离培养 细胞鉴定
下载PDF
猪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宁芳 成志敏 +7 位作者 乐宝玉 秦本源 王媛媛 王鹤洁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12-262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探究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采集15日龄仔猪的背最长肌组织,使用Ⅱ型胶原酶进行消化,分离获得前体脂肪细胞,...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探究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采集15日龄仔猪的背最长肌组织,使用Ⅱ型胶原酶进行消化,分离获得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原代、传代培养以及成脂诱导,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鉴定以及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FABP4、C/EBPα、C/EBPβ、ZFP423、SREBP1、PRDM16和HSL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分离的猪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在6~7 h,发现少量细胞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似圆型、小梭型以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经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添加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后,所有基因在细胞分化的早期均有表达,FABP4、C/EBPα、SREBP1与PPARγ基因在分化早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 <0. 01),在后期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0. 01),C/EBPβ、ZFP423和PRMD16基因的表达量在分化过程中未见显著变化,HSL的表达量随着分化进行极显著降低(P <0. 01)。在诱导分化12 d左右,油红O染色呈现红色。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体系,进行成脂诱导分化,揭示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和改善肉质品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前体脂肪细胞 分离培养 肌内脂肪 成脂分化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20
19
作者 钱永清 闻人楚 +1 位作者 唐永兰 孙智锋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41-44,共4页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上海郊区分离到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以人工攻毒发病猪的小肠粘膜无菌处理后接种已长成单层的VERO(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并在维持液中加入胰酶50μg/mL和2%的小牛血清。盲传第4代时,...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上海郊区分离到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以人工攻毒发病猪的小肠粘膜无菌处理后接种已长成单层的VERO(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并在维持液中加入胰酶50μg/mL和2%的小牛血清。盲传第4代时,于接种后的第3天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CPE)。自第8代开始,CPE于接种后16h开始出现,以后就一直有规律地稳定出现。CPE的主要表现为细胞的折光度降低、细胞圆缩、颗粒变性、细胞融合而形成多核巨细胞。至40~48h,CPE明显,细胞部分脱落,收获。同时,将人工攻毒发病猪的小肠粘膜无菌处理后的病毒与经胰酶消化分散的VERO一起培养。并在生长液中加入胰酶50μg/mL,3~4d长成单层。如此经盲传若干代,可用荧光抗体检测到在细胞浆内有特异性的荧光颗粒出现。目前,该带毒的VERO细胞已传至102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腹泻病毒 分离培养 鉴定 病毒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超 徐蕴 +1 位作者 宋文刚 常维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MSC的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壁伸展,7~8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的MSC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已基本贴壁,传代周期为5d左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第4代MSC约有80%处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SC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105、CD166、VLA-4、P-selectin表达阳性。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很容易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MSC,并表达一定的黏附分子,为MSC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表型 黏附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