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小鼠感染试验
1
作者 张鲁星 石晴晴 +5 位作者 陶梦珂 李苗苗 赵恒 胡功政 吴华 刘建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为确定某规模化兔场仔兔呼吸道感染合并腹泻引起死亡的原因,无菌采集病兔气管、肺、肝组织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种属。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 为确定某规模化兔场仔兔呼吸道感染合并腹泻引起死亡的原因,无菌采集病兔气管、肺、肝组织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种属。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动物回归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同一只仔兔的肺脏、气管中分离得到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分别将其命名为KF1、KQ2,从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埃希氏菌并将其命名为EG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KF1、KQ2和EG3均对黏菌素和氨苄青霉素钠耐药,对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敏感。3株菌均检出耐药基因mcr-1和bla TEM。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KF1组小鼠5 h后死亡50%,24 h全部死亡;混合组小鼠12 h后全部死亡;KQ2和EG3组48 h全部死亡。以上研究表明,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混合感染是引起仔兔死亡的主要原因,3株分离株单独及混合感染均能引起试验小鼠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 分离鉴定 耐药基因
下载PDF
谱系1和8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2
作者 邹舟 黎颖 +2 位作者 韦莹莹 刘惠僮 韦祖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2023年从广西疑似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猪场的病猪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PRRSV,将其命名为GXWZ20230831。采用RT-PCR扩增其全基因组序列并测序,分析遗传进化特点。结果显示,GXWZ20230831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且产... 2023年从广西疑似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猪场的病猪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PRRSV,将其命名为GXWZ20230831。采用RT-PCR扩增其全基因组序列并测序,分析遗传进化特点。结果显示,GXWZ20230831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且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该毒株全基因组长度为15019个核苷酸(nt),与基因2型PRRSV谱系1 NADC30-like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4.0%,与基因1型PRRSV代表毒株Lelystad virus同源性最低,仅为60.0%;通过Nsp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发现GXWZ20230831存在NADC30-like典型的131(111+1+19)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模式;与美洲型代表株VR2332相比,GXWZ20230831的GP5蛋白在非中和抗原表位发生了V27A、V185A以及R191K 3处突变,同时在GP5蛋白中存在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构建的全基因组序列、nsp2基因、ORF5基因遗传进化树均显示该毒株处于谱系1的分支;重组分析表明,GXWZ20230831是1株以谱系1经典毒株NADC30为骨架,谱系8毒株提供重组片段的重组毒株,重组断点位于基因组的nsp1(458-1821 nt)和Nsp4(5405-8179 nt)中。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广西地区的PRRSV遗传变异规律提供参考,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分离鉴定 重组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鸡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及枯草芽孢杆菌对其抑制作用
3
作者 叶碧锦 欧兰欣 +6 位作者 王定爱 方肆云 申翰钦 严专强 戚南山 孙铭飞 黄福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究产气荚膜梭菌在黄羽肉鸡重要养殖区域的流行及耐药情况,采集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安徽、江苏、福建等华东地区6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9份肠道病变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毒素分型检测、耐药性分析,琼脂扩散试验检测野外分离枯草芽孢杆菌... 为探究产气荚膜梭菌在黄羽肉鸡重要养殖区域的流行及耐药情况,采集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安徽、江苏、福建等华东地区6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9份肠道病变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毒素分型检测、耐药性分析,琼脂扩散试验检测野外分离枯草芽孢杆菌BSGZ7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从肠道样品中分离到7株A型和2株G型产气荚膜梭菌,9株分离菌和1株标准菌均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头孢氨苄、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林可霉素、红霉素、多黏菌素B等抗菌药物普遍耐药,枯草芽孢杆菌BSGZ7发酵液均对10株菌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一定抑菌作用,有望成为防控鸡坏死性肠炎的新型绿色安全的抗菌制剂,同时也为临床上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枯草芽孢杆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阿拉善双峰驼脓肿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4
作者 李明哲 王立华 +5 位作者 明亚娟 崔阿拉腾乌拉 彭丽娟 胡文平 李泉荣 李国中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近年来,双峰驼脓肿病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威胁骆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基于阿拉善双峰驼脓肿病自然病例,采集其脓液与痂皮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分离菌形态特征,扩增分离菌16S rDNA进行碱基序列比较分析,并结合C... 近年来,双峰驼脓肿病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威胁骆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基于阿拉善双峰驼脓肿病自然病例,采集其脓液与痂皮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分离菌形态特征,扩增分离菌16S rDNA进行碱基序列比较分析,并结合CLSI标准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病料样品中分离得到3种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16种抗菌药物中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3种病原菌均表现敏感,对指导临床兽医合理用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双峰驼 脓肿病 病原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广东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长明 陈怀君 +4 位作者 袁橙 袁圣 贾国华 王义仁 朱善元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当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流行状况和生物学特性,为鱼源无乳链球菌病防控提供新的数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广东罗非鱼主养区茂名、湛江地区采集病样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及4个主要毒力基... 本研究旨在明确当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流行状况和生物学特性,为鱼源无乳链球菌病防控提供新的数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广东罗非鱼主养区茂名、湛江地区采集病样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及4个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通过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31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和多重耐药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61份病样中分离到35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型检测表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均为Ia型;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证明,cylE、sodA、gapC基因在所有鱼源分离株及人源、牛源和鱼源参考株中检出率均为100%,而scpB只在人源参考菌株中检出;药敏试验结果发现,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敏感率为90%以上,对6种抗菌药耐药率为50%以上,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型和表型部分一致,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均多重耐药,其中5重及以上耐药的菌株为27株,占总菌株数的77.1%;斑马鱼致病试验表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可导致斑马鱼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本研究明确了当前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特性和致病性,为广东乃至全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橄榄仁抗氧化肽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对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迎阳 董亚云 +1 位作者 邹平 郑文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98,共10页
该研究利用酶解法结合凝胶色谱柱从橄榄仁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抗氧化肽,采用分子对接模拟6种抗氧化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结合机制。采用酶解法从橄榄仁中提取抗氧化活性肽,以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 该研究利用酶解法结合凝胶色谱柱从橄榄仁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抗氧化肽,采用分子对接模拟6种抗氧化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结合机制。采用酶解法从橄榄仁中提取抗氧化活性肽,以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从6种商用酶中筛选出最适蛋白酶为木瓜蛋白酶,以底物浓度、酶底比、酶解时间、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影响酶解反应的3个因素(酶底比>温度>时间)进行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50 g/L、酶底比为3.3%(质量分数)、温度20℃、时间88 min。对最优条件下的粗肽液进行SephadexG-25和SephadexG-15分离纯化得到6个具有良好活性的抗氧化肽,分别为WLSF、TSVLR、LVYLVR、AGGKPFQ、YYPFKGFA、AFNVDERLAR。TSVLR显示出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1.07%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42.48%。分子对接研究表明,纯化的肽通过疏水效应和氢键与抗氧化相关的关键蛋白SOD有效结合。结果表明,橄榄仁可作为天然食物来源制取功能性食品的一个新的探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仁 抗氧化肽 响应面优化 分离鉴定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鸡源鼠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与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伟娜 陶晶 +3 位作者 何梦婷 王紫苇 马佰贺 赵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4,共11页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及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然后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28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BS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阴性的红色短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鼠伤寒沙门菌OLF-FSR1-WB-Sparrow-ST-87的相似性为99.86%,与10个鼠伤寒沙门菌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介于99.5%~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0 mm;除sseC基因未检测出外,其余27个毒力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参考菌株对应毒力基因的相似性介于98.58%~100%。本研究成功从病死产蛋鸡分离鉴定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FY2021,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禽源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PCR检测
下载PDF
患病异育银鲫中嗜冷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8
作者 姜虎成 李润波 +4 位作者 赵彦华 徐晓雁 孙梦玲 夏爱军 薛晖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4,共13页
为确定越冬期内江苏多地异育银鲫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比较了健康样品和患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差异,分析了异育银鲫病害暴发过程中的细菌类型及特性。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患病样品中黄杆菌属丰度最... 为确定越冬期内江苏多地异育银鲫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比较了健康样品和患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差异,分析了异育银鲫病害暴发过程中的细菌类型及特性。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患病样品中黄杆菌属丰度最高。在种水平上,患病样品中嗜冷黄杆菌的丰度最高,分别达到63.01%和61.31%,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55%。根据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结果,从患病样品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出优势病原菌NJ01,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比对确定NJ01菌株为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NJ01菌株14 d后,1.7×10^(6)和1.7×10^(7) CFU/mL两组的死亡率达到10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的肌细胞坏死,间质中充满了淋巴细胞;肝脏中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消融;在脾脏中发现脾细胞散在坏死,伴随着充血的症状;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存在大量淋巴细胞。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显示,NJ01菌株对头孢西叮、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敏感。研究表明,优势菌NJ01是致病菌,可通过扰乱机体正常的免疫和代谢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冷黄杆菌在异育银鲫中的致病性,这将为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征”的药物防治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嗜冷黄杆菌 扩增子分析 分离鉴定 致病性 耐药性
下载PDF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9
作者 江秀均 李玲利 +3 位作者 柴建萍 李克花 倪婧 白兴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8-1634,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僵病 分离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两株马立克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致病基因分析
10
作者 闫彩虹 金文杰 +4 位作者 刘文博 羊扬 钱琨 王志强 彭大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为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毒(MD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采用细胞培养法对马立克病疑似病鸡抗凝血进行MDV分离,间接荧光法鉴定MDV血清型,PCR扩增分离病毒的meq和pp38两个主要致病基因,所得序列与MDV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为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毒(MD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采用细胞培养法对马立克病疑似病鸡抗凝血进行MDV分离,间接荧光法鉴定MDV血清型,PCR扩增分离病毒的meq和pp38两个主要致病基因,所得序列与MDV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2株MDV I型毒株,分别命名为JS0316和JS0424。meq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2个MDV分离株缺乏弱毒疫苗株的特征(A71S、P194-),具有MDV强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D80Y、V115A、T139A、P176R和P217A)。同时,JS0316 Meq蛋白出现Q93R和V123A突变,pp38蛋白出现L98I和F240S突变,而JS0424 Meq蛋白出现P217T突变,pp38蛋白出现W67G和V210A突变。因此,2株MDV均具有国内流行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同时存在新的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克病毒 分离鉴定 MEQ pp38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11
作者 胡晓苗 李薇 +7 位作者 李婷 许夏澎 薄宗义 郭梦娇 张小荣 吴艳涛 戴银 张成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5-811,共7页
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 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及病毒纯净性鉴定;同时对NDRV分离株的全长σC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将测序所得的分离株σ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21株禽源呼肠孤病毒参考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基于σ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突变分析。将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感染雏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5份病料样品中检出3份NDRV阳性样品,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鸡胚3 d内,鸡胚全部死亡,并伴有水肿、严重充血等现象;病毒纯净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仅NDRV呈阳性,其他病原如鸭甲型肝炎病毒(DH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及禽腺病毒(FAdV)均为阴性。将3株分离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同一株病毒,并将其命名为NDRV AH株。对NDRV AH株σC基因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NDRV AH株与其他NDRV参考株σC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5%~99.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5.3%~98.9%。σC基因的遗传演化结果显示,NDRV AH株属于基因2型。σC氨基酸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相比,NDRV AH株aa67、aa93、aa100、aa132、aa151、aa158、aa212、aa253和aa298均发生了突变。将该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出现形态圆缩、细胞核聚集等细胞病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雏鸭肾脏、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脾脏质地较硬。可见大面积坏死灶。本研究揭示了NDRV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对NDR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σC基因 进化分析 致病性试验
下载PDF
瘤胃源粪臭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璐 刘梦雨 +6 位作者 张富源 纪守坤 王云 张英杰 段春辉 刘月琴 严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目的】旨在从绵羊瘤胃中分离粪臭素降解菌,并评估其粪臭素降解能力和生长性能,以期开发适用于反刍动物降臭的直接饲喂微生物。【方法】以绵羊瘤胃液为分离来源,使用含有粪臭素的MSM培养基进行富集和分离,通过细菌菌落形态观察进行初... 【目的】旨在从绵羊瘤胃中分离粪臭素降解菌,并评估其粪臭素降解能力和生长性能,以期开发适用于反刍动物降臭的直接饲喂微生物。【方法】以绵羊瘤胃液为分离来源,使用含有粪臭素的MSM培养基进行富集和分离,通过细菌菌落形态观察进行初步分类;应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绘制菌株生长曲线,通过HPLC技术测定粪臭素降解曲线。【结果】从绵羊瘤胃液中分离出25株粪臭素降解菌,经菌落形态鉴定选出11株代表菌株进行后续研究。物种鉴定结果显示,MSML2和MSML6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SML4、MSML5、MSML7和MSML10属于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MSML3和MSML11属于污染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MSML1、MSML8和MSML9属于成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engduensis)。其中,MSML5生长速度最快,在约12 h后进入稳定期,稳定期菌体浓度最高;MSML3和MSML8在前16 h生长缓慢,32 h后进入稳定期。在粪臭素降解方面,MSML2粪臭素降解效率最高,48 h内的降解率达到23.03%,其次是MSML7、MSML8和MSML10,降解率均超过20%。【结论】成功从绵羊瘤胃中分离获得25株粪臭素降解菌,涉及4个物种,首次报道了具备粪臭素降解能力的枯草芽孢杆菌、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和成都假单胞菌,为直接饲喂反刍动物的菌剂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 粪臭素降解率 生物降解 分离鉴定 枯草芽孢杆菌 直接饲喂微生物
下载PDF
1株犬源多重耐药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13
作者 徐飞 温贵兰 +2 位作者 龚新勇 文明 陈薄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5-3624,共10页
[目的]明确1例犬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无菌采集病犬尿液,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进行鉴定,同时经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及细菌致病性试验测定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目的]明确1例犬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无菌采集病犬尿液,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进行鉴定,同时经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及细菌致病性试验测定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分离得到1株兼性厌氧型革兰阳性球菌;菌落形态如针尖大小、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能发酵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精氨酸,不能发酵木糖、氧化酶、枸橼酸盐、棉籽糖和鸟氨酸脱羧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粪肠球菌序列相似性高于99%,鉴定为粪肠球菌,并将其命名为EFGZ23GY0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仅对万古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25种药物耐药;8种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efaA、ace、asa 1及gelE毒力基因;14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tetL、sulⅠ、tetC、bla TEM、bla OXA-23、aadA 1和sulⅢ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5只小鼠注射菌液12 h后出现精神萎靡,被毛杂乱等症状,未出现死亡,48 h后死亡1只,表明分离菌对小鼠具有致病性。[结论]本研究成功从犬尿液种分离得到1株粪肠球菌,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且对小鼠有致病性,研究为病犬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源粪肠球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致病性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一株优势藻的分离鉴定及光照、pH、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葸玉琴 雷赟 +2 位作者 赖金霞 孔维宝 张爱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为探究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优势绿藻,从金牛街码头和中山桥水域采集水样,分离得到4株微藻,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属(Chlorella)、链带藻属(Desmodesmus)、近头状尖胞藻属(Raphidocelis)和空星藻属(Coelastrum),依次命名为Chlorella sp.HH13,Desm... 为探究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优势绿藻,从金牛街码头和中山桥水域采集水样,分离得到4株微藻,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属(Chlorella)、链带藻属(Desmodesmus)、近头状尖胞藻属(Raphidocelis)和空星藻属(Coelastrum),依次命名为Chlorella sp.HH13,Desmodesmus sp.HH2C,Raphidocelis sp.HHTXZ和Coelastrum sp.HH4.4株藻培养9 d后生物量水平表现为HH13>HH2C>HHTXZ>HH4,选取HH13作为目标藻种探究其在最佳光照、pH和温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的积累.在BG11培养基中培养HH13,确定最佳光照强度为6000 Lux,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29和6.929 mg·g^(-1),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最高,分别为0.285%和7.661 mg·g^(-1);最佳pH值为7,生物量最高可达0.297 g·L^(-1),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53和9.711 mg·g^(-1),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最高,分别为0.484%和5.674 mg·g^(-1);最佳温度为28℃,生物量最高为0.289 g·L^(-1),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796和6.073 mg·g^(-1),可溶性糖含量为0.288%,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5.898 mg·g^(-1).最终得到HH13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为6000 Lux、pH值为7、温度为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分离鉴定 生物量 光合色素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下载PDF
一株耐高温酵母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李孝辉 付浩 +1 位作者 吴杰 邓波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9-144,共6页
从土壤中分离一株耐高温酵母,经26S rDNA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酿酒酵母亚种布拉迪酵母,命名为BS-F1。采用玉米粉糖化液为基础培养基,以BS-F1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高温耐受试验、最适发酵代谢温度、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以及对耐酸、耐盐... 从土壤中分离一株耐高温酵母,经26S rDNA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酿酒酵母亚种布拉迪酵母,命名为BS-F1。采用玉米粉糖化液为基础培养基,以BS-F1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高温耐受试验、最适发酵代谢温度、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以及对耐酸、耐盐、耐胆酸盐等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耐受的发酵代谢温度达到42℃,最适发酵代谢温度为35~37℃;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为33~35℃。同时该菌有较强的耐酸、耐盐、耐胆酸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鉴定 耐高温 发育树分析 布拉迪酵母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16
作者 刘芳 乌志勇 +5 位作者 王金玲 苗苗 苏日娜 白伟琴 卡楚拉 格日勒图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旨在通过收集陕西榆林市某羊场具有呼吸道病史的绵羊肺组织样本,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样本经培养后分离得到支原体疑似菌株,对可疑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疑似绵羊肺炎支原体(Mesomycoplasma ovipneumoni... 旨在通过收集陕西榆林市某羊场具有呼吸道病史的绵羊肺组织样本,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样本经培养后分离得到支原体疑似菌株,对可疑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疑似绵羊肺炎支原体(Mesomycoplasma ovipneumoniae)。通过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361 bp目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BLAST分析发现,分离菌株的基因片段均与绵羊肺炎支原体的Y98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NR_025989.1)同源性为97.81%,在遗传进化树同一分支,将其命名为绵羊肺炎支原体SY-1菌株。按照梯度稀释SY-1菌液,采用解脲支原体(CCU)计数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发现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最高菌量可达到10^(9)CUU。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SY-1对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苯唑西林、恩诺沙星和阿奇霉素均显示为低敏感度,而对利福平不敏感。本试验为羊场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树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蜥蜴源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7
作者 蒲鹏 张锐铮 +2 位作者 刘寅 许信刚 张琪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为弄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1只观赏蜥蜴突发全身皮肤化脓溃烂、尾巴坏死脱落的病原,采集患病蜥蜴的坏死病灶及血液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从病料中分离并纯化出1株菌... 为弄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1只观赏蜥蜴突发全身皮肤化脓溃烂、尾巴坏死脱落的病原,采集患病蜥蜴的坏死病灶及血液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从病料中分离并纯化出1株菌株,该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与黏质沙雷氏菌相符,且该菌对实验小鼠有致病性,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中黏质沙雷氏菌的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8%。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菌株为黏质沙雷氏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丁胺卡那、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头孢噻吩、庆大霉素、头孢氨苄、苯唑西林、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等9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为筛选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 黏质沙雷氏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人工种植黄精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及防治
18
作者 王博 刘秀丽 +4 位作者 白亚静 欧晓彬 孔新年 马婧 刘正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77-83,共7页
以陇东地区驯化种植的感病黄精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平板划线法、形态观察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病原微生物,鉴定了病原菌的种属特性,验证了所分离的病原微生物对黄精健康组织的致病性,并利用9种中药材和5种黄精内生菌探寻对黄... 以陇东地区驯化种植的感病黄精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平板划线法、形态观察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病原微生物,鉴定了病原菌的种属特性,验证了所分离的病原微生物对黄精健康组织的致病性,并利用9种中药材和5种黄精内生菌探寻对黄精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结果表明:从黄精感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0株细菌和6株真菌,其中BY-Z1、BY-Z3和BY-Z4这3株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鉴定分别是芳香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多孢小孢子菌,其中多孢小孢子菌为首次报道从黄精中分离到的担子菌属病原真菌;黄连对BY-Z1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4.0%,当归次之(28.9%);黄连对BY-Z3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6.0%,丹皮次之(21.6%);黄连对BY-Z4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100.0%,茜草根次之(53.0%);枯草芽孢杆菌对致病真菌BY-Z1、BY-Z3和BY-Z4均具有抑制作用,黄精内生菌H3和H4对真菌BY-Z1和BY-Z4具有抑制作用,H1对BY-Z4有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病原微生物 分离鉴定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燕春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7期60-63,共4页
目的: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以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潜在威胁。方法:利用TSC琼脂、血琼脂、硫酸亚铁牛乳培养基等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以及PCR鉴定和耐药性试验等多种方法,系统性地分析... 目的: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以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潜在威胁。方法:利用TSC琼脂、血琼脂、硫酸亚铁牛乳培养基等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以及PCR鉴定和耐药性试验等多种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产气荚膜梭菌的性状和特性。结果:分离得到的3株产气荚膜梭菌经PCR鉴定均确认为A型。生化鉴定结果显示了其在碳源代谢上的多样性。毒素分型和16S rRNA基因分析验证了其种属身份,同时揭示了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似性。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分离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多黏霉素B和复方新诺明表现出耐药性,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呋辛、氨苄青霉素和哌拉西林等抗生素则表现出高度敏感性。结论:本研究全面研究了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强调了其在碳源代谢和抗药性方面的多样性,为防控鸡源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为未来深入探究其致病机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源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下载PDF
一株耐铬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Cr(Ⅵ)的抗性
20
作者 胡振华 王祥宝 +3 位作者 王炳源 陆洪省 隋业伟 张翠静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6,49,共6页
从山东省某含铬农田土壤取样进行宏基因测序、16SrDNA以及构建系统树等方法分离、鉴定耐铬细菌,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其对Cr(Ⅵ)的抗性。某含铬农田土壤中的优势菌为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将其命名为Enterobacter clo... 从山东省某含铬农田土壤取样进行宏基因测序、16SrDNA以及构建系统树等方法分离、鉴定耐铬细菌,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其对Cr(Ⅵ)的抗性。某含铬农田土壤中的优势菌为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将其命名为Enterobacter cloacae SD。SD的Cr(Ⅵ)耐受质量浓度可达3 200 mg/L;在150 mg/L Cr(Ⅵ)中培养时,菌落较不加Cr(Ⅵ)时少且分散,但单菌落较大;SD细胞表面粗糙,似有沉淀物产生。以酵母浸粉为碳源,pH值为7,培养温度为30℃时菌株SD可较好生长。在150 mg/L Cr(Ⅵ)下,SD对Cr(Ⅵ)的去除率为39.67%。研究表明Enterobacter cloacae SD可耐受高质量浓度Cr(Ⅵ)的同时,对Cr(Ⅵ)有一定的去除能力,这为Cr(Ⅵ)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分离鉴定 阴沟肠杆菌 Cr(Ⅵ)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