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春季真光层分级叶绿素a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超伦 栾凤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9-62,共4页
于 1994年春季调查中 ,对东海海区真光层中的叶绿素 a含量进行了分级 ( 2 0~ 2 0 0μm,2~ 2 0 μm,<2 μm)测定。结果表明 ,在组成上 ,整个调查海域中 ,微微型和毫微型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中的主要组成者 ,分别占总叶绿素 a含量的... 于 1994年春季调查中 ,对东海海区真光层中的叶绿素 a含量进行了分级 ( 2 0~ 2 0 0μm,2~ 2 0 μm,<2 μm)测定。结果表明 ,在组成上 ,整个调查海域中 ,微微型和毫微型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中的主要组成者 ,分别占总叶绿素 a含量的 4 7%和 33% ,网采浮游植物平均占 2 0 %。在分布上 ,岸边及内陆架区 ( 50 m等深线以内 )毫微型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内外陆架交界区网采浮游植物占主要部分 ,外陆架区和大洋区微微型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真光层 分级叶绿素a 分布特点 东海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后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粒级叶绿素a 被引量:9
2
作者 宋书群 孙军 +2 位作者 沈志良 栾青杉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14-120,共7页
了解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及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的指示作用,根据2004年8月30日~9月4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报道了调查区叶绿素α的空间分布及其粒级组成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 了解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及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的指示作用,根据2004年8月30日~9月4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报道了调查区叶绿素α的空间分布及其粒级组成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叶绿素α浓度在长江河道内和口门外水域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0~2.13mg·m^-3 0.48-4.89mg·m^-3.平均值分别为1.09mg·m^-3.1.70mg·m^-3;与三峡库区蓄水前相比叶绿素α浓度偏低.高值区向口门方向西移,其水平分布与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基本一致。垂直方向上叶绿素α浓度峰值出现在20m以上水层.与浮游植物丰度垂向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在调查水域〈20μm粒径叶绿素α的平均浓度比〉20μm粒径叶绿素α要高。统计分析表明磷酸盐与叶绿素α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分级叶绿素α 长江口 磷酸盐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北部特征水团对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调控
3
作者 费淑怡 李纪 +3 位作者 高源 葛跃浩 郭正东 高咏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通过楚科奇海北部–加拿大海盆西侧交接地带的生态调查,我们发现0~150 m海域水体中以融冰水(MW,0~20 m)、白令海夏季水(sBSW)和阿拉斯加沿岸流(ACW)等水团为主。水温和营养盐变化与水团息息相关,物理–生化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浮游... 通过楚科奇海北部–加拿大海盆西侧交接地带的生态调查,我们发现0~150 m海域水体中以融冰水(MW,0~20 m)、白令海夏季水(sBSW)和阿拉斯加沿岸流(ACW)等水团为主。水温和营养盐变化与水团息息相关,物理–生化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浮游植物分布和群落结构。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多位于约50 m深、富含营养盐的sBSW和ACW暖水团中。sBSW和ACW中分别以小型(占比约74%)和微微型(占比约65%)浮游植物为主。藻华初期,溶解无机氮(DIN)虽呈相对限制状态,但仍高于浮游植物生长所需阈值。双单元混合模型显示:浮游植物对氮去除明显,氮吸收量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比,且在温度略高的ACW水团中氮吸收量高于sBSW水团。在北极变暖、波弗特流涡增强以及ACW和sBSW营养盐补给下,该区域的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浓度(均值:(0.327±0.163)mg/m^(3),范围:0.04~0.69 mg/m^(3))与历史数据相比有所提高。这将增加北极海区的碳吸收通量,有利于其作为碳汇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波夫特流涡 分级叶绿素a 温度 水团
下载PDF
东海、南黄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邓春梅 于志刚 +2 位作者 姚鹏 陈洪涛 薛春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1-798,756,共9页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icr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lankton,3~20μm)和微微型(Picoplankton,0.45~3μm)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分别为31.2%,49.0%和19.8%。小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沿岸和长江口附近;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海域的分布较均匀,以浙江沿岸和南黄海东部为高值区;微微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和东海东南部。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调查海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说明高的营养盐含量区域较大粒径的浮游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依据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对调查站位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和海域水团的分布以及卫星遥感图显示的水色差异之间有密切联系,聚类分析方法是研究浮游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黄海 浮游植物 粒径分级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大亚湾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植食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优迈 韩留玉 +1 位作者 陈绵润 佟蒙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9-850,共12页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附近一个采样点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摄食特性。结果表明:2015—2017年实验站附近中型浮游...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附近一个采样点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摄食特性。结果表明:2015—2017年实验站附近中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在冬季达到最高,其次为春、秋和夏季;其优势种大多是滤食性桡足类,如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特性与优势种摄食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更偏好于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而对微型(2—20μm)或超微型浮游植物(0.7—2μm)的摄食影响较小,甚至会因为选择性摄食对这两种类型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有间接促进作用。且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除每个季节均倾向于摄食甲藻和青绿藻。除此之外,在春季偏好于定鞭藻和隐藻,夏季偏好于定鞭藻和绿藻,秋季偏好于硅藻、隐藻和聚球藻。尽管硅藻的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平均约占总浮游植物类群的50%,但是中型浮游动物并不主动摄食硅藻,而更偏爱生物量低但营养较高的甲藻。总体上,中型浮游动物虽然对浮游植物有一定的摄食,但其植食性较弱,不能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中型浮游动物 选择性摄食 分级叶绿素 浮游植物类群 植食性
下载PDF
抚仙湖营养状态评价及营养物水质标准制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蕊 苏婧 +4 位作者 霍守亮 陈艳卿 纪丹凤 王月 吕宁磬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18-222,共5页
在湖泊富营养化指标筛选的基础上,对湖泊营养状态评价的多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制定湖泊营养物水质标准初始建议值,为更好地控制及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以抚仙湖为例,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及国际公认的叶绿素a浓度分... 在湖泊富营养化指标筛选的基础上,对湖泊营养状态评价的多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制定湖泊营养物水质标准初始建议值,为更好地控制及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以抚仙湖为例,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及国际公认的叶绿素a浓度分级法分别与统计学中的频率分布法相结合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两种方法的结果显示评价标准差别较小,对抚仙湖营养物总的环境容量影响很小。对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后,确定抚仙湖营养状态及营养物水质标准:抚仙湖为贫营养湖泊,叶绿素a浓度为1.600mg/m3,TP、TN浓度分别为0.006和0.173mg/L,透明度为7.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水质标准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叶绿素a浓度分级 抚仙湖
下载PDF
激光粒度仪测定浮游植物粒径的可行性研究
7
作者 刘冬燕 古滨河 +1 位作者 高俊 柳云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89,共5页
不同粒级大小的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学意义,粒度基本上反映了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间的生物量、能量等各种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颗粒的大小,以粒径大小作为标准能够简化食物网,克服浮游植物在物种分类... 不同粒级大小的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学意义,粒度基本上反映了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间的生物量、能量等各种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颗粒的大小,以粒径大小作为标准能够简化食物网,克服浮游植物在物种分类上的局限,使浮游植物群落乃至浮游生态系统的研究摆脱物种间复杂相互关系的阻拌,能促进浮游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研究[1]。浮游植物的粒径测量方法有多种,如显微测微计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粒度法 叶绿素分级 浮游植物 粒级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living radiolarians in sp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被引量:4
8
作者 HU WeiFen ZHANG LanLan +5 位作者 CHEN MuHong ZENG LiLi ZHOU WeiHua XIANG Rong ZHANG Qiang LIU Shi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70-285,共16页
Using a planktonic net(62-?m mesh) and a Rose-Bengal staining method, we studi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ving radiolarians in spring along two sec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n spring and discussed the res... Using a planktonic net(62-?m mesh) and a Rose-Bengal staining method, we studi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ving radiolarians in spring along two sec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n spring and discussed the responses of living radiolarian distribution to trop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Generally, the highest abundance of living radiolarians occurred at the depth range of 25–75 m, where the chlorophyll-a maximum and the highest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In contrast, the maximum living abundance occurred in the top 25 m in cold eddies in the open seas and the abundance decreased with depth. We found that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anging salinity(due to runoffs) on living radiolarians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mesoscale cold eddies. We observed that larg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was unfavorable for living radiolarians. The dominant species composition consisted of tropical-subtropical warm species. We identified some indicator species for tropical environments. Living Didymocyrti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 could be an indicator for tropical surface water or mixed-layer water, and even for tropical oligotrophic water. Living Tetrapyle octacantha c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tropical thermocline and eutrophic environment. Living Acanthodesmia vinculata could indicate tropical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T. octacantha and A. vinculata should only b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upwelling in the open seas, i.e., far away from river mouths. Living Siphonosphaera polysiphonia preferred to form colonies,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warm eddies. Living Cyrtopera laguncula and living Cornutella profunda occurred in the tropical upper layer, even in the surface layer,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intermediate and deep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mesoscale abundance indicator salinity chlorophyll sections stronger Figure environme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