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杰克·伦敦的分裂自我在马丁·伊登上的投射 |
骆谋贝
林玉鹏
|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
2012 |
1
|
|
2
|
分裂自我的重新整合 |
高文惠
李泽池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9 |
0 |
|
3
|
莱恩反精神病学视域下《金色笔记》中安娜自我分裂的文学阐释 |
丁礼明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4
|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
马小麒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
2006 |
4
|
|
5
|
分裂的自我形象与破碎的世界图景——穆旦诗歌研究之一 |
张岩泉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6
|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
李巧慧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7
|
论空间叙事视角下《钟形罩》女主人公的自我分裂 |
龙丽伟
张青梅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8
|
分裂的自我与存在的困境——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莱恩式”解读 |
陶瑞萱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9
|
从自我分裂到自我认同——谈《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的自我认知 |
胡江波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0
|
托尼·哈里森:一个分裂的自我,两种叙事的声音 |
梁晓冬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黑天鹅》与“自我分裂”原型分析 |
梁军童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2
|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分裂现象透视 |
吕周聚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
1
|
|
13
|
分裂的自我 时间的孤儿——试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的叙事结构 |
王素英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3
|
|
14
|
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 |
王芳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5
|
文明的诱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自我分裂 |
许莲花
刘佳丽
|
《语文学刊》
|
2016 |
0 |
|
16
|
温情与荒凉共存——《呼兰河传》中叙事者的自我分裂 |
刘艳琳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7
|
人格面具的自我膨胀到自我分裂——以杰拉德为例 |
罗玲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5 |
0 |
|
18
|
论马丁·伊登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异化 |
杨文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6 |
0 |
|
19
|
分裂的自我:《红字》中阿瑟·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
苏玉鑫
|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20
|
自我分裂者之爱——论王威廉《佩索阿的爱情》 |
金玉娇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