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20”暴雨过程中分钟级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朝平 王佳津 罗可生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四川境内加密自动站分钟雨量、风场、温度、本站气压、湿度等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四川境内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持续时间、强降水时段平均降水率和降水变率、强降水开始1小时特征、强降水中心雨量变化与本站气压、温... 利用四川境内加密自动站分钟雨量、风场、温度、本站气压、湿度等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四川境内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持续时间、强降水时段平均降水率和降水变率、强降水开始1小时特征、强降水中心雨量变化与本站气压、温度、湿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段的强降水分钟级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针对本次过程而言,第一个强降水时段内发生的强降水具有降水率大,持续时间短,突变性强的特点,预报难度较大,而对于第二强降水时段内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率也较高,结合地面自动站的风场、温度、湿度和本站气压的资料能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分钟级雨量 小波变换 端须图
下载PDF
三种不同天气系统强降水过程中分钟雨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盛杰 张小雯 +3 位作者 孙军 毛冬艳 谌芸 朱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61-1169,共9页
通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分钟级雨量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飑线、梅雨锋和热带系统影响下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并通过降水率、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变率的统计,探讨三次强降水过程的特征,最后给出强降水时段对应所有站点最初1... 通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分钟级雨量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飑线、梅雨锋和热带系统影响下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并通过降水率、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变率的统计,探讨三次强降水过程的特征,最后给出强降水时段对应所有站点最初1小时降水的平均状态。结果表明:用分钟雨量资料辨识出的强降水时段降水序列,结合雷达回波和小波分析发现其可以很好地表现γ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弥补了小时雨量时间分辨率低的缺陷。分析三个过程中强降水时段的样本发现华北飑线的强降水过程单站只有一次强降水时段,累计雨量基本在50 mm以下,具有降水率大,持续时间短,突变性强的特点,预报难度较大;在热带对流系统的影响下,单站降水由多次强降水时段构成,且强降水时段样本累计雨量可达100 mm以上,降水率较其他系统偏小,但持续时间最长,降水均匀稳定;梅雨锋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以1~2 h为主,但降水率高于热带系统,强降水时段样本累计雨量基本在100 mm以下,降水性质的特点是介于飑线和热带强降水系统之间,预报最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过程 分钟级雨量 小波变换方法 端须图
下载PDF
厦门机场一次强降水天气的相控阵雷达观测分析
3
作者 苏蕾 梁秋枫 +1 位作者 施思 孙凯 《海峡科学》 2023年第2期10-13,共4页
利用厦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及自动观测系统分钟级降水量和能见度数据,对发生在厦门机场上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验证雷达偏振参量在厦门机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Z_(DR)(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出现在上升气流周边,机场上空Z_(DR... 利用厦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及自动观测系统分钟级降水量和能见度数据,对发生在厦门机场上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验证雷达偏振参量在厦门机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Z_(DR)(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出现在上升气流周边,机场上空Z_(DR)出现衰减,与本次机场强降水的雨强对应并不理想;K_(DP)(差分相移率)和强降水对应较好,45dBz以上回波区K_(DP)在4.5°/km以上;强降水区的相关系数在0.9~1;降水估计产品QPE与降水量及能见度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 双偏振参量 分钟级雨量 降水估计QPE
下载PDF
四川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4
作者 王佳津 陈朝平 +1 位作者 龙柯吉 冯良敏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
利用2007~2012年5~9月四川省3079个观测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并结合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提供的分辨率为90m的地形高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2007~2012年5~9月四川省3079个观测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并结合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提供的分辨率为90m的地形高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盆地的三个区域:雅安-乐山-眉山地区、遂宁-资阳地区、绵阳-广元-巴中地区。(2)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后半夜到凌晨(01~08时),不同区域的强降水过程具有各自明显的日变化特征。(3)可以用3mm/10min的标准线来区分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与非强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率一般为3~6mm/10min,地形对短时强降水率的整体分布影响不大,但是对降水率的极端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分钟级雨量 加密自动站 降水率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极端强降水过程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曹艳察 郑永光 +3 位作者 盛杰 林隐静 朱文剑 张小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5-897,共13页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遭遇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该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强强等特点。针对小时降水量阶段性减弱的特征,对该过程不同阶段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日凌晨副热带...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遭遇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该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强强等特点。针对小时降水量阶段性减弱的特征,对该过程不同阶段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日凌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强降水主要由低质心型对流风暴造成,该时段暖湿层结深厚,垂直风切变较弱;对流系统具有类似热带强降水型风暴特征,加之“列车效应”影响,导致北京密云出现极端强降水;高质心型对流风暴出现在16日至17日凌晨,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中层有干空气侵入,整层垂直风切变较强;对流系统存在悬垂结构特征,但局地性强、移速快,其造成的最大降水量要弱于低质心型对流风暴;混合型对流风暴对应17日高空槽过境的强降水,该时段能量和水汽条件较前期明显减弱;对流风暴的强度和降水量级在三类风暴中最弱。不同类型对流风暴对应的环境条件、结构特征及其移动传播特点决定了该过程不同阶段的降水强度和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低质心型对流风暴 高质心型对流风暴 混合型对流风暴 分钟级雨量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