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铸法:4至5世纪中国青铜佛像的传统制作方法
1
作者 何志国(译) 张静文(译)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537-548,共12页
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早期青铜佛像的研究证实其制作工艺采用分铸法,而非失蜡法,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反。本研究从初次检测的60多件作品中,选取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两件和旧金山亚洲博物馆中的一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这三件作品的体量有差... 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早期青铜佛像的研究证实其制作工艺采用分铸法,而非失蜡法,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反。本研究从初次检测的60多件作品中,选取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两件和旧金山亚洲博物馆中的一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这三件作品的体量有差,其年代在公元338至486年之间。研究发现了分铸法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两件小型铜佛在铸造过程中采用了金属垫片支撑外范内的泥芯,而大型铜佛的铸造则采用了泥芯的延伸部分来支撑其在外范内的位置。除铸造工艺以外,本文还探讨青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与铸造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至5世纪 中国金铜佛像 分铸法 金属垫片 泥芯延伸
原文传递
泥范分铸铸接工艺实验分析
2
作者 张少昀 秦颍 +1 位作者 李涛 罗武干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8-822,共5页
利用实验室考古学方法,通过模拟焙烧实验,从宏观及金相特征方面分析了不同组成的青铜合金,在不同的焙烧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夯制泥范时就将铸好的青铜附件嵌入进去,经700~800℃烘范,最后浇注成器这一工艺可行性不... 利用实验室考古学方法,通过模拟焙烧实验,从宏观及金相特征方面分析了不同组成的青铜合金,在不同的焙烧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夯制泥范时就将铸好的青铜附件嵌入进去,经700~800℃烘范,最后浇注成器这一工艺可行性不高,红铜附件也同样。这种在较高温度进行烘范的分铸铸接操作工艺在中国青铜时代可以说不是主流,甚至可能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铸法 青铜合金 金相特征
下载PDF
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对其装饰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施茜 李庆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通过梳理青铜冶炼技术及铸造技术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技术的发展对设计艺术的影响,从而论证了艺 术设计是以技术为依托、为载体。
关键词 中国 装饰艺术 青铜器 冶炼工艺 分铸法 印模
下载PDF
试论殷墟青铜器的分铸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煜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89,共8页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和焊接技术,而其中分铸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和常见。本文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具体可分为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青铜器 分铸法 块范
原文传递
莲鹤方壶
5
《紫禁城》 2014年第1期12-13,共2页
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形体巨大,纹饰新颖,设计复杂,铸造工艺精湛,是故宫一级甲等文物。饰双层镂雕莲瓣的铜壶上铸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立鹤。镂空双龙耳巨大,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形... 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形体巨大,纹饰新颖,设计复杂,铸造工艺精湛,是故宫一级甲等文物。饰双层镂雕莲瓣的铜壶上铸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立鹤。镂空双龙耳巨大,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形兽承器。龙耳、虎足及盖上立鹤,均采用了春秋时期先进的分铸法制成,全器则采用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艺细腻铸造,既显示出春秋时代卓绝的青铜铸造水平,又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莲鹤方壶'出土于一九二三年发掘的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村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 分铸法 青铜艺术 蟠龙纹 纹饰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 镂雕 雕塑 莲瓣 铜壶 青铜器 历史文物
下载PDF
Timedelay based all-frequency correction method for discrete spectrum
6
作者 秦强 Jiang Zhinong He Wei Feng Kun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Many spectrum corr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ir performance degrad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y are applied to the correction of low frequency component ( LFC ). It owns to that the model underlying the... Many spectrum corr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ir performance degrad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y are applied to the correction of low frequency component ( LFC ). It owns to that the model underly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neglect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negative frequency in the real signal. A new approach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e LFC is proposed, which suits all kinds of symmetrical windows. It divides a signal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makes use of the first spectrum line of each section. Then this approach is modified so that it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correction of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Thus a timedelay-based all-frequency corr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simple and feasible. By this method, the accurate frequency,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spectral line can be obtained whether it is close to or far from O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nal analysis fault diagnosis discrete spectrum low frequency spectrum corre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