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刑事法律主体地位与归责判断 被引量:3
1
作者 闻志强 梁小敏 《法治论坛》 2021年第3期119-136,共18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学界对其刑事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考,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在刑法视野中仍是犯罪对象、犯罪工具,不具备刑事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具备自由意志,没有刑事责任承担...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学界对其刑事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考,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在刑法视野中仍是犯罪对象、犯罪工具,不具备刑事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具备自由意志,没有刑事责任承担能力,即使客观上造成了法益损害的结果,其行为无法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也无法像自然人和法人(单位)犯罪一样被追究其刑事责任。即使刑法能够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人工智能也不能适用既有刑罚。现有刑罚以及学界所谓重构的新刑罚体系对人工智能既无刑罚效果,也无法实现刑罚目的。刑法作为最后保障法应保持谦抑性,贸然将人工智能本身纳入刑法规制,不仅会引起刑事处罚过度前置,还会冲击和销蚀既有刑法体系。对人工智能致损涉罪案件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各自独立的刑事归责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事法律主体地位 自由意志 刑事责任 刑罚目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