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人、朋友与他者——列维纳斯自我认知理论的超越性及其现实省思
1
作者 邱霞 《哲学进展》 2024年第9期2261-2267,共7页
在《阿尔喀比亚德》中,柏拉图借“镜子比喻”引出了自我认知的概念以及具体认知过程。自我认知是通过“他人之眼”的反映而获得的关于灵魂、神圣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在《优台谟伦理学》中将“镜子”比喻中的他人细化为“朋友”,在朋友对... 在《阿尔喀比亚德》中,柏拉图借“镜子比喻”引出了自我认知的概念以及具体认知过程。自我认知是通过“他人之眼”的反映而获得的关于灵魂、神圣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在《优台谟伦理学》中将“镜子”比喻中的他人细化为“朋友”,在朋友对我的情感中,自身的善得以显现。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肯定把他人作为自我认知显现的重要途径,却忽视了他人、朋友的主动性。而列维纳斯主张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应该对他者给予关照和尊重,以凸显“他者”的方式超越了传统同一化的认识论方法。但同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也暗含了以他者为标准的自我认知与建构倾向,可能导致自我认知与构建的现实困境。In the Alcibiades, Plato used the “mirror metaphor”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self-cognition and the specific cognitive process. Self-cognition is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l, of the divine, gained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other people’s eyes”. Aristotle, in the Eudemian Ethics, refined other people in the metaphor of the mirror to be the “friend”, and in the emotions that a friend has for me, my own goodness is revealed. Both Plato and Aristotle 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other people as a means of self-cognition manifestation, but they overlooked the initiative of other people and friends. Levinas, on the other hand, advocat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elf-cognition, care, and respec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Other”, which transcends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of homogenization by highlighting “The Other”. But at the same time, Levinas’s theory of “The Other” also implies the tendency of self-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andard of “The Other”, which may lead to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self-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知 他者 柏拉图 维纳斯
下载PDF
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柴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6,共6页
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 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这里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道德承诺。自我在责任的承诺中、并在责任的践行中表达着对他者的尊重、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并构建出异于分配范式的教学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教学交往 他者 责任 不对称性
下载PDF
朗西埃对利奥塔崇高美学及法国理论“伦理转向”的批判——兼以列维纳斯哲学对其回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嘉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0-206,共7页
利奥塔指出崇高是一种"不可表现的表现",是对不可把握和不可表现的"现在"的表现。这一崇高概念与犹太思想,尤其是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有重要关联。朗西埃认为利奥塔的崇高理论预设了一个不可表现的绝对他者,主体在... 利奥塔指出崇高是一种"不可表现的表现",是对不可把握和不可表现的"现在"的表现。这一崇高概念与犹太思想,尤其是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有重要关联。朗西埃认为利奥塔的崇高理论预设了一个不可表现的绝对他者,主体在其面前只能居于被动地位,这与利奥塔所倚重的强调主动性的康德人本主义崇高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朗西埃指出,利奥塔的"不可表现之物"最终成了表现机制的一部分,这既暴露了其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又使得利奥塔的崇高理论成为了一种其所批判的黑格尔式的同一化操作。朗西埃对于利奥塔崇高美学的批判,是与对法国当代思想中"伦理转向"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而列维纳斯是这一"伦理转向"的重要发起者之一。朗西埃对于利奥塔的批判深刻触及了列维纳斯所重点阐述过的"总体"和"无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西埃 利奥塔 维纳斯 崇高 “伦理转向”
下载PDF
主体化教育中“学”与“教”的融合——来自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教育对话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辰昕 肖绍明 《教育导刊》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与他者共生,学生在不平等的伦理关系中回应教师。两种思想和路径虽然暗含“学”与“教”的对立,但是,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对话寓示:主体化教育能够以独立共存的方式融合“学”与“教”。“学”与“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伦理本色与对话特质,以关系性而非孤立性的视角重思“学”与“教”的内涵——如以不变的不平等伦理关系为教育前提,“学”以“受教”的姿态出现;如以歧义性的师生对话为教育语言,“教”则存在于“受教”之“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化教育 “教” “学” 朗西埃 维纳斯
下载PDF
列维纳斯的文学外在性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毕晓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外在性”是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文学与外在性的互动关系则是列维纳斯思想研究中一个尚待澄清的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曾明确否定过文艺作品具有外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却时常通过援引文学作品来阐述自己的外在性思想... “外在性”是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文学与外在性的互动关系则是列维纳斯思想研究中一个尚待澄清的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曾明确否定过文艺作品具有外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却时常通过援引文学作品来阐述自己的外在性思想,这便使得文学外在性以一种暧昧不明的形态呈现于列维纳斯的著作中。对列维纳斯文学外在性探索的三个阶段——否定期、暧昧期与成熟期进行历时性阐述,能够帮助人们系统掌握列维纳斯文学外在性思想的总体脉络,深入理解列维纳斯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而反思后二战时代文学的社会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文学外在性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人机关系与后人类伦理——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聂成军 董钰 《唐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9-85,共7页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于19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融合了迪克关于技术理性、人工智能、大众传媒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思考,以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能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于19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融合了迪克关于技术理性、人工智能、大众传媒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思考,以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能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在身体与信息深度融合,人-机/物的物理界线日渐消弭的过程中,“我是谁”“我应当怎样面对‘它’”成为不断被叩问的问题。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中暗含着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在此视域下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物关系进行解读,无疑是一条超越人-机/物二元对立、摆脱主体性焦虑、重构“人”与“非人”伦理关系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维纳斯 他者伦理学
下载PDF
动物属于列维纳斯的他者吗?
7
作者 姚瑶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60-68,共9页
他者作为列维纳斯思想的核心概念,通常归属于人类,然而动物是否可以被当作他者?列维纳斯对此问题展现出一种游移不决的态度。只有在区分外在性与内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阐明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也才能对动物是否属于他者作出细致分析... 他者作为列维纳斯思想的核心概念,通常归属于人类,然而动物是否可以被当作他者?列维纳斯对此问题展现出一种游移不决的态度。只有在区分外在性与内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阐明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也才能对动物是否属于他者作出细致分析。在追溯列维纳斯对这一问题态度举棋不定的原因之后,将会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首先,按照外在性与内在性标准,动物可以成为列维纳斯的他者;其次,并非所有动物都符合他者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维纳斯 他者 面容 享受
下载PDF
在正义的有限性中维护正义本身--论列维纳斯的“阿喀琉斯之踵”
8
作者 林华敏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伦理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列维纳斯的思想以伦理著称,他通过现象学的考察揭示了在个体面对面超越的感受性关系中所生发的责任与善。但这种面对面的善并不够,它必须走向社会性与政治。形而上伦理在现实的政治冲突中遇到了具体... 伦理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列维纳斯的思想以伦理著称,他通过现象学的考察揭示了在个体面对面超越的感受性关系中所生发的责任与善。但这种面对面的善并不够,它必须走向社会性与政治。形而上伦理在现实的政治冲突中遇到了具体的“拷问”。他对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事件的回应被认为是他思想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海德格尔的“沉默”。对此,需回到列维纳斯的思想。结合他的伦理正义理论和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能够发现他在回应中所呈现的观点与其伦理正义观是融贯的:从他人到第三方,从感受性到意识,区别、比较与权衡成为必需;为实现伦理的善,在伦理之旁,政治有其合理性。列维纳斯同时表现出欲望的超越与理性的清醒:在正义的有限性中实现正义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正义 有限性 伦理 政治
下载PDF
列维纳斯他者责任理论对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津 周显信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18,共2页
文章梳理了列维纳斯他者责任理论的核心价值,提出在生命关怀教育中强化大学生他者生命责任意识,在对他人负责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实现他者责任和自我责任的统一。
关键词 大学生 维纳斯 他者责任 生命关怀
下载PDF
他者的借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蕊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4期36-41,共6页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外相比,国内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起步略显迟缓,研究主体略显孤立,理论解读略显偏颇,研究立场略显模糊,研究论域略显狭隘,研究形式略显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他者”理论 教育 教学
下载PDF
“不可能性进入现实”——列维纳斯与人的悖谬性生存
11
作者 董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悖谬似乎总是被当作我们在思想中需要防范的东西,因为它对思想而言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列维纳斯的思想呈现了人的悖谬性生存。实际上,人不是仅仅寻求家园与保护、寻求用逻辑和科学刻画世界的基本结构、寻求力量的最大拓展、寻求自我可... 悖谬似乎总是被当作我们在思想中需要防范的东西,因为它对思想而言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列维纳斯的思想呈现了人的悖谬性生存。实际上,人不是仅仅寻求家园与保护、寻求用逻辑和科学刻画世界的基本结构、寻求力量的最大拓展、寻求自我可能性的最大实现,自我的全部可能性之中内嵌了不可能性。人的生存是我的可能性的边界不断被不可能冲破,也就是自我在保存、增长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向他者敞开,或者说是“不可能性进入现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谬 生存 不可能性 维纳斯 克尔凯郭尔
下载PDF
“上帝”何以是不可或缺的?——论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捍卫
12
作者 张知研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在列维纳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书写遵循着一条从“有”(Il y a)到“孤独”(hypostasis)再到面向他人的渐进过程。其中,“有”是一个终将被突破的过渡环节。许多评论家认为,列维纳斯在逻辑上预设了一位善良上帝的存在,作为与他人面对面伦理... 在列维纳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书写遵循着一条从“有”(Il y a)到“孤独”(hypostasis)再到面向他人的渐进过程。其中,“有”是一个终将被突破的过渡环节。许多评论家认为,列维纳斯在逻辑上预设了一位善良上帝的存在,作为与他人面对面伦理关系实现的保证,而这也是“有”必将被克服的原因。但其实,列维纳斯的上帝是源初异质性的显现,他的相关思想是一门“使意义成为可能”的哲学。将语境还原至他所身处的现象学运动中去,他希冀超逾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抗拒现代战争的努力,并一直在致力于捍卫主体性这一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上帝 现象学 主体性
下载PDF
谁是主权国家的他者——列维纳斯责任伦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13
作者 陶杨华 雷晨茜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列维纳斯责任伦理可以归纳如下:自由植根于善良之中,而善良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能够回应他者的苦难与呼唤,而这一回应他者的能力最初发端于他者之脸对我的触发。回应他者的能力正是“正义”这一概念的本质所在。正义优先于自由,正义授权... 列维纳斯责任伦理可以归纳如下:自由植根于善良之中,而善良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能够回应他者的苦难与呼唤,而这一回应他者的能力最初发端于他者之脸对我的触发。回应他者的能力正是“正义”这一概念的本质所在。正义优先于自由,正义授权了自由,这一列维纳斯责任伦理的核心洞见对我们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极具启发意义。作为一个精神伦理事件,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于各大文明内在精神深处汇通的可能性之上。而文明之汇通正是汇通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正义之中。但正义之开启需要“他者之脸”的呼唤,在国际舞台上,这一能够向主权唤起正义的“他者”是“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责任伦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权 人民
下载PDF
论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者”观的批判
14
作者 陈程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他者”问题是现象学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思想,将自我与他者消融其中,由此破出封闭“我思”的唯我困境。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海氏的“共在”... “他者”问题是现象学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思想,将自我与他者消融其中,由此破出封闭“我思”的唯我困境。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海氏的“共在”虽然突破了传统唯我,但又在另一维度上倒向了唯我。此在虽然承认他者,但在地位上优越于他者,这一偏见终将倒向帝国主义暴力。对此,他分别对海氏共在中所隐藏的“私人性—总体性”弊病进行批判,试图重新探讨“自我—他者”的人生现象,期许将个人生存的迷恋转向对他者的关注,面向现实的伦理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他者 共在 唯我
下载PDF
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爱欲”理论的转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君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5,共9页
爱欲问题在早期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但是在后期这种中心地位却尽然丧失。这种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论战的需要;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建立伦理学的优先性。这种转变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本身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转变以后... 爱欲问题在早期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但是在后期这种中心地位却尽然丧失。这种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论战的需要;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建立伦理学的优先性。这种转变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本身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转变以后,爱欲的地位变得相当尴尬;这种转变凸显了现象学方法与辩证法在其论述中的不相容;虽然这种转变旨在建立伦理学的优先性,但是"伦理学是第一哲学"这个命题的证成仍然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如果列维纳斯不更改对爱欲的规定,列维纳斯处的爱欲和伦理学之间的不相容性就使得以上困难难以被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维纳斯 伦理学 现象学 交互主体性
下载PDF
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感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6
作者 王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5-90,共6页
胡塞尔认为感觉材料或质素是依靠被动综合而被组织起来的,自我在其中并没有起到主动的作用,因此是"非我之物"。但它却与自我都隶属于主体的构造,属于主体的低端状态。列维纳斯却通过强调其非我的特征,将其等同于原印象,指出... 胡塞尔认为感觉材料或质素是依靠被动综合而被组织起来的,自我在其中并没有起到主动的作用,因此是"非我之物"。但它却与自我都隶属于主体的构造,属于主体的低端状态。列维纳斯却通过强调其非我的特征,将其等同于原印象,指出只有当原印象进入滞留中,即与自身不同一时,感知才得以形成。这样就把意向性和时间意识建立在他者从在场到不在场的变异,取得与他者的真正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维纳斯 感觉 原印象
下载PDF
列维纳斯伤痛理论视角下试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时间中的孩子》
17
作者 季露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3期166-168,共3页
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时间中的孩子》中描写了主人公斯蒂芬痛失爱女的心路历程。该文将结合列维纳斯对伤痛的论述,试析小说主人公们各自不同的人生伤痛,以及面对伦理困境时做出的不同伦理抉择。从而揭示因苦难而产生的宏... 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时间中的孩子》中描写了主人公斯蒂芬痛失爱女的心路历程。该文将结合列维纳斯对伤痛的论述,试析小说主人公们各自不同的人生伤痛,以及面对伦理困境时做出的不同伦理抉择。从而揭示因苦难而产生的宏大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时间中的孩子》 维纳斯 伤痛理论 伦理
下载PDF
他者与爱欲重塑——以列维纳斯的爱欲理论解读小说《魔桶》
18
作者 高香迎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89-92,共4页
短篇小说《魔桶》是犹太裔美国作家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品,小说中描述的爱情关系与列维纳斯的爱欲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作为被爱者,斯特拉面容中所具有的歧义性和自始至终的沉默状态与列维纳斯式的(女性)爱人相契合,而主人公利奥在爱情... 短篇小说《魔桶》是犹太裔美国作家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品,小说中描述的爱情关系与列维纳斯的爱欲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作为被爱者,斯特拉面容中所具有的歧义性和自始至终的沉默状态与列维纳斯式的(女性)爱人相契合,而主人公利奥在爱情关系中谋求自我救赎的意图也与爱欲关系的两可性相切中。现以《魔桶》为例,运用列维纳斯的爱欲理论,分析主人公利奥从起初的无爱状态,到后来为爱受难,最后在斯特拉身上重塑爱欲的整个过程,为现代爱情的出路指明了方向——“爱指向他人”,他人所在之方位即为爱欲存在之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桶 维纳斯 他者 爱欲重塑
下载PDF
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及其对构建和平世界的启示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华敏 王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1,79,共7页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争与建立帝国来实现,只能通过个体的面对面的伦理的善来实现。由个体间伦理的善延伸到族群、国家关系,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好客伦理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应该是伦理,责任与爱是个体、民族、国家之间差异而和平地共处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无条件好客 伦理 和平世界
下载PDF
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审美转向——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研究现状述评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岩 张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6-92,共7页
法国伦理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以其特有的他异性、异域感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其趋于无限的异质性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把其思想的影响从对法国战后的反思扩展到了由批判... 法国伦理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以其特有的他异性、异域感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其趋于无限的异质性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把其思想的影响从对法国战后的反思扩展到了由批判思想、美学、精神生活或精神分析构成的整个潮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其美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且国内外美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外学界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加大列维纳斯对当下英美学界(而不仅仅是法国学界)及第三世界的美学影响的探究;国内学界对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仍有待开展,如中国新儒家与列维纳斯的关系、美学、文学、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列维纳斯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建构后现代美学,彰显了对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建设性批判以及后现代伦理思想中的审美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他异性 美学 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